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飞又上映了一部华裔题材的电影《虎尾》。由美剧《无为大师》导演杨维榕执导,李鸿其、李坤珏、马泰、柯奂如、陈冲等主演。本来以为网飞出品会是一部佳作,而且还有陈冲的加盟,心里对他多了几分期待,但今天看完后,感觉他只是虎头蛇尾了。
一开始预告片出来的时候是对它十分期待的,很有中国特色的田园风景、淳朴的台语,再加上他主要聚焦上世纪中国移民到美国的群体。拍得好的话会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而且能引起一些华侨情感的强烈共鸣。下面就来看看他的他为何虎头蛇尾了。
故事发生在台湾中部的一个小乡村,男主品瑞被他妈妈寄养在乡下的外公外婆家,他的父亲在他一岁的时候死了,妈妈外出工作了,他因为太思念他们 常常出现幻觉。
他在乡下遇到了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阿媛,他们两小无猜,一起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导演在拍这里的时候确实拍的很美,风景很美,再加上两个小孩子的纯真,美得像一幅幅画。
再之后男主的妈妈把他接走了,时间又转回了品瑞成年后,他与阿媛又再次相遇,本以为他们之间会再续前缘。然而命运捉弄,品瑞为了他的美国梦,放弃了他和阿媛之间的感情,转而和工厂老板的女儿真真结婚一起去了美国。两个人之间一直也没有共同话题,在美国奋斗了许久后,有了自己的大房子,两个孩子也长大了,真真却和品瑞提出了离婚。
中老年后品瑞再来回忆自己的一生,并又联系到了阿媛,最后又学着和自己的女儿和解。总共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导演在里面糅杂了许多题材和事件,所以我刚看完后在脑海里梳理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到很杂乱。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比如海外移民的孤独、对家乡的思念、父女之间的沟通、人生的抉择......但是导演可能野心过大了,整个电影里面,并没有体现太大的戏剧冲突,所有的东西都仿佛是轻轻地带过,并不会给观众带来多大的反思或共鸣。有人形容它像是一篇散文,但它又太过松散了,让人抓不住什么东西。
下面我就举例几个我比较有印象的点吧:
三次餐厅的戏
①第一次是品瑞和阿媛在谈恋爱时,品瑞带阿媛去云庐饭店(是一家高档的饭店)吃饭。点单时,服务员看不起他们,给他们摆脸色。然后他们吃完饭后 品瑞就提议说喊三下,然后两个人一起跑出去。阿媛虽然犹豫,却也拉着他的手一起飞奔出去。这一段拍摄的很美很热烈,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一起坐着疯狂的事,穿过热闹的餐厅,寂静的小道,然后情动时忘我地热吻!
②第二次餐厅是在品瑞和真真刚刚去美国时,打算找个地方庆祝一下。
但当他们坐在西餐厅里看着英文菜单时,两个人都觉得自己负担不起,然后决定离开这里,找了一家快餐店吃饭。看到他们此时的情景,我又想到了在云庐里的品瑞和阿媛,当时的他们是那么的疯狂和无畏。但是此时坐在品瑞对面的人是真真,他们也在异地美国,他已经失去了拉着她的的手逃跑的勇气了。
品瑞和阿媛是真的爱过,品瑞这里对阿媛说她只会跟女朋友做这件事,真的好甜!
③第三次的餐厅是在中年后,品瑞又和阿媛联系上了,两个人约了一家中餐厅吃饭。
时过多年,品瑞依旧记得阿媛喜欢吃香辣牛肉面。一起回忆从前,只觉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疯狂。阿媛问他你还会像从前那样,带着她从餐厅逃跑吗。
不过他已经不是以前穷酸的品瑞的,虽然他已经付的起昂贵餐厅的钱,但他却已经没有资格和勇气再牵起任何一个人的手了。他都辜负了她们,先是抛弃了阿媛,我记得阿媛问过他,你愿意带我去美国吗。品瑞当时很坚定地回答说愿意,到头来却偷偷抛弃了她独自逃跑。明明和真真之间没有感情,却为了美国梦而和她结婚,对待她也没有对等的尊重。
再来是男主品瑞的不善表达与固执:
我不知道这和他从小失去父亲,而又见不到母亲有没有关系。他总是很固执,而且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敞开心扉,就是一个很喜欢把心事都闷在心里的人。他在美国安顿好之后,一直催促母亲过来,但是母亲却以在美国人生地不熟为由不来。他质问母亲之前一切都说好了吗。母亲生气地说,这一切但是你要的,不是我要的!
