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赵本山还没那么红,他山应该就是从卖拐开始大红特红起来,但是他的艺术也是从这部小品开始下降的。记得在之前还演过“三鞭子”以及“牛大叔提干”这样带有讽刺性的小品。 这部左右逢圆同样也是带有讽刺的电影,讽刺了吃喝风,三公消费,其中有一个就是吃喝风。片中的赵本山,句号等都很年轻,故事情节也很精彩,为了招待领导,基层干部真是费心费力,为了领导能钓上鱼,派一个水性好的村民游下水把鱼往钩子里挂,领导喜欢往穷困住户家走,就拎着饭篮子往哪家送。
by 刚搬完砖
30年前电影, 一点都不过时,反而很真实
电影描述的是一个乡的后勤厨房为了跪舔各种客人(领导),而做的各种滑稽、搞笑、讽刺的事情。
镇长、乡长都是一个唯上的人,来了什么客人,根据客人的等级,后勤厨房分不同的等级去服务。
基本每天都有,各种客人要来,都要”不遗余力” 去迎合(现在叫跪舔)!
有的客人喜欢钓鱼,那就要提前把鱼食撒好,还钓不上来,就派人潜水去挂鱼钩
有的客人喜欢特色菜,那就是当天杀猪,当天去掏马蜂窝也要给领导 做好他喜欢的菜
有的客人团喜欢喝酒,就要陪酒,喝到吐了继续喝
客人一句话(甚至没说话,要提前打听好其嗜好),下面一顿操作,费在大的劲儿也要满足客人的要求。而普通人的需求是次要的(电影最后)。
这是30年前的电影,现在何尝不是这样。拿互联网举例,一些情况下,老ban/xx总的需求优先级>普通用户体验,汇报>实干.
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助长了这种虚伪、唯上的做事方式?
如果客人以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为标准去评估乡里的工作,而不是接待他的标准判断乡里的工作质量,
如果老ban or xx总,是以普通用户为优先,信息渠道不限于下面人的汇报,多以普通用户身份体验产品,从多种渠道收集意见,有智慧去评估
那么唯上之风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为了利益最大化,肯定是根据“评估”标准去做事情的。(这里和本行的模型优化是一样的,一定要确定好 “目标函数”)
最后说说这位乡长。乡长就是画大饼(这个是哪个客人,关系到我们什么利益,一定要陪好)、唯上、不顾员工安危(让人潜水挂鱼、都说身体不好还逼人陪酒)、帅锅第一名(最后情节,翻脸甩锅,你要负zz责任). 遇见这种上级,赶紧跑路吧
很好。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国产电影,有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似乎任何类型都敢触碰,很多导演都尝试着将自己的擅长表达和影片创造结合在一起。基层干部都是鱼肉乡里的恶霸,高级官员都是万里挑一的青天。那个时期的国产电影,真的敢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马绍惠,拍出这样一部代表作。
主演找了当时不算特别红的赵本山,《来的都是客》围绕一个乡镇食堂展开,把关注焦点对准了中国的“接待文化”。
以相当高级的讽刺,完成了一部喜剧。整个故事,讽刺了吃喝风,三公消费,其中有一个就是吃喝风。片中的赵本山,句号等都很年轻,故事情节也很精彩,为了招待领导,基层干部真是费心费力等桥段,现实中带着喜感,讥讽里带着现实。
来的都是客,上的都是套路的剧情,以93分钟的时长不断扩散,蔓延,呈现出一幕与现实忽悠对照的谐趣图。在资产阶级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熏风下,腐败更甚。故事里的深刻阐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党政在“吃喝风”上日益走向极端化、“中国人的事都是在酒桌饭桌上谈妥的”等内容,连老外都耳闻濡染的、随形式化“虚伪”化的加强官员们媒体上的百姓疾苦,媒体下酒色穿肠纸醉金迷,电影拍出了真正的何谓何不食肉糜?
