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发行的纪录片,这部《乡村里的中国》挺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片名过于宏大,形式上稍显做作之外,影片整体上还是显得很真实。从媒体采访得知,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导演焦波即是出生于这片位于沂蒙山区的土地,他以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而闻名,这是他的故土,无疑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深情。不过,在此部影片中,他收起了浓厚的亲情与乡愁,而是以冷静的目光来审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在杓峪村里,尽管村民们都还过得去,至少在电影中还没有赤贫之人,但普遍都不富裕,都还在为生存而挣扎。这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小村,除了粮食还种有苹果,显然,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之下,这样依赖土地的老百姓很难过上富足的日子。因此,杜深忠为了一把690元的琵琶而“心心念念”很久,最后买了还得向老婆虚报价格;张自军只能外出贵州打工,“以人肉换猪肉”,在建筑工地上丢了性命;磊磊很小时就被母亲抛弃,靠有精神病的父亲独自抚养大,但每次回家“都感到很烦”;摄制组的女房东因琐事被邻居打伤,所种的果树苗也被人淋了除草剂烧死,一直到处告状寻求解决;连村主任张自恩亦是烦恼不断,因修路砍了村民的树而被追打,又遇村民不断查账而火冒三丈;农户所种的苹果丰收了,但却很难卖出,价格也比以往低了许多……
这一幕幕并非让人欣喜也并不光明的场景,展现的恰恰就是农村的现实。而正是这些场景,才让观众感到影片的真实。其实,《乡村里的中国》所反映的这个村庄的矛盾,已经显得相当温和了,冲突矛盾尚属可控状态。干群的冲突并不激烈,乡村的传统有迹可寻,道德的底线亦有守住,家庭的亲情尚存。一方面是由于村民们面对着摄像机,自然会有一种行为与言语的尺度把握;同时导演也无法将镜头伸入每户农家,去捕捉更多的黑暗之事。另一方面,影片中的村庄尽管贫困,但毕竟位于较为发达的东部,相比广大中西部农村,已然是天上地下,在鲁西南的这个小村,至少温饱无虞,村庄仍运转如常。
现实中的农村,其实远比电影中的村庄残酷得多。有很多的矛盾已经相当的普遍,而且尖锐化。如税费的情况,如计生的情况,如村组织溃烂的情况,等等。如此这些矛盾,在一些地方已经激化,冲突更是四起。就我所了解,在电影所反映的山东,二三十年前就流行一句口号:“喝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二十年不变。”这是挂在当地许多乡政府的对联,针对的就是计划生育,其血腥与冷酷,让人不寒而栗。至于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充满了血淋淋的味道。也就是在山东的一个村子,兄弟俩在家产上的争执,哥哥竟用锄头将其弟弟砍死。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并不少见。这些年,我们在媒体上网络上,皆可见到这样的描写。田地的凋敝,青壮劳力的流失,恶霸的欺凌,亲情的淡漠,性关系的混乱,道德的崩塌,在很多村镇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
即使是并非如此灰暗还有着许多光明面的本片,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是数次哽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自胸中涌出。电影里的村民的确没有生存之忧,生活整体还算过得去,但影片所展示的生活场景,显示出这是一群处于边缘的群体,他们的生命亦如浮萍一样,飘零而无所依托。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一切都得靠自己挣扎。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与外界也甚少联系。除了整天辛勤劳作,老夫老妻之间偶尔斗斗嘴,似乎别无需求。即使到了春节,也只是村子里的人上台表演,自个乐呵乐呵。苹果丰收了,也是单家独户的与外面经销商去谈,卖高卖少卖得出卖不出,也只有靠运气。很明显,在杓峪村这样的乡村中,农民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中。一方面,在村里四处可见权力的影子,户籍制度等各种管控措施,将村民死死地限制在这块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民们却又是一群无人关照的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生自灭。没有协会与组织来帮助他们,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着自己所不熟悉的世界。从村主任张自恩尴尬的境况中,我们也可知晓村委会也是力不从心。
