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犴达罕

HD国语

主演:维加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剧照

犴达罕 剧照 NO.1犴达罕 剧照 NO.2犴达罕 剧照 NO.3犴达罕 剧照 NO.4犴达罕 剧照 NO.5犴达罕 剧照 NO.6犴达罕 剧照 NO.13犴达罕 剧照 NO.14犴达罕 剧照 NO.15犴达罕 剧照 NO.16犴达罕 剧照 NO.17犴达罕 剧照 NO.18犴达罕 剧照 NO.19犴达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犴达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威武,敏感,拥有尊严。近年生态的破坏,偷猎者的增多,犴达罕也更稀少。 而这不是一部关于犴的片子。       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失落悲伤,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进入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       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维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西行纪之暗影魔城像素大战兄弟之仇玻璃精灵只有大海知道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九季放学后恋爱秘密图纸邻家小鬼欲海医心第一季宝乐婶的烦心事无枪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亲爱的药王大人第一季神烦警探第六季催眠·裁决国语大海之外检察风云千秋之约男人四十跑出租夜莺2022翠堤春晓哭声2016

 长篇影评

 1 ) 不可改变

维加,森林里最后的一头孤独的犴达罕,即使被拉回现代文明的大城市,即使有着天赋般的绘画才能,仍然不能融入现代文明。枪、训鹿、森林,这些东西显然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他狩猎20年,他欣赏熊瞎子的血在阳光下的喷洒,他津津乐道于踢翻了的蚂蚁窝,他自豪于爬到树上掏鸟窝。。。。。

20年,这种生活方式,这种大自然无可辩驳的美丽,这种原始森林里取之有道的生态平衡,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骨头他的血液里,他爱那里的一切,就像我们看到早上人们从帐篷里出来要先慢慢推开厚厚的积血,狗在前面可爱的拱跳着刨开一条雪路。。。我们都笑了,显然的,我们也被这些美所吸引,所以不难想象一个在此生活20年的人,对这里的感情是有多深。
 
回去的路上,我在听着最近刚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我发现这首歌一点也不好听,如果不是因为这电视,我肯定不会喜欢这首歌,这首歌只是在电视里反复播放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再次听的时候带来的只是回忆,已经抽离歌曲本身。经常,我在听着一首歌的时候,就会回想到刚听这首歌时循环反复的那段时光,那段记忆。我想,前些年的唱红歌也是这样吧,追求的只是一种记忆,一种青春和时光。
这些东西都承载着人一定的记忆和情感,我想,更何况维加呢。

我想,我是理解维加的。
那里是他的根,他的文化,他的意义,他的归属和家,不可改变。
有些我们看重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不再重要了。而有些东西深埋在我们的骨子里,可能平时没有注意到,但就是这部分,不可改变。

 2 ) 神说:这里应该有光。于是他们被驱离了大山。

维加这代鄂温克人苦恼的,不是失去了他们的猎枪和手拿猎枪时的豪气,而是眼睁睁看着本族的语言、制度和他们本来的生活一点点消失却无能为力。在现代化的同化下、 在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昔年在林间放鹿、寻犴、斗熊的生活,变成了定居点、博物馆和无人关心的文化节上的表演。

是呵,生活变成了表演,表演成为了噱头,噱头被用来当做纪念。而这样的纪念,终有一天会使他们被彻底遗忘。这就是角落里一个不被熟知、不被广泛关心的民族在“文明世界”里的最终结局。

即便身在海南,维加的画里也全是成群的驼鹿、成片的帐篷和茂密的森林。那是鄂温克人的兴安岭。维加永远活在过去和过去的失去里。他的心在兴安岭,南海的波涛无法淘走他对山、对鹿和对森林的眷念;所以他的身,最终还是回到了那里。

维加,整个鄂温克族,甚至旁观这一切的你我,都是滚滚车轮下被扬起的沙尘。可是车上的人哪里会看一眼这些我们这些沙子,又何曾会关心我们这些沙子?

