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篇文章,已经很久没有在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写点什么,但是《伦敦生活》真的在某个很深的层面上打动了我,有些话不吐不快。除此以外,也实在钦佩作者的编剧才华,所以这篇文章大约会混合了一点个人感想和一点剧作分析。
中间几集其实会觉得有些拖沓,如果不是迷你剧可能就弃剧了,但是开头两分钟实在是太妙了,让我有耐心继续看下去,而最后一集,我只能说,叹为观止。
剧里的人物都有些奇怪,奇怪到让我觉得不是现实生活里的人,也因为如此经常会有强烈的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同样来自于女主角打破第四面墙的说话方式。但是奇妙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这部剧是我见过的第一部把主观视角和间离的叙事方式(打破第四面墙)结合得如此巧妙的作品。主观视角叙事往往会让观者把自己代入主角的生活,是达成移情的一个重要手法,所以我们才能感同身受。而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又是彻底反移情的,是让你无法代入,让你不断出戏。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就是一直出戏一直很有距离感,但到了最后一集的结尾却由于叙事的变化而突然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细想起来,每个人物的表现、反应,都完全带有女主角的主观色彩,观众完全是在透过女主角的视角看她生活的这个世界,看她生活里的人,每个人都不是他/她自己,而是女主角眼中所看到的形象。然而这种主观视角在最后一集被彻底打破,每个人物开始变得像他自己,像真实存在的人,而不只是女主角眼中的毫无灵魂、纯粹是主角心理投射产物的一个形象,同时被打破的是贯穿始终的叙事包袱(好友死亡的真相)。观众和女主角一起经历了一个自我欺骗、无法与真实世界和身边的人进行接触和沟通的过程,我一直感到和剧中人物很有距离感,感觉他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直到最后这个状态被打破。女主角就像是观众看这个世界的一个滤镜,而她自己也被一副盔甲保护着,不与任何人发生真实的交流碰撞,也不受伤害(至少她自己如此认为)。最后一集我们似乎看到女主角在好友死亡后始终活在一个自欺欺人的状态里,假装某些事情没有发生过,而到最后,这一面玻璃幕墙被打破了,这个女主角幻想出来的世界被打破了,残酷的真相被揭露(对于观众同时对于女主角而言),而女主角也回到了现实世界,她开始与周围的人有了真实的接触和交流,而那是十分,十分伤人的。
所有她爱过、爱过她的人,她都伤害了,也伤害了她,而在最后,唯一给她一点善意和温暖的,是在第一集骂她slut的一个陌生人。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在那个silent retreat的庄园,女主角和陌生人(这个角色甚至没有一个名字?)坐在一起抽烟,陌生人倾诉,女主角始终沉默。当陌生人结束倾诉的时候,女主角说了一句话,并没有对着镜头。这是在整部剧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卸下防御,说出自己的心声。而在之前的剧情里,即使是对着镜头向观众说话,她也始终在一个防御的状态里。有时候这个防御的状态甚至会令观者(我)感到不适和厌恶。仅仅在她说完这句话之后,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两个人并排而坐,都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谁都没有说话。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感到困惑了,她真的对那个陌生人敞开心扉了吗?没有陌生人的反应镜头,我们无从得知她是否真的是对那个陌生人说了那句话。还是说她向观众(我)敞开心扉说了一句大实话?可是她的脸并没有对着镜头,她也没有看着镜头。还是说这个心迹剖白只存在于女主角的想象之中?
在这里,叙事的暧昧性涌现了,而这正是叙事文学的精髓所在,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部剧非常具有文学性和现代性。在阐释上的多种可能和暧昧。
我简直被这个观影体验震撼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居然能呈现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从前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象到过的。而这是影视作品所特有的手法,文字作品乃至戏剧都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它是一个镜头和表演共谋出来的暧昧。