影片里杀树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从县里下来的驻村干部要为小村子带来新气象,修宣传栏、铺水泥路、建小广场,挡路的几棵粗壮大树三下五除二就被撂倒了,引起村民不满。树是村民们的私有财产,片中并未表现发怒的村民面对财产损失后应该得到何种补偿,村里的领导也未给出什么合理的解释。没有一个理性的沟通渠道,双方只是充满粗暴的对抗。杀树,勾勒出外来者对土地的隔膜与冷漠,生息于此的村民对外面世界也是心生惶恐。乡村生活在来势汹汹的改变面前,无力、退缩,毫无招架之力,外与内并无良性互动,片中的杜深忠指责外面来的“教授、专家都是骗子,全是推销化肥种子的贩子”,可想而知,这对固守家园的人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如果还用浪漫与乡村生活挂钩,那就不谙世事了。田园之歌其实已经微弱黯哑,田园风光也随之黯然失色。
这样的乡村,已绝非人们理想中的家园。村庄犹如荒岛一般,孤零零地被抛置于群山之中。村庄里的农民,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这片土地之上,不管是否愿意你也别无选择。在这样的乡村中,留给这些村民的其实只是活着。他们无法有更多精神上的要求。影片中的主角乡村秀才杜深忠就是这么一个悲情人物。他上过高中当过兵,做着文艺的梦也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不满足于村庄里现状,不甘心于除了劳作就是吃喝拉撒,关注着“精神也吃饭也得活着”。然而,他却别无去处,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徘徊于这块故土。他说,“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花十分代价之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熬这个时间都熬得心疼。”其实,无奈的不仅仅只是杜深忠,还有谁愿意固守在这片土地上?所谓的乡村田园牧歌,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不断外出打工的人群,也不只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恐怕还有精神上的原因。他们离开故土,其实就意味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满与背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乡村是传统的固守者,是文化的最后阵地。中国数千年的政治变迁,有着治不下县的传统。乡村社会其实一直是处于自治状态的,是由乡绅来治理的。拥有知识与财富的乡绅阶层,依靠着宗族的力量,扎根于乡村社会中,充当着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费孝通先生在其《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中,对此皆有很好的阐述。那样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慢节奏的社会,有着讲究亲情的家庭,有一套惯常的礼仪规范,也有一套娴熟的办事程序,传统虽然在不断地调适,却也安如泰山依旧统治着。官府的手,其实是很少伸及到这种乡村组织中来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断地孕育着人才,进入到外面的世界,但他们的家族他们的根仍在乡村,也是他们最终落叶归根的地方。因此,在乡村中,总是有着有文化也有见识的人。他们在中国乡村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决定着当地社会的生态。专制的统治得通过他们来执行,而当地民间的传统又左右着他们的行动。
但在费孝通先生写作《江村经济》时,已感叹其所调查的开弦弓村显露出乡村社会的衰败,他认为这种衰败是由于政治体制而引起的。其实我们细读《江村经济》,还是能看到传统在这个乡村还有着相当大的力量,从官府机构的设立到其运作,基本上还是遵循乡绅治理模式的。而真正对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摧毁,恐怕还是在四九年之后。权力的触觉已经延伸到乡村,甚至深入到每户家庭,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变成了国家权力链条中的一环。原来的社会肌理已经被破坏,社会组织或者社会中介已经被摧毁,政府组织统管着一切,从生产资料到吃喝拉撒。户籍制度将农民捆绑在了土地之上,除了当兵招工或者升学,很难离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而能够离开的人又是凤毛麟角。以前的乡绅治理人才其实是双向流动的,乡绅在做官之前留在乡土之中,在退职之后又回到乡土。而现有的体制对于农村人才则是竭泽而渔,只能向上流动,而没有回流的机制。传统的丧失与人才的匮乏,让曾经充满生机的乡村迅速地衰败,我们再也回不到梦想之家园。
