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癫狂交响曲
从成长的第一秒起,如果身边的人都是疯子,这个故事讲下去,会不会有人相信?
电影《Running With Scissors》中的主人公Augusten Burroughs不幸的就陷入这样的疯狂世界。Augusten的母亲Deirdre是位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出名的失败诗人,她认为丈夫Norman压抑她的创造力,甚至要谋杀她;Deirdre的心理医生Dr. Finch鼓励她在疯狂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要Deirdre主动放弃了Augusten的监护权给自己,劝说Deirdre住进汽车旅馆去“找寻诗人的潜意识”;Augusten的父亲Norman不接受Dr. Finch每天五小时心理治疗的建议而离家出走,以后再也没接过儿子的电话。
Augusten住进Dr. Finch家两年,从13岁到15岁,只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更为疯狂的世界。Augusten的生活如同梦幻般从一个漩涡陷入另一个癫狂的漩涡,他想逃离,却没有选择的自由。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就仿佛一个莫名其妙的梦,每个人物在自己的疯狂路径上越走越远,愤怒与绝望交织在一起,当一部分的愤怒被释放之后,留下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绝望。Augusten渴望正常,秩序,却只发现自己终于不可避免的也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加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癫狂交响曲中。
电影采用了极度讽刺与调侃的表现手法,甚至充满了喜剧色彩;但笑声过后,癫狂之下,却是深深的深深的绝望。电影中充满了愤怒的呐喊与破坏的快感;但在Augusten追赶离去爱人一幕,在本应由强烈的背景音乐、呐喊或者噪音加强烘托的情节中,导演却采取了完全静默的表现手法:痛苦到了极致是没有色彩与声音的。
除了充满艺术感色彩强烈的画面与恰到好处的原声音乐,整部电影的情节性很弱,人物从头到尾几乎没有性格演变或者发展,更像把一个个的片断按时间顺序简单的拼凑在一起。那些疯狂的举动与个性都不是一般的出格,很难让观众认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种行为。如果不是强有力的表演,如此的情节安排很难成功。幸运的是,《Running With Scissors》组织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全明星阵容,其中Annette Bening扮演的在疯狂与母性之间徘徊的诗人Deirdre是2006年以来最完美的角色,既有愤怒的爆发,又有癫狂中的平静,还有与儿子Augusten分离时最打动人心的绝望表情。如果说在《美国美人》中Annette Bening是首次向全世界展露了她的实力,那么在这部电影中,Bening就完全放射出了最为耀眼的光辉。凭借Deirdre这个角色,Annette Bening将被提名2007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毫无疑问。
电影的主人公Augusten Burroughs是位著名的美国现代作家,电影是根据他2002年的同名回忆录小说改编而成。除了他本人的角色,其他人物的姓名都作了改变。电影的大部分情节基本属实,不过Dr. Finch的原型,Dr. Rodolph Turcotte的家人在2005年对Augusten Burroughs提起了名誉诋毁的诉讼,近期与索尼公司协议后将原诉讼撤销。
对于我来说,电影本身并为深刻的打动我,因为影片对人物内心发展演变的刻画较少,更多的时候是用喜剧手法展现一个疯狂世界的场景。几个令人几乎落泪的场景并不是因为情节本身的感人或震撼,而是因为强有力的表演。大概是因为电影诗与生活的题材,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同样诗与生活为主题的电影《像鸡毛一样飞》。
《像鸡毛一样飞》也采用了片断拼凑的表现手法,大量跳跃的镜头与若即若离的情节,还有人物之间近乎莫名其妙的关联与情感。表演上,我其实是非常不喜欢秦海璐在电影中的表现的,她将一个本来可以多原化的人物用很单一的手法表现了出来,除了“失望与茫然”,人物的表情很空。当然,这个本身只有一个层次的人物也没有给秦海璐多大的展现空间,只能说,她达到了影片的要求,却并没有真正的精彩瞬间。
但与《Running With Scissors》相比,《鸡毛》却有一种超凡的真挚与真诚。诗与生活,梦想与现实,同样的冲撞与挣扎,放弃与绝望,《鸡毛》花了更多的笔墨描述诗人挣扎的细节,失望的前因后果。当然并不是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把全部故事讲圆满才好,而是在展现一个自我放逐或者奋斗的道路时,观众可以更直观的窥视人物的内心。这种窥视的目的不一定是认同,甚至有些时候是为了产生厌恶鄙视的情绪,但这个过程的存在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人物的机会,由理解到同情,或者由理解到更加厌恶;观众的情绪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不自觉的进入到电影当中。《鸡毛》的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对于《Running With Scissors》来说,可能是因为真实的生活太过令人难以置信,观众听着一个个疯狂的人物表演癫狂交响曲,即使有最佳的表演,对人物最真诚的同情,但除了Augusten,电影几乎没有展现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观众更像在猎奇,感叹精湛的表演,同情Augusten的疯狂境遇,却永远与电影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儿童Augusten的小演员竟然与《像鸡毛一样飞》中的配角廖凡极为神似。也许,生活本身就是难以置信的,不是吗?
