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采访里看到,于文文和导演都说,这里面的林珊妮基本上是文文“本色出演”,于是抱着想了解一下于文文的心态去看了看。
不适合当商业片,适合自己慢慢地看。有不少人批评硬伤,我觉得这个大概还是编剧的阅历、功力问题;但“辞不害意”“得鱼忘筌”嘛,能get到电影想表达的那种感情、那种氛围,差不多就足够了。
一些安静的片段有时会触动心里的情感,比如林珊妮和董东坐在一起弹琴、喝小酒、聊天的时候。这感觉很难说出口,挺个人化的;不过如果get不到的话,可能确实会觉得有些无聊吧。
特别想说说男女主的线:从刚开始看就觉得不像爱情(就是说,把这俩人换成兄弟、姐妹也完全没问题🤣),更像一段特殊时期彼此帮助的朋友。俩人都处在人生低谷期,通过音乐互助小组(?)从阴霾里走了出来,然后开始了新生活。也许有一点点心动吧,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什么的毕竟还是差别比较大,感觉没病的话也不大可能真的在一起。他们分手时候的那个处理也挺不错的,有些话不需要全部说出来,彼此也能明白。
知青那条线有点俗。渐冻症的设定其实不太好,反倒是被车撞了这个设定更有味道一些。普通人的苦难、普通人的烦恼(某些意外、穷、混得不好之类的)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就够了,不需要再用大病去增色。(但没有渐冻症的话逻辑又圆不上,除非重新编剧。只能说编剧在这方面从刚开始就没处理好。)
PS:中间有一段大概是说“快30了还没混出头”“想搞音乐还是想当大明星”之类的,文文拍的时候估计也挺有感触的吧。想靠音乐吃饭本来就不容易,更不用说出大名了,有时免不了要妥协,甚至要暂时放弃。文文一直没放下音乐这条路,能坚持走到现在,也算不错了;希望喜欢R&B的文文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音乐之路吧。
当大家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在《1921》《革命者》等电影上时,一部爱情片《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在这个看似“不合适”的时间点悄然上映了。
上次听说导演赵宇,还是他和阿牛一起执导的《半熟少女》,而女主角则是2017年《前任攻略3》的主演于文文。《前任攻略3》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借助了短视频的兴起,“网红”们用于文文演唱的主题曲《体面》配合各种视频,成功提高了电影的热度,《体面》至今依然是许多人在ktv的必点曲目。为了延续“主题曲带动电影票房”这样的模式,《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里,于文文的角色直接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唱作人。故事的主线,也处处围绕着音乐展开。
这部电影的音乐占比多到什么程度?仅是专门填词并在影片中唱出来的曲目,就有8首之多。对于一部仅有97分钟的影片而言,平均每10多分钟就能听到一首全新歌曲。如果不是于文文特有的嗓音加上这些歌曲大多以民谣或吉他弹唱的形式出现,配上一些群演伴舞,我甚至恍惚间以为自己在欣赏一部印度片。
毕竟,影片的剧情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观众们来电影院,更像听了一场于文文的个人演唱会。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在我贫瘠的院线电影观影记忆中,上一部以“落魄”音乐人为主角并以音乐作为叙述主体的电影,还得追溯到大鹏的《缝纫机乐队》。那部电影的结尾,古力娜扎饰演的女主丁建国,穿着帅气的风衣,手里拿着一个行李箱,毅然决然地跟着大鹏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并且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就只允许你一个人当北漂?”
