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血观音》的剪辑师陈俊宏——
今天在金馬奇幻影展看完影片,覺得十分精彩,不但有奇特的世界觀、角色間細腻豐富的情感。 郭姝彤更讓我眼睛一亮(她在本片真的好有吸引力),本來顏卓靈最近幾部作品在我心中扣分不少,但在本片裡又讓我對她燃起滿滿的愛(要把她拍得好看真的有難度)。 更不能不提的就是本片的剪輯了,這部片精彩演繹了如何用非線性敘事說好一個故事,怎麼將後來發生的事情,先在故事開頭透露一點端倪,當作引誘觀眾的鉤子卻不突兀,而且片中滿滿的交叉剪接也讓我好滿足喔。 本片有抽中配額,期待院線上映了。 金馬影展TGHFF ——————————WeirdTramp 陈俊宏
对于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具体的事物上,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答案,但在抽象的情感中,爱与自由一定是永恒不灭的光芒。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用另一种方式带我们一窥人性本真。 不管是故事中的那些真人也好、镜像人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真追寻的东西。 梁晖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畏手畏脚不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天赋用力发挥,而周晓杰的出现,成为了他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虽然在周晓杰离开后梁晖又再度回归颓靡状态,但是李四瑞又适时地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其实周晓杰大概早早就看透了梁晖那注定不平凡的一生吧。 这样的一生,一定也是他深深羡慕的,因为羡慕而不得,所以他格外珍视、也格外想守护好梁晖。 周晓杰短短25年的镜像人生,用尽了一切努力想去体验各种精彩,他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生命的陨落换得了梁晖的重振旗鼓。 在小孙和田小心那段纯真到与这片废墟世界格格不入的感情中,他们也收获了各自的蜕变。 如果不是遇到了田小心,小孙大概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自己可以赢得比赛、可以甜蜜的恋爱、可以拥抱自己的爱人、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孩子...... 而如果不是遇到了小孙,田小心也可能很难懂得真心心疼一个人的感觉,很难相信原来自己的喜欢竟有“逆天改命”的能力。 最终小心失去了小孙,但是却获得了一生不悔的回忆;小孙离开了世界,却在最后一天痛快淋漓的尝试了一把做人的滋味,我想,他们都是满足的。 而在安何和小小的故事里,“朋友”一词显得格外有分量。 不容置疑的,小小和安何都是非常孤独的存在,独自逃离组织寻找自我的安何,和独自困守地球的小小,共同度过了两个烟火绚烂的跨年夜。 他们之间的对话很少,但是一顿年夜饺子、一个惺惺相惜的眼神,已经足以让他们之间产生深厚的牵挂。 在这个孤独而荒芜的世界,感谢有这样一个同样孤独的你的存在,让我知道自己也并不是完全孤单...... 镜像人的故事,既是幻想又是现实。 幻想出来的设定,却映射出了无比现实的人性,虚构出的故事,却写满了真实而赤裸的青春。这样一个故事,怎么能不触动?
幸运在金马影展看了世界首映,在一片相似类型的中文电影中,冲出来一部很特殊的电影。讲真,纠结很久到底该给几分,但纵观华语片界屈指可数的科幻片,觉得还是指的鼓励的。有网友说,或许将来它会是检验华语科幻作品的参照标准;在我看来它也确实完成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内容。
无不意外地喜欢整体的创意结构,三个故事但不是依次进行,而且把第三个打碎穿插在前两个事件里、按时间(基地纪年)划分组合,比起小说分段或许电影这样编排比较方便汇总情感。
总体来说很喜欢世界观的设计,人类和三代不同特点的复制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非常有趣和有勇气的宏大的架构,以及有点类似银翼杀手里对「真实虚假」「意识个体的定义」「爱的力量」等哲理思考;可是就三个单独部分的故事而言,我比较喜欢第二、三段,第一段则比较平庸矫情。
个人觉得配乐过多有些反效果,虽然导演也在映后座谈解释这是为了照顾一般院线非影展类观众,但我还是认为音乐的引导限制了情绪、也破坏了原生的真挚体验,而且音乐喜怒转折被场与场间过于快速的衔接所破坏,变得笑完即哭、哭完又笑,使观众无法跟上戏内情绪变换,有些尴尬。此外台词部分是华语大片的通病,或许是我们还难以接受过架空的中文模式,使得对白感觉有点点中二。演员是一大惊喜,两岸三地的年轻阵容,不输前辈的真实演出。
不过我很欣赏导演的勇敢,踏足了这一片荒土區域,呈现上一部视效精彩、场面设计前卫的作品,大部分路数手法已经较成熟,让人联想到诸多科幻电影的影子。电影延伸思考的空间非常庞大,跨性别、跨区域、跨时空,感情融合、文化分享、尊重互爱,确实带来很多希翼向往的美好设计,在祈求未来的和平发达之外,也应该借负面问题做前瞻预防。
值得看完做讨论的一部电影。
《镜像人》的故事背景处于离我们十分遥远的未来世界,在那个未来世界中,充满了病毒和污染,人类难以继续存活,所以为了生存选择创造出了镜像人。三代镜像人在影片的最后全部“死”去,但是当影片结束之后,仔细想一想,好像这些镜像人并没有“死”在未来,甚至在现在就已经存在了。