只剩足迹不见身影的岂止是犴达罕。

神和他们的拥趸说:已经给了你们面包,你们还在矫情些什么呢?

 3 ) 《犴达罕》——— 一部“不美”的高分纪录片

纪录片一开始,是一个昏暗又脏乱的小屋子,一个邋遢的男人坐在床上,满口脏话胡吹乱侃,说他打猎的事,还说他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相信观众看到这点都会一笑了之,随后忘掉。而框住这幅画面的镜头也没有摆好扶正,略带仰视的角度非但没有把对象显得高大,反而更加猥琐邋遢。或者又感觉就像是在偷拍一样。这就是获得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的《犴达罕》,一部反映鄂温克族生态移民后,狩猎文化遭到冲击的纪录片,在豆瓣上获得的评分高达9.2。
我相信,没有人能从开头看出这是一部受到如此好评的纪录片。随意且摇晃的镜头,根本不讲究构图,不谈美学,不考虑观众的观看感受,而只简单的记录,看起来就像一个外行拍摄的一样。而在后期的剪辑上,只使用简单的硬切和叠化等,还经常会有跳帧的情况。每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美,很不美,非常不美。
      我相信没人会喜欢看不美的东西。就像纪录片的开头,人们对主人公维加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然后早上他喝醉酒闹事,被推上拉猪的卡车里,睡在猪群中被带上山的时候,观众对他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但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纪录片会很这么好的口碑呢?这缘于纪录片反映的内容:鄂温克狩猎文明随现代文明的拓展逐渐消失的情况,以及:我们看到的不美就真的是不美的吗?
      纪录片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鄂温克族的猎人维加的生活。在禁猎以后,维加无所事事,只能靠饮酒来麻醉自己,在对别人的吹嘘中回忆自己当年的狩猎经历。春天来了,他和同伴一起进入森林寻找犴的足迹。犴是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威武庄严,然而随着盗猎活动的猖獗,也逐渐消失了踪迹。维加和同伴进入森林,却只找到了几处犴的尸骨。后来维加和海南的一个女老师结了婚,过上了现代社会得到生活,最后却不适应,又回到了大兴安岭。
      纪录片虽然名字叫《犴达罕》,然而讲的却是猎人维加的生活经历,犴在整部纪录片中只占了很小的部分。那为什么要叫《犴达罕》呢?犴逐渐消失踪迹的原因,要归结于盗猎活动。而盗猎活动的主体,是那些追求利益的人,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别的族。但不管是什么族,只要是追求经济目的,都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是和鄂温克族的狩猎文明相违背的。犴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的猎人无猎可打。一方面是数量变少,另一方面是政府禁猎。所以,犴的消失,也代表着狩猎文明的消失,于是像维加这样的猎人在文明被更替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孤独和悲伤,就像孤独的犴一样。
      于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有好口碑了。虽然顾桃没有把它拍得美,但是却更现实地还原了这种文明更替的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而传统的鄂温克族以及狩猎文明,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顾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不美拍摄手段呢?
      观众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审美标准。什么是美的呢?绚丽的、灿烂的、香的、规则的、有曲线的、干净的等等。但这些标准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准。影片的一开始,维加说他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我一笑了之。后来,字幕说南方姑娘夏老师欣赏他的才华,跟他在一起了,我不禁疑惑。首先疑惑的是这样一个满口粗话的猎人都有人喜欢?然后疑惑的是维加有什么才华?再看到后来,出现了维加画画的镜头和作诗的镜头,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真的是有才的。于是我们不再把他之前的酒话当酒话。之前,我们用现代化的审美标准评价维加——一个粗鲁的猎人。维加的确是一个粗鲁的猎人,满口脏话,他在现代文明里是不美的,但他在狩猎文明里却是美的,他的美在于狩猎文明的朴素与可爱,就像他的姐姐一样,记录片的最后,姐姐对维加说的话就是真诚而可爱的。
      而在狩猎文明看来,这些绚丽、规则、干净也许美,也许不美。在狩猎中,人只有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更接近猎物;森林里的树也不像城市里的绿化带那样规则整齐,而是顺其自然;维加描述了一次猎熊的经历,他在杀了一头熊之后,熊的血液喷出来在阳光下的绚丽,在他看来是美的,但在现代文明看来却是血腥残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文明就比狩猎文明优越吗?这就像同样是在现代文明里,西方文明认为自己比东方文明优越一样,就像美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得到世界推广一样。
      而导演用了一种朴素甚至原始的拍摄方法,表现了鄂温克族狩猎文明的特征,这种文明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就算别的文明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评价它不美,它也是这样的。只有这种拍摄手法,才适合展现这种文明,以及怀念这种文明的粗鲁、自由、孤独、醉醺醺的猎人维加。
      “天下大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境界?现在的鄂温克族有了政府的支持,都迁出了他们祖辈生活的森林,有了漂亮的房子,有了舒适的环境,孩子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剩下维加这样没有枪可以拿,没有猎可以打的猎人,在森林里叨唠着酒话:“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4 ) 这样NB的片子,看一部少一部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压迫,而是弱者对弱者的鄙夷。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常常能读到这样的故事。

