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工作的时候已经是午夜,大脑的亢奋还没有过去,不想睡,于是翻出这部片子来看。The Wings of the Dove,鸽之翼……让人想到一种安静的鸟,纤细顺服的羽毛,小小身体里潜伏着对自由和飞翔的渴望。1997年拍摄的英国电影,画面美好而充满质感,从人物到服饰,从风景到光线,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唯一压抑着你的,是他们的眼睛和对白。
饰演主角凯特的Helena Bonham Carter是喜爱的演员,镜头中的她总显得苍白脆弱,华丽哀伤,举手投足间弥漫着浓厚的与生俱来的哥特气息。深蓝、黑色、或者能够滴出血来的猩红,都是很适合她的颜色。
时间是1910年,少女凯特一袭蓝色长裙出现在伦敦地铁站上。母亲刚刚过世,父亲终日混迹酒吧烟馆对生活不再抱有幻想。富孀姑妈茉狄收养了她,好让她的年轻美貌为家族在上流社会赢得一桩恰如其分的婚姻。然而凯特并不是循规蹈矩的女子,她爱上了出身平凡的记者莫顿,一个有着金色头发、清瘦温雅的男子。他们秘密约会,互诉衷肠,同处一室却始终没能更进一步。因为父亲的话时刻在凯特脑中盘绕,“如果没有钱你们还能坚持多久?”这个问题让凯特无法喘息,即使所爱的人近在眼前,即使他一次又一次一往情深地说“凯特,嫁给我”,即使在被姑妈囚禁的夜晚独自蜷缩床上哭得痛彻心扉,她还是害怕了,犹豫了。压抑写在脸上,孤独更是背影。Three months later,灯光流转的聚会上,衣着光鲜的人群中,她是唯一抽着烟的女子,眼睛更大,皮肤更白,说出话来还是那么犀利独到,却谈不上快乐。
米莉出现在世界沉沦时。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富有孤儿,天真、热情,如同花卉般娇嫩,天使般纯洁,甜蜜微笑仿佛一束和煦暖阳。她主动走进凯特的生活,说,“嘿,我终于等到了别人不再霸占你的时刻。”两个女孩站在一起,像星体的两个半球,明媚与冷艳,却又心心相惜。
其实从米莉站在走廊上看到莫顿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凯特一定也知道。聪明的女子总是太过自信,以为可以用理智来操控情感。愈加清冷坚决的凯特,其实已经蒙昧心窍,她在无望的挣扎中让自己渐渐确信,只要获得金钱就可以保障爱情,因此不惜利用米莉对莫顿的爱,不惜牺牲爱人之间彼此忠贞的信约。
威尼斯是那么美,盘错的河道,两头尖尖曲线完美的贡多拉,一到夜晚就光影斑驳的石桥和建筑,巴洛克,美术馆,金色日光和缠绵得几日不停的雨水……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就在这样的水城图景中展开。导演Iain Softley把一切都处理得很美,包括阴谋。
夜游威尼斯。凯特有意让莫顿和米莉同乘一条船,她和女仆苏姗乘另一条。两条贡多拉并行在水面上,万籁俱寂,只听得到船桨划水的声音和划船人诵诗般的讲解。水面上泛起的银光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米莉的笑声回荡在夜空,欢快、幽远,难以忘怀。她和凯特从各自的船上站起身来牵手,这一刻,她们是如此亲近。
盛大的化妆舞会,人流如潮。米莉身着白色长裙宛如女神,凯特头戴礼帽扮做男士。狂欢中米莉邀请莫顿跳舞,凯特在一旁看着他们彼此吸引,神色酸楚。一曲舞罢,凯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她拉着莫顿跑到街角疯狂亲吻……
为了计划顺利,为了逃避亲眼看着爱人与他人亲呢的痛苦,凯特只身返回伦敦。即便如此,妒忌和寂寞还是日夜折磨着她直至心力交瘁。威尼斯,米莉的爱一点一点侵蚀着莫顿的意志,他们在美术馆的脚手架上接吻,我们看到莫顿的动作,从开始的犹豫迟疑到最后情不自禁将米莉拥揽在怀。