第一代镜像人从一出生便知晓自己的命运,生在实验室,死在实验室,一生被设计。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呢?父母那一辈出生在一个经济极为贫困的年代,成长在一个思想受禁锢的时代。他们已经习惯于顺应潮流,按部就班的生活,同时也将他们认为最好但也最平庸的生活方式强依附于下一辈。
“他们机械的沿着脚下的路往前走,人生的一万种可能性,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么一种可能性。”
而渴望突破的年轻人像镜像人被禁锢在设定的人生里一样,他们被禁锢在这唯一的可能性中,任意一点不同于上一辈的尝试,都是错误。
在小孙被删除的那一幕的数据墙上,每一个不同的工种都对应着一张相同的脸。看着被命名为“商品”的第二代镜像人,总会想到在大都市中碌碌无为但却终日忙碌疲惫的自己。
在席慕蓉的《独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安何更为明显了,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从基地逃离的TA,代表的正是现在正在努力追梦的年轻人。有了梦想的TA,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给自己本没有未来的人生赋予了生命的目的。正是因为有所求,正是因为TA的每一天都围绕“自由”而用力活着,在最后,TA才能面带微笑的离开吧。对于我们来说,梦想并不应该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我们对明天可以更好的期待。
今天看了《镜像人·明日青春》刷到@赛人微博 觉得说的特别好——
//weibo.com/1644807043/KoKy4Ejz8?from=page_100505164480704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欧洲和日本有一些科幻片,先不说质量,流传度都不够。美国这方面,实在是一枝独秀。但奥斯卡基本把最重要的奖项,赐予这一强类型电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早在20年前,就有人说要在咱们这拍科幻片。很多人的想法是,人家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文化自信到这般田地,常让我哑然。 在上世纪,中国就拍过科幻片,但成绩不甚理想。电影是关于过去的,是与记忆有关的一项工业,或者说是一门艺术。这与以未来为主要时间场的科幻片,几乎成了天敌。像克里斯马克、戈达尔、祖拉斯基、塔尔科夫斯基,以及更擅此长的库布里克。他们眼中的未来,既是当下现实的超长反射弧,也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复制粘贴。他们对未来是不抱希望的,之所以会丧失信心,浓度再高的科技含量,也无法左右人心的本质,再多的方便也不会带来更大的随便。 @张林子 的《镜像人》涉及到了这一永恒的困境,循环往复中我们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我们自以为可以天马行空的幻想,常常会到此为止。在浩淼的未知里,只能凭借仅有的自知之明,去体认对方,以及惟有“对方”的确立才能完成的世界。可以将这称之为爱情,在没有重力的地方,它依然飘浮在空中,让你不再成为时间的玩偶。
文|司空摘星
无论从哲学史还是现实社会,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广泛探讨的焦点话题。然而在科幻电影领域,中国关于这一话题的声音是缺位的。可以说,《镜像人·明日青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也让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多憧憬。
人是什么?人的主体性一直建立在不变的身体层面,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身心二元论中的身体,总是可朽的、低微的存在。现代哲学中,笛卡尔也是从思想对世界怀疑的基础上确立起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工业和科技开始改写身体的定义:从义肢、整容到人工器官,再到基因工程,一步一步挑战人们的世界观。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2019年12月,“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万元。这是现实社会中,法律做出的刚性回应。
在科幻电影领域,这是个延宕多年的话题。《银翼杀手》《千钧一发》《人工智能》等都让人想起那个遥远的《木偶奇遇记》模式——我不是真正的人,但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这种情结在科幻文学中比比皆是,也成就了诸多优秀影片。但是,东西方文明有着巨大的鸿沟,西方叙事是否适合东方语境呢?作家毕飞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只要把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都替换成中国人的名字,其他一字不改,整个故事就会崩塌。同样,西方的科幻叙事也难以直接嫁接到东方。中国影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探寻这一领域的答案。《镜像人·明日青春》正是在这方面的一次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电影《镜像人·明日青春》包含了三个故事,大致反映的是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基本的共情。其中,第三个故事更为触动人心。王柏杰饰演的“小小”是人类与二代镜像人的后代,他身患绝症。颜卓灵饰演的“安先生”,是逃出基地的三代镜像人。“小小”需要“安先生”的血来救命,但必须一命换一命。在这个故事中早已没有了爱情,两个身份模糊而又关系紧绷的主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而他们的身上又都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无限渴望。
