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些同学忽然某一天就转学了,然后听说,是他的爸或者他妈从国外回来了,来接他一起走。但是其中也有一两个,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这次去国外只和他爸爸或者妈妈一起,因为出国的爸妈和留守在国内的另一半离婚了。言谈举止中,也能够听出来他们的一丝难过,比如说起留在国内的这个亲人如何在他面前赌咒发誓说另一个亲人的坏话,对他的出国依依不舍,埋怨另一个人从他身边把自己抢去,等等等等。但是很快,这种谈论又被即将奔赴彼岸幸福生活的憧憬所冲淡:小学五年级才学二位数加减乘除考一百分完全无压力,也没有这么多期中期末考,圣诞节时候有装饰得很漂亮的圣诞树,一天24个小时的动画片节目,让人听着心意荡漾。
他们转学出国以后,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成为大家谈论的中心,畅想他们现在的生活,无不流露出无比羡慕的语气。再过了一些时候,大家就不再谈论他们,即使偶尔提起,也好像是说起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一样,遥远而陌生:他们从小伙伴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从此杳无音信。
但是还有那么一两次,我又见到了他留在国内那个离婚了的亲人。这让我又想起了记忆深处几乎快要忘记的那个儿时的同学,并且提醒我,原来他还和我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细若游丝的联系,因为这个亲人。
我父母的单位里也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他们往往都和父母差不多年纪或者更小一些,两个人都是这同一个单位的,其中一个先出了国,站稳了脚跟后来接另外一个;又或者,出了国的那个干脆就不回来了,就托朋友带回来一纸合约,两个人离婚。大家谈论起离婚是如何的绝情或者无奈,但是更多的还是出国了的那个现在混的应该是如何如何好吧。那个时候我妈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要不然,咱们也出国吧,你先出去,然后再把我们娘俩带出去。我爸不愿意,说咱现在这工作好好的,出国去给人家刷盘子打零工,干嘛?我妈又说,那我先出去,再带你们爷俩。我爸笑着说:我怕我也跟那个谁谁谁一样,到头来被你给踹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父母一辈几乎人人都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有的人付诸行动,有的人做饭后谈资。那些付诸了行动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朋友,都一起带走了,从此消失在彼岸。而今我虽然也身在此岸,但是也再没有找到那些人。
很好看的片子,出乎我的意料。过年里看的。
年轻的葛优在里面虽然已经有点秃了,但非常潇洒帅气。这是1992年的片子,葛优因此获得了那一年的金鸡奖影帝。
想写一写的原因是出于昨天写了关于甄嬛传的影评。关于厌女。但是在这个片子里,完全的是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尊重和爱护。葛优演的男猪脚非常绅士。
看这部片子的感觉是有点奇特的,当然觉得它很好。但是也会让我想,怎么现在没有这样的片子了呢?也没有了这样的男女人物形象了呢?
过年里看的半个喜剧,也很好。但是里面男猪脚的差劲,还有对于女性的一些歧视还是很明显的。要么是时代不同了,再没有那么纯情和绅士的男女了吗?
还有一点是,徐帆在里面很美,葛优外形不出众,但是演了这个爱情剧的男一号。这也是现在的片子不可想象的。爱情片,一个那么丑的男猪脚。而且男主角并不是像101次求婚那样以丑角的定位出现的。现在是没有这样的片子的。半个喜剧里的男猪脚,也明显是长得很不错的。
而且这两个片子里的男猪脚都很会说话,有点痞。但葛优演的这个角色内在品格高级多了。他在妻子出国后想追求家庭温暖,但是并没有和女主角有任何越轨的行为。两个人一起吃饭,逛街,去找不靠谱的朋友寻求签证之路。比起半个喜剧里的剧情看着却浪漫多了。
可以说,大撒把可以直接碾压现在的绝大多数国产爱情片。
我很疑惑,现在的人都没有那种朴实的爱情了吗?还是现在的观众不愿意看了?
我只能说,我觉得大撒把很好看!