作者:张大户
本山大叔自从2011年《同桌的你》之后,已经很多年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了。
虽然每年都会传出赵本山回归春晚的消息,但每次都让人失望。
我以前也老是吐槽本山大叔的小品一年不如一年。但是春晚上没有赵本山之后,我还是挺想他的。
今年的春晚节目表公布之后,之前盛传的赵本山回归,又被证实是假消息。
我按捺着思念本山大叔的心情,又重温了一遍本山大叔年轻时的神作《来的都是客》
为什么说《来的都是客》是神作?
豆瓣评分:7.7分。
评价上不是四星就是五星。这么高的评价对于一部国产喜剧实在是罕见。
讽刺力度之大令人乍舌。后来赵本山和范伟的经典小品《牛大叔提干》和奇志大兵的小品《白吃》都有本片的影子。
《来的都是客》上映于1990年。那时候,赵本山还没有火,浓眉大眼的一副“冠希”模样。
不得不说本山大叔确实有点显老,当年才三十出头,基本跟现在没啥大差别。哈哈哈哈。
巩汉林比现在还要瘦,瘦的让人心疼。
句号嫩的简直能掐出水来。
董立范还不是胖姨,是胖妹。
就是这些未来中国小品届的天皇巨星,在他们的“青涩时期”,合演了这部讽刺神作。
(以下内容,有剧透)
赵本山饰演的肖望发聪明能干,在竹林乡办起了竹编工艺社,带领村民致富。
竹林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乡。从此各种领导视察,观察团参观络绎不绝。
这些人来一次就要大吃大喝一次。为了解决招待领导的问题,乡长特派能干的肖望发为食堂管理员,职位排在妇女主任之后,作为乡里的“八把手”。
肖望发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负责与外商谈判的企业家喜欢吃溜肝尖和鱼香肉丝,但是食堂却没了猪肉和猪肝。
县里的猪肉也已经卖完。为了让企业家吃好喝好。
于是他们现杀了乡长家的猪,现切猪肉和猪肝。
溜肝尖刚做好,企业家又想吃乡里的宫廷名菜,清蒸蜂蛹。
肖望发又和巩汉林饰演的乡会计去掏蜂窝。
清蒸蜂蛹是做好了,他们两个人也被蛰的满脸包。
吃的心满意足的企业家,也成功为乡里带来了数万美元的收入。
为了解决招待费用过高的问题,肖望发也想了很多高招。
食堂把来宾分为三等,领导级别的就按最高规格上等菜。
一般的观察团,旅行团就做中等菜。
而那些打秋风,吃白食的就做下等菜,白菜豆腐打发走。
为了解决乡里的用电问题,他们又招待了省里来的局长。
席间,局长拉着女服务员的手,频频揩油,大家笑作一团。
看到这里我有点心里发凉,电影当然是轻松愉快的,但是影射出的现实却是让人细思极恐。
省里来了首长视察,却不接受他们的招待。执意吃住在老乡家,他们也有办法。
偷偷的跟踪,看首长选定了哪家,他们就偷偷把做好的饭菜送到那家。
省里老领导来乡里,乡里就投其所好安排领导钓鱼。
鱼不上钩,他们就安排人潜水下去给领导的鱼钩上挂鱼。
老领导要吃四菜一汤。他们就把四个菜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说是四菜一汤,其实是十六个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思都用绝了。
为了陪好三个观察团,乡会计不顾生病的身体边吃药边喝酒。
喝多了就去吐,吐完了接着喝。
直到把观察团的人喝到酒精中毒,拉进救护车为止。
这样的乱象,让肖望发痛苦不已,但又无力改变。
直到省里书记的到来……
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把吃变成了“公款吃喝”“吃喝风”一切都变味了。
《来的都是客》反映现实,讽刺腐败。把中国的酒桌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喜剧。
警告,晚上千万不要观看此片。
吃的太香了,容易把人看饿。
不说了,张大户要去吃梅菜扣肉,粉蒸肉,天麻纯鸡,虫草仔鸭,火爆腰花,鱿鱼狮子头,白油猪肝。
