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敏感坚毅的杰克最不能忍受的。他无比爱妈妈,可是,如果不是对她充满了失望,甚至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一定不会选择带着弟弟离开。哈哈哈哈哈哈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萌萌妈妈(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10307924/
当大家都在骂这个妈不负责不靠谱的时候,我倒觉得她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这个母亲贪玩,忽视孩子的需求,但她并没有因生活贫困而迁怒于孩子,在整个电影中,只要有妈妈出现的场景,母子关系总是和谐愉快的,即使杰克扔了妈妈男友的衣服,妈妈也只是轻言细语地问:“一定得这样吗?” 然后又安慰杰克:“咱们今天好好过。” 这个母亲很理解,也很保护孩子,这是很多母亲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她无力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而这两个孩子,无疑也是她下一段婚姻的拖累。 将杰克送进辅导所,是她所不情愿,但也是明智的选择。而杰克,这个敏感,懂事,乖巧,一直象小母亲一样照顾着弟弟的小大人,实在让人心疼。影片最后他带着弟弟主动回到辅导所,我不认为是出于对母亲的憎恨,我更愿意理解为他明白了母亲的苦衷,明白了母亲失踪这三天不仅是追求个人幸福,也是为了母子团圆的长远计,因此杰克决定,辅导所才是目前最适合自己的所在。
看完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喘不过气,就是电影中Jack,他总是在奔跑忙碌,虽然才9岁,却承担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而杰克的母亲绝对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她自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知道杰克会把这一切都做好,所以她理所应当的享受,很显然她自己都没有进入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她就像小女孩一样,追求爱情,纵声享乐,和孩子的玩闹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心智并不成熟,也可以因为一段新的恋爱抛下孩子,几天不见踪影,对杰克更没上心,她口口声声说爱他们,却没付出多少行动,杰克在教养所时她没来接他,放任把小儿子扔在朋友家几天,也没起到教育的责任,杰克因为愧疚朋友而心切选择偷东西,显然没人教育过他,他用了错误的方式,还有应该还带他去过一些声色场所,因为杰克可以熟悉地去酒吧找她的前男友打听下落,还有她不停带各色男友回家欢愉。
但说她完全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对,她会在男友面前维护孩子,她会因为要送走孩子痛哭流涕,这也是杰克在辅导所中一直想回来的原因,他需要他母亲给的这些爱,所以他会和母亲的男友作对,还有他的付出,也是在讨好母亲,他想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换来为数不多的安全感,这也是缺爱的一种表现,他害怕,害怕失去这些仅剩不多的母爱。杰克的母亲给了他们母爱,只是远比不上对自己的爱,其实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我们基因就写好的,可这不代表就能我们不负责的行为开脱,我们还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既然选择当一个母亲就要付出应有的责任,她显然没做到。
