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2 ) LOVE..KILLS?
最近一直在搜集IT GETS BETTER PROJECT的视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这部电影,很快看完,在后半段难以抑制地大哭。
“我过去常羡慕你,每次和父母来这儿,我总希望你父母是我父母。”
恐怕正因为深爱彼此,让BOBBY对家人的想法如此在意,无法停止质疑自己。正因为深信彼此,所以即便退学、即便离家、即便和爱人在一起,仍旧无法断绝他心中说服家人的念头。但这一切,无论是扭曲自己的本性,还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转变,都注定无功而返。所谓牵绊,成为世上最坚固的枷锁。
LGBT和TEENAGER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社区和学校也靠不住,大环境终归要循序渐进。最可悲的,是生身父母也加入迫害者的阵容。父母当然不是故意的——这其中没有人是故意的。
想说:父母是孩子最后的希望。当全世界都背离他的时候,请你们挺他好吗?当别人说他不正常的时候,请你们想一想,他的“不正常”到底伤害谁了?当最后的希望崩塌,他只剩下他自己,只剩下一个孤独的青少年用他全部的坚强全部的信念来留住他自己。你改变不了他生就的面目,你改变不了他用心去追随的东西。改变从来是由自己发动,爱大概不是用来改变,是用来包容。
MARY说,我不要我的儿子是同性恋。我父母说,我不要我的孩子输给别人,我不要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我不要我的孩子选这个专业。他们说,你听话,有一天你会感激我们。他们看到了某种侥幸,却看不到我的不断被否定的不断流失的自我。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怕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童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还要报,是用一辈子都还不完报不尽的,更加无法用道理来清算。不是不知道恩重难返,父母从来不情愿成为我的敌人,从来情愿谅解我的一切,子女错在逃避和依赖;也知道,应该找对方式来表达自己,问问自己有没有拿出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没有卯足全力来承担对人生和家庭的责任。
BOBBY在身后得到了救赎,他的幸运在于母亲MARY从未放弃寻找答案。很喜欢MARY与牧师辩论的段落,无神论的我,意外于宗教中的理性。BOBBY的死成就了一份伟大。他的不幸,在于他无缘亲见至亲的转变。如果你是BOBBY,请不要选择绝望,想用死亡来达到的,活着也一定可以达到。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和你一样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愿意理解你的人,这个世界是向前进的。想做什么,就去做吧,耐心等待,那些你在意的人,如果他们爱你,他们终会理解。同意IGB视频中的话:“让每一个人觉得,我没有要求到这个地球,我是因为我爸妈要把我生出来,所以当然这个地球应该是可以接受我。”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NDQyNTk2.html 3 ) Love me ,love who I am——《天佑鲍比》
I know this movie is based on a real story, and because of it, my heart feel more hurt. How I wish it is just created by someone,nothing is real.No one died,no mum sad and regret in the rest of her life.
But it is only my head-in-the-sand thinking. the real world can be much more tough.
Who I am? I am what I am. If you love me,love who I am in nature.
Why people always blame the minority in the name of God, if they really trust in God, they can not ignore his goodness and forbearance . He would not let the gay and lesbian people driven into a corner. They just have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 this is not a crime!
4 ) 有些理解,不值得用死来换
我是gay吗?不,我不是。但我是bi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折磨!
我蜷缩在椅子上,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他所受的艰辛和痛苦就好象也击打着我的心窝,让我疼得真真切切,我惊恐不已。我觉得自杀的那个也是我!那个叫Bobby的,留着泪的,绝望无助的男孩也是我!
同性恋和双性恋为什么怕出柜呢,因为他们怕他们的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们了,出柜失败的代价是失去家人,失去爱。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支持,谁都会变得脆弱,何况gay。
有个故事我一直和朋友当笑话说,那是关于我妈妈的。我妈妈从小就爱打听我的异性朋友的情况,她总是问,你有男朋友不?
记得是高中的时候,早上,我神智不清的吃着早饭,准备去学校,妈妈在厨房和我闲聊琐碎,突然就讲到了交男朋友的问题。
她问:“你现在有男朋友不?”
我觉得不耐烦:“没有。”
她说“交男朋友没什么关系的,你朋友那么多,我不相信你没有,不影响学习就行了。你有男朋友不?”
“没有!我说了。”
“说说又没关系,我不介意的,你有男朋友不?”
不知道是被惹恼了,还是当时脑子不清楚,我说:“我没男朋友,女朋友倒是交过两个了。”
她当时背对着我,我等着她的反应,没有多想,她沉默了片刻。
“女朋友……那没,没什么,你有男朋友不?”
