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节奏和情绪调动蛮好呀!
这片子7.8我认为是显著偏低了的。我说说理由,首先,你只要不是个铁石心肠,你就不可能不逐渐的替男主难过,希望最终逃过秋决。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导演用了几个手段,一是开场就把人犯的混账和穷凶极恶发挥到极点,然后,反过来一点一点揭示他有人性的一面,塑造值得同情的一面,书生那句,“你是不可救药了,他并没有坏到你这个地步。”就是转折点。
二是用一个一开始是于情所迫,后来婚后生情的弱女子来引导观众情绪逐渐柔顺,
三是影片起根下就没有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戏份,这样,案件描述和人犯自述就是仅有信息。当观众越来越认同犯人只被惯坏了,本质不坏这个引导方向时,那个坚定的认为杀人偿命的信念就开始土崩瓦解,甚至回望案件,会嘀咕,人是烂了点,但仙人跳怕不是也有可能吧?
当观众的情绪完全到了希望犯人九死一生,有情人能过个粗茶淡饭,安乐农家日子的时候,犯人自己又告诉我们,大丈夫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埋单,不能为了自己的苟活连累了身边一众关心自己的人。于是,犯人几乎是慷慨的去接受自己的秋决,作为观众,忽然又恢复了清醒,意识到,正义终归是正义,杀人就要偿命,死得光明磊落好过苟且偷生这个道理。
这个节奏是非常非常好的,能够牵住观众的情感线跟着去共情,这绝对具备一部优秀电影的重要特质。
简单点总结,就是,我倔强着坚持原则,杀人偿命,别跟我打感情牌;但不自觉的开始发同情牌,等牌拿好了,已经接受同情牌了,然后他告诉我,同情归同情,最还是要罚滴;我扑棱一下醒过劲来,发现情感被牵引了。
你回望,会发现,你的情绪曲线和牢头的是一致的,对,没错,牢头就是埋在故事里,牵着这条线那个货,引导情绪波动的正是这个角色对观众进行得心理暗示。
从情绪和节奏的把控上,这部戏就很精彩,我怀疑,那些大爷大妈被骗子骗和我看这电影感受是一样的,情不自禁,被引导了,还美滋滋…
2 ) 【231】《秋决》——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朝闻夕死
《秋决》 年代:1972年 / 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 导演:李行 / 主演:欧威、唐宝云、傅碧辉
“秋决”指的是汉代的罪犯要在立秋时节处决,而这部电影就是表达一种对死亡的态度。裴刚连杀三人,被判处死刑。起初他惧怕死亡,在狱中始终扬言“我奶奶会想法子把我弄出去的。”像极了某人说的那句“我爸是李刚”。奶奶对三代单传的裴刚相当宠溺,视他为“传家之宝”。孙子闯祸,一律靠钱摆平,从不责备他。为了履行那句“不管你在外面闯了天大的祸,都有奶奶替你担待”,也为了捞出孙子,奶奶买通各种关系,却无济于事。只能让莲儿到狱中与裴刚成亲,以此传宗接代。在这之前,裴刚是个自我型人格的混不吝,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他人,死的恐惧促使他不许其他人提死字。后来在秀才和莲儿的影响下,他逐渐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奶奶的溺爱浇灌的狂傲终被“人应该死的心安理得、光明磊落”的忠告所取代。这个类似寓言的故事可有多有解读,子女教育、权钱交易、生死观等等,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男主角欧威患上了尿毒症,由于使用偏方导致病情严重,第二年便撒手人寰。李行导演爱才心切,所以他将原定为欧威主演的影片《跪在滚烫的石板上》永久搁置。尽管《秋决》在筹备时期,男主角是安排柯俊雄主演,但柯俊雄临时接了别的影片,才让裴刚这个角色由欧威出演。凭借这个角色,欧威第二次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亮点
第49分钟,新娘妆扮的莲儿走进监狱,说她今天跟裴刚成亲。裴刚喜出望外,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次的成亲另有隐情。他知道自己在劫难逃,所以奶奶才会让莲儿进来帮裴家传宗接代。裴刚大骂奶奶:“我不会听她摆布,我不是畜生!”面对这个不知感恩的混球,莲儿好心相劝:“如果你像别人一样安分守己,我也不会到牢里跟你成亲。”可惜,这只是对牛弹琴。
泪点
