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军和将军背后的势力煽动穷人暴动。
2. 婚礼上提前坐车离开的几位显贵都是将军派系,
他们知道暴民马上要冲进婚礼现场大屠杀,坐车提前离开。
3. 女主开车去老头家送钱,半路遇到军队封路,说那边不能去让她返回。
军队封锁不让女主去的区域是安全区,没有暴民打砸抢。
4. 将军以维持秩序为借口实行宵禁夺取政权
5. 将军派系绑票权贵阶级家人勒索权贵阶级钱财
6. 女主家的佣人拿到工作证去安全区拿赎金,被抓
7. 将军怕绑票勒索富人的事败露,下令杀掉看押肉票的所有军人并焚尸灭迹,
8. 带女主去佣人家,杀掉女主,嫁祸给穷人,说是穷人绑架女主勒索富人
9. 找了几个替罪羊吊死给女主夫家泄愤。女主丈夫和女主的公公,
感激将军给女主报仇,并感激将军在这次暴动中对他们的保护和搭救之恩。
10. 将军和将军背后的派系通过这次暴动成功掌握政权。
我个人觉得,同样是杀富人的电影,此片甩《寄生虫》十条街都不止。
《寄生虫》单纯的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人劫杀富人的爽片,毫无深意。
而《新秩序》里,穷人暴乱杀富人都是上层阶级安排好的,穷人只是上层政治斗争的棋子。
电影里穷人只有在将军的允许下才能进行暴乱,将军说停,马上就得停,不听指挥的都会被杀掉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6分,关注很久一直没有来得及看,一直以来对这种类似题材很感兴趣,有拔高的说法这是小丑的续集,看完后还是比较失望的,一切都在预期内,对于权利和上层阶级的刻画还是特别刻板,可以说是以视觉奇观为主作者表达为辅的电影,还是以权贵白人阶级切入,重事件轻人物,没有一个人物是立得住的非常单薄。
要是说优点,还是对于看了很多歌颂运动甚至暴动的电影尤其是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它很好的表现了真正的暴动的过程,至少把家丁伙同暴徒打地主抄家这个动作拍出来了,可惜暴动结束后来反映人性部分的段落就显得冗长和无聊,前后两个部分的割裂感非常严重,也没有把导演想表达的说清楚。
作为一个反映暴动的电影,震撼和冲击没有看《杀戮演绎》强烈,如果对墨西哥种族隔离不了解的观众很容易带入我们历史上也发生过得事件,在我看来不交代暴动的成因是不满足的,或许是原住民对旧日侵略者的反击吧。
后劲很大。
是威哥在一次(谐星)聊天会上推荐的,记下来今天终于看了。
先抛开影片中暗示的,维克多在背后指挥一切。
也抛开说富人们现实中不会愚蠢到有暴动了还在一个这么容易闯进去的地方,毫无还手之力的聚集。
再抛开富人们不会这么愚蠢和毫无反抗的能力。
影片里展示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所谓的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优秀的能力是如此的脆弱。而这种冲突,在1942里也有很深刻的描写,也包括张艺谋的诸多经典电影中的刻画。
我们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追求深刻的思想,而这些在人性那种突然爆发、不受控的野性面前是如此的脆弱。
“无常”是我们文化里最深刻的价值观之一,在现实的动荡面前,哪有什么“常理”。生在和平年代,可以让我们想一想“常理”已经是很大的奢侈。“常理”如天上的星,虽说现实我们在泥沼里挣扎,但天上的星在大尺度上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让我们珍惜这和平年代!
