这几天看了一部温暖感人、幽默搞笑的脱贫攻坚剧,影片名叫《山歌》,讲述了当代青年书记们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
虽是主题剧,剧中却很少有口号感,更多的是一个个让人感动的生活故事。这部剧非常幽默搞笑,四川话和川普,让人忍俊不禁。网友评价这部影片让人开怀大笑,也能使人热泪盈眶。
影片讲的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故事,剧中的景色美不胜收。很多首背景音乐和歌曲,恰到好处的配合着剧情的推进,在片尾达到高潮。
之前听北大刘澜老师的领导力课程,非常喜欢他对领导力的中国式定义:动员群众,解决难题(后改为动员团队,解决难题)。
影片中新上任的三河村第一书记赵琳,在赶到要上吊的哈齐大叔家门口,跟身边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说的是「先解决问题再说」。
即使是哈齐大叔说「娃儿没有了,婆娘也跑了,你能解决吗?」,赵琳的回答也是「这个也是可以解决的」。
全剧始终围绕着村干部们如何动员群众、解决各种难题而展开。
这部影片,除了让人温暖感动,还透着很强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部非常好的领导力训练教程。
假设你是村里的第一书记,遇到以下这些有挑战的场景,你会怎么办呢?建议你在看剧之前,先思考下。
【场景1】
村民哈齐大叔儿子因意外去世,老婆也离开了,自暴自弃,最终成为一名懒汉。一年闹着上吊三回,娃儿没有了,婆娘也跑了,哈齐大叔要你解决老婆的问题,你怎么办?
【场景2】
新上任第一次给村民开会,你满心欢喜的告诉大家,给大家带来了新的羊肚菌种植技术(可能是上级统筹安排的致富方法),村民却都反映说家里种的洋芋、萝卜、白菜等农产品正滞销卖不出去,你怎么办?
【场景3】
三河村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搬迁安置和脱贫攻坚,大部分村民还是愿意搬走的,但有少部分不愿意搬。村里的一户老人家拉提大叔,以采草药维持生计,年收入应该还不错。他觉得自己过得挺好的,不是脱贫对象,不需要脱贫,他是村里最后唯一不愿意搬迁的人家,多次劝说无果。上级的任务是全村搬迁,你怎么办?
【场景4】
妈妈去世、爸爸离家的留守儿童拉强,经常逃学不上课。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怪病,会传染,一家人都被村民嫌弃。拉强进教室,同桌会换个位置,同学们也是离他远远的。拉强没地方去,住在村委会,生活你管不管,逃学你管不管,怎么管?
【场景5】
十五岁的女儿阿英以全州(相当于地级市)第三的成绩考上高中,爱钱的父亲收了村里最高的彩礼三万元,要将女儿嫁出去,你管不管,怎么管?
【场景6】
你是村里的第一书记,你安排技术员去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新技术比较复杂,你只同意技术员自己在家实验种植。技术员不好好学习,凭自己之前的经验,大意的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技术,没有通过你却带领大部分村民开始种植。结果因为技术问题,参加种植的村民都产生损失。村民情绪激动的来村委会讨说法、要赔偿,这时你怎么办?
这部电影,在建党迎来百年之际推出的,看了之后受感动、受启发、共鸣深。我曾经在2019年作为一名志愿者在海拔3507米的红原县支教,在那里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伟大脱贫攻坚。这部电影里面的诸多细节非常真实和感人,演绎出这个时代的伟大主旋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这部电影,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美好的记忆!
