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伴着画外音和管国治四合院里的狗、猫、鹦鹉、鱼缸展开故事,给人一种挺安逸的感觉。接着伴随演员字幕表打磨钥匙的情节特写给我挺深的印象,还以为这是片中主人公的职业,不过到后来可知这一片段的重要性。细致展现钥匙的打磨过程,包含着管治国对孩子们回家的期待,生怕孩子们回家进不了门。老管一大早出去买菜这一情节挺常见,要么是老年人安逸的日常;要么是期盼已久的孩子们要回来了。老管在家择菜这一片段更是让人觉得他这老年生活不错嘛!可是,这一俗套日常怎么能少呢——孩子们统统有时不能回来大团聚了,不过这不仅仅是我们所猜测的孩子们忙,还因为管好发生了意外(管治国的小儿子)。
由于孩子们都不回来了,老管就决定自己去看望没时间回来的孩子们,还挺矫情,说是补全记忆断层,后来让我们知道其实人人都活的不容易。坐在高铁上他本想跟对面的父子客气一下,结果人家小孩儿毫不客气一把拿走了他的饼干。说是小孩却完全看不出来,说是因为吃激素食品太多了。也是,现在过度肥胖的人可不少,食品问题也是一次次爆出令人乍舌的新闻。老管先是来到天津小儿子家,他是个摄影师。老管在他家门口一直等到晚上儿子也没有回来,手机关机。其中老关把儿子从墙上垂下的照片粘好这一细节,也预示着管好遭遇雪崩。老管看到了小时候的孩子们,这样的片段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在四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与家人的联系就基于和妻子的一次次的通信。所以他对孩子可能会有一种愧疚感。特别是当他来到管全的创业基地发现儿子已经辞职,还卖了房子。这时他提到了妻子,管全气愤的不让他提母亲还有后来管全告诉老管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老管问为什么管楚不告诉他自己的遭遇,管楚说妈妈就是这样报喜不报忧。都说明在孩子们的心中父亲的缺席给他们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子女不在身边时父母总会回忆起孩子小时候发生的种种,其实就是对孩子们的思念,这就特别贴合现实生活了。
大女儿管清可以说是位女强人。工作顺心,但是家庭就很俗套了——老公喜欢的是医院里崇拜他的小护士而不是她这样的女强人,老管以为他们只是关系僵硬,其实她们已经离婚了。这点其实我有点小吃惊咧,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设置更好。在现实中也是这样,与其在一起别别扭扭不如干净利落的分开。毕竟电影还是有示范作用的嘛。管全本来是一名留英的英语老师,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创业梦,这就跟现实中的很多人一样了,他们虽然也用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总有一个创业梦。他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卖掉自己不多的仅有的家产;每天过着迷茫失落的日子;对自己、对家人没有任何负责的能力。管楚在父亲心中就是一个天生的舞者,老关以为她在澳门跳舞。但其实管楚早就“不跳了”。她为了生存在餐厅的橱窗里跳舞来吸引大街上的人进来吃饭,看她表演的不再是她的观众。她不是艺术家,只是取乐与客人的表演者。在我们身边不知道会有多少对自己的梦想依然已经撑不下去了的人。管好之所以去西藏是他觉得自己太孤独了,他迷茫、不知所措。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孤独吗?我觉得会有很多肯定的回答。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变。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孤独。管好去西藏洗涤心灵,但这也如同他自己说的一样——其实去西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去西藏只是意味着对现实的逃避,对问题的回避。但我觉得我们可以暂时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放一放,先让心灵轻松片刻。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中规中矩吧!但还可以。(补充一点,《一切都还》改编自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我还没看过,但看一下很有必要)
一切都好,正如影片一样。我们会有自己的挫折,但总有一天它会过去的。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很好,但最后一切终究会好的。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涌现出的回忆瞬间让鼻子酸酸的,不禁红了眼眶。蓦然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
从影片里的父亲和孩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影子。我家爸爸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互相说过我爱你这句话。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他特别宠我,和我一起看动画片,唱里面的主题曲,我把他用来题字的墨全部用来在地板上和墙上涂鸦,他也只是轻笑着说了一句,我宝有天分,画的真好看,去他的班里找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会跟我说他今天又讲了什么关于我的趣事。。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俩几乎不怎么交流,偶尔说话客气的像个陌生人。大概是上了寄宿制学校之后吧。。。出外求学工作多年,有时会感到迷茫,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历经磨难,和小时候不同的是,受了伤吃了苦却是不会再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不想让他们担心,又仿佛想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的一切了。报喜不报忧,也是唯一会做出的选择。
缺乏交流,是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问题吧。
早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太多事情不能诉诸于口,也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好。。。
匠气吓人,怎么也想不到张猛能拍个这么公益广告一样的电影,当然最可怕的是张国立这个爸的角色,做的所有事情和我爷爷几乎差不多,特别是比较隐性的背景部分⋯我想说的是这个老人形象(包括我爷爷)做出来的事都是很小众的,不容易能打动大部分观众。部分形式感还是太重,直接导致煽情差口气。
虽然都是改编,但在看美版《天伦之旅》的时候,还是很感动,而对于这一部中国制造而言,似乎稍有触动,但却难以感动,说是一切都好,其实是善意谎言下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蛮奇怪的,或许这就是因为过于熟悉而带来的一种隔阂感。
高铁上、少先队员红歌唱、年迈老团搓麻将,爬梯彩绘画壁上,影像捕捉去西藏,澳门天鹅舞橱窗,上海洋人开荤腔。养狗如养人、报喜不报忧,雪纷飞,四儿悄然归,父终弥补当年憾。王少雍在见面会上一哭是神来之笔,与主题如此相应。全片败笔:贾樟柯!
