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陽光的感覺,但天空總是陰陰的。』 這是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十六歲女孩反覆出現的OS。她經常一個人凝望天空,在習以為常的一片陰霾中,渴望感受陽光炙熱的擁抱,寧願被熱烈灼傷,也不願被冰冷環抱。 她喜歡家人,喜歡男友,喜歡朋友,可她總覺得他們不是那麼喜歡她。 家人總是不停數落她的缺點,彷彿她沒有任何優點;男友總是若即若離,一轉眼就消失無蹤;朋友只在偶然之間出現,她的好與壞似乎都是自己的事。 她渴望愛,卻總是被愛傷害;她一點都不叛逆,只是習慣以叛逆武裝自己。 當她感覺不到愛,突如其來的憤怒情緒總是輕而易舉掩蓋內心無法言喻的憂傷。 她明明很難過,卻總是倔強的不屑一顧;她明明很想哭,卻總是不甘示弱的大聲咆嘯。 她明明不是一個人,卻經常感覺全世界只剩下她自己。 她逐漸習慣無人能懂的寂寞常態,卻仍不自覺想靠近她愛的人。 她最喜歡陽光,最討厭陰暗;她渴望別人能溫暖她,卻忘了她自己就是太陽。 這是一個十六歲未婚懷孕少女的內心世界,但似乎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折射。我們總是無法對所愛之人坦白道出心裡真正的感覺,總是習慣隱藏底層的溫柔而以強悍面目示人,這來自家族遺傳的習性,不斷在成長過程中互相衝撞,一次又一次,讓愛變成了傷害。 女孩的家庭有些複雜,母親是細姨,生下他們三姐弟,父親是大媽招贅入門,還有一個智能不足的叔叔。大媽明明愛父親,卻從不給父親好臉色,總是緊迫盯人,照三餐開罵;母親明明愛她,卻總對她疾言厲色,總把她批評得體無完膚;父親明明愛叔叔,卻總是三不五時對叔叔大發雷霆,彷彿一切都是叔叔的錯。 愛,為什麼會變成傷害? 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其實並不簡單,如果只看表面,很容易就會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對方的行徑。正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對方,所以人間也難有真正的了解,所謂“感同身受”也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雖然無法真正了解,但至少可以試著了解,願意試著了解,才有機會打破長久橫在彼此之間的藩籬。讓愛不再只是傷害。 於是,我們在電影的鋪陳中,看到每個人更深層的內心世界:原來,大媽包容父親的一切,是因為愛,卻也因為愛,而難以排遣心中對父親的怨,那些說不出口的怨,變成了一生的喋喋不休;原來,母親對她的諸多挑剔,是害怕女兒步上自己的後塵,不知如何表達?尖銳的言語遂成為利刃,刺進女兒的心;原來,父親對叔叔的愛裡有著不為人知的恐懼,他愛弟弟,卻也被這與生俱來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偶爾失控,是為了緩和一輩子的壓抑。 愛不自覺變成傷害,有時是因為不知如何是好?太靠近,太在乎,反而無法以理性的角度與溫和的態度面對人生的難題。這是人的弱點,人人皆有,只是程度輕重之別。 許多誤解也由此而生,辯解無效,溝通失敗,沉默成為避免劍拔弩張的唯一相處之道。但沉默與冷漠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久而久之,同在屋簷下的家人卻彷彿身處兩個世界,不再有戰爭,也不再有交集。 所幸,彼此狠狠衝撞對方心牆,該說不該說全部出口以後,危機反倒成為轉機,被陽光灼傷總好過長年陰暗。 愛,難免有傷害,只要不輕易轉身,下一刻,也許就是重生的機會。 整部電影瀰漫著台灣家庭熟悉的氛圍,看似淡漠平常,卻有極深刻的情感底蘊。許多似曾相識的經歷皆讓人心有戚戚焉,不會表達關心,也間接讓明明存在的愛穿上國王的新衣,頓時消失無蹤。 我想起許多長輩表達關心時總是口出惡言的習慣。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次去同學鄉下老家玩,當時年輕人都喜歡騎快車,記得我們一到家,還來不及打招呼,就聽到同學爸爸說:『騎車騎那麼快,是要被車撞死嗎?』