“亲爱的凯特,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只是每天更困难,她活过来了,比任何人都有活力……”收到爱人来信的凯特再也无法冷静,她终于向米莉透露出自己和莫顿的恋情。这对于米莉,无疑是摧毁性的打击。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我的心充满痛苦,充满悔意,除非能乘着白鸽之翼飞离这里……”黑色的丧船驶抵河岸。米莉死了,把巨额财富留给了莫顿,就像曾经对他说过的“你会得到想要的东西,比你想象的还要快”。这个水晶般透澈的女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莫顿。我爱你们两个。”
影片最后,莫顿再次向凯特求婚,他说,“我会写信给她的律师。我要和你结婚,但不要她的钱。”凯特流下眼泪,“这是你的条件吗?那么我也有一个条件,你要向我保证,答应我,你不能爱上对她的记忆……”
一切都是为了爱,一切又都不是当初所想的样子了。
这是爱情最让人怅惘的地方。
她是美国女神,为什么?因为她百万身价,而且是个孤儿。
富二代似乎更容易拥有天真,因为钱给他们抽离苦难特权,带给他们人类真挚的微笑。而穷人们更容易看到生活的无奈和阴暗面。
在有钱的姨妈带给她特权的同时,她需要牺牲自己的爱情。她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也得对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她对情人说我的命运不由我决定,而是由她(收养她的姨妈)。
亨利在《鸽翼》序言中这样评价米莉:“除了缺乏最可贵的自信以外,她拥有所有的一切:自由,金钱,灵活的头脑,个人特有的魅力,唤起别人兴趣和吸引人的本领;以及给未来增添价值的种种优点。”
多么像是在说他自己。
米莉身上有着太多亨利自己的影子,富有,从美国来到欧洲上流社会,无所适从。
亨利达不到理想,全都柔情倾注在她身上,米莉在最后除了生命,几乎拥有了所有,勇敢,真诚,善良,道德上的完美无瑕,甚至还得到了莫顿的爱、刻骨铭心的追忆。
亨利太过珍爱这个公主,太珍爱到吝啬去多写她,他要所有人都必须迂回地,慢慢地,才得以靠近她,看清她。
而仅有的笔墨勾勒出的这位公主,足够高贵、美丽、动人。
米莉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在英国的上流社会里,人们也许会嫌她笑声大而嘲笑她不够高雅,但她灵魂中的高贵,是根本的、永恒的,在任何一种社会与世俗下,都依然高贵。
影片中无论给了凯特和莫顿和多少个镜头,米莉的一举一动仍然最被期待的,甚至连她的不在场都是那么地牵动人心。
凯特和莫顿的两场激情戏之所以如此压抑,正是因为米莉的不在场紧紧地揪住了他们的心,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护送米莉遗体的路上,莫顿的声音朗诵了《圣经·诗篇》第55篇中的诗句:
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
死的惊惶临到我身。
恐惧战兢归到我身,
惊恐漫过了我。
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
这是《圣经·诗篇》中描写遭友背叛的一篇,莫顿想起诗句,就像是在心底里,为米莉喊一声疼。
那是米莉至始至终没有做过的事。
哪怕到最后,欺骗的真相被揭穿,她依然选择了原谅和包容,以一种极度深刻的爱与高雅的自制。
在威尼斯,米莉邀请莫顿和她一起登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时,他一点都不爱她。
但她还是倔强地走上楼梯,登上了高处的露台,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和满足俯瞰全世界。
这样的孩子气和童心正是米莉的魅力。
正如米莉和凯特一同到莫顿的房间参观,看到房间上的墙壁渗了水,米莉充满了诗意与幻想地专心听着莫顿对墙壁的夸张玩笑,而凯特则完全没有听,满脸嫌弃地问了句:这房间你花了多少钱开的?