那时的“北漂”,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前往新生活、寻求新冒险的机遇,而不是现实意义里漂泊不定的生活。
《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的故事起点同样在北京。于文文饰演的林珊妮作为一个街头歌手,为了梦想来到北京,开场仅仅用不到10个分镜就一笔带过了初期的困难,转而就是一个突兀的“五年后”三个大字。
我本以为这样快速地带过她的经历,是想用她现在的“成功”和当初的“困难”做对比。但是我错了。
转场之后,于文文依旧是一个逐梦失败的唱作人,她的逐梦之路并不顺利:巡演无人问津直接被取消,负债累累的她无力偿还20万信用卡透支。她的生活也一团糟糕,与音乐人男友分手后借酒消愁。
为了让这部电影开展戏剧冲突,即使是如此潦倒,林珊妮也不惜再次刷爆信用卡要买一把二手吉他。是的,一个负债20万的人,仅仅就因为男友一句“冷漠”的话,就在将男友留给自己的吉他从楼上扔下后,又去买了一把。在这把二手吉他的包里,林珊妮发现了一本引出影片故事的日记。
我能看到编剧在“音乐电影”和“爱情电影”的框架内用尽了浑身解数,为了塑造一个失意潦倒的唱作人形象,编剧恨不得把“我好失败”、“我很消沉”、“生活好难”这些元素,统统贴在特写镜头中于文文那张虽然窘困但依然找不出任何瑕疵的脸上。
太用力了,以至于和后面林珊妮对于音乐态度的转变显得那么生硬。
宋宁峰饰演的男主董东的出场,同样给人一种“爱情电影工业流水线”的感觉——林珊妮来到城楼上散心,向楼下看去时,遇到了也想一起“跳楼自杀”的董东。当董东一边挂着浮夸的笑,一边手脚并用地想向城楼下跳去时,林珊妮“眼疾手快”救下了他。后面的剧情我相信大家应该能猜出来:林珊妮某日又遇到了董东,并且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与董东相处一段时间。
太老套了,以至于我在看到“跳楼”的那一幕,就已经想到了接下来两人见面的场景。
当董东以开玩笑的口气向林珊妮解释自己为什么拄拐时,我也笑了,不是因为烂梗,而是因为一部电影进行到20分钟我就已经感到编剧创作才华的山穷水尽。
所以后面的故事满足了一切“爱情电影工业流水线”的元素:两男两女出现,一定会出现三角恋或者四角恋;三角恋最后破碎,会以其中一男一女发生关系之后,女方怀孕、男方不辞而别作为结尾;不辞而别的这个人,一定是患上了某种绝症,并且要编制一个看似“善意”的谎言来让女方忘记自己,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如果一部电影的剧本真的可以这么写,那我认为每部类似主题的韩剧都可以是优秀的爱情电影。
电影采取双线叙事:主线是现在这个时间点林珊妮与董东相遇,他帮她做巡演、改变音乐风格,副线则是日记的主人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的爱情悲剧。本来两条线的交合,应该让音乐主题与爱情主题交融在一起得到升华,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安排——他在以音乐为主的主线和以爱情为主的副线之间划了一条楚河汉界,告诉观众:音乐就是音乐,爱情就是爱情。
主题究竟是音乐还是爱情?如果是爱情,那么于文文“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哪一场?如果是音乐,那么为什么要引入对主线毫无帮助的“悲剧爱情”副线呢?两条线值得融合进同一部电影的关系,似乎只剩下了渐冻症。
仅有好片名,让观众只会为由片名所想到的自己的故事而落泪,换成其他任何一部爱情片的剧情都有相同的效果。观众们哭,哭的是自己的故事,剧情没有感动人,只是成为了观众情感的宣泄口,至于这个宣泄口本身是什么,这并不重要。
好比拼多多买东西,人们只会在乎能否拼成功,而不会在乎是谁和你一起拼的那样。
渠道而已。
影片不能说没花心思,只能说是花了心思,但没完全花。
一些铺垫与伏笔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喝啤酒打不开时候一瞬间的崩溃;双线叙事中通过画幅的变化来表达时空的转换(主线的画幅为4:3,副线的画幅为16:9);主线中整体的色调偏向冷色调,副线中整体的色调为暖色调;就连渐冻症这一情节,都藏在之前日记和信里的散乱的字迹中。
但一些设定却处理得很烂:延安乐队统统操着一口京片子,毫无陕北口音;在livehouse进行的巡演中,董东作为临时顶替的贝斯手,因为渐冻症无法弹奏贝斯后,居然在歌曲还在演唱、众目睽睽之下,从舞台上卸下贝斯,拄着拐走向场馆外,观众和乐队其他人对此无动于衷。
如果说电影经费紧张,可以理解,不过于文文作为一名音乐人,不可能连真正的livehouse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有细节当然是好事,但是一部电影的细节不能只处理一半,一半细节满分而另一半细节零分的电影就像一盘加了姜丝的土豆丝,让人难以下咽。
想要复刻《前任攻略3》靠《体面》这首歌火出圈的票房成功,对于如此稚嫩的《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而言还是很难。真的想靠旁门左道吸引更多的流量,还不如用片中于文文脸部的特写神似游戏主播周淑怡来营销更简单。
