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IDF唯一特别想看的影片,一是因为上影节错过了该片(当时本想配合安哲《养蜂人》一起看,结果时间错开了),二是因为自己的外公也是一名养蜂人,母亲年轻时也曾拍过关于外公的记录短片。所以,自己对养蜂人和蜜蜂带有特殊的情感基础,影片中许多画面自己也都有着强烈的共情。
影片捕捉到了女主许多细腻的行为,轻抚停在手上的蜜蜂让其飞走、用树叶帮助溺水的蜜蜂逃离、和母亲不断的亲吻等等,这些细腻背后是女主对蜜蜂对自然环境的博爱,对母亲的慈爱。
同时,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又有家庭内部的。
小男孩不满父亲的功利与苛责,离家出走跟随养蜂女游走采蜂,即使最后又被父亲带回家中,但似乎表现着孩童的意识,珍视与蜜蜂、与采蜂女间的情感;想着土耳其一家子女遍地,养蜂女向母亲倾诉着没有子女的苦恼,母女间的怨恨早逝,唯留略带戏谑的鼓励:“你会找到对象的”,一种淡淡的哀愁缓缓流淌。
影片摄影也十分出彩,大远景、逆光镜头的组接、手持摄像机对捉牛过程的捕捉等等。尤其最后结尾母亲去世后,养蜂女再次来到山崖捕蜂,同样给了一个逆光镜头,但这次陪伴在她周围的不再是土耳其男孩,而是那只一路追随她的黑狗,分享着蜂蜜之地的美味。
映后摄影师谈到,最初影片的主线是环保纪录片,但土耳其一家人的出现,自然生长出了更为精彩的题材,这些题材增添了影片的情感与冲突。正如《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说的那样:“在观看了这一系列充满含意、情感和矛盾的事件后,理智与情感得到升华。”
没有太多想表达的东西,希望今后也能在妈妈的基础上,再去纪录一些外公和叔叔等中国养蜂人的故事吧。
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活自己和母亲。她直爽、善良且知足,靠着“我一半、给蜜蜂留一半”的原始理念养蜂,去斯科普里卖蜂蜜换得生活所需。尊重自然,自然施予你馈赠,简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邻居一家,为多赚钱不给蜜蜂留蜜,为种草给牛吃烧掉树木,父母亲互相责备,一家人被蜜蜂蛰到崩溃。最后牛病死了五十多头,一家人被迫搬离。虽未交代为何得病,但按影片的自然逻辑,这就是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回应了“恶人自有恶报”的朴素观念,正如养蜂女母亲安慰女儿时所说“他们会有报应的”。直线式思维让影片更易理解,当然,因果报应并非如此直白就能显现,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尤其是竟能拍到邻居和采购商联手偷蜜的镜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
2、人与人的关系
养蜂女和邻居一家的关系是影片冲突的主要来源,她应对冲突的表现也流露出可贵的本性。一开始双方融洽友爱,她与孩子们听广播、荡秋千、看摔跤比赛。养蜂女还把养蜂技巧传授给邻居父亲,但对方养蜂贪得无厌,造成养蜂女蜜蜂死伤惨重的结果。在与邻居沟通未果后,养蜂女几经沉思,将自己的蜜蜂转移到远处河上的垂木中,这源自她的善良和隐忍;而当邻居父亲与采购商联手砍断垂木、偷走蜂蜜导致蜂群死了之后,影片给了养蜂女几个镜头:站在河边沉默且悲伤,在屋里坐着抹泪,向床上的母亲低声哭诉,每一个都展现着农家女的隐忍,更让人感受到她在不幸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寒冬已至,她问母亲:春天还会来吗?母亲回答:春天是什么?我经历太多寒冬了(So many winters have been gone through)。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问答,预示了母亲的死亡。养蜂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开玩笑说她还有好多年要活,女儿得一直照顾她。不曾想,在这年冬天,可能由于邻居的间接原因,母亲就离去了。母亲离去时的拍摄手法简洁精妙:养蜂女在门外竖杆找广播信号,叫妈妈帮忙,喊了几声一直没有回应,镜头切换到大远景,雪封的空谷中穿来惊慌的回声,下一个镜头屋外中景,烛火如豆,再一切,养蜂女在母亲床边嚎啕大哭,握着母亲的手,抚摸母亲的脸庞。这是电影式蒙太奇手法,由于真实更显张力。
养蜂女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重点。她对母亲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去市场时总想着给她买好东西,另一方面,她对母亲未把自己嫁出去心怀芥蒂,但在母亲戏谑的回答中,她一边笑一边说,有你我怎么会离开呢。母亲离去后,她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还疯狂地出门驱赶野狗,在深夜的风中哭号。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被加诸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灵相通,影片达到高潮,所有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3、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蜂女爱美,会在卖了蜂蜜后去买昂贵的染发剂,虽然她未婚,又终年包着头巾。她的美,就像只爱黑暗里展露,透过烛火才能仔细端详的长发,被粗糙的外表、巨大的嗓门所掩盖。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相信没有人会说她不美。