比如《药》里,那些在茶馆嘲笑造反派的普通老百姓。

比如阿Q,在赵太爷府上被打了之后,一句话也不敢说。

但碰见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小D,却气不打一处来,动手就打。

路上看见小尼姑,也要调戏一下,摸摸她的脑门。

这样的事,你说今天就没有了吗?

打开社交媒体,看看那些热搜微博底下的评论,你就不会这么觉得。

前阵子,我在微博分享了一个叫做《犴达罕》的纪录片。

这片子讲的是北方一个叫鄂温克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如何逐渐衰落的故事。

没想到不少人评论: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就要被淘汰”“消亡就消亡吧”“少点矫情吧”……

看到这些评论,我只觉得愕然。

但仍想好好推荐一下这部小众却生猛的纪录片。

我想着,如果认真看完这个片子,那些说着“落后就该消亡”的人,或许也会动摇他们的想法。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少数民族——鄂温克人。

大约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了大兴安岭,靠饲养驯鹿与打猎为生。

几百年来,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但因为外来人口增加,出现了大范围的砍伐和偷猎。

半个世纪下来,大兴安岭的森林面积逐渐萎缩,生活于其中的野生动物也急剧减少。

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大批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出。

从小生活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住进了定居点的小楼,享受上了现代的医疗和教育,还有人开始从事旅游业。

但部落里的老人却忧心忡忡,因为会说鄂温克语的小孩越来越少。

2003年起,鄂温克人还被禁止使用枪支,他们的驯鹿也被赶下山饲养。

可驯鹿是放养的动物,无法适应山下的圈养,大批大批地死去。

很多鄂温克人也无法适应山下的生活,于是他们带着驯鹿,重新回到了山上。

这部片子的主角维加,就是其中之一。 从外表上看,维加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人高马大,穿着朴素。

和很多鄂温克男人一样,被收了枪之后,他仿佛丢了魂,无所事事,终日酗酒。

但谈起过去的日子,他那懵然的双眼里,却透露出温柔的哀伤。 外表粗旷的维加,其实是个大学生,还是画家和诗人。

谈起大兴安岭,他对着镜头吟诵起自己写的诗:

大兴安岭是鄂温克人的祖先留存的地方,我记得幼时,跟随母亲沿敖鲁古雅河而上......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与大自然交谈,仿佛她也有灵魂......

一天,维加和同伴上山寻找犴达罕,这是兴安岭里体态最大的动物。 过去,森林里遍布着野生的犴。

但由于偷猎者增多,犴的数量急剧减少。

森林里布满了套索和陷阱,旁边就是犴的白骨。

对于拿枪捕猎的鄂温克人来说,用陷阱是他们所不齿的行为。

巡山时,看到被套索困住的驯鹿,他们都会打开绳索,把它们放走。

鄂温克人对自然的索取是有节制的。

他们狩猎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遵循自然时刻表,对于交配期的动物,绝对不打。

捕猎到熊妈妈和小熊,也一定要把小熊放走。 维加记得小时候,他和姥姥一起去打猎。

顽皮的维加踢了一个蚂蚁窝,姥姥叭就给了他一个耳光,还骂他:

这是它们的家,你没有家吗?

