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台湾,是如日中天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是“奇迹的典范”。
但是这样的台湾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台湾,企业生存难、创业门槛高,产业创新乏力,政府对经济社会影响能力越发微弱,贫富差距扩大,阶层固化……
尤其是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一无所知,和自身的坐井观天,简直成了人们快乐的源泉。
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一位博士的话来概括就是“如果说20年前台湾被视为‘奇迹的典范’,那么今天再谈‘奇迹’就是个笑话”。
《最后的诗句》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它的故事。
故事发生于2000年的夏天,整个台湾都充斥陈水扁喊出的“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的口号。
唯独施人杰没有,因为他的世界被另外一个人塞满了。
这个人叫晓萍。
少年时代的感情来得简单纯粹,只是光凭一个人的身影,就足以让另一个人失了神。
所有的感觉,用施人杰的好基友在加油站说的那番话那样
我喜欢你
我喜欢这个世界
我喜欢大自然
所以……
概括来说就是,一见钟情。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陈水扁靠着这个口号俘获了大部分台湾选民的心。
而施人杰靠着一首诗和晓萍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的施人杰义气风发,他向往未来,对未来无比期待,倒数着离开部队的日子。
教官问,退伍之后想干嘛
施人杰回答说:
找工作啊,赚钱,结婚,生小孩。
晓萍则在等着施人杰退伍,早早地规划着两个人的未来。
忙着帮施人杰算钱,算他之后退伍,两个人每个月还要还多少学贷。
如果想买房子的话,是要买在台北市还是台北县。
要存多久的短期款。
希望以后每年可以出国一次。
他们俩和每一个台湾民众一样,对陈水扁,和这个新台湾,充满了希望。
只是事与愿违,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由于施人杰的父亲生前欠了黑社会一笔巨款,黑社会们三天两头跑到施人杰的家里催债。
施人杰不怂,他说法律会保护他们的,既然他已经放弃了继承,这笔债务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他笃信法律,但黑社会不认这个理。
父债子还,黑社会纠缠不休。
直到门口被泼红漆,直到他和晓萍养的狗被虐杀,直到他被埋进石碓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他终于明白,法律并不能保护他。
然后是妥协,认命。
找了晓萍的姑姑借了钱,还签了分期,认了这笔债。
社会的不公平会轻而易举地消解掉一个人所有的坚持和信念。施人杰对生活所有积极和奋力抗争,从那一刻起,都烟消云散了。
前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奔跑,在这个过程中,施人杰已经找不到自己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只能浑浑噩噩地围着一堆债务活着。
而那时,台湾之耻陈水扁被踢下了台,马英九接棒上台。
台湾经济并没有好转,施人杰的境遇也没有改善。
从独立的大办公室,换到逼仄的小办公桌,反倒是越来越差了。
施人杰的人生仿佛没有未来。
他甚至不想对面晓萍的求婚,他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公平正义对于他来说已经只是童话,现实是,有钱意味着一切。
他怀疑生活,怀疑自己的爱情。
这或许也是大部分成年人的爱情的模样,没有物质就像一盘散沙,经不住任何的风吹雨打,不堪一击。
施人杰疯狂的敲打自己,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想不通生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你可以说是台湾日渐坠落的经济,撑不起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抱负。你也可以说是他一次又一次做出的错误决定。但生活不是找理由,它无法被琢磨和参透,就是这样。
于是抛弃一切,远走他乡,大不了从头再来。
只不过衣锦还乡的故事似乎只存在电视剧里头,但施人杰并不在这部电视剧里。
四年过去了,他不顾一切地离开,换来的是从大陆偷渡回家。
蓬头垢面,惨不忍睹。
台湾领导人换成了蔡英文,而台湾的经济还是一蹶不振。
而晓萍呢?
被假富二代欺骗、堕胎、自杀未遂……行尸走肉一般地苟活着。
直到施人杰重新出现。
她的眼里,有了光。
但这道光终究还是熄灭了。
晓萍问施人杰:
你还记得那首诗吗?
可以再念一次给我听吗?
