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设定ok,最后一段的反转也过瘾,
但是,人物设定太过牵强,出版商艾瑞克在得知要失去出版权,进而杀人之前,他的人设就是个按合同办事的商人,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译者,都有合同在先约束着那,他怎么就混蛋无良了?不管是男主还是男主代言人书店老爷爷,指责出版商卖书像卖牙膏,听上去很无力啊。
正如有答主说,不想出版赚钱,可以免费放网上啊,男主这一手不是玩得挺溜的嘛,为啥在出版商为他赚了“可以买下旅行社”去周游世界的钱之后,却去指责出版商只会赚钱?
还有书店老爷爷说(也可看作是代男主说),出版商对待译者像对待牲口,这个指责也挺无厘头,甚至有些矫情。意大利人吧在机场被收走一个手机,边上希腊人说“你没好好看合同么”,可见人家确实都有合同。限制行动和对外交流,同时又提供充足优越的生活必须(电影里这些译者的待遇怎么看也算不上被当成牲口啊,大餐,红酒,保龄,泳池…伺候着),这些难道不是合同约定的么,这么非同寻常的翻译工作,雇佣双方事先会不沟通,不约定?至少这些译者知道自己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他们不是被胁迫,被强制关押在这里干活的,这些是大家签了合同你情我愿的事。
至少在出版商杀害书店老爷爷也是他老师之前,导演有必要在设计点情节,让这个反派真正“坏”起来,得在给他加上些令人信服的污点,才对得起后续剧情,至少得给他按上些压榨作者译者,不诚信,不道德,必须被唾骂的实锤事迹才好嘛,比如做假账贪版税之类,相反,在得知作者要收回出版权的时候,出版商的第一反应是加钱,版税翻番,虽然没签独家出版权,但是总有个口头默契吧,在这里作者男主反倒是有些诚信瑕疵了(此时老爷爷还活着,电影正反两派之间还没有根本仇恨)
是男主先玻璃心,对既没违法,也没违反合同,又没什么明显道德污点的出版商不满,人家就是个商人而已,他却执意收回出版权,才引出了出版商杀人情节,才给他钉上反派标签。出版商对下属,对新手作者冷漠刻薄,这都支撑不起他的反派形象。反倒是绝顶聪明,正义凛然的男主,有那么几分过于敏感和小心眼
另外比较遗憾的一点,除了俄罗斯姐姐,和丹麦阿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对剧情和反派形象塑造有意义外,参加封闭翻译的其他几位,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主线之外的地铁偷书稿,事发之后密室内互动,没了这几位并不怎么影响剧情推动。
偷书稿一场戏,是个单线剧情,调包、跑去复印、开车追地铁、地铁制造混乱、再次调包(或是前后根本就没调包)……,完全可以一个人搞定,比如放老鼠的那位姐姐,除了现场监督男主的各种骚操作,释放老鼠这么件事很专业无可替代么,男主一个人搞不定么?后面几位大概也是这么个情况,设计成5个人“通力合作”,最大的作用还是制造点“意外”,其实不太合逻辑,毕竟人一多,就更容易出错嘛,
设计一出男主联合好几个译者对付出版商的戏,有点牵强了,根据剧情这些译者应该是出版商挑选的,看不出是受到了男主设计摆布,最让人想不通的是,那几个译者参与这事的动机是什么?男主一个人被“文学理想”所鼓舞可以接受,其他人也会放着稳当钱不赚,去砸自己的饭碗?阿婆写笔下那些被聚在一起的人,可的都是跟死者有各种恩怨瓜葛。
哦,断电之后摸刀那哥们,提着刀发现丹麦阿姨自杀,剧情就没再提刀的事了,那设计个厨房找刀的剧情又没后续交代,是为干嘛?制造气氛?