凯特的世俗与米莉的天真的对比贯穿着整部影片,也在渐渐地改变着莫顿的心。
米莉再一次登楼,没有邀请莫顿,莫顿却跟着她,一步一步踏上爬梯了,这时,莫顿已经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
而当事情败露后,莫顿的深情在他的辩白中流露无遗。
“我去我们去过的地方。”
“是的,我也害怕我们错过彼此,于是我在同一个地方等上好几个小时。”
面对米莉的问题,一步步往后退。
米莉:“你什么时候回伦敦?”
莫顿:“……我不回去。”
米莉:“那你留在这里做什么?”
莫顿:“……做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们再没有机会做他们做过的事情。
那些倾城之恋,醉倒威尼斯的绝美往事,不会再拉开帷幕。
却一直会在莫顿的脑海中循环上演。
美人之死与触不到的恋人,一对文学上最牵动人心的母题。
他又再回到威尼斯。
结尾,亨利让他留在了威尼斯,留在了米莉一生中最美丽、最快乐的地方。
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爱伦坡曾说类似的话,最深刻的忧郁来自死,最美丽的诗意来自美女,这两个是文学中最美的意象,而没有什么比二者的结合——美女之死更美的了,尤其是情人的死。
而米莉在《鸽翼》中正是这样凄美的存在。
随着她的信在火炉中被燃烧成灰烬,她的美也像鸽翼一样展开,把莫顿、凯特、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她的美之下,温柔而有力地。
烟雨威尼斯,一座绝美之城,三颗迥异炙热的灵魂,融进了一段美好的情欲和纯洁的爱恋。
I love you, both of you,情到深处,致死方修。在那座烟雨的水城里,那个叫米粒的姑娘初尝爱情的美好,却永别于密友和挚爱的背叛。
美貌执着的凯特,以决绝聪慧的心把她原本岌岌可危的爱情推向另一个善良纯真的姑娘。她侥幸的以为死亡即是终点。然而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只有真正的死亡才是他们永远也迈不去的坎。
贫富不均的爱情比不上纯洁的稻草。那些用爱情去赌未来的姑娘最终只会一败涂地。
所以我一向认为太过聪明的女孩往往内心很难丰满。当一个人内心太明确她想要得到什么,也许她终将失去更多。
莫顿深爱着凯特,至少在凯特遣返回伦敦之前,他的内心没有动摇过,蒙面舞会后,他们在月下疯狂的接吻,做爱,爱意绵长。然而爱人退离远去,当他朝夕相对,如影随形的是一个薄弱的微光中倾尽所爱的女孩,她的勇敢坚强,胜过每一个活着的光芒万丈的凡人,那些不可遇知的赢弱倔强,不知道能闪耀多久,却温润着孤寂的灵魂。
可是突如其来的真相是一剂毒药,摧垮的那个凭着美好的爱情憧憬活下来的少女,唯剩的希望吞笞着孱苟的心,犹如死亡笼罩着的这片水域。
我想莫顿在米粒去世之前就已经对满怀仁爱的女孩充满了敬畏和喜欢。所以他执笔写给凯特的信里写满了愧疚和不忍。他想逃离,只是人心是最善变无常的。
爱情究竟是哪般模样,是米粒初见莫顿的柔情浓意,别时的悲觉难平,还是凯特欲罢不能的心火,转角殇璃的情欲。亦或是占据莫顿回忆的那抹泪痕。
一个人也许永远无法同时眷顾两个人,如果真实存在,那一定不是爱情,至少沦不上考验。当莫顿带着永恒的遗憾驻留在了威尼斯,那些关于她的记忆也一起长眠在他的心中,这是最好的结局,是这座绝美之城淡淡中透着绝望的故事。。
而这样的故事足够震撼洗涤我们的灵魂一万遍。。