晓萍还在惦记着过去,而施人杰在想着面对现在。
施人杰到最后也没念出那首诗,那首他们定情的诗。
而是说:
我们结婚吧。
晓萍终于是等到了这句话,但故事已经不是她曾经期待过的那样了。
那一刻晓萍真正明白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然后,了结自己,了断过去。
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施人杰要对生活喊最后一个“不”。
他买了枪,抓了那个辜负了晓萍的男人。
可意义呢?
别说报仇了,就连害死晓萍的罪魁祸首,施人杰都找错了。
谁都明白,所有的这些,源头都来自施人杰自己。
于是他回到家里,默写下那首诗。
我孤独地
在微凉的季节收拢双臂
等待午后的炙阳
给予我苍凉的生命
一丁点悲悯的温柔
也许走了 将不再痛苦和遗憾
醒了又是春暖花开的一天
只盼一天清晨醒来
我们都是美好的人
有着美好的人生
阳光将拥抱我们
在风中摇曳的脆弱
我将拥抱她
像拥抱一场纯真的梦
施人杰对着墙上的油画,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那些温存,那些温暖的瞬间。
他深知已经不能从头再来了,那么就在这一刻,到此为止吧。
8分 / 10分
怎么说呢,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一来是对这类气质的电影原本就爱不释手,二来关于施人杰和晓萍的感情,我确确实实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愿意把它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喜欢。
还是老规矩,后台回复“最后的诗句”可获取电影资源。
我们都以为自己会和别人不一样,其实 到最后,我们和所有的人都一样。
我不知道施人杰和李晓萍有没有设想过自己的未来,但是很可惜 这个未来再也不会来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爱情故事,他们像平常的情侣一样,偶遇、相识、相恋、争吵、分手、重逢,没有浪漫诗意的眷顾,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命运捉弄。
这个故事教会我要珍惜身边的人,不知道为什么 这一刻 我脑海里出现了你的名字。
电影的时间轴非常清晰,和大多数的青春电影一样,他们是同校同学。他喜欢打篮球,她喜欢慢跑。
他们因为一场联谊郊游 顺其而然的就走到了一起。「青春」二字果然轻松又盎然。
专门截了温贞菱慢跑时的图,太好看了。如果说「一把青」里的墨婷是有女初长成的话,这里的李晓萍是真的已经亭亭玉立了。
团体联谊郊游,他们单独走到了瀑布边的小溪涧。她问他为什么绰号是诗人,他说因为自己的名字叫做施人杰。
「他们都叫你诗人,我以为你会写诗。」
「被他们这样讲一讲,无聊的时候开始会写一下。」
「那你有想过以后当诗人吗?」
「怎么可能啊。我只是没事打发时间用的而已而已。」
「那你念一首诗来听听好不好?」
她希望他念一首他写的诗,突然就没有了。电影放完的时候,才续上了他念诗的这一段。看完电影时再回头看这一幕,难免有些唏嘘。
民国九十五年,爸爸过世了。但是这里的定义词却是「自由」。放下了一直压抑自己的,那就是自由。
爸爸是自杀死的。
他第一次阐述父亲的一生是在警察局因为自杀事件做笔录。生意失败、妻子偷跑、负债累累,所有中年男人最害怕的事情都出现了。
临死前来他服役的空军军事基地找过他。带着一袋梨子,可是这个碌碌无为的父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并不喜欢吃梨子。父亲的一生都是失败的,就算最后一点时间里面竭力展示出来的父爱都是失败的。
我想我大概能懂得这样的感受,但是又多少有些不愿意承认。
还有十八天就要退伍,教官是一位女中尉。他毕竟足够优秀,她是希望他可以留在空军基地的。听到他要退伍的时候,女教官不免和他谈开了。
他说:「找一份好的工作啊。然后赚钱、结婚、生小孩。」
说完之后,嘴角就忍不住扬起一抹甜蜜的微笑。那个时候,他对未来还是有憧憬的吧。
比风暴更可怕的是噩梦,比噩梦更可怕的是噩梦一直不会醒。
做人有些时候就像做噩梦,只不过做噩梦至少还有机会醒。
爸爸临死前借了200万高利贷,这对于刚刚开始实行憧憬生活的施人杰是一剂暴击。
这笔债务,就像爸爸临死前带来的那袋梨子一样,他拼命的想要甩掉 但是却无论如何也甩不掉。
即使他放弃继承只代表银行和国家 但是根本约束不了高利贷的追讨。他终于体会到了人生在他脸上掴的第一记耳光。非常非常痛,我说 非常非常。