怀念1990年代,那时候的国产喜剧可以嬉笑怒骂、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地针砭时弊,通过影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最典型者莫过于黄建新“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呈现出不同阶层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与鸡毛蒜皮,《背靠背,脸对脸》诠释了中国官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交之道”,《红灯停,绿灯行》则借由驾校学车经历审视当代社会种种不成文的“游戏规则”。
这部《来的都是客》围绕一个乡镇食堂展开,把关注焦点对准了中国的“接待文化”。
赵本山扮演的肖望发,因为把竹编工艺社经营得风生水起,而被任命为竹林乡食堂管理员,“算是第八把手”。不大的乡食堂,却要接待各类人群:视察工作的领导,洽谈业务的老板,调查报道的记者,参观取经的游客。
领导的评价直接决定当地宏观走向,老板的意愿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记者的宣传导向可以起到臧否作用(《红灯停,绿灯行》里的牛振华扮演的记者,就以写“新闻稿”为条件,试图让企业老板为自己的驾校学费买单),游客的体验又间接刺激着经济发展……总之,这些人都和竹林乡的利益密切相关,那自然得好生接待,不敢怠慢。
看似稀松平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却往往没那么简单。影片里,马司令要到老乡家里去吃“派饭”,食堂就做好送到老乡家里去。供电局局长握着女服务员的手不放,旁人也都无可奈何,同事们还劝她不要太在意有些领导的“业余爱好”(时至今日,这种现象恐怕愈演愈烈)。为了迎合李老的钓鱼爱好,一众人等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可鱼就是不咬钩。乡长严肃地批评肖望发:“我可告诉你,李老要钓不到鱼,你要负政治责任的。”当得知给省委郭副书记准备的好饭被吃掉以后,乡长更怒斥肖望发:“你简直在开政治玩笑!”能把钓鱼和吃饭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怕不多见吧。
就是基本的吃与喝,想把对方陪高兴了,也得下一番工夫,甚至付出大代价。李老讲究朴素革命作风,提出了“四菜一汤”的伙食标准。这可给肖望发出了难题:又得让菜显得丰盛隆重,还得符合领导提的要求,着实考验人。接待工作不仅“斗智”,有时还得“斗勇”。影片里,乡长让还在吃药的李会计去陪外省代表团,以命令的口吻说:“喝出毛病来,按工伤处理;喝死了,算烈士!”所以有时候,体制内人士抱怨应酬多还真不一定是矫情。曾经有部主旋律影片《生死牛玉儒》,就塑造了一位身患癌症还“坚持”喝酒的领导干部,细想之下真是哭笑不得。
鲁迅在《捧与挖》里写道: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所谓“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其实也就是对自身利益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为了化解这种“不安”,地位较低的人往往要将地位高的人“捧”起来。这种“捧”,也不全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引发“巴结”之风,而是已经演变成一种楔入民族深层集体无意识的“接待文化”。
一旦某种思想观念为一个民族所基本认同,它就不再是个人的喜好。接待文化是中华礼仪的精髓要义,接待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迎来送往,扫榻以待,这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往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且所谓接待文化,其发挥作用的场域并不局限于官场,而早已弥散到其他公共空间。比如商务往来,搞市场开发的人不仅要“会来事儿”,往往还得有酒量,这基本是“职场共识”。又如当代很多人焦虑的“给老师送礼”,大概能理解普通家长的想法:不是我想对老师怎么样,而是其他家长都送礼了,如果我不送,我家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我有个大学同学现在是高中老师,和她谈过这个问题,她就说有些家长还真是“你不收下都不行”的那种,搞得老师也很无奈。