第92分钟,狱卒大爷不忍心看到莲儿将来独自抚养孩子,决定帮裴刚从监狱逃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裴刚却不走了,他想开了,自己是罪有应得,就像秀才所说“人应该死得心安理得、光明磊落”,裴刚以慷慨赴死换取苟且偷生,思想进步跨度之大令人刮目相看。他也懂得了感恩,为大爷的一跪印证了那句老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3 ) 礼教伦理家庭爱情人性古装片。主要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人性良善的改变的过程,影片里是对各个层面对纨绔子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反映,饶有趣味。
礼教伦理家庭爱情人性古装片。主要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人性良善的改变的过程,影片里是对各个层面对纨绔子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反映,饶有趣味。
男主是个纨绔子弟,从小被奶奶惯着长大,因为是三代单传,所以没有吃过一次亏,也没有被人训斥过,娇生惯养。等他长大后,他喜欢上一个寡妇,暗中交往后,寡妇怀孕生下一个孩子,说是他的。他不承认,不愿意负责,于是寡妇喊来两个人拿着刀棍要挟男主。男主反击,杀死了寡妇喊来的两个人,又杀死了寡妇,被抓了起来。男主的奶奶买通了官府的刑曹,想让他帮着男主开罪。但是在官府审讯过程中,男主大放厥词,觉得自己杀人是理所应当,根本没有错,刑曹也没有办法,官府的大人判了他死刑,秋后问斩。一开始男主拚命逃跑,一次次被捉回来。后来奶奶来看他,告诉他一定打点好,放他出去,所以他稍稍放了心。但是奶奶托付的人最后也爽了约,奶奶知道自己的孙子这下子在劫难逃了。在狱中男主也是桀骜不驯,经常惹是生非,被牢头教训一顿后,老实了一些。里面有个书生整天和他讲礼义廉耻,分析生死的意义,让他放下包袱,看淡生死;还有一个小偷,整天和他说市井之言,教他急功近利,懂得装疯卖傻,事事变通,他全都接受不了。因为奶奶发现自己拜托的人不靠谱,骗了他们,所以孙子的死罪是难逃了。为了延续血脉,奶奶让常带在身边的远房亲戚的女儿去狱中与男主结婚,为家族传宗接代。第一次去,男主觉得两个人没有感情,不能让自己的不幸强加于女主身上,没有同意。老奶奶等在外面,受了风寒,回到家,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于是女主按照奶奶的吩咐,再次来到牢房,这一次虽然男主还是一开始没有答应,但是后来两情相悦,男主了解了女子的苦心,答应了下来。于是女主经常来牢房为牢房做事,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男主,这让男主深受感动,慢慢地开始珍视生活,珍视与女主相处的时光,特别是老管家送饭时不慎透露了老奶奶逝去的消息,更加让男主悔恨自己的过错,想要去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最后他拒绝了牢头要放走他的企图,慷慨就死。
书生和小偷象征着礼教和市侩,这两方面对男主的影响都不明显,说明说教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明显,反而无私的关怀对一个人影响是最直接的。女主有杨幂的既视感,简朴的妆容仍然不能阻挡她的颜色。
4 ) 一个死刑犯的悔罪之旅
李行导演的古装片,换到大陆来看,恐怕已经看不出多少中国味道了。
电影讲述了一个如何拯救被宠坏了的孩子的故事。家境丰裕的主人公裴刚从小父母双亡,贵为独子,被奶奶宠爱,以至于任性使气,毫无节制,最终被勾搭的女子反咬一口,酿成杀人之祸,要秋后问斩。奶奶多方想办法,无奈之下竟然逼养女嫁给儿子,以便留种,在儿子儿媳同房之夜,终因羞愧难忍命归西天。
呆在牢里的裴刚与代父坐牢的书生、小偷等三人住在一起,又有狱卒的规训,心灵经历了一次成长,从刚开始的颟顸无理,目中无人,到出狱希望破灭,戾气收敛,从刚硬地拒绝与莲儿成婚,不想拖累她,到最终被莲儿感动,双宿双飞,而最重要的是,从贪生怕死到最 后从容赴刑场,领会了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道理。
影片是个法律人情的壳子,但其实说的还是悔罪和救赎。养不教,父之过,杀人之过,必有代偿,奶奶悔罪而死,裴刚也是悔罪而死。
他的悔罪,不在杀人之罪,而在对妻儿的悔过,不想让他们活在逃难中,而是希望死的心安理得,但这心安理得,还是没有说到自己和那个女子的关系,概略之,就是杀人偿命。想想现在的反死刑者会怎么想呢?
