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甘地传英语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剧照

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7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8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9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生死英雄清秀佳人唐顿庄园:2013圣诞特别篇地平线系列:火星旅行者指南赌神(国语版)青蛙公主魔轮情归何处恐怖笔记1303大厦2013爱在那一天60岁的情书洛迪2010ZERO 一获千金游戏 番外:Episode ZERO一枝梅归来并肩作战 第二季风雨夺标飞天之梦画个圈圈之摩天轮乐器1998致命皮卡情迷大话王(国语版)蜂蜜四大名捕大结局(国语版)老友记第四季

 长篇影评

 1 ) 马马雅虎

今天是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一公共假日。明天,马丁路德金的一个梦想将成为现实:黑人奥巴马将宣誓担任总统。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是跟印度甘地学的,甘地呢,是跟梭罗学的。甘地在南非期间被逮捕,在法庭上念的就是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说梭罗这一篇文章,促成了印度的独立,奥巴马的上台,也不算多夸张的事。所以我们说:笔胜过剑。顾炎武说过一句话:易降猛兽,难服寸心。利用极其暴力的手段制服一个人,是不具有长期效果的。甘地在解释他为什么要用非暴力手段对付英国殖民者的时候,他说他是用他的非暴力,衬托出敌手的残忍,显出他们的不义来。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义与不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从历史上看,即便是打战,大家也讲究个“师出有名”,因为人心向背,决定着仗是胜仗是败仗。强大和专横不是纵横四海的好理由。

但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时候,一些暴君就去惩罚人的皮肉。“他们奈何不了我,便打定主意惩罚我的身躯。就像群顽童,无法惩罚他们憎恨的人,就冲他的狗撒野。”(梭罗)可是惩罚人们的皮肉,你能得到的,最多只是一具尸体,一不小心还会造就一个“烈士”。

梭罗、甘地、马丁路德金这三个人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崇尚非暴力,二是不合作,三是他们都是强驴,执拗得让人无可奈何那种,梭罗拒不向不废除奴隶制的政府纳税,乃至入狱。甘地拒不使用南非政府的良民证,“打死了你得到的是我的死尸,不是我的服从”。历史是一些倔强的人写的。对了,我忘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社会正义。这个社会正义超出了法律。就如同甘地到了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后一样,有些法律是恶法。在恶法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顺从罢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像甘地一样,当着警察的面,忍着敌手殴打,将一张张做顺民的证件扔进火里。

《甘地传》的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甘地领着一群人游行的时候,一个矿区老板派来大批骑兵要向人群冲来。这时甘地的一个伙伴叫大家全部卧倒,卧倒之后,马就原地踏步,不来践踏了。后来的英国将军,对一群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开展大屠杀。两相对比,想来人连马都不如啊,因为马尚且不去践踏已经卧倒在地的人。《格列佛游记》里头说的马是一种文明、高尚的动物,人都是Yahoo. “雅虎”这个翻译方法挺好,人看上去挺雅挺美,心里是老虎野兽。《军火大王》(Lord of Wars)电影里,军火大王(尼古拉斯-凯奇)的弟弟在厨房贴了一招牌: 谨防恶狗。军火大王问:你这里没狗啊?弟弟说:我觉得我心里有只恶狗。

形形色色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运动的倡导者叫人去驯服心里的恶狗,让外在的那些恶狗自证,故而在道义上胜利了。一旦在道义上胜利,在人性上胜利,践踏者就已经败了一大半了。

人何必相互践踏呢?甘地有次走在路上,和狭路相逢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拦住,甘地说了句话: There is room for us all. 是啊,以天下之大,容得了你也容得下别人,本是同根生,相践何太急呢?不能比《甘地传》里的马还没有人性吧?