————————
关注公众号“躺腔”,走进有腔调的娱乐世界。
刚刷完《我还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因为于文文才了解到这个电影的,一听这个电影名字,先入为主的认为她就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片,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还是蛮不错的(虽然演技可能没那么好),小制作的电影就很难迎合所谓的市场,哎…
电影主要两条线,一条线讲述的是两个年轻男女为了音乐梦想一路坚持的故事。林珊妮一个年轻女孩由于在音乐的道路上遇到各种挫折和难处,为了现实生存问题接到了延安的一个商演,生活一直很丧,在这中间偶遇到了一个董东的男孩,同样也是一个有音乐才华的年轻人,由于身体上的缺陷(渐冻症)无法坚持自己的音乐道路,但是生活的算是比较阳光。两个相处了一段时间,音乐上交流了很多,都是相互很欣赏彼此的人。
另外一条线是一次珊妮在买吉他的过程中在里面无意发现了一本日记,日记主要讲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华林下乡和延安当地一个叫张秋兰女护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华林是一个音乐才子,由于音乐和小兰坠入了爱河,两人同样都很喜欢音乐。后来由于恢复了高考,华林考上了北京音乐大学,而小兰还没考上,华想等后一年两人一起考上,但是为了让华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兰让她走了,没知这次竟然是两人的最后一面。几年后,华给兰来信说是自己遇到一个喜欢的女孩,马上要结婚了,这次是最后一次告别了,这时候兰已经怀有身孕,身为兰好久的闫大河只身来到北京质问华,了解了事情真相,理解了华,一直喜欢兰的大河默默承担了照顾这对可怜的妻儿的责任,后面在追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董东就是华的儿子,可能有由于遗传原因董也患上了渐冻症。
故事中间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点在于董为了完成珊妮的演出梦想,召集了自己的几个玩音乐的朋友,几个朋友现在为了生活都有自己的工作,音乐只是闲暇的打趣,演出结束了珊妮无意发现了原来董就是华的儿子,发现了原来他也得了渐冻症,生活无法自理,后来一次董与前女友的一次相遇,因为自己的病不想耽误自己的女友,董谎称自己和珊妮已经领证结婚了,让女友死心。电影的结尾珊妮把这个真相告诉了董的女友,女友又回到了董身边陪董度过了最后一段快乐的时光,故事虽然是悲凉了,但是是美好的。
看完这个电影感受还是挺多的。第一感动到点就是一个年轻女孩一路为了梦想坚持不放弃,珊妮就是于文文的映射,一路不被认可,一路为了梦想而放弃一点东西,幸好坚持没放弃,你现在就被大家看到了,所有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真心希望你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一直坚持自己的初心,努力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那一束美好的光。其次感动的点在于董的一些朋友虽然为了生活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但是没有忘记音乐的初心,虽然各有自己的工作,但是闲暇之时还是会继续写歌,只是在心中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护者自己的音乐梦想和最初的那份美好与感动,泪目。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有几个人能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内心的那份美好。最后感动的点在于华和兰之间那份父辈美好爱情是多少人所向往的,真正美好的爱情应该就是希望对方过的幸福。正是因为这样的爱情观很少所以才会显得无比珍贵和美好。生活中可能不那么美好的事情比较多,所以一看到这类美好的人和事情都会使人向往和追求,希望努力成为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光的人!
影片拍摄很细腻,细节做得超棒,一看导演超级用心。男女主演得很自然,演技很有代入感。女主于文文唱歌也太好听了吧,本色出演。但女主的没有爱情线,哈哈,感觉不过瘾。男主到底喜欢女主还是喜欢前女友,男女主他两没有共生情愫吗?女主太惨了,搞音乐搞得倾家荡产,音乐这条路不好走啊。也不知道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她前男友咋舍得放下
在抖音上看到预告,感觉应该不错,再加上这个忧伤文艺的片名,果断决定要去看,结果看了前半个小时,我就有种这可能是烂片的预感。前几分钟我还能满怀期待地看下去,半小时后...这在讲啥?????