我當時愣了一下,同學說不要管他爸爸,總是沒幾句好話。我心想他爸爸明明是要兒子騎車慢一點,何必講話這麼難聽呢? 後來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段時間我經常往返兩地,有時去台北不小心耽誤了坐車時間,這時我爸總會自告奮勇載我去車站,明明是好意,我也很感激,但每次總在他的疲勞轟炸下暗自發誓:下次就算來不及也不讓他載。 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愛,不是因為愛不存在,而是愛的方式隱藏了愛。不自覺的粗暴,或許並非不愛,只是不知道怎麼好好去愛?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即使親如家人都不應熟不拘禮,愛之深也未必要責之切,表達關心的目的是為了給予溫暖,而不是為了傷害對方,同樣的意思,能以溫和的方式表達,就不要以責備的語氣說出,這不僅是為對方著想,也是讓自己更進化的關鍵。 懂得尊重別人的感受,才可能試著了解別人的處境,特別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家人。 柔軟,才是家庭關係的必修學分。 『當愛來的時候』並不是愛情電影,而是一部以家庭關係為主軸的電影,細膩刻劃出家人之間的愛與矛盾。 我喜歡電影主題曲「彼岸」對愛的詮釋: 『愛是掙扎,愛很優雅,愛是對話,如此偉大;愛是責駡,愛很複雜,愛是懲罰,讓人害怕。』 愛的感覺就是如此複雜,經常在極暖與極冷之間反覆循環,每一步都是艱難,但每一次的艱難也總會跨越。 如果真的有愛。 看完電影以後,我想說:下次,當愛來的時候,請記得溫柔相待。 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一定能在彼岸看見因愛茁壯,且不再恐懼的自己。
导演一直想尽办法告诉别人什么是有爱,其实大家都早就懂的,可能是你自己不够懂得如何拍一部收敛又好看的电影。
一个家和一群家人成长的故事,结构严谨,故事草根而感人
“当爱来的时候,要紧紧把握。”张作骥又回来了,熟悉的风格,熟悉的矫情。看似简单实则现实的故事,本土化的风格里处处透着家的温情,但这样的一部影片却很难打动我。从个人角度来看,《父后七日》输在这部影片面前,很是不理解。★★★
我被治愈了,睡得好香...
写实。
很草根、很親切,尤其是那堅韌的生命力。張作驥的代表作
张作骥给人最大的惊喜就是从来没有进步。
一直觉得爱有两种极端的表达,不是温柔甜腻,就是狂风暴雨。不论是《黑暗时光》还是《美丽时光》,张作骥的每次作品都细腻含蓄的讲述温情,还有一贯的台语,那样亲切和本土化。值得一看的关于爱的电影。如果它没获得那么高的殊荣,应该喜欢的人会更多些。
很压抑、很写实的风格,很精准、很娴熟的技巧
金马奖是用来坑爹的
属于电影的音乐性,杰出的指挥家张作骥!
如果看进去了,会觉得这个片子相当牛逼,如果你没有看进去,说明你还得再看一遍。
果然是張作驥重回巔峰的作品,無論是本土的氣味,演員自然到位的表演,甚至是大銀幕的質感都讓人感動無比,把一個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狀態和生命的苦楚與超越都刻劃的極深入動人。可惜的是中後段之後似乎節奏就有點失控了,有不少的重覆與停滯,削弱了結尾可能的力道。
“有一天妳老了,我會拿一條繩子給妳上吊。妳沒死的話,我會把妳踢進水溝,到那時候我看妳有多厉害。”
把树摇断那块儿我噗了。
大妈二妈都是妈,如今你也成了妈!
一头一尾母亲和女儿在几乎同一个地方生产,颇有一种轮回和重生的感觉,本片好于锰岬,但父后七日更好。
等做了母亲,也就懂得了爱,这应该就是片名的含义吧。好大的一家子,恰是很棒的亲情剧。张作骥拍给母亲的电影,本土风、浓浓的亲情,依然长镜头加他的抒情风格。高萌杰胖了很多,范植伟也不忘记捧场,还有曾一哲,又演了个流氓,可惜小女孩演的还是欠缺一些,不过仍算张作骥近些年的剧情力作了。
父后七日我替你不值当输给这个片,这是故意要激怒观众吗,看着都烦了,张作骥也就这么大的本事了吧,这片在金马完胜我表示不理解,除了比较接地气以外乱哄哄的可以
两场临产 两起事故 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