但这个耳光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为了恐吓,高利贷杀了他们饲养的一只流浪狗。他回到家的时候只有一根血淋淋的狗绳和哭得不成样子的她。他们提着渐变的行李,搬去附近的廉价宾馆。在电梯里,他眼神麻木的抱着她。那个紧紧的拥抱不但是想要保护他,更是想要保护他们的未来。
他被高利贷折磨得体无完肤,她逼于无奈只能向姑姑借钱求助。他坐在浴室里,她走过去从背后抱住了他,这一次 换做她来保护他们的未来。那个时候,他们或许都开始察觉到了,那个叫诗人的施人杰已经一点一点地死掉了。
第二记耳光。
故事来到民国一百零一年。当看到「求婚」的时候,我以为是不是代表终于可以苦尽甘来了。
我猜对了一边,虽然「苦尽」,但是并没有「甘来」。虽然他偿还完了所有的高利贷负债,但是他面临着新的「苦」。工作的不顺利和感情的危机。
作为一名房屋经纪中介,他比我想象中要更诚恳一些,但是运气也要差一些。
他带着一对新婚夫妇看一套20年的二手房,提到壁癌漏水,对于新婚燕尔有些秽气。这一幕好像只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写,但是实际上却为电影结尾埋下一处伏笔。
这一处伏笔我很喜欢。
感情危机。
他们从无话可说 开始变成争吵和暴力。
到这里,我一直以为她要离开他了,可他们最后还是哭泣的抱在一起。我以为爱情已经淡化成了亲情,但是实际上 爱情是不会变的。而那时候的施人杰都还不明白。
要出去闯荡,要衣锦还乡。
他抱着一种突出重围的信念去了大陆发展,可惜返乡时却无比落魄。他是偷渡回来的。
他从朋友的口中知道,在离开的四年里 她并没有结婚,遇人不淑、堕胎、抑郁症、自杀。每一个关键词都像一个榔头敲打着他的脑袋。
他去找她。她为落魄窘困的他理发。
四年前,她在机场送走他时,转身就泪崩。
四年后,她打开门看见他,只是看着他淡淡的笑了一下,说:「你的胡子好长哦。」眼泪就流下来了。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也流下眼泪,因为那个会爱的李晓萍,已经死了。
第三记耳光。
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
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装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垮,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
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分享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
家门口的小桌上一直放着的照片,是他们当年一起联谊郊游时拍的集体照。最好的时光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候。
半夜墙壁漏水,他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这所破旧的老屋的壁癌已经超乎他想象的严重了。
也让我联想起了,很多年前他在做房屋中介的时候,一对新婚的夫妇拒绝一套二手房的原因:有壁癌的房子很秽气。
太讽刺了。
施人杰可能永远也想不到,这个不太有象征意义的预警会这么准确。李晓萍在浴缸里割脉自杀了。
她自杀是不希望变成他的累赘,不希望他是因为责任和愧疚选择和她结婚。
所以说,千万不要在17、8岁的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因为那个人会是你这辈子最爱的人。
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他站在旧居的一副油画前,是再平淡不过的笔触描绘的丛林溪水,但是他却不由得回想起他和她一起第一次出游的场景。
画挂歪了,他把头顺着角度慢慢的往右扭,慢慢的、慢慢的就掉进回忆的漩涡。
「他们都叫你诗人,我以为你会写诗。」
「被他们这样讲一讲,无聊的时候开始会写一下。」
「那你有想过以后当诗人吗?」
「怎么可能啊。我只是没事打发时间用的而已而已。」
「那你念一首诗来听听好不好?」
「我孤独地 在微凉的季节 收拢双臂。等待午后的炙阳 给予我苍凉的生命 一丁点悲悯的温柔。也许走了 将不再痛苦和遗憾。醒了 又是春暖花开的一天。只盼一天清晨醒来 我们都是美好的人 有着美好的人生。阳光将拥抱我们 在风中摇曳的脆弱。我将拥抱她 像拥抱一场纯真的梦。」