到最后,必须要赞美一下作者的剧作技巧,好友的死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故事走向和女主角,到最后一集揭开真相,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让这个故事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还有各种伏笔、前后呼应,这个作品简直在某种意义上太完美,没有一个缺口。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识地在进行这种在我看来充满实验性的创作,是否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进行这样的影视叙事实验,如果是,那真的太聪明太有才华,一定是在许多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这个作品。
如果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创作,那她是一个天才。
请收下我的膝盖。
女主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作”,而我们因为或多或少拥有这种“作”的品质而感同身受。所谓“作”,是你知道这件事做了之后的结局,但你却挡不住自己去做,而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悔恨。时时刻刻扎在心上的刺,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庞大的怪兽造成的。痛苦却无法去埋怨,只能陷入更糟或等待救赎。
为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好,却往往无法维系这种美好。就像女主深知自己最好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却无法克制自己做了伤害朋友的事情。朋友的死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已经不需要讨论,随时随地的幻想中,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无论时间流逝,怎样推动我们向前走,这样“作”的结果在心里打了一个结,如果你摸到这个结,就会一阵抽搐。
对自己的了解,总是欠缺一角,心存侥幸。无法驾驭自己这个怪兽,其实是一种借口,无非是按捺不住欲望的挣扎,任其肆无忌惮。到底是哪里不满足?才失去了控制力,让一切倾斜?是情感吗?是不安吗?是孤独吗?就像女主,母亲去世,父亲和教母再婚,姐姐有钱与自己强烈的反差。这些有点糟,但没有非常糟,女主孤身一人,她用心底的自卑来冷眼旁观身边所有有缺点的亲密的人,然后用言语和行为带给他们和自己巨大的伤害,她只有这样才能龟缩在自己心底的角落。
也曾经有一些温暖的时刻的,和陌生人在美丽的夕阳下吸烟,没有伤人的言语,安静了,也撕下了保护的面具,只有一句话“想哭”,最真实的表达。第五集停留在和姐姐的和解,向我们展示了,如果猛然间迎接美好,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只会跌得粉碎。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交织体,就像女主一样,痛苦到不可自拔,也没有勇气就这样放弃生命,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个时刻,人生会亮起一个火花。
没有习惯驯服自己这个怪兽之前,任何亲密关系都有着危险的前景。时刻告诉自己没有想象得那么聪明,没有那么不堪,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世界可能会豁然开朗一些。何时放下了“作”,真正接纳自己,就不再是这样故作喜剧的悲剧了。
这剧居然能够接近9分,可能真的太多人活得不容易了。
虽然我活得也不易,但给六分已经很高估了。本质就是渣女的自白书。
影片里的有一串台词印象挺深的, 大概应该是I fucked it into liquidation. I also fucked up my family. I fucked my best friend by fucking her boyfriend.
出轨闺蜜的男朋友,导致闺蜜死亡;
咖啡馆看着其实还可以的,但女主从未好好经营,即使它算是闺蜜的遗愿了;家庭关系也是一团糟。
单看第一条的话,渣女就妥妥的了。
希望用做爱来证明自己一直有吸引力不算错,世间单身男人那么多,只要自己想约哪个就去撩好了。 自己活得很丧也没事,甚至极端点的像日本的部分高度宅群体也可以,但请不要去干扰别人。
前段有一个新闻,南宁地铁的一个18岁男孩持刀挟持一个姑娘,被特警干净利落的击毙了,大家一片叫好。 也许男孩有万千难以言说的故事让人同情,但在那一个时刻他就是最危险的犯罪分子。也许有某个抢劫犯真的是为了妻儿而犯事,但他仍然是罪犯。
更何况剧中我也没看到女主也未有任何苦衷,于是乎,她的姐姐最后不信任她,是个正常人基本就不可能对这样的人有任何信任感。
最后,生活不易,我们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去深入了解和解构一个人的内心,很多的是其所言所行去对其作出判断。 假使我是女主的朋友,同学,我大概率会远离她这样的人吧。
标签是喜剧,海报是女主兼编剧泪流满面的样子,看完以后哭了一个早上。
这部剧叫《伦敦生活》。
男朋友让我给他讲这部剧说的什么,我想了半天也组织不出语言。好像说了太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只能甩一句“你还是自己去看吧。”
故事有关一个女人。一开始讲她接到个帅哥的约炮电话,于是在半夜两点爬起来,洗了澡、喝了酒、化了妆、刮了毛、选了性感内衣,明明激动的要死,但在开门的瞬间还要假装快要忘掉这件事。
帅哥跟她做爱时,慢慢挺进她的后庭,虽然不情愿但为了男人的好感她还是接受了。事后,还用“第四堵墙”的方式跟观众调侃的说出个点很怪的笑料“我是不是有个巨大的后庭!?”