2 ) 非常失望
几天前刚刚看完这本书,印象尤为深刻.
无意中DOWN到这部电影,随便说一说.
演员本身不会让人觉得有另类的风格,个个光鲜亮丽,而且像拍偶像剧,他们的表演不突出甚至很平庸.并没让我觉得这些剧中人有什么精神疾病或者与众不同.
导演的风格也很平,叙事没有新意没有感情,更没神采.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它一点不TOUGH.
另外,电影情节还把原文很多地方删减合并,没有前因后果,看起来感觉很突兀,没连贯性,也失去了叙述的意义,形容干瘪如木乃伊,如同为拍出小说内容及人物性格而拍这部电影.
哎哟.说完了.
3 ) 也许砍倒圣诞树
我们为什么不能是个正常的家庭
我觉得很紧张 情绪上很难控制
你多久会出现自杀的念头
这跟你的认知有关
it's really fuckin bullshit
他很危险 这已经构成威胁了
我需要你大胆的表达出来
真够暴怒的
是这里吗 不可能
你应该害怕尝试新事物吧 真可悲
我没钱做治疗
头昏昏的 无法触及到潜意识
在我看来情况很清楚
电疗 一千伏特开始
我们要带你到一个有感受的地方
温暖
这么说还算有保留
一周吗 我不能在这里呆一周
我梦到你了
恨我的人是你 你要面对这一点
事实上你的歇斯底里已经登峰造极
他要我坐在他身边 免得他孤独的死去
这只猫不可能听懂你说什么
最后他还是死了 有人说他是死于猫咪白血病 其实是你关着他不让他吃喝
科学怪人 国王在城堡里 去干这个 去干那个 我有一把椅子
那代表失去纯真
他是个天才
世界真小阿 你和我 太夸张了
抽烟吗 想搭便车回家吗
什么都有第一次 对吧
没人再说我害怕尝试新鲜事物
谢谢你做的一切
充满仇恨和罪恶的字眼
我永远都是你母亲 你也永远都是我孩子
我爸连吃饭的钱都不愿意给我 基本上没用
我了解 只有你了解
他的情况不稳定 有很多问题
他看起来还好
这是温和的抗焦虑药 能让人平静一点
你要我自杀
如果你企图自杀 我可以申请你不能继续上学 需要强迫治疗
别过来 走开
有梦想是好事儿 梦想能让你走出困境
我想象力不足 没有梦想
为什么不能做
我想你
请不要再打来
你应该笑 你知道吗 自己想开一点
告诉我 告诉我
感觉好点了吗
这都是你的错 因为这些声音我不能集中精力 我看清你的真面目了
你听到我了吗
我为什么来这
你只想摆脱我
你害怕我对吧 你害怕我的愤怒
时间到了 今天有突破
我要去看医生了
尖叫
去你的
疯子 我就知道你是神经病
我要发泄愤怒
闭上眼睛后其他感官会增强
我们要打开双臂来欢迎他
当他们谈论大便的时候 我真可以闻到那些味道 难道他们真的要用鞋拔把那些东西弄出来 在阳台上晒干 做一个圣坛
这个屋子里得有人保持理智
我的人生怎么急转直下 我做错了什么
拜托你别吵了
你们才别吵了
放开我
他才疯了 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去看
你最近都在做什么
你的信任我 你只会受伤
我没有选择
我喜欢看他睡觉
也许他终于平静下来了
闭嘴 我不是你儿子
…
4 ) 张牙舞爪之后的苍白
先要小赞一下海报,做得够咋呼人的。
电影故事取于米国一畅销书作家的自转体小说。
既然畅销,必定色香味俱全,通篇Shit,有点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意思。还不乏米国人的幽默(说实话,我等外国人看过只觉甚冷……)以及关于排泄物的插科打诨。 简单说了就是:一个GAY的青春成长日记。不知道老米怎么会把此书列为大中专院校的选读教材。反正我是在每次蹲WC的时候翻翻,凑巧某天便密才看完的。
书被翻译得有点烂,那就看看电影吧。
音乐很赞,还有服装和布景。尤其是服装,对于70年代LOOK最近我是毫无抵抗能力。(跑题了)
Annete Bening 和Paltrow的表演依然到位,我更喜欢扮演狗粮主妇的演员。
电影删去很多不登大雅之堂的R级细节。基本保留了原作精神。但是因为原作本来就是一篇篇零散日记,导致整个剧情同样散乱不堪。不知道没看过原著的人会不会觉得有些扯?够BH、够疯狂、够离奇,一系列的刺激过后却难看可以打动人心的东西。
