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海影城门口的时候,看见拉在大门口的横幅是“日本爱情电影《挪威的森林》9月16日公演”,我在门口说,干么不打“村上春树”的招牌出来呢?
然后,看见海报跟台湾香港一样,便觉得实在有点不敢恭维国内的宣传水平了。想着,其实可以用日本本版的海报的。也还不错的,是渡边和直子。
但,看电影的时候,则觉得那条横幅打得实在准确了,这片子给越南导演——陈英雄导成了一部爱情片。
记得当年读这本村上春树最著名也是我读过的他的唯一的书之时,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版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然而,在电影院里,《挪威的森林》俨然就是爱情片。
电影不再告诉你,因为木月的死亡,因为直子的死亡,因为绿子父亲的死亡,等等一串死亡之后,渡边,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在他自己也隐射为“私人小说”里的化身,在生死之间的种种认识,书是说人的生与死,说珍惜,说爱护,等等更为深邃人类情感的书,它的“著名”并不在于它的爱情,而在于这些思想,可惜,电影只说了爱情,或者因为大刀阔斧的cut,连电影音乐也不够连贯的cut,让这片子,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爱情故事。
记得前年,跟朋友开玩笑说——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因为它永远都有市场。朋友笑着反驳,大家一乐,但现在,村上春树的那些背景描写里的日本六十年代不见了,成为放在任何年轻时代都存在的爱情的纠结,不能说爱情里没有深邃的思想,却不能将原著里所具有的思想给抹杀了。
再回到我个人认为村上春树所呼应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却显得更为生动得多。或许因为米兰·昆德拉所写的苏联入侵捷克更容易表述?或许因为村上春树所描写的那些心理更难以表达?那么《入殓师》不是表达生死很清晰么?
日本文人,特别是日本作家,对于生与死,对于美与丑,对于很多情感的极端都有他们非常独到的描述,就像谷崎润一郎自己所写的——《恶魔》中佐伯舔恋人的手帕,就是一例:“……这是鼻涕的味儿,舔起来有点熏人的腥味,舌尖上只留下淡淡的咸味儿。然而,他却发现了一件非常刺激的、近乎岂有此理的趣事。在人类快乐世界的背面,竟潜藏着如此隐秘的、奇妙的乐园。” 同样,村上春树描述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伤口,他们都在这伤口面前表现得局促不安和手足无措,其实,这是作家在表述现代的文化对于人类的自然属性的一种破坏而已。
而在电影中,这段成为一种比较怪异的表述——渡边对自己手掌上的伤口的嗅显得非常的自虐。渡边疼吗?渡边爱谁?谁爱渡边?是直子因为无法摆脱木月之死而选择渡边,还是绿子为了自己的孤单而选择渡边?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所提到的那些摇滚乐,在影片中支离破碎地出现,让我疑惑,是国内cut掉了,还是陈英雄自己就没打算弄完整?
