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夜 / Shanghai Blues /1984 徐克到底是徐克,沪上背景故事也拍得有情有义,没有吴侬软语的弄堂故事倒也像大浪淘沙的江湖 十年前桥洞下的短发姑娘变成歌舞厅里精明的金大班,活脱脱像白先勇笔下的一把青 弄堂阁楼里伸出头的叶倩文和大街上办成小丑的钟镇涛对应《马路天使》里的周璇与赵丹。天真烂漫的青春一笑纵也要在璀璨动乱的大上海禁受磋磨 “这里是上海吗” “祝你好运” 时代是个轮回,好像上海都不曾有变过。霓虹闪耀,流萤千千 作为时代曲迷也列下其中的插曲 1.香格里拉 欧阳飞莺 2.苏州夜曲 白虹 3.玫瑰玫瑰我爱你 姚莉 4.那个不多情 姚莉 5.湖畔情侣 吴莺音 6.秋的怀念 姚莉 7.月儿弯弯照九州 邓白英 8.十里洋场 李香兰 9.醉人的口红 白虹
上海电影博物馆,光影双城展,8.3分 曾于2017年香港影展观看过,此次为大荧幕二刷
1,虽然我个人不是很热衷香港电影,但对《上海之夜》却是非常喜欢
2,有两点在重温之际依然让我惊叹不已:
一,那种无限狭小空间内对镜头调度的想象,把控与走位,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几场难度极高的(五人最多!)室内戏/天台戏(何思颖老师在映后特别提醒我们五人戏中对小偷人性的刻画);
二,喜剧外衣下对纯美三人爱情的刻画(无论心理发展还是逻辑都水到渠成)足以让人最后感动至泪奔
3,那出天台京剧的确是香港电影人骨子里的顽皮
4,闸北虹口那幕血红色的背影让我想起马修·伯恩《灰姑娘》的轰炸舞美(伯恩承认自己会从好莱坞经典老片中找到制作的灵感)
5,香港电影资料馆何思颖老师在映后还提到,饰演睡余主席的男人,是67年《英雄本色》的导演龙刚
6,如果我来列举电影史上对漫长十年时光的等待刻画最痴情浪漫的佳作,《上海之夜》无疑是候选之一。而小提琴奏出的,便是连接永恒与逝去的音符与回忆
80年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展宏图的黄金时代,徐克《上海之夜》、《刀马旦》,严浩《似水流年》,方育平《美国心》。
1984年严浩导演《似水流年》
1986年方育平导演《美国心》
1984年徐克导演《上海之夜》
1986年徐克导演《刀马旦》
1986年舒琪导演《老娘够骚》
1986年吴宇森导演《英雄本色》
1986年关锦鹏导演《地下情》
先听《晚风》这首歌后看的这部电影,必须要说《晚风》是真的好听,歌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好像真的在上海的夜晚漫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电影拍的非常可爱,真实的可爱,平凡的可爱。
三位主人公都是很平凡的人,每天努力工作挣钱,努力在乱世里活着,会在每天来水的时候开心唱歌,也会因为人事纠纷受气挨打。
大背景是抗战成功,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内战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小环境是市民卖血为生,战后老兵天桥下乞讨,富商巨贾借选皇后之名猎艳,下南洋去香港之风盛行。
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看来难以忍受的背景下,故事却是可爱而明快的。故事中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的生活,可是心中却总有向上的朝气。
因为没有靠山挨打的舒姐却在换衣间告诉凳仔不能做寄生虫,每天在街头做人形广告的dorami却人穷志不短,被富豪赏钱后又把钱赏给富豪,一心喜欢dorami的凳仔在知道舒姐就是dorami找了十年的女孩后毅然成全他二人,被警察赶走的老兵说“冲锋陷阵都死不了难道现在会死吗。”
我不知未来会怎样,不知是否每个十年的寻找都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是否每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都会梦想成真,不知熬过残酷战争的老兵会不会在和平年代冻死饿死。可是我会去寻找,我会去坚持,我会去拼搏,我坚信未来会更好。
这种朝气真的很令人动容。
有黑暗也有光明,有算计也有温暖,有灰心丧气也有满怀信心,也曾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可是在某一个时刻也会发出闪闪光芒,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样子吧。
最后放上一张dorami在天台上拉小提琴的截图,这一段真的很好,悠悠晚风中所有在上海之夜中努力活着的普通人,都会为之动容的吧。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