总之,电影大面上不断反转很好看,但是实在有些禁不住推敲,好多人说这片子细节NB,依我看反倒是好多细节太潦草
书店老板问幼年男主东方快车谋杀案凶手是谁。男主回答是列车全员。而书店老板却说不对。当时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全员共同作案。看完这部电影发现其实是埋的一个伏笔。男主的作案手法就是让出版社老板觉得是合伙作案,事实上却是有一个人操控了大家,他才是幕后凶手。不过我还是觉得东方快车是大家合伙杀人的。
在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时代,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并不是那种觉得你真该花钱买课补知识的焦虑,不来自受众,而来自生产者。显然,这个词就带着厚重的工业色彩,也不再是“作者”这么简单。
随便打开一个app,刷到一个网页,甚至随便去听一场讲座,都在极力推销着自己的所谓的“知识”,不买不报就错过几个亿的感觉,当然这还是从受众身份出发的焦虑,偶尔会反感,但实在不舍得花这个钱,也没人真正能让你焦虑。但我真正担忧的是这个遍地都是“大师”的市场环境,似乎让知识分子、学者都难以潜心于自己的学问,以前是教授们导师们谴责学生、年轻人浮躁,现在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甚至“伪大师”们也纷纷坐不住了。“有实力的人”坐不住,“没实力的人”更是坐不住,心想:人家都出去卖课,赚得盆满钵满,还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呢,也许我一下子就名利双收了呢!而真正祸害人的地方就在于让本应潜心于研究的“大师”为了赚钱而不断迎合市场,让本应潜心于学习的普罗大众也认为学习有捷径,花钱就能解决。资本更是忙着介入“知识付费”的狂潮,圈地圈钱,生怕错过风口,不断扩大“知识再生产”,通过一波波营销,收割一茬茬韭菜。
是的,谁会不心动?
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在抵抗着这种“心动”,是理想主义式的对抗。经过几轮反转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谁是书真正的作者。而作者却并不在意你知不知道他是作者。他甚至不在意出版商视之为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8000万欧元”,可以说他“从来没碰过钱,对钱不感兴趣”。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作者”。他珍视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文字,而创作过的人是能体会到自己投入到文字里的性情与温度,不是钱能完全替代的。而反观电影里的出版商,他眼中的书稿就是存入银行的巨额本金,就是投资的孵化器,他是除作者之外第一个接触书稿的人,但他却从来不愿打开扉页,体会文字中人性的力量。当他把来自世界各地的9名译者豢养到地窖里,像牲口一样利用对待甚至不惜杀掉时,他的“罪”是他为多少个作者带去多少种成功都洗涤不了的。而”罪至恶极“的还在后面,为了拿到书稿的独家出版权,他把替代发表的作者,一个开书店的老爷爷推下了楼梯,放了一把火烧掉了整个书店,这一把火贯穿了片头和片尾,是对金钱的欲念之火,也是“真正的作者”复仇的怒火。最终“你不是作者,我亲手杀了作者”,兄弟,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前面的层层铺垫,在这里一下被推向高潮。人性战胜了金钱吗?虽然结局看似是这样,但我不认为这是真实世界能给我们的答案。
这部电影塑造的人物还是太过于扁平化,“真正的作者”代表的对文字的纯粹,对金钱的漠视,“出版商”代表的对金钱的迷醉,对创作的藐视,(这其中“译者”的地位更是被批判的对象,这个要另写一篇),脸谱化的角色塑造最容易解决问题,但也最容易遮蔽真正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曾看见他们在这二者之间的挣扎。而这恰恰是我一开始所说的“知识付费”带给“知识生产者”的焦虑。
看电影那一刻让我对这种焦虑有了短暂的消解,我想我可以继续梦想着做一名纯粹的作者,而电影落幕,我依然要面对当一个社畜、当一个知识搬运工的现实。
