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开始就伴随着Hester的自杀。Hester自杀的理由是什么?最初以为是偷情的耻辱感以及生活落差所带来的压力。随着她回忆到和Freddie在画展中的争吵 ,才发现原来不止耻辱感和压力。她和Freddie一起并不快乐。她很爱他,爱的小心翼翼。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Freddie的笑话。其实这种情况,最初在酒吧众人合唱You Belong To Me的时候就可见一斑。Hester的表情是面对未知的尴尬,欣喜,不知所措。但是毫无疑问,她深爱着Freddie。 就如同Freddie愤怒时所说,(Hester) “marries the first man who asks her and falls in love with the first one to give her the eye” 她嫁了一个,爱上另一个。两个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相反的男人。Bill是个典型的老派绅士,克制含蓄,生活平稳的如同一池平静的水。和母亲一起住,用着委婉到不能更委婉的方式说话,甚至保持着夫妻分床的传统行为。但对Hester来说——没错,Hester,电影一开始就写了around 50,Hester属于post WWII the lost generation,他们新潮,放荡不羁,对他们来说——那样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她无时无刻不在压抑着自我。她也曾反抗过,她曾表示对分床的不解,但Bill的温文让她的愤怒如同一颗打入棉花的石头般无力。 Freddie是上过战场的男人。他有着激情,和Bill的死寂完全不同,他似乎在说话时眼睛都在闪耀着火花。Hester爱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爱到可以为他去死。这的确是她眼中的爱情,激情、爱、轰轰烈烈,如同午夜巴黎里海明威所说的,“我相信真正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Hester似乎有着相同的想法,所以Freddie才是她眼中能满足对于爱情需求的男人。可是别忘了,故事的背景是战后,Freddie是从战争中归来的男人。不管是一战和二战,从战争中归来的士兵们都有着战争后遗症,他们依然有着按耐不住的躁动,太久的战争生涯让他们对于和平和平淡的生活不适应。(这个可以看看Wreckers,同样展现了解甲归田的士兵难易融入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她曾问Freddie,我们在一起多久。十个月。十个月你和我在一起多久。三个月。可以说,Freddie是可以给她激情可以让她爱,却无法给她安稳的生活的男人。就是这种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舍而不能的爱,最终让她崩溃。 可是Freddie不爱她吗?不。他爱他,爱到知道她试图自杀之后愤怒得不能自已。然而Freddie爱她的方式,如同Freddie做的比喻,Jack and Jil, Jack loves Jil, Jil loves Jack. But Jack loves Jil in a different way. 就是这么一个不一样(在Hester眼中甚至不对等)的方式,是Hester所无法接受的。 Bill呢?Bill同样爱着Hester,以自己的方式。他的爱本身就如同他本人一样,内敛。他会压抑着自我为了在外人面前给Hester面子,他会在开车来找Hester的时候说,你坐到车里吧,外面冷。他无微不至的呵护着她,唯独少了激情。而他也理解不了Hester和Freddie的爱,他将其归结于情欲。 两个人同样爱着Hester,用不同的方式。一个代表着激情,一个象征着平淡的生活。Hester最终选择了激情。Bill的母亲曾说“be ware of passion, Hester, it always leads to something ugly.”而事实如此,最终不论Hester如何的放低姿态,Freddie依然决绝的弃她而去。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片废墟上,战后的废墟,如同Hester无疾而终的爱情。如果说一定要blame什么的话,责怪那个错误时代,那场可怖的战争吧。 整个片子如同the deep blue sea一般深沉,然而在蔚蓝深海的下面,却是如同set fire to the rain般激烈,很多次似乎能看到女主平静的外表下嘶吼的内心。 的确是冲着抖森看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却想了些超出花痴的东西。无可置疑,这部片子很美,画面音乐。
从画面到情感,从墙纸到睡衣,从背景提琴音到女主角的脸……满满都是各种美!
抖森右半边屁股上有七颗痣
没有字幕这真的是就看抖森只能看抖森...
