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这个故事远远还没有结束
冲着几大动作男神去看的,可能是人物太多线索太多,几条线并不明显突出。相反最后结局的那刻,顶着郭达发型的张友学倒是让人惊艳了一下。
好吧,言归正传。影片说的是韩国一所武器工厂铀原料球被代号为“赤道”国际通缉犯盗窃,运至香港准备交易。香港警方得到相关情报,为了保证整个香港的安全袭击了交货现场,双方激烈的交战,重火力砰砰砰,到后来的飞车追逐,看得人整个血脉喷张,最后终于在韩方的人员的配合下成功的缴获了武器。
本来韩方打算将这个武器运回到韩国,可就在这个时候以大陆地区为代表的宋总出现了
宋总这个人,可能他的出场会让人感觉突兀,影片开始比较阴郁,让人觉得这个人从行为来说并不像是个正派人物,导演恰恰是营造了这种雾里看花的势态,更加让人觉得他的身份捉摸不定。
接下来从香港警方对他的态度来看,宋总这个人应该属于情报机构方面的高层人物,因为职位所限有些问题的不可说,他和警方李sir的谈话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包括后来电影中提到过,其实中方扣押下这个武器完全是想拿这个来和韩方进行谈判,毕竟韩方和美方是同盟的关系,间接也会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影片中他的一些话有极强的政治隐喻以及倾向,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出发条件,并不单单考虑的事地域安全问题,更是从国际局势上考虑的。
中国内地一方并不想让武器离开香港更要抓住赤道,韩国武器专家一方想把武器运回韩国,“赤道”一方丢了武器自然会想办法讨回来。
三个势力每方都各怀心事,有自己的小算盘,通过各自不同的渠道获取情报,来争夺各自要达到的目的,明争暗斗,亦敌亦友,乃至一时间剑拔弩张。
饰演反派的张震在面临亲情与欲望的选择时,也表现出这个杀手其实也“不太冷”
张学友、张家辉两个角色合力缉拿“赤道”的同时,却又出现剧情转折发现有内鬼,从而将影片中的疑云推向高潮。剧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内奸和叛徒。导演把整个事件的格局几乎扩大到了亚洲范围,涵盖了澳门香港内陆韩国地区。
电影里各个方为了争夺武器,火拼到飞车暴力打斗显得刺激精彩,文戏也不逊色显得很有有张力。好的剧情就是重要的点让人出乎意料意向不到,果然最后的大BOSS,就是往往人们最忽略认为最不可能的那种人~~~Boss贯穿了整个剧情,至于什么时候发现,那就看观影者的功力了
最后看似抓住了赤道,但赤盗看起来更像是故意被捉住,他淡淡的说出宋总的女助理也是他的卧底,女助理跟过宋总那么多年,肯定知道很多内幕,所以宋总这样的肯定也有一些把柄把。这样来看,也呼应了最后的结尾,赤道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
白的真的白么,未必。。。。。。。。
2 ) 没那么简单
(原来早上写的那一篇发布成功了,因为当时显示系统繁忙,没有成功,又兴致勃勃写了一篇。。)
如果你还没去看:
这部电影的评分不只这个分数,至少相比起水军簇拥而起的众多大陆烂片。
看到微博和豆瓣的评价,多是觉得剧情散乱,导演故作深沉等等的,还说香港电影已死。好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很多人觉得《有一个地方。。。》《左耳》这些片子是难得一见的好片子咧,张学友教授都说了,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
也许有一份观众是抱有对《寒战》更高的期望去,觉得失望,觉得就像是看了好久好久的激战场面,然后说,战争不过刚刚开始呢。
可是,电影不需要那么平铺直述,不余需要每个人看到每一个镜头心里都呼之欲出:哦,是这样啊的吧?以前一个和一个挚友看一部雷翻天的电视剧的时候,她就耐心跟我说,之所以这个男主角一次又一次地解释我们心知肚明听了都要翻白眼的话,是因为我们的妈妈婆婆看不懂啊。
《赤道》的剧情设置、人物设定、场面恢宏真实度都是要给一个大大的赞的。你看了预告片看了百度百科的话,会觉得,哦,不过是一部说三方怎么合作把武器夺回来,不过是一部颜值都好高,不过是一部与其他的谍战片相差无几,不过是一部看完场景很惊讶但是转头就忘了剧情的香港电影嘛!