仰赖森林生活的鄂温克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自然,尊重所有生物。

因为他们知道,竭泽而渔就是自毁家园。

但贪婪的伐木者和偷猎者可不管这些。

无情的陷阱也不会分辨什么动物能捕,什么动物不能捕。 人口稀少的鄂温克人,没能抵挡住庞大的偷猎群体,守护住自己的家园。

然而禁猎政策下来后,他们却一样被要求下了山,收了枪。

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就这样告别了森林......

讽刺的是,狩猎有节制的鄂温克人下山了,但偷猎者却不会遵守政策,反而因为失去了鄂温克人的监督,更加猖獗。

这让维加和同伴们感到哀痛,但更让他们悲伤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消失。

在山下生活的小孩,很少会说鄂温克语。

更不用说,从小就没见过枪的孩子,怎么可能还会狩猎?

眼看着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式微,醉醺醺的维加在镜头前,愤怒而无奈地说: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失去了一切就面临着消亡,喝死拉鸡巴倒。 在他写的诗里,同样能看到他的愤怒:

我从弓与箭的文化环球来到了原子弹的时代

他们把我抛出去我们的文化 正在消失

语言和制度 也在消失

还有四个青年被带上了法庭

这是对狩猎文化的末日的审判

审判吧!审判......

喝吧 喝死我得了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在他那个小小的部落里,已经有8个男人死于醉酒。

为了管住维加的酒瘾,他妈妈给他发布了相亲消息。

一个海南的姑娘——夏老师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找到了维加,并把他带到了海南岛。

夏老师的出现,是维加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也是片中难得明亮的部分。 但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夏老师使尽一切办法让维加戒酒,像哄小孩一样,跟他谈条件。

还带他去戒酒中心,带他看中医喝中药。

因为爱情,维加也剔去了飘逸的长发,不拿酒瓶,改喝凉茶了。 看到这一段时,虽然明知道戒酒对维加是好的。

但看到他庞大的身躯佝偻在矮小的楼房里,看他像小孩一样被哄骗时,我却仍然觉得他就像那被圈养在山下的驯鹿,格格不入。

也让我想起了左小祖咒那首《爱情的枪》里唱的:

跟我去北方吧,逃离爱情的肤浅,南方的江山太娇媚,腐蚀了我的热血......

果然,一个北方森林的汉子,终究难以适应炎热的海岛。

一个被酒浸透的灵魂,更难摆脱酒精的诱惑。

因为戒酒失败,维加被夏老师送进了精神病院,关了好几个星期才被放出来。

因为无法戒酒,维加的这段爱情无疾而终。

最后,维加孤身一人回到了大兴安岭,回到了他熟悉的森林。

他仍然充满愤怒,眼里仍然透露着悲伤。

影片中,他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在雪地中,吟诵出他绝望的诗句:

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真实世界的警察没有向他开枪,但网络媒体上的键盘侠们,却已经向他开火。

很多人评论他就是个酒鬼。

还有人说,社会要发展,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自然要被淘汰。

读到这些评论,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但我想起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有一集拍的是芬兰的教育。

芬兰同样有饲养驯鹿和狩猎的传统。

尽管如今依然过着狩猎生活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但在很多芬兰学校中,依然有关于驯鹿的课程,孩子们从小就被带到森林中学习。 如今,芬兰也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些年还接收了很多难民,所以很多学校里,都有许多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的人。

但是芬兰的学校,不会要求课堂上只能说一种语言,相反很多课程都以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都会学习两三种以上的语言。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们为各自的文化感到骄傲,不管来自哪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广播室,和所有同学分享自己家乡的语言。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效仿芬兰的做法。

