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疾病分为脑部肿瘤、脑部创伤、脑部血管性疾病等,也有先天性疾病和后天性异常。
脑部肿瘤包括脑部原发性的肿瘤,比如脑胶质瘤,也包括脑部继发性肿瘤,就是其他位置的癌症发生的脑部转移。
《脑海深处》中,何希伦是催乳素型垂体瘤(PRL瘤),在男性身上的症状可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精子数量减少、性欲丧失、乳房发育等。而催乳素瘤其实应该首选药物治疗,这也是为什么剧中的山医生和江主任都建议何希伦保守治疗。
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肿瘤的统称,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剧中的搞笑担当杜耀飞,得的就是脑胶质瘤,而且一部分在语言功能区。他的癫痫就是胶质瘤引起的并发症之一。
目前对胶质瘤来说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肿瘤其实没有明显的边界,除了早期位置适当的小肿瘤,很难做到全部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全剧最后一个治愈的病例小北极得的髓母细胞瘤也是脑胶质瘤的一种,发生于小脑,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手术是髓母细胞瘤的首选疗法,以期在最大范围内安全切除肿瘤。小北极即使是后来醒了,也有可能需要进行后续的放化疗。
山医生的妈妈祝阿姨,之前得过肺癌,转移到脑部,变成了多发脑转移瘤。
脑部创伤则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各种类型的脑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等。
那个拒绝就医手里还玩核桃的老大爷,就是硬膜下血肿,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大多数需要手术的硬膜下血肿病例,并发有相关的颅内和/或颅外损伤。所以当时在和家属问诊的时候,范医生才问是不是摔过。
而且并发脑部损伤(如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外血肿)对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预后,很可能有负面影响。
脑部血管性疾病,包括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也包括颅内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第一集的美女教练,就是血栓脱落引起的急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左半球缺血引起的脑卒中,这就是属于缺血性脑疾病。
那个拉小提琴的小女孩锦锦,就是得的脑内动脉瘤。第一集开头山医生用来做展示研讨的手术的患者,也是得了动脉瘤。一般如果主动脉瘤很小,而且没有症状,医生可能会推荐定期随访,以检查动脉瘤是否继续生长。这也是为什么范医生也不建议锦锦做手术治疗。
剧中和蔼可亲的船长江主任,则是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变性、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在这个基础之上,当血压剧烈升高时,这些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
江主任在发病之前一直有吃阿司匹林肠溶片,其实就是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时可能需要予以药物或输血浆,以纠正其凝血功能,预防血肿扩大。
剧中的病患案例都有理论依据可寻,比较具有现实参考意义。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要及时就医。
但丁推荐的脑海深处,这部现实主义都市情感剧很好看,主创人员很给力。剧情神经外科的两个副主任医师一个是“独行侠”,一个是“手术狂”,两人风格不同,但跟着谁日子都不会好过。“独行侠”范旬(外号:犯熊),神经外科第一快刀手,但为人冷漠,崇尚手术不是解决病情的唯一手段。“手术狂”岱一山(外号:山医生),海外归来,年纪轻轻就坐上神经外科副主任的位置,倡导科技必将代替人工,先进技术能解决所有病情。
先说说整部剧看完以后的感受吧。
剧情本身相对来说中规中矩,却是当前这种以爱情/感情为核心的大环境下的一股清流,把重心完完全全放在了追求医疗职业剧的专业水平上。从服化道,到片尾医生的讲解,还有剧里面台词的专业程度,都让我想把赞点爆。让我感觉剧情一般是因为有些无关紧要的bug,比如明明欧医生和范熊都快结婚了,为什么欧医生会不和范熊好好聊一聊就提交了出国深造的申请书?