看过这部威尼斯电影节得到评委会大奖的墨西哥电影,吓出一身冷汗。整部电影都在展示什么叫“失控”及失控带来的可怕后果。
这样一部讲述墨西哥国内-暴-乱且完全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的电影是怎么被拍出来且发行,还进入电影节的,真的让人觉得很佩服。别说天朝,美国人都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美国人擅长的是用恐怖片来隐喻现实,但往往需要做得很商业化,娱乐化,让人一看就是虚构的;但本片绝对有恐怖片的震撼,却让人感觉一切如此写实,仿佛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样。
影片讲述一场墨西哥富人的婚礼,突然被周围发生的暴乱所打乱,瞬时间变成一场血腥屠杀和抢劫。影片最震撼的地方有两点:
1)视觉上的欺骗性 描述婚礼的部分真的只是展示了富家内部“祥和美好”的一面,外面的世界究竟变成什么样完全不知道,导演给予观众一个很狭小的视野。但突然之间,从几个暴徒进入豪宅开始,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是豪宅里的员工们立刻成为冷血歹徒,镜头也从豪宅一直扩展到街道,到整个城市,到处硝烟四起,横尸遍野,这才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格局的屠杀,更是一场庞大的战争。带给人们一种毫无预兆、推开门世界末日已来临的感觉。
2)情节上的欺骗性 另一方面带来震撼的是,影片出现了很多转折,每次都让人觉得“终于看到希望”或心存侥幸,却又一次次打击观众。几乎每次人性化的内容之后都是紧跟着对人性的失望。当字幕升起,留下的只有绝望。
影片是用比《寄生虫》、《小丑》极端很多的方式去展示阶级鸿沟造成的愤怒和分裂。虽然片中也有不少人物展示了人性化的部分,但可惜的是,他们都没能逃脱这场疯狂暴-乱引发的一系列效应。
可能因为我外语片看得相对少,至少我可以说在美国电影里,我真的没见过这种绝望到底的。就算是恐怖片,最终美国电影也是善良战胜邪恶,或反派自取灭亡等。但这部真的仿佛是星战里的一个背景故事:大规模杀戮之后新秩序的诞生,却没有后来的反叛、英雄和胜利。字幕升起时只能盼着还有续集。
影片的血腥和暴力内容显然是R级恐怖片的程度,开头没多久一个短短的横尸遍野镜头已经足够震撼。但那时,我以为这只是一场噩梦。。。没想到后面发生的事比这还恐怖。
美国其实有很多游-行导致的暴-乱,今年BLM期间还发生过打砸抢,但死人的是极少数。而看过本片的话,会让人对任何形式的暴-乱更加畏惧。
本片虽然在欧洲地区上映,但在美国迟迟没有上映日期,甚至没有分级。但目前Neon公司已经把本片寄给了颁奖季的各个奖评委。本片在美国恐怕无法被奥斯卡这样的主流奖所认可,因为它展示的内容过于黑暗,有点类似去年的《孟买酒店》(Hotel Mumbai ),虽然看过的人都被震撼,但最终只能是绕过颁奖季等明年春季悄悄上映。
看多了充满希望的地方,偶尔看到一个彻底绝望的,倍感震撼。
本以为在看完三部华语片后的威尼斯电影节就这样准备划上句号了。但事实证明,我再次低估电影节的魅力所在了,不到最后一刻,随时会有爆点出现。我们只需安心等待,总会出现,或早或晚,就像今天。
上午,就像这几天每天的往常,坐船从主岛去电影宫,路上一边处理前一天发布的许鞍华导演访谈信息一边整理下午王晶导演的访谈提纲。
然后走进电影宫准备观看倒数第三场主竞赛影片,这是一部墨西哥影片,叫做《新秩序》
对该片完全没有期待,因为导演米歇尔·弗兰克的上一部作品《艾普尔的女儿》虽然在戛纳获得一种关注奖项,但是影片本身没有什么意思。
然而却被这部突如其来的电影炸到半空,久久无法落地。甚至都没注意到首场结束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和众媒体人的大喊声。
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墨西哥一个上流社会家庭在举行婚礼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意外事件并由此事件所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后来被朋友问及为何感觉这部电影带给你这么大震撼,比去年的金棕榈《寄生虫》,金狮《小丑》以及今年柏林的爆点《DAU》呢。