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大凉山蜿蜒的环行公路上,火普村的第一书记「何斌」骑着摩托车,开心的哼着《最炫民族风》,“你是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
这几天,他不仅搞定了阿英上高中的事,而且和三河村新上任的美女书记「赵琳」走得更近了。
1 一场风波
当他路过村里的站台时,村干部韩雪和技术员巴久等在这里拦住了他。
原来村民们跟着巴久种植羊肚菌,遭受了损失,集体要求退钱。
巴久是村委会安排外出学习后指导村民种植的,所以村民要求村委会赔偿所有的损失。
在之前安排工作时,「何斌」觉得羊肚菌那么贵,肯定不好种,只同意巴久一个人在家搞试验种植。没想到巴久没有经过他同意就让村民种起来,而且大部分有大棚的村民都种植了。
在站台,「何斌」欲言又止,没有责怪巴久。
随后他赶到了村委会,表明自己是第一书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将村民们的所有损失由自己承担下来。
之前在村民婚礼现场,何斌只交了一百块的份子钱,是最少的。现在,村民来要求种植损失的赔偿,他却要一个人全部承担下来。
看到这里,我们都为「何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对巴久的宽容所感动。
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对于羊肚菌种植工作,「何斌」可以通过更好的工作方法,加强对工作进度的掌握和对风险的管控。
2 二种类型
在团队确定好了计划或是经过授权之后,领导者可以通过「检查」来管控进度,避免损失。
「检查」一般有日常例行检查和关键节点检查两种类型。日常例行检查的频率,一般相对比较稳定,比如每周、每旬、每月,或间隔固定的天数。关键节点检查,是在某些重要节点的检查,比如种植,关键节点有技术培训、小范围试验、推广种植等。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两种检查可以同时结合运用。
3 三个要素
到底要不要检查,具体怎么检查,要关注三个要素:
第一、重要性
重要性是针对具体岗位的工作。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当地某书记、市长、副市长等领导,到某施工现场视察。除了专门的安全检查,视察的项目一般都是对区域的经济、产业、税收、就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影片中火普村虽然完成了搬迁安置,但还没有完全脱贫。羊肚菌项目,应该是组织上安排的脱贫项目,是非常重要的。羊肚菌很贵,成功了收益会很好,失败了损失会很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第二、信用
信用主要是指执行者的信用。技术员巴久从小跟着爷爷种蘑菇,有一定的基础,但把羊肚菌的技术看得过于简单。「何斌」也基于对巴久的了解,说「你呀,喝点酒就喜欢吹牛皮」。巴久的信用还是相对欠缺的。
第三、意愿和能力
主要是指执行者的意愿和能力。巴久的种植意愿应该不错,带领大家致富,自己也是技术领头人。但学习的意愿是比较低的,凭着自己多年跟随爷爷种蘑菇的经验,大意的以为羊肚菌很简单;而且不看好羊肚菌长期的价格。能力方面,在种蘑菇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羊肚菌没有学习过,羊肚菌的种植能力是非常低的。
总之,越是重要的工作,越是信用欠缺的伙伴,越是意愿和能力需要提高的成员,越要提高检查的频率和加强检查的力度。
回到这个案例,对于「何斌」来说,羊肚菌是村民脱贫的项目,而且羊肚菌的价格贵,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巴久有「喝点酒就喜欢吹牛皮」的习惯,且技术基础在于种蘑菇,而不在羊肚菌。 「何斌」可以在培训、试验等关键节点检查,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跟进。这样检查跟进,虽然前期试验种植有可能不成功,但不至于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扶贫有多难?2020年,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这句话好像轻描淡写,好像与我无关,好像又是理所应当。有这么一个数据,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而这6亿人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的收入有多低? 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因为很多月入5000的中产都觉得自己应该是赤贫阶层,如果月入5000算赤贫,那么月入1000算啥,这一点他们从来没考虑过。因为祖国给与的保护和发展,让很多人认为这地球上存在月入1000的人,自己在工资之外每个月的社保都不止1000了。 全国有几个月入低于1000的穷人我可以理解,全中国有6亿人这么穷?真的吗?我不信!中国有9亿农民,绝大多数以种地为生。如果只靠种地,那他们确实这么穷,也只能这么穷。 简单的算一笔账吧,中国目前有18.2亿亩耕地,9亿农民,人均2亩地。其中不少是旱地,盐碱地,山地等劣质土地。在有些贫瘠的地区,人均也许有三四亩地,在那些雨水充沛的好地方,人均就那么一亩三分地。那么一年能赚多少钱呢?举个例子,玉米,平均年亩产1250斤,每斤收购价1.15元,每亩毛收入1437.5元。然后,犁地成本130元,肥料成本150元,种子成本40元,播种人工费20元,一年浇水成本40元,农药25元,收割和运费100元,合计成本505元。因此,种玉米,一亩地的年利润是932.5元。然后这一亩地种完玉米再下一个季节重点甜菜、大头菜之类的,利润价格也不会比玉米高太多。这样算下来,一家五口人,十亩地,二万块钱,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00元。就这么点儿钱,自己要生活,孩子要读书,老人要看病,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农业县无一例外都很穷,挣扎在贫困县和贫困县边缘,乐不此疲的摘帽戴帽。而中国的百强县,无一例外都是工业县,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都没有。