本片相对于其它经典的悬疑大作来说,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但其通过卓越的剪辑手法将本片的悬疑效果呈现的非常自然和流畅,影片后三分之二的部分,剧情反转蜂拥而至,高潮部分亦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体观影效果还是不错的。小编会给本片一个7.5的评分。 本片以一部风靡全球的小说的翻译工作为剧情依托,所有的剧情发展也就在这九位译者之间展开。小编细查之下发现,饰演这九位译者的演员虽然可能并不为我们国内的观众所熟知,但其都大有来头。首先是我们的男主,埃里克斯·劳瑟饰演的最终大BOSS,他参演过《模仿游戏》。
在片中的扮相比较普通,片中的身份是英文译者,实际是隐藏在背后的运筹帷幄之人。
女主是欧嘉·柯瑞兰寇饰演的俄文译者,其参演过《007:大破量子危机》,在其中饰演邦女郎,并在《遗落战境》中出演女一。
片中这位俄文译者有着对文学有着超脱于世俗之外热爱,但又有着单纯的内心,为了更好地翻译作品,甚至不惜去亲自体验溺亡的瞬间。在人群中突兀的一袭白衣,或许也暗示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其次我们的终极反派也是大有来头,他是朗贝尔·威尔森饰演的暗黑出版商。朗贝尔·威尔森参演过《黑客帝国2》和《黑客帝国3》,并分别饰演反派。
在片中朗贝尔·威尔森饰演的是一位利欲熏心的出版商,为了拿到著作授权,不惜杀死自己的恩师。
其次本片中其她译者也都大有来头,例如葡萄牙语译者小姐姐萨拉·吉罗多,出演过《美女与野兽》(2014)。
丹麦语译者的饰演者西瑟·罗比特·科努德森,出演过HBO的《西部世界》。
中文译者的饰演者弗雷德里克·周,他被认为是法国第一个出名的亚裔喜剧演员,其父母是柬埔寨金边的华侨,出演过《超体》。
简言之,这些配角在自己的国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只是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而已,这些演员的演技完全可以放心。 本片的剧情相对来说并不复杂,可以说是一出借助翻译文稿的复仇大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最后的反转也是非常抓人眼球。 本片中引起很多网友争议的是下面这段情节。
有网友认为这是在刻意抹黑我国的审查制度,也有网友认为介于最近发生的“动漫人物发色举报”等事件,我国的审查制度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更有激进的网友将其上升到了对这位亚裔演员的人身攻击上。小编则认为大可不必,我国特有的审查制度近年来确实被很多人诟病,认为其审查制度导致的作品删减问题对作品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分级来代替审查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审查制度有好的一面,就势必有其存在局限性的地方,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文学自由,一刀切的取消审查制度,也未必就是明智之举,所有的制度和政策都会在实践中逐渐修正,至少我们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审查制度的优劣,就说明自由其实并未远离我们。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将翻译员这个职业呈现在了观者的面前,由于小编在闲暇之余也会参加公益的字幕翻译工作,所以对翻译从业者处境还是颇有同感的。译者是链接读者和作者的一座桥,但却往往被视而不见。目前很多的公益字幕组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免费为广大观者翻译电影资源,他们所要求的,也不过就是片头那一闪而过的属于自己的笔名而已。最后,向广大的电影从业者致敬,疫情之下,君请共勉!
利欲熏心的恶徒,
总是会披上正义的伪装,
邪恶血腥的恶魔,
总是会触碰纯良的灵魂,
以孤独为友的侠者,
以一己之力抗争着世界,
你会记得他吗?
那个以风为友的游侠!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涉剧透!!!!!
涉剧透!!!!!
涉剧透!!!!!