“村上体”的文字可以被单独看做一段美丽的小景,影片除了有一些美景之外,“村上体”无处可循,或许,是我要求更高了吧。
看过评论说,喜欢村上的很多粉丝是女性,电影院里,看见后面有一个女子孤独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来看这片子,不觉得有些伤感,好在,实际上电影院里男女比例相差并不太大的。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05719532&BlogID=150117&PostID=35551740果不出其然,一经传播,《挪威的森林》立刻招来了各种骂名。像“看得见的小说、看不见的电影”,“只见狗熊、不见英雄”,这固然是因为原著拥簇的苛刻眼光所导致。另一边,归根结底来说,水土不服的陈英雄没能把握住村上精髓,没选好演员,没找对时机,更没有突破之心。就好比观众想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茂密无边的森林,但陈英雄辛辛苦苦到最后,只是栽出了一棵树,然后跟观众说,这就是《挪威的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是影片的最大毛病。被小说所拘役,被形式所束缚,被太多的声音所淹没,前前后后、林林总总,也许陈英雄只有暗自在心里感叹,翻拍经典畅销读物,果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一样活,自找罪受。
如果从陈英雄的导演轨迹来谈,《挪威的森林》的创作失败并不是意外。这个早年得志的越南导演,耍完三板斧就原形毕露,为不知名的原因所困。可能是焦虑,可能是危机。反正从2000年以后,他就基本消失了。前些年一部跨国制作的《伴雨行》,更是败得体无完肤,没有余地。毕竟对许多导演来说,能活跃上十年是难事一桩,一生能拍出一部经典电影都是相当不易。见好就好,实乃真理名言。
许多人认为电影的问题出在陈英雄的外来身份,其实并非如此。毕竟对越南来说,陈英雄更像是一个国际型导演(就好像上世纪90年代的杨德昌与侯孝贤),与国内脱节,与法国等地对接,不存在沾染发展中国家气息之类。非要理论一番,日本本土导演也许在拍摄时代剧上有先天优势,但对于六七十年代背景的生与死还有爱情故事,现在活跃的导演里头,能合格且胜任者少之又少。再者要入村上春树的法眼,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以行定勋拍三岛的《春雪》为例,有明星,打的本土牌,所得成绩也就是马马虎虎。对《挪威的森林》来说,如果陈英雄把它界定为限于影响日本的一个产物,那么无异于自寻死路。可一旦扩大至国际,他所要考虑的事情就立马多处了几倍。
所谓的国际版,一是演员选角,比如菊地凛子,用意明显,成片后的缺憾也非常明显;二是国际化的创作班底,陈英雄两口子,日本演员,李屏宾摄影,强尼·格林伍德音乐,老实说要陈英雄自个读明白小说已是难事,要所有人都读懂看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电影节路线,陈英雄依然要贴上文艺标签。可能由于这三点原因,《挪威的森林》骑虎难下,既无法放下架子,老老实实拍个票房片,更无法不管不顾,踢开原著做事,来个“枯木逢春犹再发”,陈英雄借此东山再起。
有朋友指出影片不符合日本美学体系,运动镜头太多。他觉得《挪威的森林》应该是仿小津的固定镜头,让观众的心沉下来。事实上,日本不只有小津,沟口健二等人的运动长镜头同样登峰造极,委婉细腻。如果回想60年代的松竹新浪潮,那批激进导演也多是与体制对抗,政治先行。他们的电影少有像村上春树这样,呈现个人化的爱情,沉溺在伤感的回忆当中。就李屏宾而言,他是动静皆可,也没有服从和强迫一说。因而《挪威的森林》问题并不是出在摄影,与之相反,如果把人物和台词归功于原著,那陈英雄所做出的贡献,大概也就是影像化呈现的过程,毕竟他其实也只能删减内容、控制节奏、指导演员和摄影罢了。如果《挪威的森林》有为数不多的好,那摄影之好肯定排在第一。甚至应该庆幸,影片没有拍成愚蠢的正反打。多数时候,它宁可用长镜头来解决,以独白和画外音带过。拿渡边和直子在草地上对话一场为例,来来回回几趟,近四分钟的运动长镜头,把直子的神经质和情绪波动完好地表现出来。如果换成其他镜头方式来处理,恐怕效果会削弱很多。当然,陈英雄还更进一步,他把运动长镜头做成通篇都是,成一特色。
从早期《青木瓜之味》的摄影棚拍摄到《夏天的滋味》走进山水当中,陈英雄在技巧手法上并不存在问题。一般说来,回忆里的色彩总会褪色,日本电影里也往往追求偏淡和弱减,但《挪威的森林》依然强调了陈英雄作品里的绿,浓得化不开,完全能混淆成热带。所以陈英雄并没有丧失自我,他很完好地保存了自我。另外是大量的水,泳池、水泽、雨和雪,用以契合女性人物,贴近电影情绪。