杰克的母亲过的也是一些底层生活的女性的生活写照,她们没有文化,做着清洁工,洗碗工的工作,空闲时间就去混迹酒吧等场所,交着些不太靠谱的朋友,她们很渴望爱情,却很少人能真正爱护她们,在懵懂无知的时候就成为了母亲,因此她们也很难能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更不必说让她们怀孕的男性,他们往往缺乏责任感,激情过后就不见踪影,或者种种原因消失,看这部电影时我就想到了一部日本电影《无人知晓》也是这样的家庭。
孩子就成为了牺牲品,杰克虽然年仅9岁,却没有一个9岁孩子待遇,周围的人没把他当一个小孩看待,在他找母亲的时候,去找她的男友时他们总是亲切的拥抱他的弟弟,对他少有关心,在他们睡在别人车上时被打的也是他,就连他的母亲也是,母亲对弟弟总是和他亲密的玩闹,对杰克就是坐在一起讲话,倚靠在他的肩膀,因为他年纪大,所以他自己也觉得这是应当的,然而他也有着暗暗的羡慕,在母亲专注地看着他弟弟系鞋带的时候,他又何尝心里不难受呢?他3天的经历,流浪街头偷东西吃,被车主挨揍,被商场售货员追,找母亲的前男友们,其中的惶恐不安,小心翼翼,各种心酸都被母亲忽略,没有人在乎他经历了什么。
在知道母亲的新恋情时他已经没从前那么抗拒了,母亲问他戒指好看时他赶紧说好看,因为他已经怕了,怕母亲再次消失,而母亲依旧沉浸幻想和浪漫中,杰克的心也越来越冷,再看到备用钥匙后他知道自己对母亲来说基本就是一个照顾弟弟,干家务活的人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付出被当作理所应当,所以他选择了离开。
我觉得这是对杰克和他弟弟最好的结局,杰克母亲因为一段感情可以几天忘记她的孩子,以后这样的事也无法保证不再有,弟弟的寄人篱下的不确定性远比去教养所风险大,母亲的注意力更是放在了感情上,他们以后的生活就算不是坏也不会好,所以杰克带上了他弟弟,这不是杰克一时兴起的,他很平静,悄悄的离开了,他决定要摆脱这样的家庭,这对9岁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可以说他的心智比同龄人成熟太多了。
这部电影中我很喜欢杰克和弟弟自己相濡以沫的亲情,弟弟很乖巧可爱,杰克很坚强懂事,这也很让我心酸,看到杰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还算好的母亲前男友时,小心翼翼地讨好,怕被赶走问他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年纪还小的弟弟在椅坐上转着圈圈,还有车主来时赶紧叫弟弟跑,把弟弟拉在商场时从白天等到黑夜,不断自责懊悔,背着弟弟回家,轻轻地把包放在熟睡弟弟的头下……弟弟对哥哥也是充满着信任,哥哥说什么都照做,认真学习系鞋带,在哥哥找到他时问他还好吗时说好,在哥哥不小心丢下他后没哭闹责怪过,在哥哥带他去教养院时也不质问不反抗,两人互相理解互相依靠。
电影以冷色调为主,剧情紧凑严密,气氛充满着压抑,看完后让我对亲情有了重新地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父母的爱双方应是平衡的,我们有付出,才有收获,一味地享受,一味地依赖会造成亲情平衡的失调,就像杰克逐渐对母亲的失望。还有人的社会责任,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的童年就不应该拥有父母的失责而带来的悲伤。
《杰克》是我目前看过最对胃口的亲情电影,父母缺位,手足相顾,懂事坚强的长兄和听话可爱的弟弟,所有元素都戳中我的心。 片中的母亲非常年轻,贪玩爱闹,丢下孩子们流连于一段又一段爱情中。她的心理年龄也很小,前期和孩子们打打闹闹,后期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依偎在长子肩头诉说新的艳遇,一个是幼子睡着后用手护着妈妈,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母亲在家庭关系中并未担起家长的责任。 但当我站在常规道德高地去谴责母亲不负责任时,又忍不住思考,她为何如此?她那么年轻,却拥有两个不小的孩子,这真的是她在自愿情况下怀上的吗?或许我们不该简单地批判她,毕竟影片隐藏了她成为母亲之前的遭遇。 杰克对母亲的感情也很复杂。最开始对母亲把男友带回家,走路踩过他的漫画书等行为生气,并且扔掉男友的衣服作为发泄,后来却因母亲的种种作为逐渐失望到麻木,情感转变令人痛心。 虽然母亲在男友即将动粗时保护了杰克,但男友愤然离开后母亲对杰克说的那句“非要这样吗?”,语气是略带抱怨的,她不希望孩子阻挡她谈恋爱。