给关系最亲近的邻居老三吃蜂蜜时,她的眼神写满慈爱,这眼神的背后,是她单身无子的哀伤、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延续后代的渴望。然而这点温情也离她而去了,她默默接受,看着车子走远,重新陷入孤独。而当母亲也离去后,彻底回归孑然一身的她,走向冰雪荒原,只有一直相伴的黑狗跟随。观众猜测,她要离开了吗?要去城市寻找幸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坚强的自我终于显现,她爬上片头层爬过的荒山,一点金黄在萧瑟中显现,那是她的蜂蜜,她的希望,和她的自由所在。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她与自我、与自然、与命运和解,重新露出笑容。逆光剪影中,她和狗狗分享着蜂蜜,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
这才是升华,人的来时归处,永恒的哲学命题,永远震撼人心的影像主题。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回应时代关切、展现人性力量、反应社会问题,都是它的使命,也是纪录片人的职责。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关注心灵,纪录片的价值一定会更加得到更多关注。
但愿以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这样好的纪录片。
如题。
农村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也不是那么恶劣。善良的哈迪兹孤身一身,母亲垂危,常日卧居病榻;她采蜂蜜、养蜜蜂,对自然的赐予无比感怀,却又被临时迁来的一大户移民冲击了本就支离破碎的生活于是,。生活中唯一的一点和谐——来自和自然共处的那部分——也被利欲熏心的商人和一心养家的农民邻居搞得面目全非。孤独、苦痛,如此不公……
纪录片定是积累了好久的素材,才能剪出平淡中剧情斗转而张力十足的片子。对于这些冲击,也未过渡强化,仍然是生活的样子。
剧组定是知道哈迪兹的母亲要去世,拍摄中“撑到”这一刻,好在未加渲染,但仍然将我们已有的伤悲直接呈现在剧情中。不必如此,但也无可厚非。
很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
它有剧情。当然,讲故事的纪录片很多,可起承转合有如《蜂蜜之地》般工整的吗?大半故事片也没这等水准。
镜头里的人太自然。说他们不是演员?确实,他们没演员好看,可导演能教,就像《罗马》里的女佣。
好比《一个都不能少》,《蜂蜜之地》一定是大师执导的素人电影。
赶紧查查百度、豆瓣,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卢博·斯特法诺夫,没印象,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两位都是北马其顿人。北马其顿?这个欧洲角落的存在感,似乎仅来自邻国希腊间歇爆发的声讨。
出乎意外。然而,籍籍无名不是拍不出好片儿的标签。
《蜂蜜之地》何止一个“好”字了得,它简直树立了纪录片的一种典范。如果它真是纪录片。
讲人讲事的纪录片,可以拍得比故事片还有故事。前提是,敏锐意识到所摄人和事的戏剧性。基础是,三年跟拍,超过两千小时素材积淀。还需要些技巧,一,用拍电影的心摄影;二,不要影响拍摄对象,让他们把拍摄者当草木砖石般的存在。
尽管,创作团队——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和一个音效师,做好了全部,仍难相信《蜂蜜之地》是纪录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不就是《蜂蜜之地》?它如果是纪录片,肯定是天成之作。像蜂巢流淌出的蜜,晶莹、柔滑、甜香,如此美好之物是一群“嗡嗡”的杰作?是,也不是,是自然的恩赐。
看过《蜂蜜之地》,想有位养蜂的朋友,想知道咬一口带蜜的、黄澄澄的蜂巢什么滋味。
这是一部剧情向的纪录片。难以想象导演在海量的生活素材面前,是如何抽丝剥茧,打造出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开始,我对并不高清的画质表示疑惑,对比起国内看得清头发丝的纪录片画质来说,它的粗糙确实有些简陋,但又莫名的和广袤荒凉的漠土之地、和漆黑房间内油画般的画面相得益彰。 3.7日接连看了《何以为家》和《蜂蜜之地》,主题并不相同,但都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当生存成为一件难事,他们身上的理性就更加闪耀了。 蜂蜜之地里,除了敬畏自然的主题之外,我还看到了很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吧,不像剧情电影那么主题鲜明,生活就是这么错综复杂。 里面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值得玩味。有一个细节是他们在集市上看到摔跤比赛,回来之后小孩子们就开始互相摔跤。儿童的模仿能力是无比强大的,所以会有那些模仿小猪佩奇模仿地惟妙惟肖的帖子。教育恰恰又是从父母开始,这又可以延伸到阶层固化问题… 儿子维利完全赞同女主“留一半,取一半”的理念的,但是当他试图劝他爹时,又是什么结果呢?只有反驳、责骂、强迫劳动。而这个父亲和收蜂蜜的商人还有这样一段对话:“一年一个孩子?” “一年一个,孩子就是希望。”这个片段又可以想到《何以为家》中,呼吁没能力养好孩子的父母们不要再生了。生育和教育,完全是两码事。这样的生育,就像扩散病毒一样,带给孩子灾难,带给父母灾难、带给国家灾难。
再记录两个美好的画面:女主荡秋千欢呼的时候、女主和维利爬山的剪影,一个是动态美,一个是静态美。