但是绝对不是啊!百度百科介绍的赤道不是啊他呀!!剧情哪里有这么简单了?当中涉及那么复杂的国际利益,想想都觉得那么真实,美国、韩国、中国大陆、还有中国香港之间的关系,政治层面“因为你的职务水平没达到有些事情没法告诉你”的道不清楚的大心思,韩国、香港、大陆三方各个队伍的小心思,观众都要从人物的对话、眼神,一些细节的展现去猜,谁是赤道?
枪战的场面没有让人失望,香港电影在方面是强项。第一幕在尖沙咀的枪战,是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但是后来那一幕在海旁,因为始料未及,池珍熙和崔始源和张震他们的对峙,看得人心惊肉颤啊。还有影片接近最后,文咏珊突然出现的那一刻,简直肾上腺素飙升,噢,如果你看了几千几百部很厉害的电影,也许你是无感了。
演员的演技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都是老戏骨,连新人文咏珊(虽然也拍过好几部电影了)的身手和眼神都让人拍手叫好,果然是和baby转型最成功的两位嫩模始祖,后来香港那些前仆后继的嫩模,嗯,基本有种row in row死在沙滩上的即视感。电影影评人说香港一直低估了张学友的演技,确实啊,昨晚我都听到有观众问,张学友都可以凭这部戏提名影帝了呀?
说着说着就泄露好多剧情,以前我喜欢先来看评价再去看电影,因为我也是智商堪忧。。不过现在觉得还是先看一遍,看不懂可以再看第二遍呀,好电影还是值得贡献票房的!说到这里,还是想吐槽一下,看三遍这个电影都好过贡献票房给何以吧?哎,现在我也看不懂这些所谓的“音乐MV剪辑成一部所谓的电影”了,也许是我老了,我是中学生的时候好像也是脑残粉。。。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我觉得电影里有好多好多疑点,比如说池珍熙。
他居然没死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如果这放在一部雷剧里倒是可以理解,好人永远不死。但是这不是啊,好人基本都死光了呀,死到都让人疑惑续集要找谁来拍呀?
第二是他出发前妻子给他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什么电影没有交代啊?这是个线索吧。他收过两张纸条,张学友那张比较明显,就是引他们到海旁,但是妻子那一张肯定也是说明了什么呀?
池珍熙的形象也是很正面很正直的一个人,那么会不会最不像坏人的是坏人的设定,他也是利益集团里面的一个呢?
还有王学圻。
大学说他的表演有违和感,有点夸张,说话让人发笑,好像是专门穿插进去为了赢大陆票房为了通过审查的。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好像大陆这一方插一脚进来没必要?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呀,这真的不是像百度百科说的一个简单的夺取武器的故事,这当中涉及几国的利益,外交不是在每晚7点的CCTV新闻里说领导人去哪里访问那么简单地事情啊,韩国制造这么惊人的武器,美国能没反应?美国是怎么对待伊朗伊拉克朝鲜这些或真实或疑似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呀?以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交易现场在香港,当然要管啦,当然要进行外交层面的斡旋了。王学圻说的就是真的呀,有好多东西也没法解释给你听,当中拍到的大陆和香港的矛盾其实也反映了两地某些价值观的不同,虽然一部电影篇幅有限,加上有审查的限制,肯定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了,但是从架构设置和表达的社会意义看,至少还挺真实的。王学圻最后在京都出现的时候,那一大堆来自不同种族的保镖,嗯,好有型啊。和张学友的对话,讲到了影片要表达的很重要的一个点,信任,赤道的利益集团里有信任,而这三地的正直代表的小组有吗?大家各怀鬼胎嘛。