影片有特别好的地方,像玲子给渡边和直子弹奏《挪威的森林》,像纯粹从技术角度的加分考量,陈英雄实在太擅长营造某些场景了,懂得用好光线和环境音。但是影片也有太多的不好,同样一眼可见。像开场,原著是我在汉堡机场陷入回忆,《挪威的森林》就是一个充满回忆的故事,随时可以把我拉回到青春时代,正如随便打开书,就可以从那一段读起。一个充满生离死别的故事,被简化成一段不明所以的绝恋,雪中相会什么的,当真让人有些扫兴。更不用说看着快30岁的菊地凛子说自己20岁,当直子陷入崩溃时,作为观者的我,看着那张显老的脸,也跟着崩溃了。这分明是一张现代感很强的脸孔,轮廓线条分明,出演起直子,还是难以习惯。另外绿子被简单化、玲子被美丽化,这两者都引发了意见反弹。关键的性与死上面,陈英雄再现了木月自杀,却省去了与直子有关的线索。他重点描述了渡边和直子的几次,却省去了玲子和初美的一些触动。难怪有朋友说,陈英雄索性还不如拍得再长一点。
我相当不喜欢电影的收尾,无论是渡边满脸挂霜海边大叫,还是玲子两次请求渡边,完全让人大跌眼镜。有些东西,不要依样白描,更不要擅自主张。一会有想法、一会没想法,就在这种左右摇摆中,陈英雄完全丧失了成型的想法,没有真正去总结原著的要点。他太依赖独白,又没有制造出回味的感觉。他想让年轻人跟容易接触这个故事,却纯爱得不是时候。在我看来,《挪威的森林》就应该就是往事的组曲。曾经有一本书,曾经有一个女孩,曾经有那么些事,可惜陈英雄处理得生硬和草率了点,流畅不足,匠气有余。于是,将来就不会出现“曾经有一部电影”的感慨了。这的确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又或者从一开始,它就弄错了。【国际先驱导报】
村上春树固守其小说《挪威的森林》版权二十余年后,终将电影拍摄权交付越南导演陈英雄,作品却未赢得翘首以盼的影迷的赞许。远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评人赵静在评论中深入剖析了村上与陈英雄的牵手的内在原因,以及电影失败的原因所在。
【信仰、青春、爱情已逝】 在我还算年轻,记忆仍鲜明的时候,曾有几回试着想按照《挪威的森林》的结构去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像岩井俊二用《挪威的森林》的架构与设置拍《情书》一样。可是当时我却连一行都写不满,因为,《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等同神作。
每个女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直子,也住着一个绿子。我和我的女朋友们熟练地说着直子和绿子的话,谁记得多,便成为那个时代的Queen。即将沉浸到爱里,我们经常会迟疑:到底是选择将性格中直子的一面表露出来,以显得敏感、纤细、不合群,还是将绿子的一面表露出来,好似初生牛犊,鲜活地抒发生命力。有时候,想象的并不彻底,于是就得看,碰到是谁了,表现随缘了。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用写信的方法来交换彼此所想的点滴,哪怕近在咫尺,隔的不过是个走道。
但,那样的青葱岁月毕竟是逝去了,交织在那些无畏日子里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都一并逝去了,隐约记得的只是“I once had a girl/boy”。
【《越南三部曲》切合村上的重口味】 奥斯卡的“前卫女神”Tilda Swinton曾说:“一个人在黑黑的地方看着银幕,想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在同步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原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也是这样想的,他们遇到的困境和生活的难题也和我们是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虽然有人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但这种际遇对我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
越南,令很多人心生向往,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与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交汇了。陈英雄出生于越南,14岁移民法国,在法国成长与学习,成了电影的孩子。