@#¥%&×+|……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她为什么会跳开这个话题呢。因为她无法承受它。我们都没有准备好,于是它被忽略了。也许,她对于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在承认自己女儿的不同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地爱我。我知道她是这么想的。
我对我的家人没有信心,就像他们对自己一样。他们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的承受底线很低。在成长过程里的种种冲突中,我绝望地发现,也许这么说太重了,但这是事实——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记得queer as folk里Justin的父亲么)他们现在爱的及将来继续爱的,是他们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每当我违背他们的意愿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对你很失望,你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句话可不是轻飘飘的,它是千斤重石,它能压得我不能动弹,它像是一张判决书,判我不可反驳的罪,毫无理由,却斩钉截铁,就像Bobby的母亲引用的圣经上的语句一样。
我什么都做不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后,我意识到我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观念,那太根深蒂固了,就像Bobby不可能通过口头的沟通来改变母亲近乎迷信的信仰。于是,很多时候,我苟延残喘,遵循着父母的意愿,装成一个乖孩子,优秀的孩子,因为我害怕失去最亲的人的爱,我只是个小孩,除了这个,我还能拥有什么呢。然而,我常常还是会被指责成,有主见的,想法奇怪的叛逆孩子。现在,我长大了,回望过去,我只能苦笑两声,但是,我仍旧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生活着。
作为一个成人,我不能不顾及老父母的所谓感受,所有伤害他们感情的行为,我想,都会被定义成自私的,不孝顺的行为。有时想想,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真可笑。有些人总说,中国的父母是最为子女尽心尽力的,但这样的爱也是扭曲的,恐怖的。这种病态的感情模式,在普通情况下也许不会暴露出它的问题,但是,只要子女稍有“差错”,就会给全家带来感情上严重的伤害。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gay会去结婚?这种可怜的情境都是环境造成的。我们对亲人的爱都“跑偏”了。
我是bi,和异性结婚的机会也很大,也许这个秘密永远都不会被捅破了。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学着做一个不孝顺的孩子,正真为自己活一次,也许,当我遇到一个值得我去抗争的同性爱人时吧。到那时,也许理解和宽恕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废话,我不需要巨大牺牲换来的理解,那对谁都不受用。无知和歧视犯下的罪,再也不用由我来承担。所以,爸爸妈妈,祈祷我不会遇到那个她,不然,你们只能原谅我的不孝顺和自私了。我的命是我的,我不会蠢到去自杀。
5 ) 认识自己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6 ) 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花了我20多年
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个木桩上,它经历多次无效挣扎而无法逃脱之后, 就会自动放弃逃跑,乖乖地站在那里,无论周围有人还是无人。尽管它后来长得又高又大,用鼻子轻轻一拉,那个小木桩就会被拔掉,可是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驯服地站在那里,甚至没有尝试逃跑和拔掉木桩的念头。只因为它已经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天佑鲍比》是大学时候就放进收藏夹里的电影,时隔10年,今天才打开。不自主地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大象和木桩的故事。人生中,当你在前进的路上停下努力探寻认知的脚步,那之后的日子里,这根木桩,就已经是你的归宿了。
Bobby短短20年的人生,相信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这份自我的认知让他害怕躲闪,想绕开这个家人和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这个身份继续表面和平的生活,却在意外“被哥哥出柜”之后再无法回归平静了。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激进,家人的不理解,他藏着自己的压抑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去教堂祷告,去母亲安排的约会,尝试着所有这些家人认为能帮助他“变回正常人”的方法,却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远离家乡。在他乡遇到的男友,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内心对家人认可的渴望始终压抑着。直到看到男友牵着另一个男孩的手从酒吧出来一路说笑,他没了牵挂,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Bobby母亲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因此失去你。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又是谁真正失去了?Bobby从小到大连兄弟姐妹都羡慕的完美是母亲一直的骄傲,但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那些正直、善良、谦逊在这层身份被揭示之后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同性恋的标签了。被一个标签遮盖了其余美好品性的境地,Bobby失去的,又何尝不是他的全世界?