虽然这些类型电影是无法放到一起刻意对比的,我依然会觉得这部影片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了那几部。
这部影片时长88分钟,很紧凑的把《寄生虫》的穷富阶层对立,《小丑》中的反社会暴乱,以及《DAU》中的性虐羞辱场面凑齐了。
除此之外,导演通过一次次的情节反转不停让观众感受智商被碾压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跟看诺兰的《信条》还不同,因为《信条》里的各种概念是超出人类现有认知范围,而这部电影里面所发生的一切都看似合理,在可控范围内,却一而再,再而三失控。前一秒钟你刚觉得可以把悬着的心放下了,紧接着的下一秒会吓得你目瞪口呆。这种接连失控会诱发观众内心的恐惧,所以很多人看完都说吓出了一身冷汗。
其次,这部电影打破了以往对于跨越阶层,力争上流的固有观念,如《寄生虫》里穷人对富人的艳羡,借用豆瓣评论里的一句话,看完这部电影,你会觉得不管身处何种阶层,都是不安全的,因为里面除了底层和中产之外,还包含了高层统治阶级,而正是发生在统治阶级身上的意外事件将一切不安全感无限放大。
再次,导演将这个故事放到一个架空的时代,这样就可以更加肆意的展示阶级斗争和暴力政变,也可以让剧情的走向更加富有戏剧化。而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所营造出的真实感让这些内心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虚幻场景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还是会沉浸其中,无时无刻不会觉得里面的一切都会发生在自己生活的当下。
看完上午场,我立即又订了下午两点的第二场,后来发现如此操作的不止我一人。在二刷的时候,我发现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描述婚礼的群演场面,这里面其实交代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和后续情节相关联的。
另一点新发现是导演的镜头语言很绝妙,当他希望让观众看到并记住某个人的时候,在场景中无论有多少人出现,观众的视线都会被那个关键的人物所吸引,这种吸引并不是通过夸张的动作或艳丽的服饰。
导演米歇尔·弗兰克在威尼斯之后会到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做评审团成员,《新秩序》同时会在西班牙展映,此外这部电影也同时入选了TIFF多伦多影展,下周会在北美放映。
如果幸运的你恰好在这两个城市,那很推荐去看一下这部影片。
电影是一部用影音说故事的作品。道理好讲,故事难说,道理一说就懂,故事需要有起承转合人物对话色彩动作画面。难能可贵的是,故事还要讲道理,就更难了。刚刚看过《新秩序》,作者更多的是展现,而不是讲什么道理,现实是残酷的,本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言,直接体会人性就好了。人性是善还是恶?都不是,人性就是人性,动物性加一点点幻想,无所谓善恶。片子里造反的穷人以绿油漆为组织标识,从街头抗议到劫富济贫,军队在片中扮演腐败角色,一方面镇压民众,另一方面绑架勒索,富人家庭一开始和绑匪交涉,后来依靠军队上层,既惩处了军中败类的绑匪,而且还杀人灭口的把对自己忠心的仆人母子和已经被强暴的妻子都杀掉,还嫁祸仆人(片尾让维克多拿枪)。片子的结尾,绑匪都被处死,但是一开始积极帮助穷人的玛丽安被打死了,后来积极救助玛丽安的穷人母子也被打死了,甚至一开始来借钱的老伯夫妻都被杀了。片名叫《新秩序》,似乎寓意乱世中坏人和善人都去掉了,就恢复了新秩序。活下来的是暴力和金钱,死掉的是同情和责任。暴力的军队,有钱的富人,活了。同情的女主,效忠的仆人,死了。这就是《新秩序》。片子没有阴谋论,都在情节中,有的是对社会和人性的鞭挞。
一场游行示威很快演变成暴力屠杀,即使是歌舞升平的富人区也不能幸免。在穷人把富人洗劫一空之后,军方迅速镇压并化身绑匪趁火打劫,所谓富人穷人全部都成为蝼蚁,一种豺狼当道的新秩序正式建立。
