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的原著只是一篇小小说,叫《天鹅绒》,故事情节简单,生生死死几分钟便看尽。 “唐雨林愣在窗口。他听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姚妹妹说的:‘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第二句话是李东方先生说的:‘我要做你用的草纸。’” “李东方从地里慢悠悠地站起来,用平常的口吻对唐雨林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他接着说:‘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 这两处想必是原作者的得意之笔,姜文都改了,可见他改编的决心不小。 把《红楼梦》改成电影是抽脂。我没看过,不过估计不会再让晴雯破坏公物,让刘姥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要把一篇几分钟长短的小说改成电影,姜文就得掺水。 崔健是一小瓢水,黄秋生是一大瓢水,陈冲更是一大瓢yin水。小说里也有周韵,也发疯,但是在电影里,消失的两斤猪肉变成了一双鱼鞋,骂街的泼妇成了爬树的巫婆,她还抱着小羊上树,在水波上撑走一块草地……,这些都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她到新疆戈壁滩泼了一瓢水——她竟然背叛了小说,跑到新疆去了。 她这一去新疆不要紧,整个故事的性质就变了。 周韵在新疆的路上遇到了孔维,两个女人骑骆驼赶路,兴奋的孔维一路跟周韵描述她的未婚夫:爱枪(有军人气质)、肉欲、擅长侍弄女人的皮鞋和写肉麻的情书、花心。周韵一听就知道,这个南洋女人的未婚夫正是自己的丈夫。她一路沉默,一语不发。两个女人同时到来,逼得姜文必须从一边消失。周韵说:“我不相信三颗子弹能打死你。”她知道这是一场谎言。 在路上分手时,周韵和孔维两种不同的表情恰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她们不可能分享同一种情绪,因为两个女人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孔维的爱情得到了结果(尽头),周韵的爱情下落不明(非尽头)。同一个男人的笔迹给两个女人指示了不同的方向和结局,在一边是盡头,另一边是非尽頭。这是1958年的事情。 孔维的婚礼和房祖名的诞生同时到来,孔维的幸福和房祖名的不幸同时到来,这一下,他们结下了深仇大恨。周韵上了火车,举行婚礼的人们用点燃的帐篷欢送她,用欢乐驱逐她的痛苦。她在厕所里产子,婴儿掉到了铁轨上。周韵在火车顶上大声呼喊,告诉姜文这个生命的事实。她不是搞封建迷信,这是“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她知道他会听见。 姜文和孔维下放到家乡。他睡在拖拉机上,对孔维说了好几次“陌生”。这不是素未谋面的陌生,而是久别故地的陌生。几个月之前,他扶着刚刚出院的黄秋生回到校园散步,一路上不停说的,也是“陌生吧?”开拖拉机来接他的是他儿子,但他们并不认识对方。周韵终于等来了这个时刻,她恢复神智,并且似乎变得青春了一些,她提醒儿子应该去接那个男人,帮他在村子里一个偏僻角落安顿好。此前,她用半年的时间在这个村子的某个秘密角落修建了一个卵石新房。这是送给儿子的新房,有喜床,有结婚照,有红烛,但是它的外形像一个坟墓。一切都在周韵的安排之中,和她儿子一起走入新房滚到床上的,是她的情敌、她丈夫的妻子,接踵而来的是她丈夫和儿子的死亡。这是一场复仇。 一只雄鸟告诉周韵,她的丈夫会在半年之后回到这里。而一只雌鸟把姜文带到了她妻子设下的复仇之窟。姜文说正在恋爱和哺乳的鸟不杀,但是他却杀这样的人。 在借助神秘力量设下陷阱的几个月中,周韵逼迫儿子朗读姜文从前写的情书,然后给他耳光,这个过程中,复仇的欲望已经逐渐盖过爱情和亲情。完成复仇陷阱后,周韵消失或死去了。另一个知情者黄秋生几个月之前已经自杀。每次死亡事件到来的时候,都会响起《美丽的索罗河》,姜文发现奸情之夜也一样。 那个夜晚,房祖名在卵石新房里和他父亲的妻子偷情,他说:“你叫我阿辽莎吧。”他不知道,这正是他父亲的名字。至此,俄狄普斯的神话大门完全打开。 姜文,志愿军战斗英雄,在英雄事迹巡回演讲中认识还是中学生的周韵。