文不对题预警。
片中两个点有击中。
一个是丹麦女译者的部分。先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写作不被保安查出时的战战兢兢与声嘶力竭;然后被大魔王逮住时解释那不是手稿,而是自己的处女作小说时的小心翼翼;被大魔王羞辱自己小说的时候,表示自己还未完成这篇作品时缺乏自信的支支吾吾;然后眼睁睁看着大魔王烧掉手稿,梦想和心血被毁于一旦,却不能做出任何反抗的甚至可以感同身受的屈辱与无能为力。。这段女演员可谓灵魂出演,真是看到火冒三丈,看到义愤填膺,看到猛男喷泪。。后面由于大魔王断电,大家在烛光中谈心,她袒露心声,再次情绪崩溃,最终悲剧。观影时候觉得她的那篇小说就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大魔王刻薄恶毒,又毫无人性地完全烧毁了它,可以说是毁灭了这样一个平凡普通却又心怀梦想的卑微的创作者的灵魂。ps看到大魔王烧掉她的作品时对大魔王真是憎恶到咬牙切齿。。。
另一个是女秘书在电脑前反水。不知道照片放在电脑旁是偶然,还是A为了防止类似电影中的情形「被迫终止计划」出现而提前策划的plan B:女秘书可能出现在伦敦,并执行老板大魔王的命令毁坏电脑。那么这里是偶然还是必然呢?我不知道,二刷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线索说明是偶然还是必然,但想稍微分析一下。
如果是A制定的plan B,那么可以说A对人性的洞察力已经到了至臻至鼎的境界:他赌女秘书看到那张照片,一定会反水(或者说不反水,也至少会动摇,从而拖延时间。因为就算大魔王打款,手稿也不会停止泄露的)A对大魔王做过详细调研,知道他是怎样的人,知道他怎样对待属下。如果是A预料到这样的情形:女秘书在电脑前,大魔王发出了指令,但女秘书看到了照片:照片里自己低眉顺目地承受大魔王的斥责。能猜到这,并笃定小秘书会反水我觉得这简直是上帝视角了。。
回顾了一下片中女秘书与老板的几次互动,基本最终都会被恶语相向;但这个小秘书,认真工作,兢兢业业:老板的命令都是绝对遵循,从不敢违背;可能她也不认同老板的行为(因为她热爱文学,老板却不尊重文学作品,不尊重作者和译者;她可以仔细到发现A住所的bug(没有洗漱用具,邻居都不认识他等 推测出A可能就是内鬼),绝不能说她工作不尽职,能力不强;但纵使这样也还得承受老板平白无故的恶意,被老板再三侮辱。
最终在电脑前的时刻,为了劝说女秘书听从自己毁掉电脑,大魔王是各种安抚夸赞画饼与利益诱导(提升她为销售经理等等 但女秘书似乎不为所动,她发现了那张照片,老板此时功利性的劝说更是跟照片里的恶劣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她没有砸毁电脑,而是再次向老板表示:「我热爱文学。」在老板发出疑问后对老板🐴出脏话(她骂老板那句我真是感觉无比舒适 她终于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人性,终于做出了反抗。
所以结论是:我觉得照片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秘书的反水,让我们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上也体会到了人性的温度。迫于生计,她也许曾经对大恶魔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但她不会永远这样。她也有不容侵犯的净土,有她甘愿背叛也要捍卫的东西。
ps这个女秘书越看越像fs的苏「懂的都懂😄
再多逼逼几句:
1.书店老板跟A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亦师亦友,忘年之交;老先生对A的教诲不可谓不深刻,「文字的力量 胜于一切」当铭记于心。
2.A对大魔王说「你没什么值得偷」那里的轻蔑和傲娇太真实了,有被帅到。
3.片中其实在A压根没有调换公文包的问题上埋了伏笔,那就是公文包的密码。泳池女和A在搜房后交流时表示她想偷看手稿,密码是069;但复印店里他们尝试后打开箱子的密码是777。所以当时A其实并没有拿过大魔王的公文包,拿的只是自己的。
4.看完立马重刷了一遍,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A在执行偷手稿全程都显得特别放松甚至不屑一顾,跟其他各位的紧张画风完全不一致,当时觉得有点纳闷... 二刷时那些镜头配合「你没什么值得偷」感觉真是恰到好处,妙啊!!!