可怜的是,里面的莲儿就这样活生生做了寡妇。她的形象转变是最直男的,骨子里逃不了以身相许那一套逻辑。不在场的女子完全被遗忘,以及她的孩子也不知所踪,而这个在场的女子,到底是活在悲剧里,还是活在喜剧里呢?
所以,这个电影的价值还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纠结,这就是李行那一代导演的特点吧。
故事一开头便展现了裴刚越狱逃跑的场景,此后推磨抗命,奶奶看望,便将奶奶,狱卒和裴刚三者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也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之后故事才徐徐展开,我们得以知道裴刚为什么被抓,奶奶怎么想方设法解救孙子。
场景不多,很多室内场景,比如奶奶家的大厅,牢房,然后牢房的大院,走廊等,摄影算是把这种封闭空间和叙事结合在了一起。最有趣的是莲儿成亲当晚,是一个牢房走廊的深景镜头,前方黑暗无光,两边栏杆凸起,暗示着命运的遥遥无期和前途暗淡。
裴刚的表演是日本范的,激烈,紧张,动作一张一弛,连胡子看起来都是日本人,像日本著名演员三船敏郎。
整个布景看起来色调灰暗,穿着也像农村而不是市镇,挺怪的。而且布景太有影城的感觉,挺假。也许那个时代都是那样吧,邵氏的电影也是如此。
5 ) 我们今天怎样做爱人
因为生活中太少,所以我们爱看银幕上奋不顾身的爱。怎样的壮举!不问风从哪里来,不问雨从哪里来,独自扬帆于时间之海,偶尔遇见金色的沙滩、碧蓝的港湾,但多数时候,海水是浑浊的,天空是灰色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
就像《秋决》中,莲儿对一年后将被处决的丈夫说,「哪怕只有一天一夜,也是一生一世」。
屌丝如我,刚看完片还会做白日梦一番。只要善良,就能找到莲儿这样腰细腿长、温柔善良、忠贞坚强的仙侣。
再一想,不对,裴家有房啊!如果不能继承家产,她会毫不犹豫献身吗?而且那也不纯然是献身——不怀孕也当不稳少奶奶嘛。
这么简单吗?