在调节观众情绪的事情上做得不错,有笑点也有泪点,让我哭得最凶的就是那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小北极。
我早就习惯了每集开头都搞点事情的操作,看见小北极说白天就能看见星星的时候,一点也不惊讶。倒是在后面范熊和小北极的父母说这孩子得的是恶性的髓母细胞瘤时,我虽然一头雾水,但是看范熊的表情我也知道了这事儿大了。
然而脑袋里的恶性肿瘤丝毫不影响小北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她看见器官捐献的宣传单,说自己在去世之后想把眼睛捐给别的小朋友,如果她想妈妈了还可以让那个小朋友帮忙看看。我觉得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但又不是完全知道,就是这么几句话,把妈妈、护士长和屏幕外面的我都给说哭了。
后来她还和那个被家暴的小男孩聊天,又一句话把我说得热泪盈眶。她说她自己疼,但是妈妈更疼,因为她的妈妈哭得更凶。啊,光打出这么一行字,我的鼻子就又酸了一下。
看见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得病,剧里的护士长和山医生和我一样不忍心,好在他们催了范熊做手术。最后看见她睁开了眼,我这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回忆了一下这剧里出现的孩子,都没有熊孩子。家里没钱治病的孩子,相信医生,也知道感恩。得了烟雾病的小男孩,也能像小大人一样听着范熊给他解释自己片子里的情况。和小北极聊天的小男孩,即使被家暴了最后也原谅了他生病了的爸爸。唯一一个看起来叛逆的小孩,就是最开始那个拉小提琴的女孩,不过看完剧的都知道,问题的核心不在孩子身上。
真的是身边的熊孩子变少了吗?我倒是觉得,这可能是现在的家长更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熊孩子会惹人生气,原因更多是来自于这些孩子家长的纵容。
但愿所有的小孩都能学到小北极身上的懂事和乐观。
和国外的《豪斯医生》、《良医》、《周一清晨》等专业医疗剧比,《脑海深处》的差距还是不小的,毕竟总投入和拍摄经验都不足,但确实已扎扎实实往正确方向迈了一大步。
何为“专业”行业剧,至少要先达到“行业内人士”的一定认可度,然后再说普通观众的接受度,否则就会“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职场剧其实大都只套个职业场景的外壳,同行业的人反而不太爱看,主要受不了那么多的BUG。 诚然,过于专业的行业术语和鲜为人知的行业内幕会对观众产生距离感,但国外大量涌现的优秀行业剧足以证明,在“专业”和“好看”间,两者是完全可以平衡的。
而且“专业”行业剧故事取材于现实社会,反应现实情况,亦能影响到很多人的从业理想。
坚持下去,下一部必将更精彩。
抖音主播梁但丁推荐 精品好剧 但丁推荐的 一部很不错的网剧 医生题材的好剧不多 这是其中的一部 通过这部剧 了解了很多关于疾病的常识 剧情紧凑 引人入胜 看得出编剧和导演都很专业 优秀演员选的也很好 特别喜欢方青卓老师演的角色 值得观看 👍🏻👍🏻👍🏻
——以《脑海深处》为例、关于职业剧的一些想法
《脑海深处》是部讲神经外科医疗题材的剧集,它的片尾有多达三十多位的各大医院的神经外科医师顾问,每集最后也都会有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普及或现身说法——它这个保留环节,说明它对现阶段的职业剧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阶段性认知的。
行业剧,或者说职业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剧种类型,但不管是三十年前的《编辑部的故事》,还是十年前的《杜拉拉升职记》……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或者说,它们其实还是挺超前的——不管是好的永恒的情趣方面,还是糟糕的商业嗅觉示范方面——现在仍可以不时在豆瓣广播中看到《编辑部的故事》各类金句或表情包,也可能如我震惊于当时对《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广告的“强大”、或者说明目张胆……虽然我并不太清楚,过去十多年的广告植入风,特别是一些合拍片,最初究竟是怎么刮起来的。
但就算给它一个三十年时间,现如今中国的职业剧其实仍然停留于这么一个阶段——因为职业剧多多少少,相较而言,其实与其说是记叙文,却是并不完全强调人物的,除了角色之外,还有一个说明文的核在里面,特别是现成行业(相对架空的)所对应的职业,要是在大环境下,缺少一个现象级的作品让观众事先自发去了解这个行业——观众如果不熟悉的话,那它首先就会存在一个科普“义务”。
中国的职业剧就处于这么个科普阶段。
所以,这其实也就是目前大陆职业剧的一个普遍现状——虽然可能那些职业都是观众耳濡目染的,但多数观众实际上连常识也没有。
缺少一个自发形成的认知体系去感知相应作品的真实性,这是造成目前这个阶段的根源之一,所以,就有这样的说法,认为现阶段中国多数职业剧还处于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因为你不能完全套用国外同类剧去进行简单的本地化,原因在于,职业剧本身,它就有一个本地化的底层逻辑在里面。
那怎么去感知这种底层逻辑?举个《脑海深处》的例子,里面的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甚至是初入行的实习生),实际上就充当了某种观众的角色——让他们代替观众去提问,而这个病人,可以是中国人,可以是ABC,也可以是外国人,甚至是在海外的外国人,但做解答的,必需得是在中国环境中“生存”的神经外科医生,你如果是让豪斯来的话——首先,人家并不是神经外科,但也许他也知道怎么治,但那会是完全另一套治疗逻辑,在不同的国家,开不同的药,用不同的机器,走不同的支付系统。
当然,除了这个赋予辨识度的与人及地理有关的底层逻辑之外,职业剧毕竟涉及的是一个“专业”的话题,它就需要去开发一系列的术语来“包装”,怎么让观众去对那样术语感兴趣及至去了解去记忆,从而达成戏剧美学与涉及行业真实感的平衡?