说起话来嘴贱的要命,面对男人来者不拒,坐在马桶上似开玩笑的数着自己约炮对象,就算是呆逼兔牙男的邀请也不会错过。走在路上都在幻想,对面的肥仔是不是想上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很婊的女人,被泡在浴缸另一端的男人问“你有时候会感觉孤独吗?”时,认真的回答了一个“yes”。突然感觉有点心疼。
随着剧集的推进,她的孤独感越来越清晰。不断闪回的画面,揭开了她最要好闺蜜死去的信息。与家人的糟糕关系,展示了原生家庭状态带给她的不安。
譬如半夜两点,女主在经历了糟糕的一天后敲开了老爹家的门,几乎要哭着说出觉得自己贪婪、自私、堕落…道德沦丧,老爹只是叹了口气说“你这是随你妈”,不但连门都差点不让女儿进,还叫了辆车要把她送走。
自恋又自卑,可怜又可恶。跟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时候为了让别人能多爱自己一点,多忘了那深入骨髓的孤独一会儿,就忽略自己的感受——比如做爱时男人一直强调她的胸小到几乎没有,她在意的却是要自己保持性感。
她让人恨又让人疼。有点庆幸的是:还好,大多数人都会感受到这哭都哭不出来的孤独,你不是一个人在绝望。知道了这一点,虽然没能解决什么,还是有了点安慰。
幸亏这孤独感只是阵痛。
在更多的时候,谈话中无意识的笑点、新信息的获取,以及来自陌生人的问候,让我们遗忘了潜伏着的孤独。但导火索被点燃,一股心碎到认为一切都失去意义的无助立即霸占灵魂。
看片时,弹幕中很多人评论女主自作自受,亲自“作”掉了本还幸福的生活。她对闺蜜小波的行为,的确难以容忍,但其脑海中反复闪回的性爱画面足见她对事情后果的忏悔。她无法原谅自己,为自己送小波的仓鼠开咖啡厅,在糟糕的午夜轻描淡写的跟出租车司机讲述朋友的死。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互相伤害互相欺骗。和闺蜜的关系再好,看到她有了幸福的爱情,心中的祝福与嫉妒孰轻孰重,真的说不好。
第六集的结尾,辛辣、尖酸、逗逼了六集的女主终于装不下去了。她在继母的展览上偶遇了ex,遭到了姐姐的不信任后彻底崩溃。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坚硬的外壳一戳即破。在崩溃的边缘,车中探出头的贷款经理人用一句“Are U OK?”打断了她无助情绪的蔓延。
这个世界上没有太多人持续性在意你活的好不好,至少偶然性的陌生援助带来的温暖,总让我们愿意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
真的吗?也许吧。
但如果选择死亡,接下来的一切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看完整个剧,都想不出女主的名字是什么。查了影片简介,这个毒舌女人也只有个外号,即本片的英文片名《fleabag》。可能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可怜可恶,又孤独的无能为力。
小疼的微信公众号『电影百忧解』,写写影评、聊聊占星,为有电影陪伴的时光命名。
一开始会被女主机智诙谐的神吐槽所吸引,会觉得她周围的这些人和生活的样子是多么荒谬,而她的应对直截了当,冷眼看待并调侃着这些荒诞,慢慢才发现这是生活的残酷扭曲而成的,身处其中的人能察觉但害怕改变,于是继续庸碌着,这让清醒的人感到无比孤单和绝望。这是喜剧吗?我只觉得特别难过。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她的同伙,认同着她,纵容着她,并同时从她的所作所为里获得快感,直到最后,我们也抛弃了她远离了她,只留她不知是否能独自重新开始。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铅笔的鼻头有橡皮是为了涂改失误吗?前半程略《弗兰西斯哈》。只能说这几年是丧剧的天下吧,探讨得深刻的其实不多,有些离生活太远的为丧而丧只是套路更深更伪善的鸡精汤而已。
马男好歹算个成功人士加负能量正常人,这女的根本就是psycho idiot bitch pathetic,自以为冷眼看透生活本质,其实自己才是需要吃药的那个,而且基本没救了。整部剧还算耐看的重点是演员本身的外貌气质以及迷之自信比较吸引人,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女的想想就可怕。
好像我们都是把生活过成这样,浑浑噩噩,却又爱憎分明。
很英国,很伦敦。尴尬与喜感水乳交融,悲伤和孤独时不时插一刀又瞬间抽走,留下滞后的疼痛。原来以为就是daily life in London,结果是在讲trauma,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也有意思。
被嫌弃的伦敦豪放女的一生。
共鸣真是个坏东西,你一边骂着女主角,一边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最讨厌的人。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充滿疑惑。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漂泊,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馬良《坦白書》
一部关于创伤的电视剧,放肆自己的性格会快乐,但谨防悲剧发生。最近的自己被各类事情搅乱,其实内心像女主一样万分渴望被理解,但总会习惯装出一副坚强面孔遮掩自己的脆弱。挺棒的,开始时对秀下限感到排斥,看到最后一集,理解了这一切。故事狗血,但万分符合人性。生活即是如此,绝望与希望交织。
每个女人都该看一看,学习如何微笑着当继母,真是个厉害角色啊!
以假装的微笑武装孤独失落,以放浪形骸麻醉无法弥补的过失,以互相伤害维系彼此仅有联系;和自己作对很容易,和世界作对很难,在这个充满性格缺陷的人物身上,我们竟都能窥到一丝半毫自己的影子。
姐姐最终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生活去芬兰,爸爸最终没有离开控制狂继母,好朋友死了,男朋友再也不会回头,小基佬还在自欺欺人,就连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因为做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生活真是太糟糕,但是偶然还是会有新朋友,新转机,就为了这点盼头,也要在这个物价高涨的城市里撑下去(一个鸡汤)
Miranda mix Max
我所追求的,是孤独的自由,封闭的枷锁,残缺的承诺,流离的生活,或者只是极其简单,而真实有力的一句,你爱我。
你热闹万分,你孤身一人。你开怀大笑,你泪流成河。你若无其事,你跌跌撞撞。你平静无比,你歇斯底里。你假装光芒万丈,你内心一片废墟。
把生活过得这么尴尬的原来不止我一个
每声大笑过后都觉得生无可恋。啊,现代生活。
酷一时,丧一世,天生烂人。人生真相,并没有谁能拯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