导演一开始也利用了观众的反杀快感,最后倒出阴谋论结局,高明的剧情设计,把观众也设计了一把,血腥重口味的桥段不少,贫富阶级的生活被撕开了一角。没钱永远看不上病的底层,上层社会遭遇意外,也不会动摇他们的阶级地位和生活方式,只是少了几个家庭成员而已。利用这个阶级矛盾的政府才是渔翁得利。两边利用,权力才是硬道理,在集权的国家格外可怕。这部电影是警钟也是预言,令人细思极恐,背后发凉。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获得者,墨西哥导演拍摄的一部“政治寓言劇”,紧凑、克制,最后的两个反转让人“目瞪口呆”!据说去年在威尼斯节放映后观众被“震撼得厉害”,呼声极高。编导偏重情节结构,看轻人物塑造。长度只有85分钟,至少还可以增加15分钟的人物刻画,但它仍坚持“只写事,不写人”。这应是它败在金狮奖获得者《无依之地》的关键吧。
不太喜欢这种国内影评人/公众号/x分钟看完xx电影类up主看了会高潮的电影。
【C】浮于表面、装腔作势的寓言式背景,扁平空洞、毫无深度、全为剧情服务的人物塑造,泛滥的暴行和虚假的秩序,都是导演为了展示给观众这一场暴力秀所做出的取舍,而隐喻、暗讽什么的,只是更次之的剧情填充物,因而也没有太多深入探讨的意义了。
太吓人了。 手都掐紫了。 导演这是吃了什么魔丹,进化了吧…… 剧作、摄影、剪辑,所有的群演都全部在线,难以想象导演组的超能力。补充: 没有任何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安全。
#LFF2020线上#人类早已证明能做出很恐怖的事情,但不是片中这种发展,没有一个角色哪怕一次行为是可信的,都只不过是刺激观众,剥削情绪的硬反转设计,就像是用彩色浆糊涂身的行为艺术,刚开始有点意思,但不断累加,看到越往后越觉得无聊神经。以后要避免,至少大大降低电影节期间所谓mindfuck片的期待值,要么本人mind有些twist,要么他人mind太容易被fuck了。还好比阴魂不散的《阴风阵阵》短了近一个小时。
寓意基本能懂,但未免过于单薄了
#LFF2020# 这届评审团大奖真的不太行。突发奇想一种新的电影类型:Political Cult Film。
好一部空洞无物拉大旗作虎皮的电影。
这是在干什么?!每一个麦高芬都不值得留恋,镜头的冷酷霸道和它所展示的背后力量如出一辙。权力收割起来寸草不生,可是它自己却因暴力的永动而生生不息。
观影生涯最大的噩梦
牛逼!简短,生猛,从头至尾渐渐揭开“新秩序”真实模样的过程,让人在疑惑和揪心中频频震惊,看完心里发毛。
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粗暴的剥削展示,暴行、混乱、反转和阴谋都只是表面上的奇观装饰甚至感官刺激,从头至尾都在费尽心思操纵观众情绪的同时,又要故作自我表达、批判与思考的姿态。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无论是剧作还是拍摄技巧和方式都无法自洽,甚至有时到了粗糙可笑的地步。
无法无天人命如蚁,没有一个阶层是安全的,越是温驯越是炮灰。这就是街头暴力所要追求的新秩序? 相比之下“小丑”都显得温情如水了。不行后劲太大,我得缓缓...
这哪是什么敌托邦啊,简单粗暴的,另一种纬度意义上的“爽片”罢了,只不过包装成有思想有社会介入的样子。这两年出了这么夺底层揭竿的片子,《悲惨世界》《小丑》,哪个不比这个好?这电影里的事哪用得着反乌托邦才能实现,很多地方都活生生发生过,施害的,被伤害的都还活着。
诺兰第一时间表示:!!!的拍我是片影部这望希多
就这?只需对自1789年以来的任何一次政治暴力稍有了解都不会被这玩意给唬住,因为所呈现的内容实际上连“猎奇”都算不上
米歇尔·弗兰克的剧本一直是这样的思路,这次猎奇和剥削的元素多了点,在这些元素之外还是写到了权力的本质。
6.2/10 PFF29 Virtual 开头即是巅峰,然后一路下滑,最后草草收尾。荧光绿的凝胶,迸发的节奏,被包围的豪宅,水龙头流出的绿水,这一切的悬念和意象都在后半段过强且并未实现的野心中湮灭至今,想要展开的部分太多,试图去构建一个不同阶级都被完全展现的时间观,并不是一个这个时长和略回归传统的叙事手段下可以达成的任务,囚禁部分的镜头与节奏都略显僵硬,场景之间的切换也不够流畅。新秩序在何处完全为被展现,一切被打碎,将要开始,却又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