原本我根本不想看這部電影因為大部份評論說它很無聊但看到湯抖森的訪談說在這部電影裡他演一個can't process love的男人我就動心了事實上雖然敘事很跳針但湯抖森確實演出了畢巧林的那種感覺*但是*再看影評人家說原著寫的根本不是這麼個角色所以是湯抖森他又OOC了這個淚腺異常發達的男人又OOC了。
情节太散节奏太慢,导演太过炫技巧又爱在情节故弄玄虚。一部既不适宜花痴又不适宜消磨时间的非偶像剧电影。
不必理会那些2星3星的短评,带着浮燥的心观看,会容易忽略掉导演那些实验性的意图。特伦斯.戴维斯是在用镜头写诗,看似凌乱缺乏逻辑性的剪辑,是诗的断句。追求情节性和叙事条理的人当然觉得失望。奇怪查不到这部电影的原声,古典的配乐荡气回肠,激越缠绵、如泣如诉的弦乐已至令人惊艳的程度。
这一帮不识货的……这片儿剪辑太强了,已经不是在闪回的层面上运用了,而是意识流的时空转换,快要达到安哲的程度了。整部影片对心理的细致刻画体现在视听上,这种高度的电影化程度甩一般导演几条街啊。TD的声画关系一如既往地美妙。
朦朦胧胧,氤氤瘟瘟,纠纠缠缠,反反复复,拖拖拉拉
一贯特色的平移长镜头,许多虚焦后景,配合悱恻小提琴和古典温柔的光线,依旧那么美那么感伤,借一常见纠葛,还旧日时光之魂,Terence Davies 依旧在同时间作战,一日光景囊括前因后果,典型意识流,跳跃场景,不过窗前光阴,已然相遇至分离。
女主在片中非常非常美 构图色调充满文艺范 本来冲着抖森去看的 后来发现你森自身文青贵族气质根本遮不住 得出结论你森一日不把气质粉碎重铸一日就被限制戏路无法翻身 加油吧
很难不喜欢英国作品中的文学气质//某些感情如同深海中难以预见的漩涡 当发现自己将会被抽走的时候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有的人会开始反复说谎欺骗所有能够欺骗的人包括自己
男女主都是剑桥出品...
这片儿的确动人 闪回不留痕迹啊
不不不……不可方物
剪辑布景运光表演精致老道,但对人物的背景交代还是薄弱,爱来得不够说服力,情绪有余分析不足。
老版是费雯丽演的。爱常是带有阶级性的,施舍爱的人高高在上,乞求爱的人如奴隶卑颜屈膝。这片情绪虽然走得很远,并穿插各种回忆,其实故事主体仍是一天一夜的事,首尾镜头正好形成一个环状。非常文艺腔,再加上古典的配乐,导演还特意用一些片段去表述主人公的心境,蛮怀旧的片子。
这片子有点意思啊,朦朦胧胧的光,时间线对不大上搞得还有点科幻味(这点让人感觉很奇特)。抖森适合这个角色得很,但更棒的是蕾切尔薇姿,的确是年度前十的表演。不得不骂一下字幕,TLF里面封的那个果然字幕组,。。就没有连续三句是对的
TH的Freddie纯真又狡黠,发狠时却眼角挂泪,谁能说他残酷心狠,谁又经历过平衡的爱情。如同房东太太所说,保留最后的尊严,日子才能继续下去。相爱过的残局就像战争过后的残垣断壁无法抚平,却可有一天来把它重建。把新旧两版拿来对比显然是不公平的。人是新的好,故事未必老的醇。
艾玛……只有抖森支撑着我看完了这么错乱意识流的电影……抖森的气质注定不能演一个爱无能的飞行员……总感觉他跟薇姿心灵相通啊!总感觉他最有那种蛋疼小清新情怀啊!
爱情和婚姻及其附属品或者说金钱总是难以分离,年轻人的爱情像干柴烈火,不经意间就会燃烬,常常因为太年轻,感觉未来无限可能,没自信承受得起另一个人的一生。老年人的爱情更加理性,平淡的相濡以沫,可惜年轻人还没将一路的风景看够。一部很诗意很情绪化的电影,有源的灯光和软妹都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