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过程中,最大的情绪就是愤怒,在他们喂她吃厕所制造的蛋糕的时候,愤怒值达到最大,真的咬牙切齿的。那一群人在学校,她不能不去上学,她只能沉默,因为事情的起因是视频,可能不太适合和老师,或者父母说。她一直不反抗,因为她反抗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她反抗的可能是一整个班级,这真的很难。并不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像弹幕里的那群人一样,那么大胆那么敢于付出行动。被欺负时以及欺负过后,女主的表情好像是无可奈何又好像是生无可恋,如果说她不反抗,但是在那个男生把她💍扔进裤裆的时候,她也敢去裤裆拿。但是再去旅游的这个事情上,她明明可以选择不去,她为什么要自己找虐呢?除非她真的有受虐倾向,不然我真的想不明白。无语。我的交友圈非常的简单单纯,然后在这场电影里面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是塑料情,真的是前面一套背后有一套女主抢了别人的男朋友吗?在我看来是没有的呀,那个男生和那个恶毒女生的行为并没表露出过来他们是男女朋友。然后还有那个男的,你是什么贱人呀?那群男的真的是应该好教育一顿,想把他们奸杀。女孩子真的要保护自己千万不要被拍视频。
电影里最让我生气的部分不只是吃醋的女孩帮,或者一心想吃豆腐的该死男同学。更多的是,拍摄,并矢口否认上传,得知因为此时让女孩受到无尽凌辱而袖手旁观的始作俑者。尽管说这个人渣为自己的行为终于受到了轻微的惩罚,但是我仍旧没有觉得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关于女孩的隐忍,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很多短评上面甚至说女孩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一类无知且无耻的评论,着实是冷漠可鄙!纵观华夏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数万万人民在面对列强的法西斯欺凌侵犯时,那超强的,惊世骇俗的“包容”和“放纵”!
我相信,在回忆的苦酒和现实的粪池之中,一个少女的无所适从实在毫无争议。即便养尊处优一帆风顺的城市公子公主们,似乎也都难免迷茫无措的一段。
影片画上了潮湿的带着缺口的句点,留下平静而汹涌的苦涩,和涛涛不绝的愤怒。而这种愤怒的意义也无疑是关注青少年问题的一次鸣钟和呼唤。
全篇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加深了整个事件的真实感。第三者现场视觉的的运用也提升了电影语言的可信性。抛开了配乐的煽惑,却陡增了故事的张力。本片是去年欧(美)洲多部佳作中代入感最强的一部。
暴力、言語、杯葛都屬於是校園欺凌的一種,在美國有年輕同志因抵受不住校內的恐同氛圍,選擇用自殺解決問題。校園欺凌的問題對於家長來說不易察覺,更多的是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小孩是否與別人在溝通與相處產生問題,才致不受歡迎。很多時候,這種的欺凌都沒有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班人覺得你很好「玩」,於是就一起「玩」。然而,有些同學起初並不想一起「玩」,但看見別人的行為為了與別人「相同」,獲得信任,只會成為欺凌事件的參與者。
《校園欺凌後》(After Lucia)在康城影展奪得一種關注項目的最佳電影,電影採用固定的機位,用平實的角度,淡淡然的拍出這一宗的欺凌事件,帶到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面貌,再用到「因果關係」作結,全片流露出一種抑壓的感覺。這部電影那麼一鳴驚人不是沒有原因的,它並沒有採用到「目睹」來拍攝全部的欺凌的情況,反而在鏡頭的運用上用到「隱藏」,觀眾深知受害者就在門後,但鏡頭卻停留在拍攝學生們耍樂的情況,帶出一種天南地北的襯托與對比。而全片不禁使人「同情」受害者的情況,正視校園欺凌的問題。
片中人ALEJANDRA與父親為了忘記失去摯親的傷痛而搬到新的城市居住,而年少的女兒以前曾經貪玩與朋友吸毒,而被學校查出。來到新環境,新的同學其實也不至於好在那裡,他們把青春揮霍,吸煙、喝酒、初嘗愛戀,相當的開放。然而在新的環境裡總有害群之馬,女主人公是貪玩無知,在知情的情況下被拍下了性愛影片。男同學的手機遺失,影片傳到網上。欺凌正式開始。
無可否認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叙事的節奏略為鬆散,但到下半部則漸入佳境,走入欺凌的正題。但綜觀後段更顯張力,走到受害人的世界,窺探校園欺凌是如何的影響著所有的人。在電影裡頭明明影片中是有兩人的,但偏偏女性的形象被定型為「蕩婦」,而男方則視為是理所當然。常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特別是今時今日傳播效果之強,幸好事件尚未流出到社會的層面,否則主人公更要面對比校內更強的壓力。單是校內就已經令人痛不慾生,女方背負所有罪名,男的視她為洩慾對象,女的則心生妒忌,所謂的妒忌是一種想像的,像是搶走她們心儀的男生一樣。