而且她选择去追男友,而非安慰受惊的孩子,也能看出母亲心中的天平是倒向爱情的。 杰克出于孩子对母亲天然的爱,虽然对妈妈的失约和失踪感到失望,但母亲的前男友让他面对母亲抛弃他们的事实时,他却情绪失控了,他仍然不肯相信母亲的所作所为是源于对他们的爱与重视不足。最后发现母亲自他走后就回收了备用钥匙,他意识到她可能只是他们的母亲,再不能称作妈妈 。 杰克和弟弟的相处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但两人都全身心爱着对方。杰克在学校时惦记弟弟,在母亲闺蜜家里接回弟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弟弟过得好不好,而弟弟即便是衣衫不整被人扔出门,也还是回答哥哥说自己还好。杰克在商店发现弟弟不见时一直寻找到商店关门,回到家看到弟弟蜷缩在门口的地板上睡觉,立刻温柔地揉他后颈喊他起来,弟弟也没怎么责怪哥哥把他弄丢了。他们在报废车上休息时杰克让出仅有的被子,坐公交时将弟弟从肩上转移到更舒服的柔软包裹上睡觉,流浪时也用自己单薄的臂膀背起疲倦的弟弟。 而弟弟对他的付出也回馈了无限的信任。这个年纪的小孩,没睡够的状态被叫醒也完全不发脾气,哥哥让他起身就起身,哥哥带他去哪就跟着去哪。对于小朋友来说,哥哥是比妈妈更加值得依靠的存在。 我印象最深的是哥哥教弟弟绑鞋带的情节。杰克一直拼尽全力护着弟弟,可他也知道自己不能永远保护他,三日的流浪生活让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迅速成长到可以脱离母亲的成熟状态。但离开家庭浪迹天涯的生活是危险的,弟弟必须跟着他一起成长,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总之,这是我目前为止看到最符合我想象的天使乖宝宝和理想兄弟情的片子,有机会应该会多看几遍。
倔强的杰克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作为家里的“男人”,9岁的他要替妈妈照顾5岁的小弟,他要去商场买日用品,他还要剥夺妈妈对别人的爱,哪怕妈妈正跟男友发生床弟之事,他要借口肚子饿了,中断妈妈与那个男人的激悦。
在他眼中,妈妈交往的男人没有一个靠谱,不如早早切断妈妈与男友交往的可能。再者,他唯希望妈妈所有的爱只对他兄弟两个。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如杰克这样极端,但是,的确有这样一种孩子。
但我所要说的,并非这是单亲家庭的普遍状况,这只是个案而已,不能把孩子某些异于常人的天性归结于单亲家庭这种形态。比如说有的孩子天性就喜欢撒谎,有的孩子天生就充满暴力和报复性人格,这可能存在于任何一种家庭,或者说基因使然。经过后天的教化,也完全有转化的可能。
前提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一种爱的能力。很多家长之所以忽视这些,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漠视“爱的教育”。其恶果,就导致有的人即便长大后,仍继续躁狂性偏执,唯我独尊,稍有不从,即会反目。狼性盖过了羊性。
显然,杰克还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大变性情,仍只是一个缺乏关爱的结果。德国导演爱德华·贝尔格的《杰克》(2014年),其纪实性的影像,凛冽冰冷的风格,活化了杰克对于小弟弟及对于妈妈的“爱”。妈妈桑娜是一个粗线条的女人,她白天工作,晚上频繁约会男友,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无疑给小杰克的心理落下的阴影。她无暇尽心尽力照顾这两个孩子。
既然杰克可以当作的妈妈的面,把男友阿希尔的衣服扔下楼,那他也就可以设法阻止妈妈对男人的爱。只是因为杰克在给小弟弟洗澡时,不慎被热水烫伤,才导致青少年助养辅导机构出面,跟杰克妈妈签立协议,由“儿童中心”助养杰克,小弟弟仍由妈妈直接扶养。