起初,奶奶心中,裴刚的角色设定只是个被宠坏了的孙子,莲儿的角色设定只是个柔顺的丫鬟,对结婚,二人一个不知情,一个不甘愿,整个就是一木偶戏。但从裴刚抵制诱惑拒不圆房开始,木偶挣断了线,获得了为自身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从丫鬟到少奶奶只是身份改变,这份爱给她的,更是自我认知的跃迁。再赴牢房,是她自己选定了情郎。婚后第一年也是最后一年,两个人时时刻刻都咀嚼着短暂和永恒的双重滋味。人生苦乐参半至此!不登危楼高百尺,就不能手可摘星辰;不身陷绝境,就无缘相濡以沫的真情。「门前风景雨来佳」。莲儿推磨的磨盘下,是一簇簇黄灿灿的油菜花。他们甚至憧憬起了男耕女织,早早下田,按时回家,一屋子的娃。
其实,揣测莲儿为财出嫁是误入现代语境,把她当身边姑娘了。当下发表对爱情看法的,多是20-30岁、表达力尚可、表达欲极强的城市女性。她们其实是婚姻市场的紧俏货,多多少少被韩剧、失衡的男女比例宠坏了,习惯了唱空,在货架间挑挑拣拣,左手一件,右手一件,还嚷嚷着货色不全。古代物流、信息流都阻塞,女性选择少,情窦初开后就没见过几个异性,更易痴情。女人痴情起来,那可是不要不要的。
婚姻是长期或无固定期限的人身契约。不同于商事契约,基础不是商业利益,是更难计量的爱。且不说爱本就不求回报,其还几乎不可计量,商事契约的一般原则「等价有偿」在婚姻契约里也就无从谈起。何况,即使是商事契约,「等价有偿」也是空想。资金时间成本、货物折旧摊销,都是估算值。
在信息无限且无序的宇宙,一个长期的、不可代为履行的契约,就要做好被违约、遭遇不可抗力等风险的准备。完美主义者们,无常才是人生没得商量的真相呐。别再光说什么地久天长,请拿出行动,证明你的信仰。
剧情也有瑕疵。就拿他俩憧憬农耕生活来说,这样的憧憬,也就在狱中才不矫情。所谓按时回家,嘿,且不说耕地是「披蓑半夜耕」,连灌溉都通常要趁蒸发少的夜间。所谓一大群孩子满屋子地叫着,风调雨顺时还好,饥荒时咱试试?另外,人物的真实感上,现代观众固然解裴勇拒当传宗接代的工具,但古人家族使命感应该很重吧,裴勇是三代单传的独苗,他即使反感,也不会抗拒吧?
原文是之前写在公号上的 6 ) 四季更替的道家哲学
《秋决》是李行健康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与李行其它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相比,《秋决》的故事发生在古代汉朝,因此比之李行的时代片,显得更有历史质感。
电影完美契合健康写实主义的精神内核,以伦理道德说教为主,讲述了一个纨绔子弟回头是岸的故事。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如何在面对死亡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善良的心智,这也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理论。
“秋决”二字,复刻了古代的四季时节的特点,古风扑面而来。配上日本作曲家斋藤一郎的配乐,更让电影总体显得悲凉无比,尤其是片头及片尾的秋季,配乐配合布景共同营造出肃杀的氛围。而布景方面亦十分讲究,通过镜头、灯光等颜色的变化,配上体现季节特点的元素,将春夏秋冬四季表现得生动无比,如春之绿色生机,夏之炎热暴雨,秋之枯黄肃杀,冬之惨白凋零。
四季的变化是电影最大的亮点,由于秋天处决的规定,将主角赴死的时刻拉长为一年,通过沙漏般的倒计时,配上四季特点的变化,突出生命的无常及规律。如奶奶死于严冬,而遗腹子出现于万物复苏的春天,主角在充满活力的盛夏获得新生,而最后又在肃杀的秋季赴死。这一季节的更替循环,将生老病死的大自然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带有一些道家的哲学意味。
当然,李行拍片的目的依然重在体现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突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品行苏醒,以唤醒人性本善。同时这一过程也突出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的汉族思想。对于电影的价值观,笔者暂且不论,而李行在传统文化的宣传及传承方面是有一定的使命感,从电影史的角度也算是极其重要的一笔。
熊孩子悔过记。最传统的民间故事,棚里的四季,“唐代以前”的“中国”。大量运动镜头,圣母白莲花的“哪怕只有一天一夜,那也是一生一世”。李行导演的讲座:永远在筹备的[跪在火烫的石板上]、跟琼瑶的绝交。
赵文瑄蜀黍推荐的。