先看的《天堂之日》,又看的该片,两部主题相同,都是相恋的人为了飞黄腾达在一起,其中一个提议对方先跟别人在一起的。结果当然是伤感的,这件事有悖爱情和道德,所以总是爱情一拍两散。《鸽之翼》塑造了完美的天使——米莉的形象,衬托的女主在欲望之下凋零。也真是奇怪哈,看威尼斯也有斑驳的墙壁,但就是有艺术的美感,回想中国有些南方城市潮湿发霉的墙体,就觉得一声叹息,当然,古镇除外。
这当然不会是个拥有美好结局的故事,身份调换也不能成。可若是女人去冒险,故事的脉络会有另外的方向吧。女人总是更坚定些。为爱坚定,又被爱抛弃,
温和三角恋,画面很美~
奔着海伦娜去,却被威尼斯迷倒(二十世纪初英美文学中的意大利也不失为一个题目啊!!!我这是分分秒秒想甩艺术史的节奏么T.T)
说说你有多遗憾 而你又有多爱
“oh, that i had wings like a dove... for then i would fly away...” 开始怀疑法版的字幕会不会全是错的。这种爱恨纠缠真是无法理清。男主很不好演,强一点变成了危险关系,弱一点又隐没在两个女主之间。年轻时的HBC清秀如今日的小K.
那句“I love you both”真是杀人不见血
等你发现横亘在你们中间的,除了鬼魂,还有爱恨难辨时,你将长年后悔。
真是个道德难题,得到的代价就是失去。每次看到海伦娜·邦汉·卡特前期的作品,都会觉得嫁给蒂姆·波顿这种怪人真是挑战啊,现在的她已经完全被同化成巫婆样了
Linus Roache ❤❤❤
女主最后可以不为钱嫁给他,男主却无法承诺不会爱上米莉的记忆。果然逝者是完美的,人心经不起试探和操控。no zuo no die
虽然没读过亨利詹姆斯的原著,但基本可以感觉到电影做了过多破坏留白的视觉化呈现(例如结尾和威尼斯的两段性爱戏),以至于让电影显得更像是改编自拉克洛《危险关系》,而不是《鸽之翼》。
一切都是为了爱,一切又都不是当初所想的样子了。 这是爱情最让人怅惘的地方。
非常舒缓的片子,一开始觉得很动人,表面平静,暗潮汹涌。慢到后来就有点吃不消了。故事有点像尼罗河惨案,只不过掘金郎最后爱上了富家女,而大家还都有良心在。道德与纯洁的堕落。
明明可以没有愧疚但清贫的在一起,可是贪图爱情和财富,所以虽然三人拥有快乐的回忆,却随着米莉的死,莫顿和凯蒂的爱多了永远不能从脑中抹去的隔阂,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失去的永远刻骨铭心,哪怕不曾爱过也要遗憾一生。爱情再强大也要被柴米油盐的生活击得粉碎。金钱虽万能但无法为其泯灭良心更无法割舍真爱。呐,矛盾心里无限挣扎。
这片被严重低估了!!!故事 编剧 台词 导演 音乐 演员 场景 服装方方面面都完美。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 男主欠点火候。这是海伦娜的古典类型片里表演最成功的一部 比她之前演的那些小丫头片子有深度,当然角色本身也更具表现力。等我有空去看原著。
蝴蝶梦里面说的可以和活人争辩,无法和死人拼命,就是这样吧。
看多了这类文学改编的电影,你会发现,在威尼斯很容易老去,不仅是人的躯干,还有情感……
能把亨利詹姆斯拍成这个样子,导演和编剧应该问心无愧了。奇怪的是这个Iain Softley 为啥没什么名气呢?(相较于James Ivory而言)另外,本片的美术指导应该成为所有爱美小女生膜拜的对象吧。片中的色彩……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
影片三星,还有一星是给海伦娜奉献的从影以来最激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