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幻想着未来的生活肆意、畅快、富足、安乐,但谁知,现实却总是一个巴掌接一个巴掌的袭来,打得你措手不及。
人杰和晓萍就在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校园第一次相遇。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便再也没有忘掉你容颜。那一刻,人杰爱上了晓萍。之后肆意宣泄他们过盛的青春与荷尔蒙。
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爱情的元素也开始不断地增多,只是还踩着青春尾巴的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两个人相爱就能幸福,金钱可以影响很多,包括爱情。被社会蹂躏到体无完肤之后,当初的爱情似乎变得廉价,因为贫穷的未来,怎敢谈现在的爱情。
这部电影中以爱情为主线,但是以往从台湾爱情片中看到的甜蜜、煽情都被导演割舍掉了。留给观众的,只有冰冷刺骨的现实。更早的认清现实。
残酷的现实生活总是让人们赤裸裸的经受着风吹日晒,最后尸骨无存。也如骆驼般等待着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压抑和丧才是生活的主题,灯红酒绿是少数人的权利。影片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的展现生活中的无奈,将人物一步步的推向死亡。简单写实的故事更容易感同身受,而最后买枪复仇则太过刻意了。如果没有背负上巨额债务,或许男女主角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可是,生活有时候就会突然给你一记重拳。
阿施和晓萍从最初的相识到相继死去,十几年的岁月人生浓缩在了100分钟的剧情里。《最后的诗句》没有想为台湾的年轻一代撰写命运的史诗,也不是为时代的变迁画下一个注脚,而是在对两个人命运的白描中敞露出本真的生命。电影中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老生常谈:加油站的相识、郊外联谊、发生感情、服兵役、共同生活、父死债背、遭债主追杀、远行大陆、归来、女友自杀……发生在阿施身上的人生机遇,足够编排为一出戏剧;但同时,这也很可能就是普通人的命运。
我不觉得导演在对情节的设置上过于用力,力图以角色的悲境引发观众同情,进而关照到背后的社会格局;相反,正是用了这样过于戏剧化的情节编排,并且将重心完全投注在情节流转上,才有了一些新意。选取最有戏剧性的人生节点,仅仅表现这些节点,而将日常生活的稀疏瞬间尽情删去:这违背了现实主义电影因循的套路。直接的白描手法使得电影与现实间产生乖离的效果,观众与电影形成为一种距离。电影中的情节再残酷(债主追杀、自杀…),也很少能引发观众共情,原因在此。
这样的电影是有新意的,情节也不是流水账式的简单纪录,里面有一种隐藏与显露的操作。比如阿施和晓萍在郊游联谊后,直接切入的下一组镜头是阿施在兵营给晓萍打电话,从谈话内容我们获知了许多信息:阿施正在服兵役,马上退伍;晓萍在出版社上班,经常加班,从她规划两人未来生活的话中可以看出两人已经(正在)度过了甜蜜的热恋期,为了将来的同居生活努力。电影没有去表现两人的恋情从最初相识到热恋这段在我们看来最甜蜜的时期,反而对其留白了。理由也许是这些时刻是大多数青春电影都会表现的,会过于甜腻和清醒,而与整部电影沉重的基调不吻合。
由此可以看出,导演在剧情安排上是深思熟虑的。再比如,在点出阿施家世背景的设计上,先是接到一个电话,阿施的爸爸来兵营看他,两人之间发生了矛盾,紧接着另一个电话就通知到阿施爸爸出车祸了。这一组镜头透露了很多信息:父子有矛盾,阿施爸爸做生意失败导致家境很差。这为后来阿施身陷债务、被威胁,进而影响到他和晓萍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处伏笔是很值得学习的,是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行表达的手法。电影留下了很多值得让人回味的空白,比如关于晓萍的家世背景,显然是很不错的,她的姑姑可以为其还债,但关于她的家人却语焉不详;以及她最后为何在阿施从大陆回来后选择了自杀,都引人深思。