复员后,姜文被派往南洋接受石油勘探培训,认识孔维并求婚,孔维说不,姜文就跳大桥。求婚即将得手,姜文却被组织召回。他和南洋华人黄秋生一同回到祖国,派往新疆工作。工作两年后,他趁一次出差机会重新找到周韵并向她求婚,周韵说不,姜文就说我知道我知道,硬把周韵哄上了床。 孔维来到了中国,周韵怀孕了,姜文最后决定选择孔维,并从此与周韵中断联系。18年后,他和黄秋生在一所石油院校当老师,黄是一个拥有迷人气质却过分洁身自好的老童男,在一次春心萌动后,竟稀里糊涂被当作流氓,遭受肉体和精神羞辱,于是心生死意。一个懒洋洋的黄昏,姜文、黄秋生和陈冲——一个和姜文保持性关系又一直试图勾引黄秋生的风流娘儿们,在欢歌笑语之后,彻底放纵肉体,玩了一把3p。这加速了黄秋生的自杀。 黄秋生的自杀使淫乱事件曝光,姜文和陈冲分别被下放回自己家乡。他丝毫没有想到,18年前的爱情已经变成一场可怕的复仇,在等待他。 此文为转载,出处的链接地址已经失效,抱歉了各位。
看了大家这么多的评论,有些意犹未尽。随便说几句,也就是见仁见智吧。 首先我不赞成把片中人物的关系做片面化的理解,去穷究他们之间的关系。电影中的角色可试定位如下: 母亲(疯妈,唐嫂,梁母为代表),父亲(疯妈男人,梁老师,唐老师为代表),儿子(小队长,众儿童为代表),女人(疯妈,唐嫂,大夫,及学校中各女性为代表),男人(梁老师,唐老师,小队长为代表) 情节冲突主线:乱伦,杀子,性焦渴,性无能,性亢进,生命轮回 主题:太阳照常升起(生命轮回)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的各种性意识以及性变态,出场的人物只是导演手下的符号,所以一个人物往往充当了不同的符号,以及同一符号分散在几个人物身上体现。故事背景没有太多的意义,只是导演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比较深刻,顺手拈来。片中的大量意象无不充满了强烈的性暗示。 片中各意象试分析如下: 赤足--性欲的象征, 鞋子--女阴 树---阳具 卵石--精子 小河--女阴 白宫--子宫 小号--阳具 枪---阳具 枪带--脐带 太阳--生命 疯妈是性焦渴的符号,因为过度的焦渴做出了一些常人不可理喻的行为,被认为是疯了。李叔叔反复说的:你妈怎么会这样?提示了疯妈这种长期压抑后爆发的突然性和怪异性。同时疯妈在长期压抑性渴望中,把儿子当作了情感转移对象。片中对此的提示出现过几次,如珠算老师说疯妈是小队长的姐姐,疯妈逼儿子承认他是阿辽沙,两人争吵时的举动像是夫妻,在白宫里把年轻时唱李铁梅的照片同儿子的照片摆在一起等等。在影片的第一段中,集中反映的就是性压抑,性焦渴,恋子等性变态心理。第一段结束时,疯妈失踪了,因为母亲这个符号将要由后面出场的唐嫂接过去。 第二段,梁老师代表的是性无能。未出现过的梁母继续着母亲这个符号。梁老师把母亲留给他的枪(阳具)送给了唐老师提示了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无能,他留下的那根枪带是脐带的意象,用以维系他和母体的联系,最后他因对自己性无能的厌倦用枪带上吊,暗示出生时的脐带绕颈,完成他向母体的回归,至此是生命轮回出现的第一次。梁老师因为性无能在行为上体现出一种性侵略性,如他主动接听骚扰电话,而且用广东话说了一句:丢你老母海。有意思的是广东人一般只说丢你老母(操你妈),“海”(蟹,指女性生殖器)字很少带出,这句话就是操你妈逼的意思。但是梁老师这些侵略性又受到自己身份及道德规范的压制,虽然摸屁股的不是他,但是他心里知道自己是很想摸的,这种压制和自责交织的情绪导致了他最后的自杀。 这一段里以女大夫为首的各色女性代表着性亢奋的符号,片中已明显,我不多说了。 需要提醒的是梁老师和唐老师有一部分身份是重合的,他们在这一段中主要表现出男人的复杂性心理,无能和正常状态交替。 第三段,首先是小队长住到了白宫(子宫)里,以及他最后被杀,这是生命轮回在片中第二次完成。恋母,乱伦,父杀子是这一段的主线。唐老师和唐嫂在这一段里接替了父亲和母亲的符号,这一段是矛盾冲突的高潮段落。父亲在经历激烈的心理冲突后,用枪打死了自己的儿子。注意片中未出现小队长倒下的镜头,所以枪杀这一段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命开始的意思,枪和发射的火光暗示阳具和射精。 第四段,如果延续上一段生命回归子宫,开始孕育的话,那么是顺叙,从疯妈怀孕开始。