这就是工业和农业的差距。 有的人也许会问,怎么不出去打工啊?9亿农民外出打工,需要的就是9亿个岗位,如果你只会嚷嚷着让9亿农民外出打工却连9个岗位都提供不出来,那你就是嘴强键盘侠。2012年,中国政府将农村赤贫人群定为扶贫对象,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所有的政府部门,所有的国企,以及少数大型私企,都参与了这次扶贫攻坚任务。按国家规定,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人群,也就是月收入低于200元,为绝对贫困人群,属于此次扶贫对象。被扶贫的人群数量,足足高达1亿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奋战,中国这接近1亿的绝对贫困人群,全部脱离了绝对贫困,实现了世界瞩目的扶贫成就,成为了全球扶贫的模范国家。换句话说,这1亿人,月收入终于突破200元了。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动用全国的力量,努力了足足8年,其成果让世界震惊。除了对这1亿绝对贫困的人扶贫以外,让其余8亿农民致富的工作也没闲着。首先,能打工的,全部出去打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打工肯定能致富。接着,能利用自身优势的,开始特色输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我们开始去乡村旅游,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农家乐休闲等等让农民拥有第二产业的动作,这个地方适合养鸡就让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本地的人一起养鸡,技术国家给你支持,贷款国家给你支持,销售不出去了,当地政府给你支持!又是当地政府人员网上去带货,又是扶持专业带货人员,你说这笔账应该怎么算?在这多重努力下,2020年中国农村的人均收入终于提升到了17131元,平均月入1427元。其中,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但是比300元要高很多了。你觉得这1000很简单吗?1000元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长达10年的努力,是1800多名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是一笔怎么算都算不清的账。(青木资料) 这一部电影,它从小事出发,角度新颖,叙事紧凑,剧情轻松又不失逻辑,以“凉山脱贫攻坚”作为故事题材,将凉山脱贫攻坚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巧妙融入电影之中,通过小故事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讴歌广大帮扶干部为新中国脱贫事业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良好精神风貌。
文/番茄女王
第一书记是政府选派的深入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同志,他们大多是年轻有为的优秀干部,敢于奉献,以创新开拓的精神引领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山歌》这部电影真实还原了四川省凉山三河村第一书记因公牺牲后,名牌大学生赵琳主动补位任职村第一书记,在三河村完成搬迁,达成脱贫攻坚倒计时之前,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想方设法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苦,顺利完成新村搬迁的故事。
《山歌》冰山一角的给大家展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凉山,一群淳朴的彝族人民,还有奔波劳碌于人民之间的书记们脱贫攻坚的工作。三河村的邻居火普村第一书记何斌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凉山人,他游走于两个村子,和新来的赵琳书记互帮互助,三天两头不断地做群众工作,无私奉献,帮群众办实事,关键时刻充当村里乡亲的顶梁柱,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影片惊喜之处是把一个普通村子的故事用诙谐喜剧的方式处理,轻松愉快的节奏贯穿全片,结尾时又感人肺腑。细节处处还原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这不像是演出来的生活,倒像是记录出来的生活,又比纯粹的纪录片生动有趣。影片里,村民家挂的香肠、腊肉肥美诱人,甚至还安排上了一场热闹的彝族婚礼、动人的彝族篝火晚会,除了外乡的赵琳书记,所有演员及群演,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巴适惨了,演员陈浩、克惹鲁嘎、杨林、唐宁把正宗四川话的幽默演绎得淋漓尽致。火普村第一书记何斌还操着一口自如的川普与赵琳书记无障碍的沟通,让人隔着屏幕都想笑。
《山歌》用几个典型的故事来体现了书记工作的困难。留守儿童拉强因被同学疏远性格有些自闭;村里种植的土豆售卖不出去,村民没有收入;在大山采了一辈子中药的拉提大叔成为了搬迁工作中坚硬的钉子户;三个孩子的爸爸哈奇为了三万块彩礼逼成绩优异的女儿退学嫁人;何斌书记的舅舅天蓬失去了孩子和老婆,好吃懒做打光棍。脱贫致富不光是喊口号,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解放。赵琳书记利用人文关怀、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心系群众,一件一件难题迎刃而解,村民们也逐渐抛开了封建封闭的思想,接受新时代的新政策,在第一书记正确的带领下,各自走上了新的征程。