《大佛普拉斯》不乏为一部好电影,但在它表面的真诚下其实掩盖着导演的机巧与匠心,它将现实生活戏谑为一出闹剧,却也止步于点到为止。相反,《最后的诗句》虽然看似生猛有力、野心十足,尝试以一对情侣的人生机遇来反映社会现状,但在底子里,它是真诚的:它排挤掉了日常生活中美好、煽情、小清新的东西,留给你一具生活的躯壳,让你血淋淋地目睹到真实。相比而言,《大佛普拉斯》过于温吞了,就像一个童话,借助于文本上的操作,在一套编码与解码的设计中让观众看到被安排的现实。《最后的诗句》用了最为电影的语言,“轻描淡写”地涂抹人生。我想“看到”就够了吧,这是最重要的。
是啊,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吧。总有刚刚好能拖垮你精神的灾难,总有看似年轻优秀的人最终比平庸还要落魄,总会从一开始就爱上错的人,总忍不住互相伤害,总不舍得放手,总是女人爱的更多更投入,总是分离,总是流泪,总是抑郁,总是怀念,总有撑不下去又不得不撑下去的时刻。
除了表演得不错,一无是处了
一直都4星,最近是不是標準太低?但我覺得我首先看就把他當成電視電影來看,章節式也無可厚非,這種觀看的方式本身就要預計我們會一直暫停跳出來做其他事,然後或許我真的本來毫無預期,但演員表演跟一些詩意呈現都滿好看的,愛上溫貞菱,好想找他演戲哦。當然離電影有段距離,但這種片還是有價值的
好像之前就不止一次看过类似的故事,却看着看着还是心痛、悲伤、想哭。等到片尾曲结束之际,再那最美好的青春回忆结束之后,天空依旧是蓝天白云,却传来一声枪响。悲恸、绝望之后的解脱。傅孟柏演得很好,温贞菱更不用说,早已是她的粉丝。
男主到最后可能都没有懂得相互拥抱到底是为了什么,彻底的个人悲剧
2017最喜歡的電影,跟推拿一樣,片尾曲讓人不斷回味。傅孟柏成功扮演隨時代沉淪 ,永無出路的台灣年輕人,雖然有點退縮、窩囊,但本質上誠懇、個性不壞,試著在社會上立足,但不知怎麼地,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最后两人吃饭的画面看着想哭,本是美好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两个人,却被现实虐的体无完肤,生活里看不到希望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傅孟柏86年的,前途无量。
是好看的。我们总以为,爱和成长会把人带到更好的地方,却没想过,终点会是死亡。
他們二十幾歲,騎著摩托車兜風的日子,怎麼會想到往後的人生能那麼苦。斑駁的牆面,漏水的屋頂,頻頻摔倒,無名怒火,任憑怎麼折騰都是在浪潮裡打滾。(很稚嫩,模仿➕套用,但太真實,真實到每一聲無奈的嘆息,每一句炙熱的爭吵都彷彿在耳邊回響。)
我说不清楚压死他和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但他的父亲或许是让他走上与父亲同命运的不归路的第一根稻草。还好那个男人在我20岁时就跟我说“你自力更生吧,就当我早死了”,感谢他的抛弃让我活了下去。
人生这场马拉松,无论外界条件如何,最终决定自己人生的还是自己。
能把这么狗血的剧情拍的这么好看,足见导演功力的深厚
16年的无路可走、无梦而绝
你为生活写下了一首诗,生活却把它变成了一坨屎。
近年台湾佳片...压抑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个人压力,促成这个令人惋惜的悲剧故事...天花板的霉漏如同主角的心病,只能腐化...女主温贞菱很有味道,耐看,动静皆宜,带有一种病态的活力...陆台关系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男女主角的演技在线,现实够残酷。
所以说,千万不要在17、8岁的时候喜欢上一个人,因为那个人会是你这辈子最爱的人。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他站在旧居的一副油画前,是再平淡不过的笔触描绘的丛林溪水,但是他却不由得回想起他和她一起第一次出游的场景。画挂歪了,他把头顺着角度慢慢的往右扭,慢慢的、慢慢的就掉进回忆的漩涡。
原谅你的人仍会一直原谅你 只是你的错也让她背负起来了 这一点 你如何也不能被原谅
这不是台湾版的《后来的我们》吗?只不过是更残酷更犀利,特别是后来的后来那个部分,有一种青春无法承受的痛,悲剧的导火索没有道理可讲,却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让一片生命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