像这种情况,就是社会的风气使然了。之所以“捧”,是因为在某种语境下,双方地位极其不对等。之所以要加限定性前缀,是因为这种“地位关系”是可能变化的。比如在商业往来链条中,面向下游的供应商很可能变成面向上游的客户,“捧”和“被捧”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我还听说过,以前的一位老师,过年期间到某位同学家里去拜访,因为后者出身“官宦之家”,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没必要去“捧”老师。
明朝时期的海瑞在担任县学教谕时,面对来视察的督学官,坚持只行“长揖”礼,与左右跪拜的两名教官形成了突兀的肢体反差,宛若一个汉字“山”的形状,因而得名“海笔架”。海瑞出任浙江淳安县令以后,更是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废除“常例”——就是县里的小金库,正常和非正常接待、公关、送礼的费用都从这里出。他还发布了《禁馈送告示》,至今仍然是古代廉政公文的名篇。问题在于,海瑞毕竟是个“异类”,他拒绝“捧”,最终也遭到了同僚的“捧杀”。海瑞坚决反对“接待文化”,却成为同僚的眼中钉、肉中刺,可见“接待文化”背后,其实是“大环境”在起作用。
鲁迅也总结了“捧”的恶果,那就是助长贪欲,腐蚀人格,甚至导致恶性循环。《来的都是客》能表现这个问题,是相当值得激赏的。影片结尾,李老和马司令早已看穿一切,郭副书记也是为了检查“吃喝风”刹住了没有,这其实还是传统叙事的“青天大老爷模式”(其典型代表如《窦娥冤》《我不是潘金莲》等)。乡长和“八把手”为准备饭菜争得面红耳赤、大动干戈,但其实他们都是真诚而可爱的人。当然了,更不应责怪“来客”。如前所述,这是“民族性”的问题。
忙忙碌碌间充满欢乐和讽刺。近几年体制内管得严很大程度遏制了官场饭局,断了客源那阵子倒了不少餐馆,可见吃喝之风从前多猖獗。即便在民间应酬场合,酒桌上好办事也是中国人绕不开的传统,宁可多出来倒掉也不能有失招待,铺张浪费说白了还是面子观念作祟。
这股歪风 一定要刹住 乡长的苦衷 估计都能理解 不招待好了 就容易失去客户 可是 有点太过了啊 东西那么棒 何愁销路? 领导要钓鱼 鱼不上钩 就让人下水去挂鱼, 领导要在百姓家里吃饭 就让食堂提前去送饭菜 领导三点还没到 全体饿着肚子等着这大吃大喝 已经成了社会风气了 公款吃喝 2000块钱的盖学校的钱 舍不得批 2万块钱的招待费 花的一点也不含糊 呵现在的光盘行动 真的很有意义
送走瘟神又来寿星,对外竹编靠手艺对内巡摩靠体面。苦了还没长够个就屠宰的食堂猪,苦了抓清蒸蜂蛹食材的无名英雄,苦了下水放鱼上钩的浪里白条。四菜一汤和乡里的派饭,哪件是党员该做的事,招待费两万却批不得将塌的教室,来得不是客,是绵里藏针千年来的官场做戏。
油酒不尽,国情至今,本山最后一笑城府逼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在慢慢变质、这种质变来源之风主要可以通过此电影深刻阐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党政在“吃喝风”上日益走向极端化、“中国人的事都是在酒桌饭桌上谈妥的”、这是连老外都耳闻濡染的、随着中国形式化“虚伪”化的加强、这种老片在以后即使出现也会被完美和谐了.
我觉得那段时间拍得这些讽刺社会现状的喜剧片真的好棒
好看。好多现实都讲清楚了。胖妞说得好啊,领导们吃点喝点也不算啥,算是他们的福分,吃完喝完给老百姓们多办点事就算可以啦。有道理啊。领导们不吃好喝好,人的基本欲望都没满足,怎么能产出精神力量领导好国家呢。然后呢,最先一批吃好喝好的领导再去管那些没吃好喝好的领导。老百姓就少受罪啦。
“党章我也不是没看过,可你说咱现在干的事,哪些是党员该干的事儿呢?”