似乎是改的乐美勤的话剧《留守女士》,故事背景设立在当时的出国热潮中,两个留守男女在面对自己的另一半出国之际,面对远距离恋情和面对孤独时的内心困境与微妙变化。冯小刚的剧本、对白已初具雏形,借葛优的贫嘴,把喜剧的智慧变为人生苦难的“心灵鸡汤”。
北京老爷们儿疼媳妇儿就是大撒把,培养出了不识货的婊子,但肯定也能落上走心的姑娘
1. 「会吃吗?」饮食男女孤独时候,一餐热饭胜过一切。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 回放了五遍,最后的播音里是「开始登机」不是「停止登机」。若剧情最后强留,故事就落俗套了。
只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陌生又熟悉的亲切感。时间跨度上略显不足,拍摄手法也略显笨拙,但是剧本处处透露出冯氏喜剧的影子,编剧的影子远大于导演,那种贫嘴中蕴含的悲情意识,是现在的冯小刚所不具备的。日本料理点餐那段真是笑死……
过年好…孤独的人类互生同情之理解,假结金玉盟,拒绝诉衷肠…葛大爷一副厚皮囊,隐藏住浓浓忧伤…徐帆当时多漂亮,真真便宜了冯小刚…看时不免想到墨镜王,帝都人情异乎香港,孤男寡女骚情相仿…如果拍拍国朝当下部分孤独群众,那该是啥模样…
看过好多遍的一部电影,那时的冯小刚也贫,可还算真诚。印象最深的是过年那段戏,两个孤独的男女,在爆竹声声里,若有若无地慰藉着彼此的孤独。
温情动人,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散文一样。最后水灵灵的徐姑娘睁大眼睛对葛大爷说:你本来是可以把我留下来的。心里一软,少女心又上来了。。。
大sa ba就是留下来的大sb,冯小刚和郑晓龙合作的剧本太棒了,90年代初满眼都是涌进的外来事物,出国潮随着起飞接下来就是他俩的《北京人在纽约》,日臻成熟的葛优呢是《霸王别姬》和《活着》,也奠定了以后冯氏喜剧贺岁片的基础。被抛弃留守的男女假装试爱不就是后来的《花样年华》嘛,突然跨越时间的字幕卡和漫步北京景点的闲聊蛋侃也有点京味儿侯麦的意思,天安门城楼上还戏耍了一番王朔和文艺女书迷。台词金句频出,几个黄金配角出场的段落都太精彩了,时装模特一样颜值巅峰期的徐帆真漂亮,但演技相比就太戏剧腔啦。情感转变的节奏以春节为界拿捏的也好,其实还是相当于自嘲式的肯定了在改革开放后还要有坚守重情义的人。当时好多国产片旧制作模式上的通病整体稍感粗糙,尤其后期的配音和音效。中间剧院胶片版。
当葛哈利遇到徐莎莉,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北京通往卡萨布兰卡的那一刻!其实最后的抱与之前的拥都有点过,还是应该处理的更含蓄些。冯式京味侃爷剧作与葛优的表演特点(局限?)决定了此片的情趣必须大于情感,愤世调侃古道热肠性格组合真要给你直接拔到纯催泪的程度?总感觉会兜不住。冯小刚的煽情,既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罩门,成败与否更要依仗每部作品自身的免疫水平。本片而言,还是拿签证那段最好,俩人一起走出使馆,徐说真的有点后悔来,葛安慰说没事儿下回再办(他希望没成),这时徐从怀里掏出签证说,办成了……(ps林周云住在亚运村安慧里二区12号楼,拍摄当年正是俺家三区隔壁)
你要说他套路吧,但也是用心。北京直男就是可以往大一点扯,细节处逗得你心痒痒。冯小刚郑小龙的编剧。冯开始认识徐帆并展开追求就是从这部戏开始,冯小刚受邀看完试映后说:“这部戏还不错,就是女主角还差点。”夏纲导演告诉他,“女主角就坐在你后面。”冯小刚回头,看到了徐帆,这是他俩的第一次见面。7.7
看到最后才明白大撒把就是大SB的深意。
徐帆滿臉膠原蛋白,葛優永遠是禿子
突然好怀念那个“混乱”的时代:最起码,春晚上还能瞅见赵本山“插科打诨”般的讽刺揶揄,最起码,甭管暑假寒假,每年都能有与你约定不变的周杰伦,最起码,即便三观略不正,韩寒郭敬明一类的青春还能在报亭瞥见,最起码,凤凰卫视还能看到日本的动画片和锵锵三人行,最起码,那时候的贺岁档,真的是把人逗的前仰后合。最起码,那时候,能随意放炮和烟花。现在好了,什么都“规矩”了,连老城各类小店的招牌都特么清一色了。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
- 会和面吗? - 我们家没面粉。 - 嗯(掏出来一袋面) - 唉,我可不会擀皮儿啊。 - 会吃么 - 看,后悔了吧? -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爱吃,咱就算没白忙活。
往大里说话,往小里体贴人。
北京人在纽约前传。葛优在里头一本正经地幽默,非常喜欢。北京人那时可真时髦啊,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物质条件~毕竟首都!
九十年代女演员那种特别“刻意”的表演方式,我特别爱看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该国以盛产鸟粪著称,号称鸟粪之国。
“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