只是常常看到很多人说:社会需要发展,文明需要进步,不能跟上步伐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自然淘汰。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说法,在我们这特别流行。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在我们这的接受度也特别高。

但我想指出的是:

文明的进步其实不一定要以牺牲所谓“落后文化”为代价。

恰恰相反,在许多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先进的文明一定不是只能包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

真正先进的文明,是可以协调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努力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态。 所谓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真正和谐的发展,一定是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都是我们所有国人所共有的财富。

任何一种语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消失,都不仅仅是那个民族本身的损失,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损失。

因为,从此我们可以选择或欣赏的的生活方式就又少了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文化独特性就又减少了一些。

所以,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可以事不关己,甚至幸灾乐祸地说,“落后的文化就该让它消失。”

 5 ) 土地上的话语,美过空中星星的诗行

一个群体的失落

(以下脏话都用字母代替,要不豆瓣不过审)

摘录

1

有一回我们在黑龙江,我们四个人碰着六个熊。完了我要开火,毛谢拍了我一下肩膀,我一回头,哥们,不能打。我说怎么了,它们搞对象呢(笑)。六个熊,我操,我说这下tmd有钱花了,还不让打。鄂温克人打猎是按自然时刻表,他们就是谈恋爱,一律不能打,哪像tm汉人似的,看着就哐哐。

2

不喝酒的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是咋回事呢,我tm也纳闷。

但是我能写出东西来,不喝酒的时候。喝完酒一整说话就跑偏了。

3

喝吧,喝死我得了,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4

我姥姥就是萨满,我小时候和我姥姥打猎,我踢了一个蚂蚁包,我姥姥叭给我一嘴巴,这是它家(笑),你没有家啊(笑)?这就是它们的房子,不能踢。噢,现在我一想,确实,蚂蚁捡这样的树叶子,搬了堆一堆,这就是它们的家。

5

—他都找不着他姥姥那。

—他能找着。

你告诉我几公里,十五公里吗?

—十五公里,有个拖拉机道儿。

啊,那我知道了。

6

(在枝干搭成的墓前)姥姥,维加来了。(倒上酒,再自己喝一口)姥姥,我来看你来了,现在妈妈挺好柳霞也挺好,你好好安息。

7

全世界的人

—啊

不管是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嗯

我看过他们的书,他们就没写过狗的梦境

—嗯对,狗咋回事

那天我在睡觉,我家狗在另一边睡觉呢,那狗的腿(手弯起来抖动),完了还叫唤

—老黑趴窗户呢,老黑要进来呢

8

鄂温克喝酒问题,在老敖乡,就是没搬迁之前,他们不咋喝酒。搬迁以后,把枪也没收了,无所事事就整天喝酒,喝得非常厉害,头一个死的就是喝酒死的,已经死了八个了,全他mlgbd喝酒喝死的。他们内心痛苦,狩猎文化、连枪都没收了,喝酒非常迅猛。

—那你呢

我得干活儿呀,我有活儿,所以我还活着,要不我没事的话我也得喝死。

说句不好听的,他们像日本人一样(沉默)咔,喝,他们的语言是,我直截了当地跟你说吧,(往前走)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面临了消亡,咔,喝,喝死拉jb倒,就这么说的。

完了我劝他们,别喝了,喝死八个了,现在猎民青年不多了,现在还能剩六个?再发展驯鹿,鄂温克还有发展吗?(摇头)没有,拉jb倒了,(低头鞠躬)对此表示悲痛。

9

这边来个母犴,我这么一回头,我操,正好我这旁边是miekula,正好是一个直线。我这么一瞄,正好是miekula的脑袋,往上一抬,操tm是树尖儿。这一瞄,我说miekula,miekula傻里吧唧地打蚊子呢。我说你趴下,它tm往前趴。我说你躺下,操tm,一枪没打着。那帮小子全起来了,哐哐哐,诶还行,打着一个,就地扔倒,小崽儿放跑。哎呀,我操,那小崽儿跑的时候,挺伤感情。就那样,放跑了。我们把枪一扔,拉jb倒吧。没妈妈,孤儿了,森林里的孤儿了。

—那是什么时候?