自1993年开始,他在7年的时间里以三个电影完满地勾勒出他对故土的想象。《青木瓜之味》表达出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越南这个亚热带故土的法国式记忆”,《三轮车夫》直面时代的变迁,关注“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矛盾与无奈感的生命”,完结篇《夏天的滋味》里,由一个家庭的秘密隐蔽地描述出“越南普通人观念由传统至现代的变化历程”,并寄情于整个越南的未来。
一如他人的评价,他拍的越南或许只存在于想象里,但却让人看到了在那块受法国影响至深的热土上,有那些人,他们在缓慢的日常里,也在等待、也会躁动、也有痛苦、也有各自的不能言说……就像豆瓣里经常拿自己的私生活来直播的那些人一样,看过去无比亲切。但满目的法式风情,无边无际的绿色,燥热的空气,会让你知道,那是一片陌生的,你想要接近的土地。
也许,正是因为陈英雄电影里虚幻和真实的难以分割,以及从一把小清新,到穿透力极强的利器,都切合了村上春树的重口味,因此,村上说喜欢他的电影。
但,更应该看到,“生与死”的命题是《挪威的森林》里最重要的探讨,而因为村上的父亲是侵华日军,给其留下阴影,因此他的小说里“总没有父亲登场”。《故乡三部曲》对死亡屡有提及,对社会现实越来越关注,父亲形象在其中的接连缺失,以及影像风格的唯美,才是村上固守《挪威的森林》的版权二十多年后,将它交给一个越南导演来拍摄的真正原因。
【陈英雄难逃其咎】 《挪威的森林》在威尼斯上映后,我打出来一个凑合还行的评价,我的朋友木卫二大惑不解,拉住我质问一番:“你为何宽厚《山楂树之恋》,却对《挪威的森林》如此无情。”他不解,“虽说都是明日黄花,但村上春树明显不会看上张艺谋。虽然,陈英雄选的演员让众人不满,但单看剧照,似乎也没到不能看的地步。”
我淡然一笑,在MSN上告诉他,“《山楂树之恋》的原著过于狗血和矫情,张艺谋虽才情不再,这次又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但他拍出来,电影仍有可取之处。《挪威的森林》是我们的心头至爱,甚至倒背如流,拍残了,拍得不如我们的想象了,陈英雄自然难逃其咎。”我那朋友便会意了,原来,“不是电影差,是与原著差距大”。
究其根本,《挪威的森林》根本不具备被改编成优秀作品的条件。就像大家永远在说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今时今日,可供挑选的美食越来越多,世界口味汇聚一堂,但我们却依旧怀念儿时奶奶家那碗滚烫的混沌?近期有了正解,说那不过是不可靠的记忆在作祟而已。小说版的《挪威的森林》给了多少人青春的启蒙,无数次重温它不过是在重温各人逝去的过往。因此,观者在看电影的时候,给自己加上了一道心理防线,排斥和抗拒是一定的。
其次,虽然哪怕陈英雄无数次说起,自己非常尊重原著,但其实他并未抓到原著的精髓。改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比如,用原著的故事,或者,原著的人物关系,甚至,只用原著的精神。偏偏,陈英雄用到了故事和人物,村上的精神却不在。他没有能够将村上春树绝美的文字、细节和意境影像化,也没有将原著里年轻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命真谛的追寻,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和爱情的诚实等意念,美好且发人深省地呈现出来。
村上无数次用他细腻的笔触描摹渡边的内心,当中年的渡边似乎漫不经心却饱含深意地回忆起自己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两个陪伴他走过一段人生历程的女子,她们都和生与死休戚相关。原著中,不断深化“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这一深意,它给人物的命运带来莫名的寓言性和悲剧色彩,但这一切,在电影里却毫无体察。而渡边因洞察到,“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他一再努力,还是无法忘掉的过程也并不清晰。
原本,满怀期待地去看这个电影,是相信村上的判断,是去找寻自己的青葱岁月,以及随它流逝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但,除了皮毛上的年轻与拧巴之外,这些都找不见了,而那个隐约记得的直子和绿子,也面目全非了。
这是一部越南导演拍摄的根据日本小说改编的挪威电影。
村上春树叔叔,原来您对爱情的solution就这两个东东:death & sex.
sex细节都没有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的区别啊,陈英雄这不糟蹋我青少年性启蒙读物呢么。直子是性冷淡不是石女啊!绿字变口淫党了啊!比重太小了啊!说好的女上位呢!这分明不是韩寒,王菲和萧亚轩重新演绎《永不瞑目》呢么?