幸好还有一帮老戏骨撑着。
也许是大家的口味越来越挑剔,也许不论是老米还是我们国人导演,多少都会在繁世迷失……
本想自私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快意恩仇,没想是被结结实实恶心了一把。
可不可以再好些?可不可以让我们看到真诚?
5 ) say No to that crazy world
Running With Scissors,中文译名叫《一刀未剪的童年》,或者《夹缝求生》。看过它的介绍,在学校的图书馆,四校联考前。
主角叫Augesten,一个正在发育的男孩。
他的妈妈,总是以为自己是诗人,在台上朗诵时,万人轰动。但她寄出去的稿件,收到的永远是退稿信。
他的爸爸,一个数学教授,酗酒,有时会忍不住要打妻子。(如果我娶了这个疯女人,我也会这样做。)
然后,Augesten的父母离婚,妈妈吃着那个姓Fitch的医生开的镇静剂度日,开始变得不似以前那么凶悍,并开始痴呆。她把孩子的监护权给了那个本来已经神经兮兮的精神医生Dr.Fitch。
Fitch的家很奇怪,太太ANNINE是个只把狗粮当零食的老太太,尽管她的愿望是把这个家keep好。大女儿HOPE是爸爸的助手,一个凭借圣经而决定敬挽是否吃炸鱼的女人。小女NATALIE最正常,可是因为她是FITCH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上那种男女合上的college。
Augesten只能适应这个crazy world,他翘课,去电影院打发时间。没够15岁和35岁的男人发生性关系。和NATALIE把厨房的天花打烂……a crazy guy in this crazy world.
他会有反省,并希望有条条框框将自己束缚。当自由到无可复加时,人,或者是很自然地,困惑,迷失,并会有强烈的欲望跑回原点。快乐的极点,有时便是伤感的开始。
他最终还是跑了,当他35岁的男人走了,当他看清了那个在非危急关头才会显出母性、疯疯癫癫的妈妈时,去纽约。这或者并非是他生活的起点,但起码是一个由界限的地方。
和那个妄想了几十年还是不懂改进的妈妈say no,和那个很疼自己并将私几送给自己的养母Annine say no,还有他活了十几年的crazy world,故事的结局,Augesten成了纽约著名的广告创意人,出了一本书,并写了一个剧本,两者都叫Running With Scissors
6 ) 可悲的,人的命
半夜3点准时爬起来看大电视上HBO的《RUnning With Scissors》,一是撇过书本一眼,二是胡子曾经推荐过哦~课上没有时间放的,现在有机会怎么能不补上~
崇拜安妮特·贝宁 (Annette Bening),这个女人也太厉害了,不管是这里的诗人还是《American Beauty》中的妻子,演绎神经质女人的本领她是天生就有的吧。一个为了诗人梦而毁掉家庭毁掉健康毁掉财富毁掉正常的性取向毁掉一切身边能毁掉的东西的女人,似乎就叫做安妮特·贝宁。
片子里许多感人的小情节,现在还是忘不了,那个终日忍受在神经病心理医生身边的老妻子,目光呆滞逆来顺受却会默默为男孩买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美容书,会在最后一刻取出数年积蓄去赠与;那个因为神经病心理医生爸爸而无法读书的小女儿,故作反叛状却会在男孩提出远走高飞时流下那么真诚却无奈的泪水;那个完全被神经病心理医生爸爸逼疯的放弃摄影梦的儿子,举起剪刀时的挣扎,乘车离开时的辛酸;那个拿妻子束手无策而酗酒的丈夫,面对神经病心理医生时爆发的愤怒;让我在黑夜中感到丝丝清醒的苦楚与心痛
我不知道Deirdre的做法是不是毁灭,她只不过做一个诗人好像都会做的事情,更简单的说做一个追求梦想人都会做得事情,却毁了一切于无声。我同情谁呢?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还是她?又憎恨谁呢?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还是她?当然有个人是一定要憎恨的!神经病心理医生!一个原本可能正常的追梦者,被他搞成人人喊打的怪物。不过这里或许有趣,作者把心理医生写成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的人物,这是不是在讽刺……不说这个