八十年代末将近九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太猛了,黄金时代。你信不信?

10

熊站起来了,好像投降似的。操tm,开枪直接把动脉打折了,那血,阳光下喷出那个红色的血,真tm漂亮,跟tm喷泉似的,太漂亮了。在森林里喷出那种红色的光线在阳光下荧光色,哎呀,太漂亮了。还有它的牺牲,它一倒,枪这么一放。

11

你这么拍,维加能看到吗?

—能

那我多说几句

真埋汰了,这个树叶也黄了,也下雪了,一天冻得够呛,柈子也不好整,要过河整柈子。太冷了,那骡子也扒吧扒吧,等驯鹿返完群,我让他回来,你这个电视好使吗?

—好使

维加,你和你媳妇回来一趟,看看大兴安岭,再看看你的家乡,你俩口子回来溜达两天,两天三天就行,不用你帮我搬家,我这冷的够呛,你们来一趟,我很想你维加,我特别想你,我特别想你呀。咱俩是一奶同胞,你走了你也不嘞我,走了就不管我了。

12

现在社会进步了,那我得背着点手,狩猎文化消失了,社会进步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开枪吧。

随记

1

四十五分开始的眼神和亲吻十分动人,吸一口气之后又有好几个亲亲。眼中没有自我,有对方,亲吻没有性欲,有安抚。在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觉里,也不在意两个亲吻者的美丑、场景,被一种温柔打动。

2

维加的眼睛很像鹿的眼睛,转动很慢,纯朴、无措、湿漉漉。不像城市的人眼中有灰尘,但也不需要赞美,这是自然灵魂的流露。

3

窗外下着细密的雨,片子里有很多深刻的东西,但我逐渐不去调动思维。有时苦笑两声,感受一种平凡的悲伤,真是平凡却致命的悲伤。

4

喝酒醉死在大兴安岭好,还是戒酒回归平淡的家庭生活好?用个人的归宿来评价,还是用悲喜剧的艺术性评价?

这一生,我们不是为酒活着,我们为爱活着,只是有时候酒太多了,酒太多了。

 6 ) 犴达罕/沉溺又痛苦于消亡文明的醉酒诗人

看的过程惊讶也惊艳于维佳的表达能力,简单记录了打动自己的言语和诗: “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语言和制度,也在消失 这是对狩猎文化末日的审判,审判吧 喝吧,喝死我得了,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永别了,猎枪;永别了,兴安岭 他们像日本人(剖腹)一样,他们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面临着消亡 小崽儿放跑,森林里的孤儿了 那时候我们太猛了,黄金时代 阳光下喷出那个红色的血,真他妈漂亮。跟他妈喷泉似的,太美了。在森林里喷出那种红色的光线在阳光下,荧光色,太漂亮了。 篝火从远古时代升起,一直为鄂温克人的文化燃烧着灿烂,这就是篝火,鄂温克人把她称之为女神,因为她把她亲爱的光和热献给了人类,高古的人们崇拜她,称谓她就是女神,为她取了个名字叫涩仁达女神 工业文明带来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

看完首先从言语中能感受到维佳对汉人和汉文化的敌意,也是,毕竟对鄂温克人而言,这是入侵,而非所谓教化。 再者则是中间维佳跟着夏老师待在海南,和别人同桌吃饭的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左边的两位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精致体面,维佳则邋遢、混沌又浑浑噩噩,这样一个不体面的人对着体面的两人谈景谈诗谈自己,说不出什么感受。像是两种文明体的撞击,又像是压根儿八竿子打不着的平行世界。 总而言之,维佳读过很多书,所以会表达,越是表达越能表达越会表达,带着绝望和无奈的痛感也就越强烈。维佳又会思考,越是思考越能思考越会思考,对于文化在眼前的消逝与破灭就越是撕心裂肺。相较于以“有才华、艺术家”的身份在现代社会里苟延残喘,在森林中醉酒、打猎、写诗,最后浑浑噩噩死去可能才是他的归宿。