讲故事就好好讲故事,穿插叙事在这感觉用的乱七八糟的,而且张秋兰和华林的故事也平平无奇,没什么亮点。怀孕的情节也是被其他电影用烂了的,你用起来没什么创新的话,那就是狗血了。林珊妮(于文文)和男主的相遇相识也很尬,跳楼偶遇,然后又立马安排再次偶遇,无意得到的日记主角又恰巧是男主的父母,这硬凑也要有个度吧。
回到片名《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讲道理这个名字我很喜欢,相信看这电影的人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因为片名。好,本片有两段故事,张秋兰的故事还算完整,顶多就是绝症与爱的情节相当烂俗一点。那么女主的故事呢?女主没谈完的那场恋爱是指哪一场??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是片头那个男的,应该是女主前男友吧,后来还给女主写了首歌,里面肯定是有故事的,我都在猜测故事走向了,结果呢,不是...整的我有点懵逼。女主后来遇到男主,两个人很生硬地被导演凑在一起,然后呢,给女主整巡演,没有努力没有挫折,平淡又顺利地就继续下去了,最后呢,导演安排乐队一个龙套下线,让男主顶上,这让女主发现男主也有渐冻人症,然后呢,也没什么然后了。这尼玛也算不上是一场恋爱啊。这剧情安排的,片名和副线勉强合得上,和主线没关系???
宣传很多人看哭了,我看电影时候旁边也有一个妹子哭了,但我肯定,仅仅是片名引起的共鸣,换了随便一部爱情片都可以有这效果,他们哭,哭的是自己的故事,不是被剧情感动了,只是因为有个宣泄口,这个宣泄口是什么不重要。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我的完美女友何雨晴》,一个推理作家随笔写的爱情小说,女主因为渐冻人症最终离开了,那爱情故事写得刻骨铭心。再看看这片,啥玩意啊。给两分,一分给片名,一分给我臆想的渐冻人故事吧。
这是部好看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都在吐槽女主的酷和拽。照着镜子看看自己吐槽的样子,是不是也很拽呢?对女生的刻板印象吧:即使是酷的女主,观众也总是希望从中找出可爱来,如果不能,就烦躁。但是女生真的都需要可爱么?或者都需要把可爱展现给全世界看么?
其实不太喜欢于文文在屏幕上演绎乖巧和可爱。她礼貌的微笑着的面孔和有点紧绷的状态,让我觉得很有压抑感。仿佛一个不被认可的孩子,努力按照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任何人都有权利释放自己的天性,你并不是非得什么活儿都接。即使在这样一部尽量展现她的故事的电影里,压抑感还是很浓烈。
另一个故事就不说了,尽管它与当下的故事互为镜像。不真实的地方是有的,但是故事并非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重点,是么?
这世界的角落里有这么一群人在为他们的梦想而挣扎着,为他们的局限而痛苦着。如果你不愿意停下来听听他们的故事,那也没关系。如果你想骂他们,那就骂吧,他们已经听习惯了。
“你眼里的内容 写着许多生动 你属于万里晴空 闪耀着我的瞳孔 你心里的彩虹 在凌晨三点钟 你应与长风相拥 放肆去做梦 时间如同一场梦境 等你打探昼夜的秘密 至美之地有荆棘 荒芜会开出风景……”
你在我眼里是美的,这很有关系,对我来说。
烂片。
很文艺片,估计票房不咋地。原来男主唱歌很好听,女主实在很寂寞,工具人
两场跨越40年的善意欺骗,讲述同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时空不断交错、转换,慢慢解封记忆中的爱情。40年前的人,单纯执着,一见钟情,一生一世;40年后的人,热烈洒脱,追逐梦想,潇洒不羁。社会环境差异巨大,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绝症,“因为不想拖累你,所以只有骗你”的决定,却是一样的留给母亲的遗憾,永远只能是遗憾了,但被儿子“欺骗”过的女友知道真相后,毅然决然选择陪在男友身边,共度最后的时光!大河是最叫人感动的角色,早就爱上了秋兰,却只埋在心里,只愿她幸福。当她所渴望的幸福,对方已无力给予时,又承担起了最重的责任,无怨无悔地陪伴了一生!电影最棒的设定,就是女主没有爱上男主!只有志同道合与完成梦想,没有小情小爱!格局啊~但这片子十年浩劫期间简直是瞎拍!服化道乱得一塌糊涂!就不能好好做做功课吗?!