原名:Honeyland: “Underdevelopment, Coated in Honey” 作者:Dina Iordanova 译者:李伟杰 校对:沙皮狗 DOCALOGUE. 1 June 2020
译文地址:http://lwk.ffmm.com/2022/04/16/honeylandunderdevelopmentcoatedinhoney/
把“落后”描述为一个迷人的道德故事是不对的。自从一个世纪前罗伯特·弗莱厄蒂(Robert Flaherty)制作“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以来,它就一直是错误的。某种程度上,《蜂蜜之地》(Honeyland, Tamara Kotevska & Ljubo Stefanov, 2019 年)就是21 世纪纳努克:用现代包装弗莱厄蒂的方法,甚至让不会说当地语言的电影人来拍摄他们。在这里,一名 50 岁的土耳其族妇女Hatidže生活在北马其顿原始的偏远山村Bekirlija,在那里她坚忍地照顾年迈的母亲,并通过饲养野蜂来维持生计。两位年轻的当地电影人Tamara Kotevska和Ljubo Stefanov,都是斯拉夫人(Slavs)。影片观察Hatidže与人类和自然复杂的互动过程,逐渐将她塑造成一个遵循自然世界智慧的圣人。Hatidže被引导行动,并融入她自己生活的某个面向。是基于事实,但被电影人以诗意的方式所构筑。导演们说他们“缝合了一个有意义的视觉叙事”,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Hatidže的话。《蜂蜜之地》,是一部真正由弗莱厄蒂重新制作的纪录片,人们也可以称其为“假纪录片”。
蜂蜜之地是当时中获奖最多、发行范围最广的电影之一,从 2019 年在圣丹斯凯旋,到年底获得两项奥斯卡提名:最佳国际故事片和最佳长篇纪录片——对各种现象的判断,证实了这部纪录片与任何故事片一样,都属于高度构建的作品。《蜂蜜之地》的广泛赞誉,对于两位来自与世隔绝小国的年轻电影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但这个双重提名也给我揭示了:《蜂蜜之地》太虚构了,不能被视为纪录片。或者,换一种说法,这部电影太做作了,不能作为“现实的代表”。在展示“被上帝遗忘”的巴尔干地区一个贫穷的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时,它被作为道德故事的愿望所驱动。《蜂蜜之地》不记录,它宣扬。
这部电影为Hatidže的贫困和奉献精神,以及她接受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投下了金色的光芒,赋予了她道德上的优越,并将她的生活方式描绘成一种令人向往的东西。确实,简单的定居生活,贴近人的根源并尊重自然的温和方式,是当今的道德要求。 Hatidže的孝心比移民家庭带来的混乱要好得多——他们匆忙、肮脏、吵闹,他们不尊重、暴力。他们的小儿子反对,迟早会逃跑,与他压力大、衣冠不整的父亲断绝关系。通过他,这部电影展示了理想的下一代如何倾向于Hatidže的生活方式。确实,这部电影似乎在说,如果我们关心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这就是我们都应该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放弃高攀时尚潮流,停止做高消耗的高端成功人士,放慢速度。仰望天空,拥抱大地。把蜜蜂带回来。冥思,赎罪。
对于这鼓舞人心和迷人的“告诫”,Honeyland为“落后”包上糖衣。另一部纪录片可以用同样的材料,在同一个地方制作。但这将显示出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极端孤立和忽视,他们生活赤贫,他们只有有限的生活机会,缺乏基本的便利设施,以及他们缺乏教育和医疗保健。我们看到Hatidže去斯科普里(Skopje)的市场出售几罐她的神奇蜂蜜;当你抬头看这个地方时,就会发现它距离她居住的地方有 60 公里——所以这真的是一段旅程,而不是好像电影中一样她随意可以去其他城市。她可能会以 15 欧元一瓶的价格出售几罐蜂蜜——但在一个大家都没钱的地方,她能卖多少?就算她能卖出十罐,也就是150欧元,她整个季节的收入……
Hatidže自给自足的生活——就像世界上许多此类地区的边缘人一样,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缺乏选择”。孤立、管理不善和腐败的政治现实迫使她成为这样养蜂人——从大自然中寻找营养,和母亲一起躲在破败的犁沟里。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而不是卢梭式的回归自然。
但如果制片人只是单纯地展示现实,那么今天大多数人都不会看到这部电影,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谈论它。来自偏僻国家的电影人——巴尔干半岛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除非诉诸自身的异国情调,否则无法获得关注。以某种方式缝合叙事,并要求他们的主题重新改编,在某些方面强化迷人的道德叙事,这是一种对市场需求的简单回应。这是电影节的卖点,也是国际发行的需求,所以这就是像 Tamara Kotevska和Ljubo Stefanov这类年轻导演从一开始就学会兜售的东西。这里没有什么新鲜事:几十年来,这类型的市场需求一直在推动巴尔干地区一些最成功的电影制作——比如著名的超现实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作品马上映入脑海。这些年轻一代也有好的作品——而且比野蜂蜂蜜卖得更好。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