当青少年局女代表宣读协议时,已失去照顾能力的妈妈仍歇斯底里拒绝签字。但杰克最终还是来到助养中心。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可谓如鱼得水,却遭来小同伴的妒嫉。尤其是捣蛋鬼达尼诺,总是找借口欺负杰克。挨打的杰克还是忍着。阿姨对他很好。杰克被同室小伙伴马克的望远镜深深吸引。马克没事就拿着望远镜对着窗外的大树观察鸟巢。他希望马克多让点时间给他看看。这儿的孩子,一到周末,就希望有家长来接他们返回家中住几天。
周末到了,杰克带着喜悦收拾行李,准备跟妈妈回家住几天,可妈妈打电话让他掉进了冰窖,妈妈说有事来不了,周一一定来接他。他很不爽,拿着马克送的望远镜来到外面的水塘边玩,偏偏这时达尼诺也来了,还向他示好,让杰克跟他一起下水游泳,没想到等杰克一下水,他就按住杰克的头使劲往水里塞,差点憋死他。
不止于此,达尼诺上岸还把杰克带来的望远镜,扔向了水里。这让杰克爆发了。他顺手拿着木条狠狠打过去,达尼诺随即晕倒。杰克只是拿马克的望远镜来玩玩,并非成心要偷。他只得潜水寻找。无果上岸,看到达尼诺已昏倒在地上,始终不见动静,喊了几声,没反应,他吓跑了。无处可去,又折返,却发现达尼诺不在了。他更慌了,他只得逃跑,不敢返回助养中心。
杰克唯有回家,可妈妈不在,门进不了。他留下字条“亲爱的妈妈,我回来了,我必须紧急和你联系,给我一把钥匙吧”。但妈妈总是不在家。他只得去找妈妈的女友卡蒂。卡蒂说你妈妈的确把小弟弟放在我那,但我没时间照顾,我需要工作。杰克着急了。他借故找到卡蒂的家,从她家中带走小弟曼努艾尔。能去哪呢。
茫茫人海,无处安身,妈妈总是不在家,字条留了一大堆。他只得带上小弟弟踏上了寻找妈妈的艰辛旅程。他生怕警察盘问,见了总是绕道走。妈妈的男友阿希尔,已在酒吧喝得不省人事,问也白问。妈妈工作的体育场,那些清洁的大人说,你妈妈今天没来上班。
入夜了,杰克只好带着小弟弟来到一处破烂的地下车库,一起蜷缩于小车里。第二天醒来,他带着小弟弟继续寻找。他惦记着望远镜。他希望让小弟弟体会一下望远镜里的世界。他来到商场,工作人员告诉他最便宜一个也要50欧元。他就偷偷撕下条形码,终被商场工作人员发现,一路追赶,总算让他给跑了。
片中诸多杰克的不停逃跑不停喘气,令人揪心。只是这次他逃出来后,却再也找不到可爱的小弟弟。他简直要发疯。哭着跑着。他跑回了家,继续喘气。幸好。幸好小弟弟睡在门边。唤醒后,小弟弟懵懂地说我没看到你,等不到你,我就顺着路过了桥,再走了一段路,就回了家。
杰克抱紧弟弟。一起来到约纳斯这。想必他也是妈妈以前的一个男友。约纳斯还算不错,带他一起用餐。这几天,饥肠辘辘,没吃过一顿正经饭,算是吃了个饱。约纳斯让他俩来到办公室,杰克打电话,妈妈还不在家。约纳斯开着车,杰克以为他带他们回家,却发现是开往助养中心,杰克声嘶力竭地呼喊,约纳斯无奈地让他们下车。
杰克带着小弟弟回家,走到楼下发现家里的灯光亮着。“妈妈在家,妈妈回来了”。喘着粗气的跑上楼,按门铃,开门的,果真是他们日盼夜盼的妈妈。妈妈神经大条地笑着说,杰克,这次,我正经交往了一个男友,人很不错,家中有大淋浴池。睡前刷牙的时候,杰克愣愣地盯着镜子,好像在说妈妈,我再也不相信你了,因为你的爱都在别人那。
第二天天未亮,杰克轻轻唤醒小弟弟,趁妈妈熟睡之际,就带着小弟弟出外坐车来到辅导助养中心,他勇敢地按下门铃,说“我是杰克”。
2016、1、7
我觉得杰克一直都有大人的意识
他知道,去福利院是对这三个人最好的选择
对于妈妈而已,她把自己所有的幸福依托给了下一个男人,她沉浸在恋爱的喜悦里,她的生活重心必然发生变化,以前就不全在他们身上,今后只会更少。
对于弟弟而言,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生活,只会让他更为糟糕。
对于杰克而言,他在福利院亲身感受过,原来对回到妈妈的怀抱有过期望,但周转了一圈以后,他终于明白:福利院也有疼爱他的阿姨,也有可以相交的朋友,未必就比外面的世界差。
至于大家所说的,失望也好,给妈妈幸福的机会也好。其实,对于大家而言,都是最好的无奈的选择。
想想Jack其实也是一个内心被动的小孩,他尽力的隐藏情绪,小心翼翼对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迎合和摸索着,尽管执拗,倔强,他的渴望是那么真,那么强烈。编剧的厉害在这儿,借着故事的发展用一种主动的方式去表现这个小男孩被动又剧烈波动的内心。