 短评

我只要一旅行,这部片子的几个镜头就会闪现到我脑子里,男主在海南的憋屈,在北方雪中喝醉了作诗,他不仅是民族的事,也是人生的事。

7分钟前
  • 恶龙
  • 力荐

稳如老狗,悲如瞎熊,逝如母犴。没有枪的猎人一如没有未来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愤懑寄托在酒上,酒并不会毁灭他们,束缚才会。维加从极北到极南,何尝不是“人生七年”,或许他只属于那片丛林。

8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刨除这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话题。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主角以及相关的故事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精彩到不像是纪录片,怎样的生活状态才算是“好”?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大多数鄂伦春人都已接受了小二楼的生活却是事实。狩猎文化的消亡和维加这样的人老死在医院才是时代的悲剧

11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一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疯子,然后是哲学家,后来是诗人…

15分钟前
  • ₘₒₘb
  • 力荐

他神智不清,酗酒无度,满口秽言,粗鄙糟乱。一吟诗,语出惊人,一下笔,美妙绝伦。这个失去枪的鄂温克猎人,情愿酗死在森林,也不要被现代文明招安。

19分钟前
  • 王绛绿
  • 力荐

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些打小在城里长大的鄂温克孩子,无论祖先分属是索伦部,雅库特部还是通古斯部,虽然带着高骨和细眼的基因,现在却都“连树枝都砍不倒”,更别提讲鄂温克话。被大文明同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带有原罪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啦,我没有负罪感,也不想加那么多戏。但每次想到这些还是会虚无主义式地感伤:人类文明也才几千年,已经有数不清的民族湮灭在了时间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人事消亡,直到沧海桑田,留不下任何痕迹。没有办法。(但有一说一哈,顾桃水准太差了,片子只占了素材好这个优势)

20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有一年回东北,听我爸说"王叔死了。""咋没的?""老头儿抽了一辈子烟,儿女说为他身体好一定得戒。戒是戒了,没多久就死了。"

22分钟前
  • slow2ave
  • 力荐

2015年8月电博“极地光影”展补标;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冲突,如远古神迹般存在,犴达罕温顺而悲凉的目光,浑然天成的诗句在林木间流淌,愿他们即使远离故乡也能安好。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为写一篇寻访满归鄂温克人的文章,看了这部一直没忍心看的片子。维加就是没有猎枪的德尔苏,他的归宿是死在山林里,而不是被文明的城市人丢进精神病院。

2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猎人没了枪,远离森林。诗人喝了酒,倾述愁肠。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死亡的语言,描述生命。海是天的唇,岸是浪的枕,什么是诗?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喝死拉鸡巴倒,请向我开枪

3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竹林七贤活到现在也不过是如此了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穿穿碎花花边裙就瞎嚷嚷的都歇歇吧,这里面的才配叫森林系啊。

43分钟前
  • 原生态树洞
  • 力荐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猎人被收缴了猎枪,他们虽然养鹿为生,有山下的定居点,但在猎点还是终日无所事事,只能选择酗酒来杀死自己。沉湎的忧郁和悲伤,如大雪倾覆般的无奈,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穿着大裤衩在海南闷热的房间里画着敖鲁古雅的驯鹿

49分钟前
  • 孔抽象
  • 推荐

现代不一定指代文明,也可能是野蛮的变种。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文化,也可能是未开化的抱团取暖。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全世界的作家都没有写过狗的梦境

56分钟前
  • 纠结的茶
  • 力荐

历史的孤儿,民族的遗种,最尴尬的境地。于是成了诗人,酒鬼,被现代人看作了疯子。操。

58分钟前
  • 不觉
  • 力荐

“工業文明帶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要向我開槍,那就開槍吧!”

1小时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最难受的一幕:鄂温克汉子被圈在海南的小潮屋里吹电扇学小学英语……

1小时前
  • 北之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