母亲的恐惧,来自宗教信仰,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背景,来自不理解和偏见。她觉得“同性恋”这个疾病害了她儿子,害得他不再正常。殊不知,在此之前20年里她所谓儿子的“正常状态”才是儿子真正的不正常,是他为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伪装。让Bobby能面对且接受母亲不承认真实自我的事实,需要常人难有的勇气吧。但即使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家人眼中完美的Bobby形象就像大象身边的小木桩,而Bobby就如同大象一样,一生都被木桩牵制着,维护这一形象压抑着真实的自己。
亦或者,对同性恋的曲解和偏见,才是真正扎在众多反对声浪人心中的小木桩。
每个人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所以,每个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但是,在站队反对同性恋之前,又有多少人去查找或证实,同性恋是不是错误的呢?同性恋要的不是权力,也不是“天下大同”,更不想因此断了人类的繁衍之路。我们要的,只是被承认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海马的与众不同,它的幼仔是由雄性分娩一样。我们没有不同,我们只是自然存在的少数人,而且,我们的数量,远高于现有统计数据的统计。
除了结局,Bobby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大多数同性恋人群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
对自己性取向的认识,起点在幼儿园。当班里最漂亮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说要嫁给某某某的时候,我却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姑娘长的好漂亮,如果能天天看见她就好了。”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喜欢,这就是不同,这就是天性。
慢慢长大中,渐渐发现,我是人群里奇怪的存在。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在期待着帅哥的关注,而我却羡慕帅哥,不用做什么就能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于是,我也开始中性的打扮,剪短发,不喜欢穿裙子。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刚转学不久的女生对我说:“如果你是男生,我肯定要追到你做我男朋友。”我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做女朋友不可以吗?这个念头让我一瞬间惊慌失措,却又如饮醍醐。
原来,就算我外表再像男孩子,也终究不会得到所谓女生的青睐。原来,那种下意识会被女生吸引目光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友情的渴望,是对爱情的期待。而我的期待,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
原来,我是同性恋。
这三个字对十几岁少年的严重性,让我偷偷地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也尝试着和男孩子接触,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在还未到在一起的阶段就夭折了。懊恼、担心、害怕,我是不是什么问题?要怎么不让父母知道这个事实?我是不是就只能一直这么一个人偷偷地揣着这个秘密走下去?我以后怎么办?这些无法示于人前的问题,在大学之前始终围绕着我,就连上网查资料都害怕留下浏览记录。这份自卑,一直伴我走进大学。
感恩中国的大学是对同性恋人群宽容度最大的地方。这份宽容,在大学的第一个半年里,让我知道了同性情侣是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坦然牵手相拥的,旁人对此没有过分异样的眼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更是友好真诚地给与祝福和支持。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那些常伴已久的隐隐作痛渐渐散了。原来,同性的爱情,也是会被人赞成和支持的。
感谢大学期间半年的赴美交换生经历,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是有那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和孤立你,相反,会因为你的坦诚而拥抱你。
虽然不知要实现同性恋平权还要多久,但是看到近年的各类新闻,近期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的议题,社会始终是在不断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是在不断向我们靠近的。就像电影的最后,Bobby的母亲啜泣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原来,他没有病。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些淡淡的疏离。从来不曾有过感同身受,有的只是互不打扰。
但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人人都能拔掉心上的小木桩。
说一句:
我无法认可你,但是我依旧支持和捍卫你实现自我的权利。
我什么也说不出口了,在这样被出柜的晚上,看一场应景的电影。害怕得坐在黑暗的一角发抖。不,你永远都不知道。
我能多给一颗星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Sigourney Weaver什么时候才能拿奥斯卡影后啊...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死就是这么解决的不死不能解决的事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出柜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放这个给家长看。。。"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止不住眼泪的好电影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我有着他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父母,但我不想让我父母那样伤心,这辈子我所受的折磨就是偿还他们对我的养育,这一生的孤独,也就无笔可下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喜欢阴道也好,阴茎也罢,管你屁事,我在床上,我在我自己的地盘享用它,你要看到,你就是偷窥狂,应该被乱石砸死.当然还是那句,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像没罪的人扔石头.既然我们都有罪,何不放开一点.物质决定意识,出生也就决定一大半了.谁又不想更好.
我们绝不放弃希望,追求我们的幸福和自由。
冷漠的父亲,专制的母亲——连他自己也彷徨的时刻,那些人却转过身去。
最后的同志游行,看着鲍比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泪眼婆娑。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接受鲍比了。
同性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你身在宗教家庭,这就变成一条崎岖的荆棘路;宗教的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一个成年人丧失自我,全无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所有的认知仅限于一本从奴隶制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当你意识到错误存在的时候,亲生儿子却已经被自己害死了。
“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一样危险。有时候质疑,会帮你找到更深刻的信仰。”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