三河村新迁,老红军、老党员永金爷爷满腔热血的致辞中说彝族人民交对了朋友,这个朋友就是红军。现在,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就是当代的红军,他们舍家舍业,默默奉献,带领村民们一起向前走,奔向幸福,而幸福靠的就是千千万万人坚持不懈奋斗出来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山歌》用电影的形式向脱贫攻坚工作中因公牺牲的党员干部们致敬:你们是人民心中永远的第一书记。
电影 《山歌》一开场,就让人眼前一亮,凉山州三河村的一对年青人结婚喜宴,却因老光棍哈奇的闹事、拉强的逃学,火普村第一书记何斌对两人的恨铁不成钢而鸡飞狗跳,一个抠门、吊儿郎当却又热爱家乡的反传统的第一书记形象跃然银幕。故事从何斌开始,又从大学生赵琳展开。赵琳是清华大学的选调生,她坚韧、从容、善良、灵活应变,却因为来自城市,忙着发展产业却缺乏对农村的了解,所以三河村的异地搬迁屡屡不成,两个主角,何斌务实但不世故,赵琳理想但不空想,最终,两个人互相解决掉对方的难题,成就了电影的主题——扶贫。 这两个人与其说是业务能力匹配,不如说是性格互补。一开始的两个人是违和的,一个来自大城市,一个扎根乡村,一个为了梦想,一个为了承诺。只有他们对于脱贫攻坚这一事业的的成功渴望,对于梦想实现的共同追求达成一致,才能一同打开心扉。所以当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时,他们才真正成长了,于是故事发生新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以赵琳的角度展开,她在说服村民搬迁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阻,是在何斌的热心帮助下,她才真正的明白了脱贫对于村民的意义,同时,她也明白了这片土地对于村民和何斌的意义。是的,每个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情结,外面的世界再美好,终是故乡亲,女主角赵琳说了一句台词“精神扶贫很重要”,没有什么比唤起大家对于家乡的爱更重要,家乡不是缺少人,而且缺少能发现她的美丽的人。扶贫、产业、梦想,这些是本片的关键词,不忘初心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电影里两个主角浅层的成功,建设家乡改变命运才是电影想传达给我们的深意,这里命运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两个男女主角,而是两个曾经落后的山村,更是在这些年青人带动下的整个国家。难能可贵的是,本片没有干巴巴苦兮兮的喊口号式扶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明快的氛围,是一部轻喜剧主旋律电影。正如片名那样,《山歌》是一曲大山里的扶贫之歌,是一首青年人的奋斗之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追梦人的初心之歌。愿每一个追梦人都能找到我们的故土,找到我们梦的归属。
主旋律电影,纯属为了支持陈浩去看的,各种碎片化元素拼接,但成本和阵容在这里,也不能要求太高。其实拍成电视剧更好
主旋律电影或许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好吧
内容主题不错,剪辑拍摄一般
王力可真的是太好看了…
演员很生动,特别是四川话和川普相当正宗。眼窝子浅,最后看到真实的大凉山还掉眼泪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好!鼓掌!
三星半,电影想讲的太多又没有讲充分,电影里的脱贫感觉太顺了。不过扶贫人的决心感受到了,国家对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也感受到了,另外凉山的景色是真的美啊
单位组织的,剪辑稀碎宛如一个个MV,笑点基本都来源于四川话本身,说实话脱贫攻坚之后的一长段煽情戏都没啥存在必要。这么好的素材故事拍成这样,只能说四川文宣真的还要好好像别的省份学学....
好年轻的乡党委副书记!还是个女滴。
影片开始的一段戏是一场三河村的婚礼时,这里既有传统的结婚场景,包括唱山歌,但更多时则是镜头关注到三河村村民老光棍哈奇的触景生情后的要死要活,以及孤儿拉强的逃学,这两者不仅是成为贯穿在影片始终的暗线之一,后者一边奔跑时的一边看,有点类似于美剧《权力的游戏》的第一季首集、或剧终集时临冬城的那个孩子奔跑的场景。而随着孩子的视角,也先后带出了影片的两位主人公:出身于三河村的火普村书记吉吉何斌与三河村新书记赵琳。前者依然用传统的方式想要处理哈奇及拉强的事,但还是事倍功半,反而是新官上任的赵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下子解决了哈奇这场闹剧。这段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也还带出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与不同的个性,比如吉吉何斌的传统、赵琳的现代等。
其实主旋律也可以拍出好电影的…
太想表达,导致的故事线不够细
#请党放心!交通强国有我丨全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山歌》记录了美丽大凉山“千年等一路”的脱贫历程;有幸参与的乐西高速,实现了畅通大凉山“一路跨千年”的脱贫夙愿。“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交通人不断践行的初心和使命。
对味。物质让人堕落,燃起理想火炬,关心大多数人的幸福,才是人类未来之光。年轻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了吧。两位书记胸前的党徽很棒。编剧太有生活了。我父亲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明明是学霸却没有继续读书,辍学成为一辈子的痛。如果当年爷爷明白电影里的一席话,也许父亲的命运不同。
我是网大杀手 @2021-06-25 10:32:21
好!
有搞笑成分 剧情最先还行中间开始薄弱空洞 个别演员演技着急 成都口音居多不是凉山州口音
在太多雷同的扶贫故事再拍出新意太难了,好在加入了喜剧的元素。老红军的故事去过再多展开一些推动故事就更好了。就是这个故事还不够生动不够感染人。
才发现,王力可是《血色浪漫》里的秦岭。。。。
整体还不错,虽然有个别片段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