偏向公益,它的意义不在于对剧作戏剧性的多高要求,而是对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反思,平平淡淡的剧情和波澜不惊的节奏,以父亲的视角观察着子女的生活,张国立雪夜和子女交心还是挺动人的段落,不过剧作上北京人去上海买房这设定太扯了点儿。贾樟柯居然没说山西话。龙标编号第666号。
2016第一大PPT之亲情篇,公益广告既视感,全程课文朗读,空洞无物,甚至忽视了四个孩子的年龄概念。但,依然向其立意致敬,2016年,家人安康,一切都好。
父母想要的是孩子常回家看看,一切都好就好
用了那么多回忆杀,却没有一次用在了真正的点上。就像片中出现的X牛广告,整部电影也就停留在公益性质的暖心上,不是平庸,也是偷懒。据说,比一个北京地质工作者可以生四个小孩更加无法令人理解的是这四个北京小孩居然全部跑去外地谋生,其中一个还在上海买了房…请问北京土著阴影面积是有多大
提醒大家并不是很商业化的爆米花片,千万不要抱着看合家欢或者撕逼大战的期待去看。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平凡家庭的展现,引思考,有回味。不会让你的心情大起大落,静静的拍摄手法却有着淡淡的深刻。并不会泪流满面但看完心情始终有些沉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完全不能相信这是拍出过《耳朵大有福》、《钢的琴》的导演的作品。
如果没有看过《天伦之旅》的朋友该片是一次非常不错的观影过程,电影相对不如原版,但张猛的水准还是不俗,叙事平淡,亲情话题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小人物的艰辛与温暖写照深刻,改编的版本很有本土特色,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艰难的人生,张国立演得好,贾樟柯最抢眼!
完爆美国版。这种故事只有放在东方社会才有代入感,不用死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能打动人,很高兴这次编导都抓住了这点。
虽然不赞同那句“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当我们跻身于这个物欲很流的·社会里努力挣扎的同时,知道为父母报一声平安是远远不够的,相知相守,你知他们就应该守护他们
这部太老派了,开场结尾简直无缝对接央视关爱空巢老人公益广告,但好在是张猛拍的,美感还在,技术还在,幽默感的细节还在,温温吞吞的看完了,居然不烦人,还挺舒服的
匠气,生硬,很假,很虚,空洞,毫无说服力。唯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不矫情不做作,但除此以外,比意大利版和美版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简直无法相信居然是牛逼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的新作,三观尽毁#
“如何拯救亲情,这个世界上最严肃而麻木的感情。” 整体不如2009美版《天伦之旅》,老爸拜访子女过于走马观花,但有亲情作支撑,依然有几处感动的地方。跟《钢的琴》不能同日而语了…
其实就是一部讲述亲情、人心和团圆的公益电影。但是,你有过出远门之前对着家里的相框说话和道别的经历么?我有;你有过对最亲的人至终也没有告诉对方一些真相,以免其担心的经历么?我有。所以,我还是喜欢这个像电视剧一样的故事。
一碗中国土鸡汤。
张国立亲口说这个片子拍早了2年!说实在的这个片子,编剧和导演没有把剧本打磨好,所以剧情不好看,我买票完全是奔着能见到张国立本人去看的,影片放映后,张国立也出来讲了几句,大意就是他知道这样的片子不会大卖,票房肯定不好,当初看到剧本说不愿意接,片方诚意高,说一些非你莫属的赞美才接的、
《一切都好》我最大感受是 怎么还没植入百事可乐的广告 急死我了都!
翻拍天伦之旅,构造基本一致。开头中央一公益广告即视感,一个年过半百的空巢老人…结尾蒙牛乐事贺岁广告即视感,一家人团圆过年。中间过程略显单薄,不饱满,矛盾冲突有了但完全没解决…演员演技也没发挥出来,一些客串毫无存在感。毕竟年度第一部片,感觉还是有所启迪,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