品瑞是一个很大男子主义的人,对待他周围的女性都是这样。当真真在美国想继续读书以后当教师时,他就对训斥她说,以后有了孩子,你哪里还有时间工作。女儿安吉拉在学校表演钢琴失误之后,在车里流泪,他也训斥她:别哭!哭有什么用,要坚强!在女儿后面经历了恋情和生活的不顺后,想听父亲的一句安慰,他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
其实我感觉影片后面的重心都放在这对父女的关系上,两个人都很像,都很固执。所以两个人也就很难相处,一起洗碗时也是相对无言,空气都尴尬的要命。但是导演在叙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上,显得很无力,虽然前面铺垫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后面两个人的互动和转变显得很单薄。
最后品瑞带着女儿回了台湾,带着她重游了好多故地,最后两个人站在老房子的遗址前。这样就结束了,让人很摸不着头脑......
该影片在豆瓣评分5.5(且还有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导演的想法很多,但是在叙事能力上还显功力不够。整个影片里面可谓毫无高潮,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冲突”,很像那种流水账的作文。但是影片的有些景色很美,我也很喜欢导演赋予语言的象征。品瑞和他妈妈,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品瑞和他女儿,一个讲国语一个讲英文。这可能就是导演想表述的不同时代人之间的隔阂和孤独,最后女儿回到了台湾,也开始讲起来国语,可能也算是一种两代人的和解。
在公众号【柠檬杰尼】后台回复 【虎尾】 就可以获得该片
为啥用这个名字?一个地名的田园回忆,一个年龄梗的文学表达,看似高级的双关玩法,却没能在众多期望中,被电影的水准诠释。看形式感动的华语电影,是一种恨之痛之的体验。
是,通篇就是散文诗的质感,明显的影像感和相对独立风格的回忆体叙事。搭配元素营造出疏离感,也迎合远赴他乡、归来皆空的游子心态。人物的勾勒是相对丰满的,但似乎有意表达的主线因为主角串联的逻辑性差,显得凌乱,许多切入点因为缺失年代标记也显得混乱。因此节奏感属于良好但不实用。
演员方面,算是惊喜吧,真的大爱杨贵媚,李鸿其的演绎也不错,个人感觉比马泰要鲜活许多,陈冲依然很符合角色设定,喜欢。其他的演员,或许是没有怎么练习过华语台词,的确会有僵硬感。电影画面处理的手法是娴熟的,无论是取景、配色或者是特别镜头的运用,在台语环境和美国华人社区的营造上,很符合想象。
在剧情的安排上,为了人物情感表达而排满了片段。细节处虽然多半可以相互支持,不过内容依然过于丰满,从而拖累主题。主题,其实我是有共鸣的,特别是对于华语世界的人而言,男主算是很多80后的父辈典型。在对待母亲、爱情、妻子、儿女等诸多问题上的“问题”,该片也一一呈现。遗憾就是并没能将其深入。移民的压力、“现实”的鸿沟、还有大男子主义的内核,都只是被摆上台面亮个相。
不同于美国典型中年危机,该片男主的故事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对华语世界的描述,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真的只令人感受到无内涵的形式感。这还不像《摘金奇缘》,可以用猎奇感代替文化探讨。不过好在,问题毕竟是摆出来了。但未知的是,引发更多的究竟是抱怨,还是反思。
最后的最后,导演拍剧的手法或许更成熟,该剧本不太适合该电影成品,6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杨维榕_虎尾_2020
5.5
今年这两部网络大电影里,华裔导演们都涉及了初代华人移民,但无一例外地浅尝辄止。我也是首次看他们二位的作品(当然本片是杨维榕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真心半解》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虎尾》也没有期待里那么差。二者都有些强作文艺,杨维榕导演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在剪辑与表演。缺陷远不止于此,《真心半解》没有做好的部分,本片做得更差;《真心半解》做得不错的部分,本片更是完全没有做好。叙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影片里十分明显,实打实的情节几乎全被潦草带过,无处不在的配乐又惹人生厌,叠加旁白之后则更像有感情地朗诵课本,演技完全是灾难,前妻独自临场的叙事视角问题更是个大失误。
可纵然这样,《虎尾》依然成功传递出了一种不稳定感,时间线的当前是虚浮的,但每个过去竟然真实可辨,内在情感永远与外在表露不相一致。杨维榕导演的镜头忽略了品瑞此生每个重大选择背后的原委,我们不太清楚厂长为什么要送二人去纽约,不太清楚妻子为什么决定离开他,只看到他最终活力丧尽的状态,或称作一种变态。时间在流动可所有事情都不合期待也都悬而未决,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结果。与其说他在回忆具体的事,不如说他给予了一种怀旧的方式,许多影迷因本片将初代移民个人史诗凝结至九十一分钟而不满,但若不将其看作史诗大概就会更投入。这种波澜不惊却挣扎不休的方式在观影途中一度使我动弹不得,大概有那么两分钟左右。
看不明的开头结尾,想不通的前因后果,蹩脚的对话台词,支离破碎的贯穿在一起,很多人的人生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激情,有尴尬,有沉默,有哭泣,这不是一个海外华人的故事,而是很多人的故事,虽然同样长居海外,由于时代的不同或许没那么多的共鸣,但隐约的还是会被那种欲言又止又无以言说的沉默所打动
这是一个给你展示美国华裔如何在各个年龄段忘记丢掉自己的语言的故事: 爸爸长大后学会普通话忘记了怎么说闽南话,老了之后学会了英语忘记了普通话,女儿小时候能听懂中文,长大后只会跟爸爸讲中文的故事。 用这样的电影增加awareness增加文化认同,好可怜ABC....... 严重需要负分功能。。。。and ABCs should stop pretending to be Chinese and really leave anything about Chinese alone, please.......