不过又说,是神经病心理医生把Deirdre变成这样么?也许只有Deirdre自己知道。如果作为一个孩子,我承认我并不希望有一个如Deirdre的母亲,不过当我听着已失去一切的Deirdre,还在吟着充满诗意的句子“他们需要夜晚的消毒”,泪水不禁要留下来,这是怎样的悲痛者与幸福者
可悲的,人的命
「It's good to have a dream ,Agustin, dreams get you through the hard times.」 「Why are you here then?」 「To say goodbye.」
疯狂地宣泄,沉重地生活,绝望渗透在影片的欢笑调侃中,精神毒品残害了片中所有的人,也许这个结局是再好不过了,相比《梦之安魂曲》这种绝望杀伤力略小。
精神病治疗精神病结果制造了更多精神病,始终还是要逃离不健康的环境才能正常成长啊……贝宁阿姨那种咄咄逼人的神经质好逼真好让人心烦(褒义)。
1疯得讨喜,难道我也疯了?2觉得是医生发展了一个又一个疯子,不得不想起杀毒软件公司的自毒行为3OST不错,除了14min左右的michael Galasso,大师他已经被王家卫绑架了!
我错了,原来家庭剧情小片最怕的不是隔靴搔痒的小道理,而是彻底缺乏的幽默感,特别是很多地方明明是准备幽默处理却完全让人笑不出来的时候
everybody's so stressed out
我真的很有感触.....难道我也疯了??- -
如果将这部片子定义为喜剧片我认为是非常讽刺的。前半段我几乎要把此片沦为无聊片,后半段发现是部很不错的片子。心理学教授本身就是个神经病,认为上帝靠大便来指示。两个渴望家庭温暖,渴望被束缚渴望突破一切的孩子,最后终于也走上了自己希望的路。很细腻。
荒诞不羁 歇斯底里?可也许你我都是那个把双臂伸向空气 说"hug back"的那个孤独的怪人 我们需要所谓的规矩和条条框框 因为一旦暂时没有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惊喜 其实Agnes才是真正的智者
“It's good to have a dream,dream got you through the hard times.”God,我说我在哪见过娜塔莉pretty persuasion!!
「Where would we be without our painful childhoods?」【♫Nat King Cole — Quizás, quizás, quizás♫】
除了有段交叉叙事明显抄了《迷上瘾》,其他还是不错的。
实话说这片子我是没有看懂,因为翻译叫做夹缝生存的缘故吧,我还以为是一部恐怖片,又没有字幕,就没怎么关注剧情;看到一小时左右才认真的看了,只能佩服演员的表演了。
好叼,一群神经病的电影…… 原著的精神是:孤独了就要发泄,不管伤着谁。 一群神经病……带着剪刀狂奔的生活……
"这汤是什么做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死了,你埋了它。""我听到它呼唤,它要我挖它出来。它想投胎为炖肉。"(ps,弗洛伊德是一只猫,它因被听到它的自杀呼唤的女主角防止它自杀而困于洗衣篮里没吃没喝而死。)
精神病集合 很扯的片子 更扯的地方是真人改编 OST不错 节奏不错
看到闷死咆哮那段让我振奋了!!!!!
sick people are also living souls.
just realise how great my life when we know other possibilities
HOLY MARY SWEET MOTHER OF GOD!! 就不能让我选一部正常的电影看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