 2 ) 理想主义的脆弱与强大

一、一种成功的理想

大多数革命者的思路是,我们受够了奴役和凌辱,我们要拿起武器消灭你们,血债血偿。
甘地的思路是,我们不能忍受被奴役被侮辱的生活,你们必须离开,你可以消灭我们,但你不能迫使我们接受这种生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它在为自己的权益的抗争试图唤醒对方的人性和良知。这种思路有一个非常人道的假设:对方也是有血有肉有可能被打动的人;但它并不依赖于这个前提,因为我们要求的一切并不是靠乞求或是对方良心发现得来,而是靠抗争,我们的抗争并不是通过伤害你们、而是通过采取一切不合作的方式让你们不能再继续伤害我们。
甘地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体力行着一种坚定的、高尚的信念并矢志不渝。而这种天方夜谭般理想化的信念,显示出理想主义真正强大的一面:坚持和隐忍的力量,这种强大最终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An eye for an eye, then the world is blind.

二、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理想主义者是悲哀的,他们不是放弃,就是失败。
于一切革命者或者理想主义者来说,最可怕和最讽刺的不是死于与之抗争的事物,而是死于为之抗争的事物。但综观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死于前者,就是死于后者。
无暴力抵抗运动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自由和独立,但甘地伟大信念的核心却无法打动国内的极端宗教分子,他必须通过绝食来试图制止国内宗教分子的暴力对抗,我想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他没有被物质、名气、权力诱惑,坚持最初的高尚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但这种信念并没有传递到他的信徒心中。而最终,他没有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了他为之奋斗、坐监、绝食的印度教民手中。
文明和高尚在野蛮和暴力面前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也是所有文明的悲哀。
但我想,甘地没有失败。他的精神的火苗已然永垂不朽。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除了暴力流血之外,是可以有别的抗争方式的,一种人道的不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心灵蒙上污点的抗争方式的,他的成功让我们相信尽管会有牺牲,但这种人性化的抗争方式是有可能成功的。

三、一种好的信念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够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够好的社会。甚至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够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试图抗争,为我们应得而没有得的,为我们该做而不能做的。
很多人头破血流然后心灰意冷,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失败而学会妥协,很多人大声疾呼然而回音甚少而愤世嫉俗。
我想没有人是错的,只要他不是从心底里冷然漠视别人的流血牺牲或是从心底里认同丛林法则。只是,我们需要一种好的信念。
一种好的信念,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理想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未必是件好事,而是试图令大多数人不盲目——既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蒙蔽也不被愤怒蒙蔽,令大多数人相信我们身边那些不够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抗争而变得更好的。而一种有意义的抗争,不是因为愤怒而抗争,而是为了改变而抗争。

 3 ) 温柔

有段时间 喜欢一句话

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现在想起来 是黄碧云说的,但是因为看到这句话的附近 有甘地的照片

我就一直想到甘地

暑假里看了《甘地》这部电影

是这电影让我自惭形秽,我想很多人也会因为圣雄感到惭愧

但是我却是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温柔,到现在的生硬冷冰

感到无比惭愧

电影很好,甘地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白麻布也好看

我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也肯定毫不犹豫的成为他的信徒

然而,常常想 这中间刻意的成分到底有多少

最近有一些事情,误会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总之大家可能多少受了伤

有时候我会觉得毫无所谓,但又不断的想起来 不能完全忽略

我把所有的对外界看法的困扰一律归纳为虚荣心

即使是来自朋友的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是更强烈

在我的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友情这种东西存在我至今怀疑

我再次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渺小,如何去理解那些坚定的恪守自己信仰的人

我理解不了

即使是甘地,也像是奇幻故事里的白袍法师,神话中的帕拉丁

他们到底纯粹到什么地步?