起初主人公與同學的關係也不錯的,甚至是走進新的社區,一切如是好奇。但偏偏在朋輩裡「行差踏錯」就影響到她與所有人的關係,回歸現實,相信每所學校都會有如此的同學,曾聽說過的欺凌是從「性取向」有關,也聽說過是從外表,從家庭背景有關。所指的加害者並不只是指施加暴力,傷害別人的人,而是對事情冷漠的人都是加害者,他們沒有惻隱之心,沒有叫停暴力,反而讓傷害擴大,也是需要指責的。
在電影中所展示的欺凌過程裡實是充滿壓抑,很大的程度上是在於不希望驚動到校方,事情都是在老師監測範圍以外,而任由學生低調地進行。而電影裡頭並沒有特別的提到校方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反而把焦點放在學生的關係裡,表達出一個沒有人願望發聲的世界,而受害者的不反抗就是基於她自身的羞愧,故此她選擇啞忍與沉默,甚至是選擇後來的出走。一般受到校園欺凌的受害人,很大程度上會對欺凌盲目,既然改變不了別人對她的看法,就只有換個心情生存下去,畢竟學業仍然要繼續的。
影片裡某些的欺凌鏡頭拍得挺直白,眾人用擬似精液製造的蛋糕強迫她進食,那一幕特別看得令人揪心,而且影片當中有情節講到勒索的問題,而受害者不願向教師說出發生什麼事,到底是自尊重要還是清白重要?看來是很難權衡輕重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能夠接受這種不尊重人又自私的行為。欺凌事件一件都嫌太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幸福快樂,應該是團結在一起,沒有一個被遺棄。當最後主角的父親用處決別人來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任何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避免傷害,更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多一份的同理心。
校園欺凌不是一件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情,受害者的烙印可謂是一世的,而我們可以做的並不只是傾聽,而是行動。將心比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文/Dorothy
想起一件古早的事。
我上初一的时候,分过一次班。小升初的考试我自信自己考得不赖,应该可以进到一个不错的班级。没想到,一个级部十二个班,我恰好以一个不好不赖的成绩分在十二班。我们的班主任,是个男的,教英语,口音里的青岛味儿和鼻音都很重,但他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也许因为没有太多当班主任的经验,也许因为当时那个班里着实聚集着全年级最能闹腾的几个学生,他在开头就没树立起的威风,到了最后也依然毫无起色。
最能闹的学生们给这个班主任起了一个外号,王嫚儿(嫚儿,青岛话,姑娘的意思)。起初这个代号只在课下流传,后来连上课间歇,都会有人吹口哨起哄。那个班主任,皮肤偏黑,听到起哄,就停下板书,回过头,憋得脸红,却也没有发火。或许因为他是老师,又或者因为我们当时的班离远近驰名的教导处主任办公室仅有一墙之隔,那些还是怕被处分的学生会在教导主任发威后稍稍收敛一些。但日复一日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依旧毫无兴趣,他们私下在全年级里找人,组成“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后”,成为的条件就是长相好看且在同学之间有“不可动摇”的威望。他们会尝试看起来最新鲜的事物,比如染发,比如模仿偶像剧里的桥段互追,比如互相攀伴儿认“社会大哥”,然后这些会通通地流转成为学生之间的八卦源泉。剩下的同学,要么成为他们的追随者,要么默默无闻地上学放学。
在一群默默无闻的后者中,有个女生,不知何时,成为这群人攻击的对象。我记得,她的皮肤特别白皙,钢琴十级,还是校合唱队的成员。她的头发很长,有时会扎两个马尾辫,有时会梳成麻花辫再盘起来,她的额前总是利利索索,走路时腰板儿笔直,讲话轻声细语,笑的时候为了避免露齿,会下意识地用手遮一下。而这些,通通成为她日后被排挤的理由。有人挑头,说她行为做作,说她讲话口臭,她的名字里有一个“田”字,那几个最能闹的同学给她起外号:米田共。他们拿死虫子放在她的桌子上、桌洞里、椅子上、书包里;他们把水倒在她的书包上;“米田共”的名字很快在班里传开,他们用难听的话骂她,趁她不注意,朝她的课本上吐口水。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同学看到听到,但怕惹到那些人生出麻烦,也大多不愿和她多讲话。没分班前,她上体育课会竭尽全力地跑,运动会前每个喜欢的项目都练一遍,最后挑两个成绩最好的报名比赛。我坐在她的前面,她有时会向我借笔记,有时会和我分享她随家人出去玩的照片。她总是笑呵呵地,每次借和还都会客气地说“请问”和“谢谢”。