我还真是看TVB和香港电影长大的一代,小时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看TVB啊,噢,那时ATV还放很多很棒的电视剧。也许我真的有很重的香港情节,我觉得香港电影绝对没死,《赤道》比好些只有场面没有让人记得住剧情的好莱坞大片还要赞。
3 ) 赤道边缘
韩国秘密核武器神秘失踪,同时载着军方手提装置的飞机在中国境内坠毁。韩方接到消息,一名疑似绰号“赤道”的危险人物(张震 饰)带着助手“信差”(文咏珊 饰)将于香港实行秘密武器交易,韩国武器专家崔民号(池珍熙 饰)与特工朴宇哲(崔始源 饰)奉命前往调查。香港反恐特勤组主管李彦 明(张家辉 饰)与督察范家明(余文乐 饰)协助韩方寻找武器,而核物理教授肇志仁(张学友 饰)也受邀协助判案。武器很快被寻回,没想到竟还隐藏着潜在危机。正当香港及韩国警方决定送还武器回韩国之际,大陆安全局高管(王学圻 饰)带着助手袁小姐(冯文娟 饰)突然出现,三方陷入周旋之中,原来“赤道”另有其人,而他们一伙儿的阴谋也开始实施
4 ) 无以挽回的平庸
这是一部有以国际级格局,但在呈现上却仅只有幼稚园级逻辑的电影,《赤道》借一件韩国核武器在香港几方势力的斡旋,预以透过纷繁的国际视觉塑造悬疑,但漏斗百出,冗长无味的逻辑,使如此做法俨然成了笑谈,其所作终仅只是一场虚张声势的预告。初看《赤道》时,错以他是值得期待的,足够强大的卡司阵容,深陷核武危机的香港困境,代号“赤道”的国际大盗等等,电影拥有足够引人瞩目的噱头,但一个个包袱在诸多令人无言以对的展开后,越发走向了无以挽回的平庸,多线索的危机与阴谋在该片里并未能形成一个合理服人于心的悬念,电影至始至终给人一种赶进度布线索的观感,枪战,追逐,打斗如照本宣科,国际政治的格局更如同被生硬的嵌入其中,一个本自被盗取核武器的故事,终以不是该片的重点,过大的野心硬是要将电影与现实政治版图接轨,但显然不论是梁乐民还是陆剑青,虽能讲好一场自我生态链的《寒战》,且未有能力把控一场臆想东亚的《赤道》。过于注重劳心难讨好的多线营造,却未能拿出一条能真正围绕格局的主线是《赤道》最大败笔所在,用群星璀璨来形容《赤道》是不为过的,每一位星在电影中都被安排了充足的戏份,但这样的安插,注定了架构的不合理性,反派转折的张学友,香港警探的张家辉,代表中央的王学圻,情戏充足的池珍熙,还有余文乐,张震其及一票中韩港女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赤道》既不是多故事组成的群戏电影,亦也不是主线鲜明的孤胆英雄,人物凌乱繁杂的失控,是靠一群颜值巨星所能力挽的。
5 ) 《赤道》:国际大片范,人戏两头乱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路径依赖”。大致意思就是人类会沿着自有经验去采取一套行为,即便环境之后完全不同,出于成本考虑,依然还是会沿着这条路前行,哪怕此时这些行为已显得非常怪异。比较著名的段子,类似于“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火箭推进器的大小”,不知道的可自行百度之。
《寒战》以傲然姿态在2012年成为港产警匪片一匹黑马,在小格局里拍出了大气象,梁乐明陆剑青两位编导必然尝到了甜头。在其后作品里复制他们颇有心得的剧作技巧,自然是完全能理解的。但令人意外的是,《赤道》的投资虽然数倍增加,动作场面与城市场景都豪华了几个级别,电影本身可看性却大大的降低。或者该这么讲,精致的硬件和设施,将他们工作中粗疏与虚弱的部分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说到底,《寒战》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无非是压缩时间,讲述在极短时间内的故事。扩大群戏,然后"强化多角关系"与"延长僵持"。
以往港产片为求情节紧凑,又要时刻创造意外情节,往往容易陷入重复套路。最难做的是主线和副线如何交织得不动声色。梁陆算是找到了看似能巧妙的回避这些问题的方法——无副线。
