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承载书籍的容器,同时也是承载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看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是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书”又是我感兴趣的信息媒介。但实际上影片讲述“外部空间”的镜头太少了,却倒是影片中的人们通过重重又叠叠的“语言”勾勒出人的“精神空间”,在这里“语言”与“书”有象征意义上的重叠:镜头给了许多个听众的面部特写,他们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让我想起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的读者们一模一样的表情。同时,还有第二重重叠:如果此刻,电影院里有个摄像头对着观众席上我的脸,就会看到,屏幕镜头的再现:我和他们一样,聚精会神地汲取着影片传递给我的信息。
只能说一流的题材遇到了末流的摄影和叙事,让我在上影节迎来了一个翻车的收场。题材选的很好,一开始我很期待。但是这是个什么样的片子啊,只有拍摄,可以说是一个record而不是documentary。30秒的广告都要有一条主线,而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片子全都是素材拼接,而且素材良莠不齐,不断重复。镜头就是语言,但不幸的是这里的镜头单调得让人抓狂,无论是角度还是选景,像是低配版的小津安二郎。后期剪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转场像ppt一样恐怖,仿佛都能听到“咔咔咔”切换幻灯片的声音。素材太多太杂太破碎,拿部手机拍几段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这部片子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大概还是不错,毕竟没有时间轴的限制。
第二就是,政治过于正确,堂堂纽约难道大部分都是黑人吗?198分钟大概有180分钟,镜头对准的都是黑人群体,让我们这种没有去过纽约的人都感到了虚伪。关注少数族裔是好事,但是这部片子描述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而不是纽约黑人的文化生活。
片子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community,可以看得出来NYPL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可惜片子没有任何的深刻探讨,工作人员开会倒是拍了不少。作为纽约市政的“宣传片”,可以说是很不到位了。
此片作为今年上影节我的开场片,我对它的观感是复杂的。
1.超乎我对纪录片均有旁白的既定理解;
2.超乎了我对博物馆功能的既定理解;
3.通过这部片子作为载体,看到了西方第一帝国的民生、设施条件、优秀的表达欲、各行各业的常规工作;
4.非常喜欢博物馆建造理念以满足功能多元化、读书体会交流座谈、同一段文字手语所传递的不同情绪、内部高层工作会议、先进高端的扫描以及查看技术、照片档案的各种分类法。尤其是手语那段,如同我不在电影院里就在现场被手语老师的情绪一起带动,看完潜意识举起手准备鼓掌;
5.197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实在考验观众的膀胱能力,并且好几次我忍不住开小差,差一点睡着。认为时长控制在150分钟左右会更好:
6.镜头的处理太随意,会晃眼;
7.上海每年有电影节,又是初夏的好季节,很自豪很享受。然而观影群众的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迟到、随意大声讨论、垃圾不带走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仍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6月16日13:30上海科技影城这场的同声字幕切换得非常棒,实力过硬啊!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在国内我们总是很少关注到我们的物理公共空间,纽约公共图书馆出色的解释了优秀的公共空间的样子,这离不开出色的管理层,当他们在讨论中「如果问我们想生活在一个可以利用 所有这些伟大科技机遇的社会,我们就有责任帮助那些因为现代科技变革而处于困境中的人」这段时,非常让人感动,一个图书馆并非只为人提供书籍,提供坐着看书办公学习的地方,同样是关心个体,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这也体现在为无业人群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上。
同时,他们也非常关注并试图解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之间的矛盾,我们去公共空间总会因为孩子或者某些顾客的吵闹而烦恼,因为部分人的卫生习惯低下而郁闷,怎么弥合不同群体之间需求的矛盾和冲突,看到他们在关心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很开心。
最后还有一点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的经济来源的差异,他们需要说服政府和社会来提供运营资金,而国内全来自于政府直接拨款,所以纽图需要不停的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对政府的价值,谁为自己提供钱自己就对谁负责,明显纽图在改善自身服务上的动力是要比国内的图书馆强的,所以国内的图书馆价值一直就蜷缩在空间和书籍里,也从来不需要像纽图一样的管理人才。
Pros:比较全面地展示了NYPL的各个方面。
既有管理者角度(筹款与款项的使用,图书与activity、program的选择,与社区的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也有不同分馆(teenage center, 盲人馆,古旧picture主题馆,etc)
不同activity的呈现(关于非宗教,种族,音乐,政治,诗歌的speech,关于可以在theater传递情绪的手语表达etc),
还有关于图书馆里的人与可以做的事情的截取。
Cons:观点不够突出,更流于表面的全面,更像是影像版的NYPL使用说明,关于图书馆本身,或者NYPL的思考不足够且凌乱;
另外,我一直很喜欢很多纪录片的ost,可这部完全镜头记录形式,几乎不存在ost,有点小遗憾。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带给我关于更多其他人的思考与关注的了解。
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知识本身,还有更多的情绪,温暖,希望,可以在此聚集、选择、传递,真好。
另外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
有那个感情充沛朗诵poem的男孩,他对诗歌的热情本身带来的感染力与朗诵时会场里婴儿的啼哭的结合,太妙;
读书讨论会上,不同的老年人们提到的关于魔幻主义作品里的真实,看到他们提及书里关于七十岁的生活的真实,关于爱情的探讨的样子;
看到library的管理者在讨论畅销书与少有人读的书中的选择时,讨论是否建立更多的principle如不可入馆睡觉时,提到的希望做到的社会引导,希望体现的no distance,以及希望担当的社会责任……
在NYC待过一段时间,至今还保留着NYPL的借书卡,可是以前了解的却远没有电影里的丰富。果真对于文化的更多理解,纪录片仍然是很棒的选择。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