但导演的时间提示又告诉观众这是倒叙。所以这一段从整体上把影片的轮回结构完成了。这一段里年轻的疯妈和唐嫂都是代表着女性,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两个身份,相信看到这里,观众就能明白导演在角色设置上的技巧了。这是充满了唯美和魔幻的一段,着火的帐篷在风中追赶着火车,护卫新生命的诞生,这是生命的热烈。躺在开满鲜花的铁轨上的孩子,不带一点血污,这是生命的纯净和甜美。孩子一笑,太阳就出来了,这是生命的灿烂。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一首老歌“when a child is born". 整部影片,叙事干净利落,过渡自然,画面优美,看得赏心悦目,充分体现的导演的功力。 ===================================================================================== 旧作了,补充几句: 1.电影的主题是“生命的轮回”这是确定无疑的,第三段以小队长被枪杀结束,倒叙的第四段以怀孕开始,婴儿(小队长)在火车上出生结束,导演选择这样的叙事顺序就是为了“轮回”这个主题。 2.确认了这个主题,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欣赏导演的技法了,前三段每一段都有人消失或者死去,最后一段才有婴儿出生,个人认为这是对生命轮回这一主题的反复强调。或者说,每一段都能够和第四段组合在一起,独立成篇。 3.怎么样去表现生命轮回的主题呢?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在我看来,没有比“性”更直接了。 4.在“性”的关系里面,最紧密的几层就是 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子女。所以我说,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人物不仅仅是“角色”,更多的是“符号”的作用。男人女人父亲母亲子女的符号。 5.我们在每一段里,找到哪些人物代表了哪些符号,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就顺畅了。我可从来没表示过谁谁就是谁谁父亲这种观点。 6.把握住“轮回”的主题,和“性”这个表现方式,我相信,你也会相信我的胡说八道了,哈哈。
姜文说过,这个电影里没有四个故事,只有一个故事。只有一个男人,也只有一个女人。
这大概是理解整个电影的终极秘钥。
但是如果我的猜测是对的,那么还有另一个终极秘钥。就是,梦。
将这两个秘钥结合起来,这个电影就全部可以解释了。便没有了所谓不合理、诡谲和魔幻。
这是一场梦,一场春秋大梦。也是一次轮回,是死亡和诞生的生命轮回;是兴盛与衰亡的政治轮回。
最狡猾的地方是在片段开头标记了年代~似乎引发了倒叙的猜想。这就完全中了导演的圈套。
实际上,这年代的用意,完全是明示着一种政治隐喻。1958提示着大跃进,1976提示着四人帮的倒台。
赤裸裸的性披了梦境的外衣便成了可以示人的电影;对现实世界的权力赤裸裸的比照,披了性的外衣便可上映。这是画中画、套中套。
下木说过,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所有事都是有关性的,但性除外;性是有关权力的。
喀秋莎:周韵、孔维和陈冲;阿廖沙:房祖名、姜文和黄秋生。
他们都只是符号而已,他们代表了女人和男人。
男人的第一个阶段是男孩,是房祖名。他在小河里惬意游泳,赤裸身体,进入周韵搭的石头房子。但是,石头房子却诡异异常,自己和李铁梅的照片拼在一起镶嵌起来宛如结婚照,算盘和瓦罐,看似安详整齐。房祖名忍不住一个喷嚏,结果所有东西全部破碎。他飞也似逃离,却遇到李丛喜。他以为他是死人,更加仓皇而逃。
小河是阴道,石头房子代表子宫,象征母体和孕育。男人潜意识的梦想,即回到母亲温暖的子宫。房子女主人的形象是李铁梅,是那个时代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表,也是妻子形象的符号。算盘代表经济、瓦罐代表生计。看似安详整齐,实际一碰就碎。是大跃进的隐喻。李丛喜是带着他们来到这里的向导,也就是政策的制定者。他却不停地说,你妈妈不该这样。妈妈疯了,祖国母亲疯了。是谁的错?