倘若主要人物够多,仅仅是讲完他们的关系就比常规电影要花更久的时间。再尽力放大和细化背景中每处小关节的话,即便事情不推进,一般还能看得下去。而营造出一个多方角力的局面,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莫名的压力。要是能让矛盾双方都取得观众一定认同,那就更好了。打起来的那一刻,观众甚至都不知道该帮谁。即便有些漏洞,也能心潮起伏主动去帮着补了。
当然电影时长有限。演员一多,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人物基本扁平化,标签化,没有太多成长空间。所以角色就更需要由明星来担任,迅速吸引眼球,用气质和演技去补充那些没机会讲清楚的部分。在故事不太好看的地方,努力拍脸。
有钱了,总需要花在明处。于是《寒战》中用一场爆炸和一杯水浇头就能启动的开场,在《赤道》中硬是花了18分钟才基本做完。随着其后与毫无角色感的中东悍匪一场怒战,正义一方取得了基本战果,夺回失窃的武器。当然进度条毫不留情地出卖了他们,没人会认为这就是最后胜利。大家都等着看后面怎么闹。
王学圻扮演的宋鞍带着“制造僵局”的任务翩然而至,强行要求武器停留在香港,搅开后半段令人窒息的漩涡。对于这个影响全局的指令,宋鞍解释居然是“你级别太低,我不能说”,而后以这样腔调又进行了大约三四场毫无用处的对话。不管怎么强调城市安全,宋长官都很官样复读机一般地说:我就是为了香港安全。回想一下,这大概是近年在如此投资级别电影中,看到信息量最低的一堆戏了。其实语焉不详之处,似乎有力图探讨中港心态与从属关系的意思,但无论是不敢明喻还是怕成为两头黑,大众对于这个僵局存在理由终是一头雾水。轻慢之心,也就慢慢浮现了。
所有角色被这股乱流牵引,无头苍蝇似的开始追跑打闹,顺便引入更多未交代前世的势力,直至坏人并不吃力地获得最终胜利。其实让人郁结于心的,不止是故事未完。金培达节奏满盈的配乐好像时刻在表达“好嗨呀好嗨呀”。而我们并不明白,这个故事讲出来是为表达什么。
不惮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梁陆最初构想,会有足够多篇幅在密室角力上。在地下临时组建的危机小组里,有着试图合作却又不得不各自权衡利益的韩国特工、香港警方、大陆官员,外面还活动着大量不安定因素。手上握着一个能夷平香港的炸弹,却又是(号称)各国争相抢购巨额财富。泛亚洲格局的小共同体里,有多少文章可以做,不言自明。可需要平衡大牌们的档期,需要展现各城市的美景,需要花钱做火爆场面,文戏现在被压缩到了一个狼狈不堪的地步。甚至要靠结尾假装挖坑来挽回一些颜面。
华丽丽的卡司阵容,最终变成压倒这头骆驼的巨型水桶。
几乎所有人都不可爱,也不有趣,于是他们愚蠢与否也不太叫人关心了。王学圻奉献出近年最急着拿便当走人的表演,装腔作势都装得有些心急,台词沿路吃螺丝吃到结尾。张家辉倒单纯,就是个狠辣人,笑起来还是看得出从亚视就脱不去的草根气。张学友胖得没法瞪眼了,只让人想捏捏他的脸。韩国线两位欧巴倒给了比较全面的展示,从个人情怀到黑化立场都有,可跟故事总搭不上关系。
文咏珊的甜味加上浓妆倒多了几分别致,也许能顺利转型到另一个维度。最叫人舒服的,其实是顾美华那个干妈有点松散的气韵。但想来很奇怪,我们连好人都没看清楚,忽然被逼着为一个军火商伤怀,是不是太恶趣味了。
可以体谅,但决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远例不找,2011年崔东勋编导的《盗贼同盟》也组起了一个十几人团队。核心三角关系,外围协助,内部小团队,以及卧底力量交待得详略得当。故事谈不上精彩绝伦,但角色给人留下印象远高于赤道中暗夜浮现的面孔。
究竟是对于《寒战》那一套的成功导致过于自信,还是无计可施只会这几招。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如果是后者,那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远可怕于,赤道手里还有更多的牌。