讽刺不正之风,吃喝招待里大有文章,挺真实的。
教员曾说过,他们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无非是想在群众面前摆威风,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欺压群众,欺上瞒下。官僚主义在那个时代有,这个时代更甚。电影中是故意营造喜剧效果吗?可在我看来是写实的,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发人深省的。小小一个单位食堂,一出出讽刺闹剧,片子拍摄于九十年代,可是如今已经见怪不怪。在资产阶级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熏风下,腐败更甚。官员们媒体上口口声声百姓疾苦,媒体下酒色穿肠纸醉金迷,何谓何不食肉糜?这就是吧。下级巴结,上级笑纳,风气一旦形成,就算在体制中,也非一人之力能够改变,不得不为风气所染。习主席担心不无道理,党内一旦腐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平演变,岌岌可危时,上到特权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别看现在一个个争着入党,谁真正有共产主义理想抱负?到时候将无一人为这个腐败的体制说话。
这部电影拿到现在想都不敢想
以前的电影都可敢拍了,整个电影看下来除了杀猪镜头有点恶心之外,其他部分一直吃看得好饿,对我一个控制饮食的人来说非常不友好,赵本山居然用配音听起来怪怪的。学到不少拍马屁的方法,比如领导钓鱼你得潜水往领导鱼钩上挂鱼,领导说四菜一汤,一个盘子脸盆大里面能放四样菜,领导爱吃溜肝尖,除了溜肝尖你还得上一个别的地方吃不到的菜,因为他去哪都知道他爱吃溜肝尖。
基层干部都是鱼肉乡里的恶霸,高级官员都是万里挑一的青天
赵本山最后的迷之笑容看穿了一切
被放大的真实,剪辑加强了喜剧感。怀念那个只是蹭蹭饭拿点儿土特产的朴实年代😅😅为什么上面的领导都高风亮节,基层上赶着给人倒贴?我不信😅😅(赵本山 巩汉林 句号)
以小博大的讽刺喜剧,除了最后的说教有点生硬,其他真的都非常好。ps:蛰本山和愣头林被蜜蜂虐的那段我真的笑死了~
1.去年就感兴趣的电影(习惯性没提前了解故事剧情,以为是家庭生活类型),今天终于决定观影了,在看片之前恰巧在B站看王一快的《职场饭局生存法则|商务宴请全流程演示》,没想到《来的都是客》刚好也是相关题材的。2.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过蛮多杀猪场面,但在非纪录片的电影中却挺少看到,印象中上一部有直面拍摄杀猪过程的电影是在2017年上影节观看的《木屐树》;3.-万发同志,事情我们都清楚了。而你这个乡长 还有你这个县长,虽说工作有苦衷 也有困难,但是如此大吃大喝 造成浪费,是党纪所不允许的,这也是犯罪。如此下去,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兴旺发达起来呢?-这股歪风一定要刹住!
以现在的风气来看,领导要吃个美味、钓个鱼、吃个蜂蛹、摸摸小手、“四菜一汤”,这也叫事?你看看现在有多少个巴不得直接跪舔的。还按级别规格接待,领导也得分三六九等啊。还有摆拍演戏做样子给领导看,那年头都已经很常见了。池塘潜水送鱼上钩真是神来之笔。90年代的社会轻喜剧,看得出明显的讽刺意味,从头到尾对官本位吃喝成风的批判,现在也拍不出来了。就现在看这里头这些事那些话,多可笑啊,然而笑也只能是无奈冷笑。。。7.7
领导要去老百姓家吃派饭,然后偷偷拿着饭篮跟在后面;领导说要吃四菜一汤,结果就一个盘子里面放四个菜,用脸盆盛汤;领导要钓鱼,就让人潜水去给鱼钩上挂;领导要吃蜂巢,结果去掏蜂窝结果被叮成三胖。那个时代的电影,真是既有意思又真诚啊。PS:这真的是90年的电影么?我怎么感觉很有现代感啊??
不是敢写敢拍就算得好片子,这一部的价值虽然不是zz任务那种讽刺转歌功颂德如《男妇女主任》,但质量照着《背靠背,脸对脸》差不是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