转眼十七年过去,前天见到一个初中分班之后的男同学,闲聊时提及那个女同学,他们俩原来是小学同学,他说,她初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在那里安了家,现在业余学西餐,恰好因为这个,他们俩才又重新聊了起来,她有时给他分享一些新菜品,因为她知道他以后想开家餐厅。
当初挑头给她起外号的男同学,在农历新年前刚刚成为父亲,他在朋友圈里说:只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思想独立,懂得感恩懂得拒绝,心里亮堂舒畅,坦荡快乐明朗的人。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我们都欠她,一声道歉。
2021年3月26日
三星半。这里面有很多无法处理的感情,丧失亲人的伤痛,集体欺凌下的无助,社会的冷漠。它们都以荒谬的方式上演。《红字》的故事发生在任何时代。镜头客观、冷静,时而呈现出美丽,这美却于痛毫无帮助。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控诉,
墨西哥新浪潮电影就是厚积薄发。以纯白描手法来叙述家庭悲剧和校园暴力,实在够残酷够震撼。看完后只想将这些小屁孩一个一个扔下海
超级大虐片,比《狩猎》虐多了。也可能是我自己上学时也有被Bully的经验,感同身受的原因吧。还好电影不算长,不然真不知道怎么看完。回想上学时那段经历,真是很大的阴影。这种说不出来的痛和讨不回来的公道,在地球上还是绝迹吧。
为什么爱“Putain"?很简单 经历让我发现那些被人细语的女人往往更直接更善良更有力量更让人值得去爱去死
灰蓝色的天空大海和游艇,轰隆隆响着的发动机,一场为女复仇冷静进行着。
真不理解那些说女主活该的人什么心态,还有各种鸡贼猥琐的评论,完全没体会到导演编剧的点,智障和没有同理心的人还要看这么多长镜头,辛苦你们了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大景别长镜头高逼格,校园暴力题材,故事简单虐心,有些段落看得确实很难受。前面状态描写感觉太冗长了,“露西亚离开后”,父亲的寻仇段落简单粗暴,却直击人心。另外,墨西哥好像没那么脏乱差,学校看上去也和美国差不多嘛。
3.6分。冷静,一种是强叙事的推动,让整部影片慢慢进入到哀伤的境地。校园霸凌的表层,家庭冷漠的硬核。
底下神评有说女主吸毒抢别人男朋友活该自作自受,像这种就根本无法交流了……四星是觉得情节上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绝对是好电影。
比《新秩序》好
除了校园暴力之外,还有反复提到的青少年吸食大麻问题,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父女之间的隔阂,内容还挺丰富。几乎都是固定机位长镜头,但还蛮有力的。
一直在想Lucia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没有报复。然后想起自己小学时代教师暴力的事情,全班74个人在3年的时间里不也是没有任何反抗,甚至不会跟父母说,一直到出了人命一切才天下皆知,然后许多细节直到今天还是被隐藏着。lucia的报复是对自己和亲人的,父亲最后的举动成为影片的结尾隐示着一种悲剧。
故事沒有一味將責任推向施虐者,反而描繪了女生為了進入圈子所作不合於己的行為,及父親的失蹤,家庭的愛之流於肢體表面之上,結果的悲觀性由此而來,為父者根本無法原諒自己於一連串意外上的責任。去年相像作品,影像上處理較好,但相對上男女生也較此作堅強得多,此作女主甘於返校,原因不明。
心疼
人要先自爱,别人才会尊重你。如果不是女主先勾搭了别人的男朋友,一切悲剧就都没了。
一景一镜,没有任何镜头上的运动,极度冷静克制地描述暴力。被框在镜头里的人物之间在景深上前后错落有致,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真正交流和表达。荷尔蒙催生无因由的青春暴力,有理有据施错于人的成人暴力,哪个比较可怕?最虐的还是我们这些什么都知道的观众。最后快艇上的镜头感太精彩。
Tim Roth一定有受虐倾向。
结尾简单粗暴。
校園霸凌永遠都讓我覺得恐怖 真慶幸許多亞洲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前還是被管教的住的 而我正好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
自尊和清白哪个更重要,每个人的看法或许不同,Luica选择了隐忍这么看来显然不好的办法。非常坚持的固定长镜头,通篇固定机位长镜头,一场一镜。刻意避让主观视角的校园霸凌,某种程度上没有更多的展现被欺凌的镜头,但是其震撼力却翻倍。没有批判的冷静克制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