6 ) 《赤道》的核心價值
有很多觀眾認為《赤道》是一部「不完整」的電影,是一部刻意留「尾巴」等續集再講的電影,是一部接近2小時的長篇預告片……但我覺得這其中的一些「認定」是受到傳統動作片的「熏陶」所致——即電影要消滅到「反派」(或者至少是一個重要「反派」),才能夠完結。然而,《赤道》跟《The Usual Suspects》之類的電影有些相似,它的結局是要揭露最終的「反派」,而非要打敗這個「反派」,你需帶著看懸疑片的心態來看《赤道》,才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電影《赤道》其實將最終反派「隱藏」得很好,它的設定,就是要引導觀眾去懷疑這班角色中的每一個人(除了開始不久就知道的兩個反派)。影片其中的一個成功之處,是令到一個專權獨斷的反面色彩人物(王學圻飾),去演所謂正派的人物,但他從頭到尾都不會博得觀眾的好感;相反,第一個出場的反派人物(張震飾),就被安排了一段頗溫情的、凸顯其人性的戲份(他幫在澳門的乾媽買胃藥),並跟之後李Sir對這位乾媽無情的、冷漠的表演,形成了鮮明對比。
由「影帝」張家輝飾演的這位李Sir,很明顯帶著「黑警」的特質,當他被「赤道」的一個信差(文詠珊飾)打傷之後,卻報復性地對她踢多一腳,並且於跟著審問的一幕內頗為殘忍地對待這信差,以及再之後李Sir跟手下說到不需按指引開槍的細節,都仿佛是舊年香港警察種種「暴行」的一個縮影(他們雖然被市民辱罵過,但卻以過度的暴力地對待市民和被捕的示威者);至於李Sir詢問這女信差的過程中,鏡頭特意切換到教授肇志仁的帶點不滿之表情,又為後面的情節作出鋪墊,並且又帶著導演對警方這些行為進行表態的雙重含義。
電影《赤道》涉及了中國的外交關係,和當前香港的政局,像片內提到的要按《基本法》辦事,會令人聯繫到「普選」不能脫離《基本法》之類的固執堅持,還有大陸調查局的插手,都很可能在影射中國對香港真普選實行的阻撓。片中由張學友飾演的教授,如學界的代表,他家門口貼著的反核標語,又讓觀眾一下子回想到金鐘等佔領區內的情境。這一臉正氣的教授,其實在勾結外國勢力,跟中方作對,香港今天如此混亂的局面,正是大陸政府、外國勢力、以及失掉民心的港府和警隊(電影有諷刺香港海關、消防、醫療等官員和警隊「一哥」的對白),所共同造成!而那枚被中方要求留在香港的超級武器,好比一個政治籌碼(香港其實是一個「跳板」,真正「交戰」雙方,是重返亞洲的美國和總要防範外國勢力的中國),它作為一個電影符號,寓意著在這幾方勢力對弈下所導致的港民怨氣,隨時都會爆發!
另外,片中刻意渲染的韓國人之愛國情操,和港人、大陸人是否對國家去「愛」,起到了反襯式的作用。當大陸調查局的宋總對著他的女助理說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殊不知他疏於防範的地方,剛好就是他的女助理!電影《赤道》在最後提到了「信任」的重要性,然而於此時局之下,港人對政府、mainland的不信任,或是mainland內部發生的爭權、出賣和內鬥狀況,都令到一些危機很難被解除,也令到所謂的和諧、穩定、共贏之方案,難以地實現。
拍了《寒戰》的梁樂民和陸劍青,於《赤道》裡面表露出更大的野心,和更明顯的政治影射,他們如舊年《紅van》中的陳果一樣,都試圖打破某種類型片的限制,對當前的政治形勢作出自己的回應(個人覺得梁陸兩位處理群戲的手法比陳果的《紅van》要好)。儘管我認為《赤道》的缺點和《寒戰》相若——電影的劇本和有關角色之塑造仍是有不少改進的空間,可它對本土化的議題,以及對俱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賣相包裝的結合嘗試(這是它價值之所在),的確值得我們給予更多的鼓勵。
你们太小瞧张震了。拍《赤壁》,为演孙权他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他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聂隐娘》拍完,他学会了近身剑术。。。咦,听说最近他要演通缉犯了?