每当分析自己,越发觉得黑暗,我想到那些故事中纯粹邪恶的人和神

为什么一味的要诱导大家去反抗邪恶的东西,最后总是正压倒邪

冷漠的敢于抛弃一切希望的残忍的没有道德的生物,总是被认为可怕

然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疑惑,自然的顺从心底的邪恶不是最好的吗

于是我想起最初二十年,我一直怀疑着是否应该彻底走上邪恶的道路

突然我努力的营造着淡然恬静正儿八经的形象

即使是装作对一切没有在意,还是装作的不是吗

后来那些在一瞬间被瓦解了,那是个空荡虚假的理由

然后我又回到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真实的邪恶

我想起许久未联系的好友

我想起有意无意总是对别人泼凉水的行径

我想起自以为是的封闭和愤世嫉俗

我想起自己丑陋苍老腐败的生命

现在我仿佛又被洗涤了 我想要纯粹简单

而我现在更意识到这轮回将在未来的生命中不断重复

甘地,或是克里斯多夫,或是真的存在的神,是如何做到智慧

然后真的恬静,温柔呢

我现在依然不能理解,但至少我感到了惭愧

但是我已经试着温柔一点

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

 4 ) 相比于历史报道,电影还是太苍白了。

今天上课的时候,读到了合众社对于甘地被刺的历史报道,于是找出了这部电影来看。可惜,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还不及那篇一张A4纸的报道。

甘地的一生,如今看来,只能是个传说,是一个仅仅诞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传奇。
没有可复制性,尤其是对于天朝,对于P民。

甘地的许多行为如果放在天朝,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太祖绝食,估计还有点效果。当然,也要是那个时代绝食才行。)

现在的世界,多的是政客,少了的,是什么大家自己揣摩。

而且甘地的出身决定了他所混迹的圈子果然是能有影响力产生的上层圈子。

因为他曾是贵族姓氏,却放下贵族身份去做了贱民的工作,于是人们觉得他了不得。

可是那些贱民的工作本来就是存在的,在甘地去做之前,又有多少贱民就是在做着这些工作的呢,又有谁关注了呢?

甘地绝食,利用的是民众的爱戴。

甘地要求民众不暴力的消极抵抗。变相的是全国罢工影响了英国人的经济利益,于是起了作用。

去海边制盐,如同电影里分析的,也是经济上的一种手段。




总结甘地看似理想主义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
一,联系住最广大的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二,从经济上确保自给自足,并对敌人的经济造成破坏。
三,有效的利用传媒的力量。(第三点尤其重要,看完电影我只觉得,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媒体,甘地的行为根本掀不起如此巨浪)

但是,复制到天朝。根本不可能。

民众没有信仰,金本位朝拜,于是,你看,如果大家都去街上走了而不工作没钱,吃饭就成了问题。影片里倒是一直没有说大家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就连甘地都是想绝食就绝食,绝食结束马上又吃的。

我们劳苦大众有些人家目前根本不想绝食,但常常也被逼无奈的揭不开锅,差距啊。



思路混乱,可能被和谐。随便写写

 5 ) 孤独的甘地

文/halleybachelor


从前学世界史的时候,总觉得“非暴力不合作”是如此可笑。毛主席不是教导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么?毫无反抗坐以待毙也太过迂腐了吧?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思想震撼。
  
  “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印度是佛教的起源国,甘地的主张无疑跟佛教忍受痛苦、普度众生的教义是暗合的。虽然佛教在印度已然失传,但长久以来与各种教派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印度人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种思想传统(反思到中国,虽然是世界佛教最昌盛之地,但这种平等博爱的精神吸收了中国特色以后,要么上升为愚民的工具,要么堕落为避世的借口,只剩下一帮清谈诡辩者打着永远猜不透的机锋)。甘地枯槁的形容也颇有苦行僧的味道。他提到《新约》中说“敌人打你的右脸,就把左脸也迎上去”,在这一点上,释迦的“慈悲”、基督的“爱”乃至孔子的“仁”都是相通的观点。当英军催马杀向游行队伍时,马儿却反而不忍踏向卧倒的人群,这种人性和兽性的倒错是值得深思的。
  