有想法欢迎讨论,勿杠,杠就是你对(狗头
从不同译者的台词对话、胸前挂着的身份卡、工作翻译时书桌上摆放的国旗,可以辨别他们来自的国家和使用的翻译语言,为弄清基本人物情况,我制作了一张简图
另外,开场画面里九名译者的站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角色关系和人物性格,正中间是片中着重塑造的角色,女性作家和译者的身份给她的事业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紧挨在她旁边的两人是真正喜爱Daedalus小说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角色,体现创作者的魅力,基本是男主和女主;左二、左三和右二、右三是Alex选中的帮手,了解作品的普通翻译者,在说服下愿意为译者发声;最左边的角色是趋利的翻译者,处事圆滑摇摆不定,更多时候表现为亲近或讨好出版商,略微远离中间的人群;最右边的角色明显疏远其他所有人,表现出理想主义屈服于现实的行为。
《翻译疑云》给我带来的整体感受是披挂密室的幌子,套用反转的手法,讲述复仇的故事,Alex为书店爷爷复仇,翻译者们向不尊重创作的出版商复仇。复仇成功,故事结束,只图金钱的商人受到惩罚自然大快人心,但片中的切入点之一创作者与出版商的关系、创作者与翻译者的关系这些很好的话题却容易淡忘,继续探讨或许还能深化主题。
谜团是一系列简单事物的组合,朝着正确的方向才能揭开谜底。故事的核心在于探究畅销小说第三卷如何在严密的监控管理下被人泄露,泄露是个谜团,其过程不过是几个简单步骤的组合,但如果每次只展示部分事实,寻不到正确的方向看不到事件的全貌,Éric和普通观众自然无法揭开谜底。凭借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反转意外,还是少了些充分信息逐渐接合带来的拼图惊喜。
(以下严重剧透)
(二)找出一些片中处理不错的伏笔,提前暗示剧情
1. Alex对于Daedalus小说内容理解独到;能够准确默写出第三卷的开篇语,且不是前卷每章节的首个单词的组合;在书店里偷拿书的小男孩带着滑板。暗示Alex才是小说的真正作者(如果非认为书店爷爷是作者Alex至少提前读过原稿)
2.定时的敲诈邮件中含有共谋者的“日常谈话”,第一封包含歌词” What the world needs now is love, sweet love”,第二封包含卢梭名言” Whoever blushes is already guilty; true innocence is ashamed of nothing.”。证明Alex确实组织假装盗取书稿,并与其他四名译者共同谋划后续
3.装有书稿的不同箱子密码不一样,Éric箱子的密码是特殊姿势069(Katerina意图偷看书稿时),Alex箱子的密码是神圣数字777(打开复印书稿时);Éric箱中的钢笔没有丢失,钢笔都插在箱子的上层,Katerina打开箱子时可以看到有钢笔,但Alex箱中的钢笔在复印书稿时掉落。证明Alex在列车上没有偷换箱子,复印书稿时使用的是自己准备的箱子
4.四次出现的《追忆似水年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第一次书店爷爷展示给Alex,用以说明出版商哪家售卖者是谁不重要,关键是优秀的作品为读者打开无尽的视野;第二次Alex从经历火灾的书店里拿走没有被完全烧毁的《追忆似水年华》,下定决心为书店爷爷报仇;第三次Alex在断电环境中烛光下走到书架前挑出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开始和Katerina对话;第四次Alex被愤怒的Éric开枪击中,从书架上拿走的《追忆似水年华》替他挡下子弹。
如果不是疫情,其实蛮可以在北京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期待一下。爱、自由、热情与人道精神战胜冷漠、体制与金钱,理想主义的温情为时代招魂。本片的结局在片中就已写就,真正令本推理迷愉悦的是强势迅速的反转。(秘书就是秘书,倒是有点反常)以及本片也是编导合一呀。
哈哈哈有点文人自high
把话撂这儿了,这电影会像《十二怒汉》和《完美陌生人》等群像类型一样被翻拍。美中不足的就是反转不够多,书袋掉得太稀松,要是让我改编……怎么禁忌怎么来,反正傻子看不懂。
男主,说你什么好,要颜值没颜值,要身材没身材,演技不是最出彩,角色却是最讨厌的,那赶地铁的计谋十分牵强,还有如果你和甲方在监狱里面对面时,那是一堵玻璃墙隔在中间靠内线电话联系怎么办,你还怎么捂住麦克风又让对方听见?最后我最奇怪的就是,整件事的起因,人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你,就让你帮忙翻译一本书,怎么就成虐待了呢?难道比二战集中营还惨?比学生还惨?比996还惨?不是你圣母婊道德感的情绪化反应,有谁会死?