简直是一堆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
我的四星是 Janice Man 和 張震的, Janice Man的剪刀腳,要夾爆張家輝的頭了~
和《毒战》一样,是一部事件性的动作片、用在人物塑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情感因素严重缺席,全程冷静,嗜血成性。我喜欢影片出色的动作场面和和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死的干净利落,但是却为它的智商感到捉急,最后的反转影片过半就已经猜的八九不离十。
配乐的你出来 保证打死你!
这是要拍新无间道的节奏。另外有个,嗯,口误,王学圻说,我要出国。然后,到了香港。嗯。
韩国专家出场一个个帅的留鼻血 中国专家一出场脸上写着我是贪官..
我靠!导演你《寒战》的坑都没填完呢,还拿整部《赤道》来为《赤道2》做铺垫?!多条线索处理得这么失败,悬念设置也水到爆,空有一副国际合作高大上架势,就为了告诉观众:顶撞中央官员的就是坏蛋,香港警察傻X,韩国情报人员无能!放映结束,全场爆粗此起彼伏,真特么前所未见!3/10
有趣 梁陆组合的片子 无论寒战还是赤道 那种似乎必须要续集才能解释清楚的态度 其实反而是必要的 当然前提是真正能解释清楚前因后果 而不是由一两篇影评来把故事补完、说圆 王学圻这样的角色有点意思 想要做出一种大陆与香港之间意识形态和思想冲突的感觉 可惜终究是港片 对大陆的理解依旧太过刻板
首先我一直觉得梁陆拍的就是中等水平传统港产警匪片,之所以受捧大概也是因为如今HK连最中规中矩的警匪片都越来越少了;其次我深深觉得本片除了明面上黑了韩国智商外,也借王学圻老师装腔作势的演技暗黑了我D;最后表扬下以震哥为首的型男盛宴,以及又型又索的文咏珊(同是嫩模,甩某baby十条街)
这么说吧。即使我非常特别喜欢余文乐与崔始源欧巴,再加上很拼的张家辉以及张震等,这部电影给三星,都已经是严重有失偏颇了。“罄竹难书”,槽点满满。但是,我仍然推荐大家一看,颜值还蛮高呢。但推理控慎看,会觉得智商被侮辱。
看到张震就想打五分,我就是这么有原则。
其实,看完挺失望的。有格局,没格调,有野心,没掌控,硬着没射就软了,其实挺阳痿的片子。故事讲着讲着就完全底气不足了,结尾不得不用一句战争刚刚开始来收尾。看这片子,感觉张震一直怒刷存在感,警察蠢蠢的,被反派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张学友的揭秘不错,但很多细节说不过去。反派卧底也太多了。
我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个预告片?前戏还俩小时!
3.3星。1.张震帅到爆炸。2.比寒战有新意但整体没寒战好看。3.每个人都很努力地想要让片子硬起来。。。结果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说了一句“sorry,我不行”。4.片子过长,剪成90分钟正好。5.王学圻老师不适合港片。
我发现了剧中最帅瞎我的人,叫那什么张...余...崔...文咏珊!
下了好大一盘棋,看完了才告诉我刚刚开始,尼玛
兩小時的預告片 看完有種被耍了的感覺 。導演不厚道 生氣了。
两三星之间。除了张震的反派,整部影片亮点不多,张震让人记住,也更多来外形,其实跟角色也没那么大关系。导演野心很大,但有些力不能及,格局虽然做的很大,实际上故事又很小。尤其是,在调动各方面的线索时,并没有太好的办法,既是有枪战、动作、阴谋、危机、反转,却又都没利用好,反而看得很累。
影院看成片,更看得見兩位導演的誠意。兩人還會為直升機全景畫面丟了一格這種事生氣一晚,也真是萌。內地宣傳完全可以用「竟然過審了!」來作為噱頭嘛,保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