《乡村里的中国》当然留给人们以希望。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长张自恩也在积极地寻找着投资者,想发展村里的旅游业;而电影中出现的年轻人,或升学或当兵或嫁人,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归宿。这些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不会再回来。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这是无法阻止的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但如杜深忠们一样老一代村民,却依然还得陪伴着这块他们并不热爱的土地终老。
一下午非常认真的看完这部讲述中国农村的故事,即使南北有异,浙江农村的总体发展更好,但片中的一幕幕还是使我一一对应起自己的家乡记忆,深有共鸣。以家庭为单位分为几组人物,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候以24节气为时间线串联起这个村庄的生活图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民俗活动、人情往来的社交原则、基层的政治运作方式,中国农村的伦理原则、处事逻辑、认知观念,都在这片中深刻反映。有人评价焦波,因为审查原因,对社会敏感问题只刺破不深入,点到为止。这部收获数十个大奖的高分纪录片,还是较为精准真实的画出来中国农村的生活事实,也是对《乡土中国》鲜活的展演。
1.农民老杜和妻子日常相处斗嘴金句频出,简直可以被称为乡村哲学家,他热爱书法、爱文学、爱音乐,他和妻子被繁重的农活和生存的无奈紧紧压着,作为一个农民,他们总的年收入不超过一万元。却一直在内心保存了一方精神家园,现实的挣扎并无法剥夺这唯一的远方,于是老杜真的买了一把梦寐以求的琵琶。你会惊叹看似粗鄙无知的农民活得如此明白通透,老杜是个具有英雄主义的人,就是有着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品质。即使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老杜非常善良、正直、乐观、纯粹、坚韧,面对女儿的付出与牺牲,他怀着愧疚记在心底,当女儿准备结婚时,他对女儿说,只要你们是真的相爱,这是最高原则,没有什么条件,并且尽全力给了女儿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嫁妆--两万块钱。面对乡村的一切苦难,他心怀悲悯。面对村人的投机贪婪,他无奈痛斥。他告诉儿子要向更高的地方去,因为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即使他是一个靠地生存农民,却清醒知道他不爱他所在的一切。老杜也是一个撕裂矛盾的存在,他被现实与理想拉扯着,他的背后,是无数个有着相同处境的农民群体。老杜最后的镜头太有趣了,汇报演出时,他一个人拿着琵琶坐在台上正在试音,村人就大喊下去,快点下去。这个行为带有玩笑性质,却是老杜的梦想与现实对抗的隐喻。
2.不过我更喜欢老杜的妻子,她总是碎碎念给丈夫泼冷水,但是行动上一直是支持着他。到后来我们才了解,她其实也爱文艺,并且她内心是无比崇拜、敬佩、支持丈夫的,只是迫于现实,若一个家庭总是追逐所谓的精神食粮,那现实的一切谁来承担呢?老杜像渴望天空的风筝,妻子不阻拦它冲向远方,却只能牢牢握住手中的线不让他跑偏,且在她的能力之内最大可能的保存了老杜的精神家园。村书记送老军人老杜家来印着领导人的挂历,她吐槽这玩意有啥用,都没地方挂。面对被獾糟蹋的庄稼,气愤的说拿农药毒死它算了,丈夫告知那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她吐槽獾糟蹋粮食祸害农民,国家保护它,那有什么来保护农民。老杜是清醒的,妻子更是现实的,她的一切标准都是服务于生存。琵笆、二胡、书法、挂历、一切无法直接用于生存的物质资料,在她观念中都可以废弃,她只想顽强的生存下来。
3.大学生磊磊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农民父亲,日常相处就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亲子互动的模式,极度缺少沟通。身为儿子他为父亲的付出感恩,却也依旧怨恨看不起自己的父亲。我在思考,爱就一定包含着全部的接受和无条件的喜欢吗,带有片刻怨恨和厌恶的爱就不是真的爱了吗?