  “只有神能决定谁下地狱。”我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有惩罚罪恶的权力,因为我们本身都是有罪的。而且杀人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用以惩罚另一种罪恶只会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也就是国人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这令我想到《七宗罪》里凯文史派西假借上帝的名义杀人,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他的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只有通过道德感化才能获得心灵的救赎,才是唯一的正道。所以当一名印度教徒的儿子为回教徒所杀后,他以牙还牙杀死了对方的儿子,而甘地却奉劝他去领养一名回教的孩子抚养成人,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
  
  “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还是会失败。”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霸道”和“王道”的区别。(在某些理论当中,常用“左”和“右”来进行标志并一概抹杀。)武力只能逞一时之快,推行仁政和包容之心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同样是民族独立精神的体现,这与《勇敢的心》所讲述的专制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甘地的出身是熟知英国法律的律师,很清楚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知道以暴力对待手无寸铁的平民必然是不得人心的。这与中国历史上的“主和派”也有本质区别,后者是妥协退让,前者是积极进取,后者是人格骨气的软化,后者是民族尊严的凸显。
  
  甘地不仅是思想上的巨人,也是他理论的身体力行者。无论是亲手织布做衣服,还是步行赴海边制盐,都表明了他信念的坚定和为人的务实态度。他的绝食能令三亿多人为之关切动容,这样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恐怕也是旷古绝今的了。(与某些圣主不同的是,“圣雄”并不是他自封或个别狂热分子所加的名号,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人们对民族英雄的不自觉敬仰。)
  
  值得注意的是,甘地被暗杀前有个女记者告诉他自己是他的仰慕者,甘地却认为“这是危险的”。他很清醒地意识到在政治领域进行个人崇拜的危害性。其实每个当权者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老想着把名字刻上石头或者用名字来命名城市以图不朽,很多独裁、暴君就不会出现,很多悲剧也能够得到避免了。
  
  可惜的是,直到如今印巴依然各执一端、冲突不断,很多地方还是因为民族和政治偏见走不出暴力的泥潭。甘地只能成为二十世纪孤独的先知者,他所创造的奇迹也只能遗作近现代史的绝响了。

"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活着,就好像明天你就会死去。学习,就好像你会永远活着。

 6 )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那么他在1948年1月30日就失望的离开了。
   在加尔各答的甘地,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楼下愤怒的人群。全世界都疯了,就因为你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而当时,似乎只有他看见了这种愤怒的可笑,转而验证了人类的可悲。可以想象他当时是怎样一种落寞和无奈。
   记得《凤凰劫》里有一句很有道理:Belief unifies people, while religion seperates people.
   的确,Belief is one thing, religion is quite another.
   面对困难面对折磨甚至面对侵略,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有骨气”的人都会选择“an eye for eye".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谓此仇不报非君子。可是,到头来呢?难道就没有折磨,没有失败了吗?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头作战的。同样很可爱的老头,和远在东方的甘地“琴瑟和鸣”。战争永远是最愚蠢的解决方式,甚至从根本上说,冲突都是愚蠢的。
   The only devil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running around our hearts.没有什么更透亮的道理了。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全世界都在为了所谓的“区别”操刀相向。用一句很古老的中国话: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如果我们不要在区别上大做文章,就连“冤”都不知从何说起,何来报?
   上帝曾经来过,他借着甘地的眼睛,看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于是,上帝也疯狂。

   最近觉得“疯狂”这个词越来越好用,什么都可以修饰。

   可是,甘地终归是走了,仅仅因为某个疯狂的刽子手不知道出于什么疯狂的念头,做了那样一个疯狂的举动。一命呜呼。于是上帝也会去了。

   所谓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上帝终究是要走的,人类终究是要疯狂的。纷争永远是热门话题,火药永远是最终的止疼药。可是,我还是想说一句:罢了,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短评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8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1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14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15分钟前
  • Syc
  • 力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20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24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25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28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2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32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33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34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39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40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41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50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54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1小时前
  • xjc_jov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