終於看了『挪威的森林』,確實有點遜,一開始的敘述十分凌亂,沒看過小說的人肯定一頭霧水。直子滿二十歲生日,渡邊去綠家吃飯,兩場重頭戲看來都十分平板,日本電影最厲害的細節,在此完全消失了。劇本是一大敗筆,菊地凜子也完全沒有直子的靈氣,電影拍出了小說的外貌,卻沒拍出小說的精神,可惜了。
绿子完全不是那个绿子啊。松山健一越到后面也越不像渡边。直子卖力地哭,可惜剧情模糊化,让人对她的无助很无感。果然文学和电影是两回事。陈英雄没有做好功课。整个片子的基调和氛围有问题,成了个压抑的苦情戏。最最不喜欢的竟然是配乐,这苦凄凄的配乐扭曲了摄影的美。只有那漫山疯长的绿草真好看。
刚知道这玩意开拍的时候,咱的反应是“娘咧... 陈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咱不幸淡忘了这一点并且生出了期待来,这,是一个杯具。。。叙事也是一个杯具,另外按某人的话说,会让菊地这种圆脸兔牙的来演直子,大概是因为要庆祝兔年罢。。。
潮乎乎,大片色彩和稍微饱和的颜色有点不像日本爱情片,但本来它就是个越南人导演的.就故事本身来说应该还算好,直子很原著,小绿的戏份有点偏低了.配乐不错,但剪辑稍微懒了点,常常给人一惊一咋的感觉.一句话总结的话是一部很"湿"的电影.恩,各种你能想到的"湿".
爱情有很多种姿态,而在这部小说里,反应的是那种既淡又深沉的情感。有点不理解直子,为什么她会对始终忘不了木月,以至于她的心里再也不容许别人闯进。
哈哈哈,一部关于性,爱和死的搞笑片
一部让我在硬与软之间徘徊、所有女演员都想跟男主做的关系很屌乱的电影。
除了画面,一无是处。选松山健一和水原希子倒是不错。
我没看过小说原著,单纯为了看松山而看的。松山在这里镜头很多造型很多基本上都保持清爽的感觉我很满意。画面不大有日本FEEL我也没当它是日影来看了,至于故事方面……导演你不太懂得讲故事吧,还是只是我个人的水平问题……不过看完电影也没有想去看小说就是了
世界上沒人喜歡寂寞,只是不想勉強交朋友
就李屏宾的摄影,还是值得一看,松山健一比想象中的更像渡边
每个人都有他心中的挪威森林, 陈英雄的森林有点去日本化, 情的表达过于外露, 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少了点挥之不去的苦楚. 直子的年纪大了些, 但菊地凛子的演绎还是动人的, 相对绿子的演绎的可信度就很低.
為什麼他們不去試試帶有潤滑劑的保險套呢?
哪儿不对劲呢,就是不对劲嘛。
第15分钟,直子开始情绪崩溃了。看着菊地凛子,看着熟悉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的画面,我也跟着崩溃了……!!!
那森林里的风景,愈见模糊,愈见清晰。。。。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情书》与之的关系。一特写我就受不了菊地凛子的老脸,可是她却能传达出那种娇羞脆弱的感觉,让人心生怜惜啊~~我觉得情绪很到位,可是人物比原著单薄了许多——以及,到现在我还不懂木月干嘛自杀- -
看完了,不推荐。直子太丑而且神经质的太过分,为疯而疯,失去了自我。绿子不错,虽然胸太小但是演技弥补了。许多喜欢的情节没了,敢死队基本无视,火灾之吻变成雨后之吻,最后和玲子在一起也处理的很突兀,主要是玲子没展开,失去了别有的韵味。初美和永泽很好,没失望。总体评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