超喜欢的,至少两个月没看到这么好的华语片了。必须是华语片,这就是一部精修过的台湾电影,哪怕出品方是Netflix Netflix最擅长的就是在全球各处探寻本地核心价值观,然后用好莱坞标准进行工业化生产。西班牙的惊悚片,印度的都市奇观,越南的动作电影无一不是如此。 Netflix一直用90年代香港电影的标准在改造东南亚本土电影。但到了 虎尾,这一套标准被彻底放弃,因为台湾电影有自己的本地美学,甚至比香港电影更接近好莱坞体系。 李安 很明显 虎尾 现在时空的戏份有李安早期家庭三部曲的影子。而回忆的戏份在视觉风格上也像极了台湾新浪潮时代的画面。 但是,因为工业化生产,虎尾 的技术标准非常严格。正反打的视线精准的可以用尺量,几乎没有手持,也没有故意跳轴这些花活。甚至用特写转场时,人物在画面里的位置完全一致。 剧本谈不上无可指摘,但比起 摘金奇缘 别告诉她 这两部明显是用红脖子和nigger猎奇眼光看中国的电影。虎尾 的受众至少有一定文化基础,能跨文化理解人性的共通。看豆瓣打一星的评论实在不堪入目,大概红脖子,nigger跟小粉红的智商水平都是相通的吧。 另一个证明 虎尾 不是媚俗红脖子的证据是演员的选择,李鸿其绝对是男一,女演员的选择也尽量考虑东方的审美,没有找一个奥菲利亚那样的西式美人。马泰已经演了三部和中国有关的电影了,讲中文台词也能带表情了,而且感觉他越来越像国内的书记了。
难以置信,这真的是杨维榕拍的吗?很久没看过这么令人脑壳疼的一地稀烂的戏了。相比之下《别告诉她》单时空内就把ABC的几个内容给讲清楚简直还算效率高的,这种乱七八糟的潦草跳跃和蜻蜓点水是要干嘛?但李鸿其的确是个好演员,有他在场的戏,哪怕再尬,看看他也能自我安慰说有回本。
好浓缩的表达~
网飞的亚洲内容策略真的很迷,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貌似是想讲移民和ABC们的身份认同,又想讲家庭文化,结果一个都没讲好....