先哲鉴于春夏乃万物滋茂之季,秋冬为万物蓄藏之时,秋行肃杀,秋意萧索,叶落虫泣,山川寂悲,念上天好生之德,循春长秋实之意,是以官府刑决死囚,必俟秋后。汉丞萧何,明定刑律,立秋论决,是谓秋决。(今年的夏天过得比往年都快,一眨眼就到秋天了。)
極佳的民族性讀本
自秋起,至秋滅,從神憎鬼厭,到浪子回頭,卻都為時已晚,只道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李行老爺子化調度於無形令人服氣,歐威的表演更是讓電影有了讓人相信的資本。
虽然一如既往的主旋律,但这绝对是李行唯一一部靠谱的电影
这片这么牛逼,你们知道么?集李行之大成,将其中国传统伦常方方面面的思考集中在一部电影之中,从未见过如此中国的电影,“中国电影”就应该是一种类型。秋后问斩这种时序伦理,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它的深意。唯一遗憾是道理说太白,不够含蓄。三代单传,到现在这个社会,担子也还是很重的。
7/10。故事发展线索是裴刚的人格逐渐完整、两代人冲突逐步化解。每个角色都承担道德告诫的象征意蕴,裴刚面对公堂时残忍、狂暴占据人格中统治地位,与奶奶的骄纵进行反叛关系,莲儿的温存、体贴使裴刚走出死亡恐惧,牢头弥补了家庭中缺失的父亲,用苛责和打教的方式把裴刚当作自己走上不归路的儿子重新挽救。二太爷骗光良田并打算接管家产、奶奶在行房事之夜冻死为的是行贿小史,特权的勒索心态象征赖以道德维系的社会关系已瓦解。代表恶的小偷和良知的书生作为正反面影响着裴刚人格的成长,几次逃跑被暴打的裴刚来年才得知奶奶为救自己冻死而失声痛苦,长辈的地位重新稳固。结尾裴刚光明磊落地踏上刑场,拒绝连累牢头和妻儿,不仅代表传统的胜利(传宗接代的爱情观念和生命火种),更是人格的胜利(性善的直接动力)。通过傍依道德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结。
李行回顾展《秋决》,86岁的李行真是越来越老顽童了,心态太好,现场底气十足的自夸自黑又黑琼瑶还各种吐槽…,片子像是一篇反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古典小说,美术很精致,台词太过形式主义了,演技也有缺陷,但救赎的剧作内核还是很高级的。
作死富二代的诉讼案,最高级的地方还是影片展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情理法。
台词充满戏剧腔,人物扁平化,缺乏心理动作,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干净、缺乏肉感的故事,却讲述了中国传统“传宗接代”儒家文化对人性的戕害。“奶奶”身为女人,被规训为父权文化的代言者,而孙子则成为始终处于儿童期、没有超我的人。但他的形象也是不简单的,在侍强逞能之外,他还有好勇仗义的大男子的一面。总体而言,电影的杰出的地方在于通过简单的人物和戏剧化的情节还原了古代文化中愚昧而近乎魔幻的一面。
一招一式很讲究,美术大美,我主要还想推一下演员,那时候还没有台湾腔,好听极了。反观现在的台湾电影演员台词……
较糙
偷牛故事重演译,三代单传宠坏孙。秋决牢婚传香火,死生人情明教化。典型中国各种伦理剧,煽情似火人性如冰
四季轮换的对应,预知死亡后的改变。奶奶和莲儿在实际意义上的母女关系,对应牢头和裴刚实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亦映照出血亲层面上的亲子关系的种种问题。
其实在如今这个时代倘若不结合历史文化的角度真的很难读懂这样的作品了,事实上无论是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男主从前之后的转变都是极为动人的。在70年代能拍出这样的佳作,真的很难得。
落雨天@小西天。质感竟然有点接近筱田正浩和小林正树。看完才知原来配乐也是斋藤一郎做的。人物功能的设置和四季轮转的结构有点像舞台剧,张驰简繁的节奏把握得极好。世殊时异,佛系书生道的直言在当下观众看已有大话西游唐僧式的喜剧感,频频笑场。沙丹映前点了四个点:存在主义内核;道与欲的统一;刑期未刑;女性的牺牲奉献。补一个点:四时运行结合季节经典意象,传达出的传统生命观
一个人来资料馆看了《秋决》,回来路上有人跳河身亡。突然觉得生命太脆弱,生啊死啊都是一瞬间的事,如果不能好好珍惜,好好生活,一切未免都显得太短暂。来到这个世界也并未带来什么,不能带走什么,那就给彼此留下些回忆,给自己留下些痕迹就好。
7.2/N/A
3.8/5 在浪漫化的空间里讲了个传统道德故事,哄哄当时的中老年人还好,放在新时代语境里就显得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