4.前几组人物都是家庭为单元展开互动的,那村书记这个基层干部的角色就将整个故事跳出家庭结构跨越到社区组织与基层政治生活的更为宏观的叙事背景之中。因为上层干部的指令,他砍掉了本属于村民的树,此举引发了一场纷争,村支书这类村民干部与公务员不同,但其权力来源不同,职位性质不同,姑人们对其态度也是十分微妙。他们虽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他在这个村落中是带有双重身份的人。之后村人采取各种方式报复他,他们电话争吵的对话就非常有趣,村支书嘲讽村人是个光棍,今后死了没人给他上坟。但过年节,他还是拎着礼品,恭恭敬敬的上门拜访希望修好。这就是乡村的人伦啊!他上门安慰丧子的老人,调节村人间的暴力冲突,完成上级指派的政治任务,为村落脱贫寻找更多的发展可能,却换来一千多的酬劳与一肚子辛酸。
5.书记调解村民矛盾时劝告大妈要按照规定,相信法律,大妈神回复发人深省,对现实有着神人般的洞察力。"理?早晚等着出了人命才是理,不出人命的时候没有理,我看透了法律。"
6."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没钱的君子下流胚。"振聋发聩啊![/cp]
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昨晚就在微信里看到人民日报的微信里关于乡村里的中国的介绍,其实初看到并没有留意,还以为只是对前不久上海女因为农村男友家的一顿饭而分手事件的延续,然后看到朋友的转发,上午刚好有空,就搜来看了。
我极少为电影动容,也许是年龄渐长情感渐丰,看这部纪录片我却几番泪水盈眶。单身的爸爸天蒙蒙亮就送孩子远行上学,孩子也不负众望表现突出,但是一回到家看到昏暗的小屋、寡言的父亲却烦的不愿呆下去。女儿出嫁,父亲颤颤巍巍的塞给女儿两扎钱,懂事的女儿一再推让,婚车上父亲的愁容寡言。新春节目上,儿子含泪的献唱,以及众多抹泪的乡亲……
影片由立春开始,至新年狂欢结束,过气的文青杜深忠是影片的主线(可见有些文艺素养,有一技之长是多么重要)。开篇杜深忠为羊圈题春字,在门口的地上练毛笔字,拉二胡,以及女儿带男友回家时他说“不管我们家有没有钱,我唯一的条件就是你们相爱,我就不会阻拦你们”开始让我觉得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农民。凑巧我也有一个和他有些相似的农民父亲,追求精神哺养,却不得不屈于生活。父亲在我老家那一块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文青,有文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能用笛子吹出深沉而婉转的曲子,懂周易八卦,会择吉日看风水,曾经在单位开过小店,当过一段医生,同时也要和母亲共同耕作家里的田地,但终究为供养我们、赡养老人而不得不放弃还算安逸的农村生活出门打工。
杜似乎总是和他老伴吵嘴,其实每次都是他的老伴把他说的无言以对愤愤而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和谐的生活,这样只是他们相处、交流的一种方式,他拉二胡她做家务,他弹琴她给他对调,但杜总是被气的被迫中止,甚至冲她一拨弦说我说了也是对牛弹琴。
杜的老伴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杜对他的儿子一番说教,然后说你妈妈不知道我是谁,她也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看似是这样,她只知道切身利益,知道穷君子也只能是下流坯子,但其实她心里清楚,这个有点底子有些傲骨手上一有钱就拿来买纸笔的男人是需要一些言语上的打击提醒的,否则他会脱离现实生活,而她会脱离他。
他背着老婆去买了一把690的琵琶,为了避免老婆知道接受不了和朋友合伙说490买的,但终于还是漏了馅,她知道后并没有大发雷霆指责他不务正业乱花钱,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提醒他,要有节制。她总么不知道杜是谁,她说她打心里佩服杜,只是如果不吵,她在家里就没有地位了,我觉得这是一种表面上不和谐,但其实是最明智的相处方式了,虽然吵,但并不会大动干戈,甚至她都不会真的去阻止杜花钱摆弄这些没用的东西,最后的春节联欢会上压轴的一弹一唱就是证明。
村官最难当,但是这个村官却让我很是佩服,虽然没有官样,说话没有官腔,但一身正气,说话做事自有一套,对于挑衅滋事的村民毫不退缩奉陪到底,为邻里纠纷跑上跑下两头受气,但是公私分明,不牵扯孩子,过年主动拜年,腆着脸化解干戈,最终还是能与最难缠的村民坐在一起划拳喝酒,这就是人格魅力。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这土地不养人呀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