不能因为近年来好莱坞的亚裔题材受到了关注,网飞就如此草率地赶制出这么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吧,在有限的90分钟里挤进了移民一代的成长与遗憾,移民二代的困惑与释怀,可这一切都如同走马观花般缺乏过程与细节,尤其男主从台湾搬到美国这个转折点交待地非常突兀,以至于情感都显得浮皮潦草,演员方面除了李鸿其和杨贵媚以外都比较生硬,美国戏看得人如坐针毡。
对于这类影片而言,情感的细腻与动人尤为重要,而笨拙的叙事让影片根本无法达到如此。影片选取的故事点完全是浮光掠影的,看不到深层次的内容。
感受到了生活在西方华人内心深深的孤独感,却又无能为力,进不去也出不来
这电影就和ABC一样,说它是美国电影,它也不是,说它是华语电影,它还不是。两边都沾边,两边都不是。
整体还是做了减法,回归到基础的故事讲诉,看起来舒服流畅,关于牺牲关于梦想,亲密而私人。平静的追溯和思考移民群体,在适应美国新环境的同时如何艰难保持和故乡的情感联结。Pin-Jui跟包办婚姻的真真来到美国,尽职扮演夫妻,这是美国梦的妥协。即使他们都很努力,但“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的现实还是让大家变得更不会哭,为自己筑起围墙。李鸿其和马泰,一个是还没被生活击倒还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个是需要重燃生活激情的老人,从满是能量到渐渐封闭内心,整个历程李鸿其演绎得准确鲜活。“亚洲爸爸”马泰太稳,除了跟葛晓洁扮演父女有产生化学反应外都稍显保守了。希望有天无论是父亲还是女儿,都能敞开心扉,跳舞歌唱奔跑,在每一次蹲下站起开关门之间,心底仍有歌声流淌。那是曾拥有过的美丽时光,是绿草蓝天,是一直在那里的“虎尾”。
母子、情侣、夫妻、父女——虎头蛇尾。《摘金奇缘》的华裔热、《别告诉她》的乡愁方兴未艾。
只有李鴻其的獨角戲、他和楊貴媚的對手戲能看,整部電影沒有人味,滿是做作的失真,只有情節沒有軌跡,只有點沒有線,一切都是零散的點,點與點之間還彼此邏輯難以自洽,所有國語台詞都透露著一股濃重的英文寫作然後機翻中文的味道,毫無生活的呼吸感,糟糕到絕大部分演員唸著這些台詞時都僵硬如人偶。最遺憾的,不是移民故事講得還不如30年前的老電影,而是李鴻其的台語說得那麼好、那麼有魅力,卻沒有一句完整的台語台詞,真的是暴殄天物。
可怕😨浪费卡司
犯的还是诸多讲述移民及移民二代故事的老毛病 - 浮于表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故乡与他乡,理解与和解,家人与故知,那些唯有亚洲人才有的道不尽也说不清的情怀,大家都懂,可就是引不起共鸣。陈冲和马泰短暂的一顿饭,是全片唯一让我动情的一处。
剪辑可能实在是找不到剪辑点了,转场衔接实在是挺糟的。导演对演员的调度几乎没有,表演本身也是一塌糊涂,几乎只有杨贵媚老戏骨一人能看。离乡之情和男女爱意也只是陈述一番,让人感受不到氛围。
呜呜呜西装金丝眼镜李鸿其真的好帅哦!片子本身1.5星,李鸿其2星,综评3.5归3。其实这个故事有点像是拍同志电影用了个骗婚男角度但又想政治正确地“我们没有错,只是命运让我们错过”结果综合下来哪项情感都没有很好表达到的感觉。更别说这片子里大部分生脸的台词功底都不好,中年真真那口仿佛刚下播cctv的播音腔和那个老华裔阿姨的尬笑真的可以直接拿去做鬼畜……可惜了李鸿其和杨贵媚,不知道这种黄金搭档要轮到哪部片才能再共演。
一个有才华的人,拍出了没有才华的电影。
时间跨度这么长的故事,却拍了不到90分钟,内容可想而之。中段的故事太跳跃了,整部电影的情感都很潦草,最后父女和解的收尾也很缺少力道,移民的故事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找了这么一个俗套的角度来拍,情感还这么仓促,拍的太浮皮潦草了。
中间部分进展快得像mv剪辑。整部电影太缺乏细节了,台词也不行,阿瑞和真真那段关系破裂的争执,两人简直驴唇不对马嘴。阿媛这条线其实还ok。
為李鴻其、楊貴媚加一星⋯⋯印象中是導演改編家族故事,看完覺得他只是聽完、寫了這故事,實際上沒有好好地說它。移民造成的斷代不就是推力或者拉力嗎?完全沒怎麼提,就強行父女和解。剪輯感覺也有點稀碎,我喜歡快節奏,但很多故事或者感情還沒被觸碰到,就進入下一場戲。口音問題也很尷尬,我已經儘量忽略了,至少爸爸找李立群、樊光耀來演比陳慕義好吧??看完覺得很舞台劇。
虎尾是童年的旧时光;虎尾是母爱的腹地;虎尾是炽烈的初恋;虎尾是挥不去的乡愁;虎尾是美国梦的起点。
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是:Alan Yang心中大概有个“杨德昌梦”—尽管他圆得不算好。从太过克制的片长(这其中的故事明明跨过了三代和那么多纷繁的时代背景)和对老赵戏份任性的“一剪没”可以窥见一斑。但对这种亲情关系的对话和“回首”的中年思悟没有任何抵抗力,导致马志的独白非常戳中了我。还是想说,Presentation CREATES Impression,Opportunity EMERGES Visibility,这些不断有“异乡人”审视的亮相值得被庆祝,也值得被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