太扯淡了。知情上山下乡到陕北,竟然还能听黑胶,玩吉他,组乐队。编剧你没常识就算了,知青电视剧也没看过吗?推荐编剧去看《血色浪漫》里刘烨插队到陕北,领头出去要饭那段。于文文好好唱歌不好吗?演什么电影呢。这电影唯一可取的就是歌了。
被挂名梅峰、片名、海报骗得好苦。前2/3一直在纳闷为啥要拍双线,凑时长嫌疑太大。全片几乎没有情节,歌也没有很好听,看到中点后无论双线、组乐队感觉像低配版海角七号,但很快证明是错觉。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画面像农村片,调色集体下岗,还没有任何文艺片或商业电影的自有逻辑。总结就是上世纪的故事,上世纪的价值观,有去无回的渣男因为有渐冻症就可以消失多年还来打扰还能被心疼原谅?可拉倒吧!全部演员除了男女主外都跟不要钱似的,那我要好好考虑下资方片方的目的了。正想好好骂骂导演,诶呀我去,发现是旧相识制片一枚😂
我没看完的那场烂片
剧情从头猜到尾
个人感觉:现代部分比年代戏份好一点。个人观感:《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两部片子刚好都是2021年上映,两个片名此前让我一度弄混过。
太扯了太扯了,这也太美化知青下乡之后的生活了,虽然早就觉得两个故事之间要有关联,但是联系在一起之后还是觉得扯得无法忍受。而且,男主对女主的行为不是明显对女主有意思吗?最后居然还是和前女友在一起了?
唯一的亮点是于文文声音好听。
因为于文文去看的电影,果然和我预想的一样,电影请歌手来演可以省下不少开销(玩笑)。影片能够看出导演的诚意,虽偶有槽点,但确实有些惊喜。情怀是个消费品,偶尔拿出来看看还是可以提醒自己为什么在路上的!
于文文演的电影,其实她很漂亮,演技也可以的。只是这个片子编剧故事有些单薄。渐冻症的桥段倒是没有显得突兀。故事还算流畅。于文文还是唱歌好听,里面的歌曲很棒。知情时期的父母爱情和现代故事串连,巧合就是。
Time needs a filter lens, music heals life.
悲凄的渐冻症爱情故事。导演手法生涩了些,但看得出拍的是自己想要的。民宿,闯入的女孩儿,音乐,不至于多难看
没谈完就别谈了,我已经离场了……
一半是年轻人追音乐梦的坎坷,一半是一段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不过没必要取名叫“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内地片子总觉得不跟爱情挂钩没人为自己买单一样。于文文粉丝可以一冲,她的五官我真的喜欢。
哭了 难看的哭了 这绝对是我看过最难看的一部电影 没有之一 看得我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一个关于梦想、生命和爱情的故事。里面的每首歌曲都很好听。豆瓣评分有点偏低了。
网大水平的《蓝色骨头》,没内核没冲突没表达只有情绪,最大的问题还是太过时了,《北京乐与路》玩剩下的东西
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用说抱歉…不好意思,串戏了…感觉还蛮惊喜的,虽然前半段有点偶像剧的画风,台词也有点点文艺片的feel,可人物性格的转变和自我救赎开始,慢慢把故事线铺开,剧情反转还是挺有味道的。男主莫名的长得很像秦昊,摇滚的梦想、破碎的音乐梦、蒙太奇的故事剪辑都贴合的不错,一开始还担心是韩剧癌症、车祸、治不好的三大宝,结果剧情成功连接上了,作为青春剧+音乐片,看看也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