电影探讨了镜像人在未来社会中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定位,涉及到了东方社会中的“仿生人伦理”。这不是一种日常伦理,而且一种特殊类型的伦理形态,也是一种未来伦理,即根据未出现的事件而先行做出的伦理判断。在未来,人类如何得到救赎?科技进步能否消除奴役?人类能否与仿生人产生共情?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具有深刻意义。
这部电影中时刻不忘对东方气韵的营造。比如,肉龙、饺子的出现。特别是一起包饺子过年的一幕,在惊心动魄之中散发出一点温情,这是东方独有的气韵。在浓郁的末世氛围中,日常的一瞬比黄金还宝贵。
镜像人,他们是宠儿,也是弃婴;他们是工具,也是我们的未来。这部影片所展现出的才华是肉眼可见的,其主题是严肃的,而将科幻片与青春片相融合的尝试,也有利于电影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期待更多这样的电影出现,也让中国电影更加绚烂多彩。
什么东西
SIFF2018 见面会场次。套着科幻外壳的青春片,三个故事的逻辑关联性处理得不好,特效像铠甲勇士,很多情节出现得突兀。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说出的太少,支离破碎了。
第一段完全不用拍,拳击手的故事其实就是欧巴得绝症了,第三段故事据导演说重写了但是拍得最好。真的说是致敬,也是在抄袭blade runner和1984了。网络小说痕迹严重。
画面色调很好看,剧情也不错,很喜欢李四瑞 特别萌,但是没看出来第一段赛车手小灰灰和后面的拳击手有什么必然联系。拳击手小孙和小心两人表演出了那种初恋青涩的感觉,但是又和常见的青春偶像片的狗血剧情不一样...整体感觉还不错吧
上海电影节展映看的,远远超出了预期,几个年轻演员都很有张力,不同于那些拍70、80、90后的青春片,没有狗血的剧情,画面质感很不错
很难说清,我刚才看了什么。
补录,以前在上影节和金马上放过,但评价不怎么样,去年直接网络上线了,据说重剪了一版,删了很多不必要的情节,就是《银翼杀手》主题的翻新。三个故事三代复制人的命运,都对自我产生了身份认知并有了反抗意识:第一代镜像人寿命只有25年,第二代被植入记忆只能周而复始的从事一种工作,第三代完全为了执行危险任务而诞生,概念都不错但执行力太差,拍得一般,而且剪辑后的版本还是觉得冗长,整体磨磨唧唧的。而且该片也不知道是有钱还是没钱,场景简陋特效寒酸,但汇聚了两岸三地一票青年演员,都还有点名气,片尾曲也是范晓萱唱的,幕后阵容与制作水准的“倒挂”现象,搞不清这片什么来路。
在《銀翼殺手》的基礎下做一些延伸性發想:什麼是人?自由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界定存在?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不消說,都是老生常談,而電影本身也有許多零碎的瑕疵。但故事發生的地緣背景給予了這些命題一些積極意義。
哈哈哈哈邏輯非常詭異剪輯太亂了音樂也鋪墊地太多太雜亂了
扯淡扯成这样还说自己国产银翼??脸皮可真厚啊
给第一段。
从头尬到尾
终于
当死亡的选择成为镜像人最后自由意志的表现....推入回人类,我们什么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活过,是不是当我们体验和拥有了某种改变和创造力量的时候。剧情中能破解这一题的是爱,无论这个爱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唯有这股能量能让我们从无意识的轮回中觉醒。爱是更高维度的穿透力,可能是我们对某件事物的热诚、可能是我们对于某个人真挚的爱、又或许可能是我们对内在某个愿景和信仰的追求,这些出于热情、感情和憧憬的爱,是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僵化模式的途径。很喜欢这部电影,死亡是意志的觉醒,但死亡的意义并不只有身体的凋零,懂得让一些不再服务于生命成长的人事物,包括信念死亡,才是重生的关系。
作为年轻导演的个人第二部长片作品,相当可以的!今晚金马奇幻影展世界首映。
金马奇幻影展,被我错过了开头,看到结尾却被感动了。国产电影拍科幻题材太难得了,必须支持
这个所谓镜像人的概念确实非常菲利普狄克,有些未来世界的呈现也很出戏,就……贵在参与吧。反正科幻片好像很难拍出新意,但也不会拍得太难看了,即使狗血,也是个青春片。有几个演员意外地很不错,可惜三个故事衔接得并不太高明,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太多了。
不厭惡,只是當《銀翼殺手》在前,主題故事還可以有什麼延伸性。想說的太多,時間線也瑣碎,三代的演變、鏡像人的宿命論,還是回到了情愛的表皮。導演有影像色彩的敏銳,但故事確實雨點小,BB8、小孩後代、以命換命,而零代的逃亡、空汙日漸嚴重,意有所指。段博文酒窩可愛
3.5星。看出了一丝拉《云图》的感觉,镜像人命运共同体。颜卓灵妹妹真的神仙演技,我爱了,生生拉起了第三代故事的整体水平,喜欢3>1>2。周游也很不错!
毫无逻辑,不知所云。套着科幻马甲的国产狗血青春电影,不抱任何期待,但依然被雷得外焦里嫩。望周知:任何带分隔符的国产片80%的可能都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