男孩成长为男人——姜文教房祖名用枪。枪的隐喻再明确不过。房祖名带着小李铁梅(16岁)去找到孔维,孔维说,喀秋莎在俄语里是女人的名字,也是枪炮的意思。这段孔维用隐喻和暗示在勾引着房祖名。看到有影评说小李铁梅是房祖名的妻子,对照各种线索以及原著小说应该没错。正义凛然、革命向上的妻子渴望这孔维的性魅力,也隐喻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女人的第一个阶段是女孩,是周韵,也是1958年的孔维。李不空并没有强暴,这是女孩失去贞洁成为女人的隐喻。女孩说着不要,而男人总是“听到了,却听不懂”,却说着“我知道、我知道”。不是强暴,是哄骗。每个女孩的贞操都是被骗去了的。比如周韵,比如孔维。周韵由女孩变成女人,是性觉醒;孔维则是爱觉醒。姜文信里面的性爱内容,对照的是现实中男人对女人的追逐和求爱,披了诗歌和信的外衣的性,变成了爱。为了爱,孔维走向“尽头”,义无反顾的走入婚姻。(正犹豫时出现两个路牌,分别写着“尽头”和“非尽头”,梦境总是如此)
男人第二阶段的形象总是姜文和黄秋生交织着的,黄秋生是灵,姜文是肉。1958年在婚礼上,黄秋生还放枪、抢过孔维,意味着初入婚姻的男人,灵肉合一,性的生机勃勃。但是到了1976年,黄秋生弹唱梭罗河,太优雅太文艺了。他对女人的性暗示并没有兴趣,甚至还把枪弄断,并送给姜文,仅留下枪带,隐喻母亲的脐带。他剥离了性,留下了回溯母体的条件。他对性厌倦,对勾引冷漠,对亢奋毫无感觉;这里也暗指狂热年代逐渐冷却,革命的火焰渐靡。他只是唱着梭罗河,是艺术和理性的化身。好多人看不懂,因为他被诬陷时没事,平反了却自杀了。被平反后,姜文问他,要请主任吃饭吗?他说,请你和林大夫(陈冲)吃饭。为什么?因为艺术和理性被疯狂的社会折腰,斩杀了。艺术不应致敬政治,所以不会请主任吃饭。他自杀是文艺的凋亡,意味着姜文体内文艺和理性的光灭了,黄秋生回溯母体,带走了枪带。从此姜文已无来路,没法回归母亲了。他代替他活着,成了真正的男人。
女人的第二阶段是婚后的孔维、陈冲。婚后的孔维是被小三了的,陈冲便是那个小三。女人性觉醒后对性的渴求,是对母亲形象的背叛(周韵、李铁梅),而其行为造成的结果,还是会让女性回归母亲的角色,完成性别的轮回。陈冲是女性原始冲动的代名词,是男人的想象,并非真实存在。通过隔着白布摸屁股辨认流氓的情节,就已经知道,这是梦境,是想象。陈冲是完美化了的,卸去李铁梅嘴脸的女性形象。自然、原始、冲动。而向黄秋生告白的红衣女人是现实的女性,是李铁梅的再次化身,她压抑性幻想、打电话骚扰他、并控诉陈冲的“湿漉漉”。政治缝上女人,阉割男人。
男人的第三阶段是姜文被下放,是父亲。他回归山野,打野味,带着一群崇拜跟随他的小喽啰(儿子的形象),每日与他们厮混。他的灵、他的文艺和理性的自我已经自缢。他把树枝放在鸟窝和石头房子下面做标记,并说不能打小鸟和搞对象的鸟,亦即认同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来到石头房子,发现周韵的衣服,他联想到繁衍这个命题,所以突然改变主意回到家中。他撞见房祖名和孔维的性事,这也是一种隐喻。儿子崛起,代替父亲,与母亲交合。生命力得以延伸,他没有提起枪冲进去。他最后打死儿子,因为儿子的那句话完全破坏了爱情和文艺。幸存的父亲重新找到了文艺和爱情,也就变回了儿子。轮回重新开始。
女人的第三阶段是周韵,是母亲。周韵和孔维和陈冲相对照,除了最后一段梦境以外,这三个人都是平行存在的。孔维到来的那天周韵失踪了,孔维怀了房祖名的孩子之后也就变成了周韵,离开了。这里有几个隐喻。树是男性的象征,爬树是性饥渴的暗示;羊上树除了暗指大跃进的荒谬,也指生殖力;撑着泥土的小船以锄头做蒿,在性的河流上来去自由,而她儿子却摔下水去,象征男人沉溺于性;鞋是明喻,是关键线索。信中已指出是女人的生殖器官。姜文意淫中曾经搞大了两双鞋,也希望可以搞大肚子;所以周韵因为失去鞋(即由于母亲身份而被迫卸去性特征)而发疯;被烧掉的信,是在“非尽头”俄罗斯大妈给她的;是在“尽头”的孔维收到的信;也是被俄罗斯大妈和同志们阅读过,毫无隐私可言的性爱描写。母亲的角色是觉醒的角色,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生命的轮回。所以她砸了房祖名的算盘,印证了陈冲所说的那句“爱情是不能计算的”。孔维带着可以养育生命的子宫到来之际,母亲的形象就消失了。儿子长大,母亲便无需存在。周韵的衣服随河漂流,意味着卸下了母亲的身份,回归女人,完成轮回。
最后,房祖名在火车上降生,却顺着厕所的污物一起来到铁道上。周韵一摸肚子,孩子没有了,却在铺满鲜花的轨道上重新出现。阿廖沙,男人。太阳,伟大领袖。一个时代过去,另一个时代到来。一个时代的荒谬终结了,另一个时代荒诞的帷幕缓缓拉开。1958年太阳升起,1976年太阳又升起。太阳底下,无新事。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