那华人小哥是毕志飞演的吧?长的也太像了😂
当柯瑞兰寇遇到了法语流利的“毕志飞”……虽然这个险恶心灵·梦碎出版业的故事试图以文学和翻译为影片升品,怎奈本身的套路程式感还是太过明显,明显到翻译组成员之一的爱德华多诺列加曾在若干年前出演过另一部形式雷同却更具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影——职场无间道。老实说,这种“群疑自闭悬念戏”除非找到特别犀利别致的题材切入,否则一旦陷入程式让观众似曾相识之后,欧洲大陆的完成度还真的远远比不了英国人。因为英伦特产之冷黑幽默性格总能保证过程本身的生动有趣,总能将老相识讲出了新滋味!
777. 你们说什么123,应该说甲乙丙。读过了乔伊斯,拿普鲁斯特挡子弹。
开始以为是密室题材,后来以为是群盗题材,最后,原来是复仇题材……
最后悬念揭晓,感觉只需要这一场就够了啊,还搭两条命进去,何必呢。James耍起心机也是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文学谋杀案。译者不只是作者的附庸,有时候作者愿意为译者付出更多。悬疑部分有阿加莎的风格,小图灵的演技和一口流利的法语真没得说,这娃是迟早要提名奥斯卡的呀~~~~~
中文是通用语言了,一二三,都听得懂。关于互联网版权、粉丝创作、志愿翻译、传统出版等内容,本可以再深入和尖锐一些。不到一半我已经直觉锁定“嫌疑人”,编剧可以再认真点。
一失足成千古恨,小心驶得万年船。“谁已脸红便已认罪,真正的清白是无需羞愧的” 谜团会在所有的简单事情之间解开。请记住世界通用的三位数常用密码:123,321,567,365,069,666,911,007,777… 其实本片厉害之处在于:翻译与创作的悬殊,作者跟营销的角力,书迷对作家的痴迷…9国翻译对剧情的精妙运用,电影故事跟书的情节完美结合,都有渲染点题。“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犯罪是一种戏剧”
整体来说比较臃肿不够短小精悍的作品。角色过多,除了主角以外的工具人角色的寥寥可数的镜头都能看出来是编剧为了把该角色培养成假犯人而设置的,人设一点都不丰满,观众也不能自己去挖掘他们的疑点,失去了观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偷换主线,铺垫了不少时间的主线最后缩成了佐料,而主线则又双叒叕是平淡无奇的凶手自白讲故事。
我们来说中文,1、2、3……砰,一个细节让整片提升一颗星,哈哈哈。
前中期都太過鬆散,明白想令觀眾在最後的反轉得到最大的感覺,但過度的切換時間點讓觀眾難以去消化,不過個人是挺欣賞最後的反轉。但劇情也是令人無言和奇怪。好壞參半。
隐身的译者,地窖里的译者,无法创作的女性译者,被审查的译者,没有版税的译者,成为作品本身的译者,从利润低的语种开始杀译者,经济赞助人vs专业人士,译者反击!
书作者想匿名的动机是真的偏激,赚钱和文学又不是对立面。对暗号败在了普通话已走向世界这个属实有创意。p.s.汉语译者竟公然表示在自己的家乡创作自由只是个抽象概念,但自己有经验在这套规则内过审。
反转悬疑,每个人的秘密,人性善恶,老派推理,致敬阿婆
电影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法语口音,较难理解。关键时刻文学能保命、语言能致命,Proust的小说可以当防弹衣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来当暗号。
我实在不喜欢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