西式的育儿观念中,倾向于比较热切和频繁地跟孩子表达亲密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认为自己被需要。当然没问题,只要你的行动跟言语相一致,孩子就不会迷惑,不会认为父母的爱像是一种表演,表演父母的角色,“我很爱你哟,儿子”,行动上却无动于衷。杰克与妈妈失联的一天两夜,他妈妈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他被大孩子欺负,不知道他夜宿停车场废弃的车后座,不知道他去超市偷了一架望远镜,不知道他差点以为弟弟走丢了,不知道他央求过妈妈的前男友给他找妈妈,不知道他终于发现妈妈对他的爱,仅仅是一种煽情的表演,妈妈连他留在家门口的纸条都没看过,妈妈连他的电话留言都没听过,所以第二天一早,他牵着弟弟又回到了福利院。越来越多单亲、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敏感、早熟却不擅表达的孩子,擅长伪装的大人们准备好了吗。
率先登场的竞赛片,儿童题材,从开头喜欢到结尾(另一位中国记者的说法是,从头哭到尾)。哭并非因为煽情,即便在家庭片中,德国人仍旧在感情宣泄上非常节制。11岁的小演员Ivo相当出彩,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新闻发布会上,一举一动都是小大人的样子和神态。能否拿奖,还得看竞赛单元另几部儿童片
儿童片就是得奔跑起来!
那些被迫快速成长的孩子~
此娃无妈胜有妈。
真是因为没结婚没孩子,让我无法痛感这样的思念吗?不过相较特别近非常响,这里的小大人,并不至于让我想将他拖出银幕来抽。
借少年杰克之眼,一窥人间之冷暖。少年与弟弟游荡在偌大的城市里,小偷小摸睡僵尸车。家门紧闭,亦无一盏接纳的灯。与《单车少年》同类型,其魅力在于你不可预见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尤其是儿童的视角展现大人世界的复杂无稽。镜头故意设限,在车行通过摇到弟弟在系鞋带来使画面拼接完整,有拼图的乐趣。
虽然很讨厌小孩子,但是这个男孩我愿意替他那个傻逼母亲养着他。
故事伊始杰克与弟弟如同野兽一样的嬉闹已经揭示了导演的意图——幼兽离开血缘与社会意义的「母体」,在如同荒野一般的人类社会游历本身也是一种「世界性」,兄弟俩的流浪并非有人类道德意义的「拥护/批判」,也与「母爱」与否无关,真正的意义在于自由,而这种真正意义上脱离束缚的自由最终还是让位于生存,这才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悲剧。
感动又心酸,一心维护妈妈的哥哥终于意识到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哥哥简直是十项全能,自立,然而会不会对性格有影响?
亲情经不起谎言,尤其是对你的父母或子女。故事平实凝练,电影语言朴素质朴,情感贯穿电影始终,心里深深的难过,小杰克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但他没有一个好妈妈。心酸心凉。
很达内
我觉得最温情的就是兄弟俩一直不分开。
让人联想到《单车男孩》的影片。伴随影片开头的例行生活片段,杰克在家庭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与母亲间去权威性的相处方式使传统家庭母子结构被不断打破,在柏林的城市空间里,导演以谨慎的个人观察及儿童视角实现了主角与其他角色关系的多层性。寻母之旅的大段手提长镜头跟拍强化了全片现实记录风格。
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有多少孩子和杰克兄弟一样,他们无从选择父母,但又必须努力活下去。这个男孩承受了在他年纪不该承受的重担,他懂事的照顾弟弟,总是深沉淡定的漠视周围的一切。最后的结局让人心塞,但这就是现实。他们的母亲看起来比杰克还要幼稚,也是个可怜女人……
Drama; It's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chasing someone who doesn't care about you. 2014-2-7 Berlinale Palast, Berlin
对妈妈失去信心的主线设定是挺好的,但中间流浪找妈妈的部分过于冗长,搞不清走向,最后的反转太仓促。
小男主表演得太好了。足足多加了一星
一个小孩得有多失望才会离开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