比如你怎么去记忆或了解介入医学、密网支架、烟雾病、冒烟等等专属物件或行业术语?
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讲的是FBI犯罪心理研究小组,涉及到一个名为犯罪侧写师的职业,而多年后,在《犯罪心理》为剧迷们所熟知十多年之后,大卫·芬奇制片并参与执导的美剧《心灵猎人》(Mindhunter)则讲的是这个职业当初建立的情况。
《犯罪心理》可能就是一个案件接着一个案件(也许每季有一两个连环杀手主线),而《心灵猎人》则从最初的一系列案件作为源头为前者建立各种能为其所用的各种应用术语。就像《脑海深处》中的“冒烟”这样的视觉挪用概念的例子,《心灵猎人》里很多确定的侧写术语,都存在着一个跨行业的术语的挪用。
另一方面就是对术语的精准化确立,这其实是一个微妙的专业化过程,比如在《心灵猎人》中,我们现在的“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的说法,这个术语,在最初其实是被称为“序列杀手”(Sequence kiiller)的……精准术语的确立,其实是一种普及的过程,对普通观众来说,我们看到“连环杀手”,就知道这是个犯了很多案子的杀手,但“序列杀手”?就不太容易望文生意了。
日剧美剧有非常多的职业剧,特别是医疗剧、律政剧、甚至饮食行业题材的,整个行业剧种有着一种微妙的生态系统感。
比如你在看不同时期的“厨师剧”的时候,比如《奇迹餐厅》(1995),《晚餐》(2013),或是《东京大饭店》(2019),你多少会发现一两个共同的演员或是一些“承上启下”的行业彩蛋。有些演员甚至因此“具备”了某些相关剧种的“制片价值”(production value),比如说从《晚餐》到《孤独的美食家》的松重丰,或者我们说的“XX专业户”。
另一方面,一些经典的行业形象也是从一个剧到另一个剧的模仿之途,就像我们在《脑海深处》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双男主角的行医理念与外型多少会让人想起《白色巨塔》中的唐泽寿明和江口洋介——且我不觉得这样的“有意无意的”模仿有什么太大的不妥之处,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行业模板,一个“制片价值”(production value),就像《教父》里的黑帮形象,就似专业术语的确立,如果“连环杀手”比“序列杀手”更能让人理解,为什么不用更能让观众有效移情的“连环杀手”?
行业剧的生态系统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比如律政剧《执法悍将》(JAG,1995~2005)最初衍生出的《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2003~)早些时候被确定了第19季,即将迈入它的第20个年头,而它自身也有另外两部长寿衍生剧,此外它的第三部衍生剧也即将提上日程。
我们在《脑海深处》不仅看到了神经外科医生的形象,我们还看到了护士以及器官捐献推广科普医生等等形象……这其实是个挺有启发性的进展方向,《脑海深处》可以有第二季,《脑海深处》也可以只是“云林中心医院 第一季”,也许第二季可以不再以神经外科医生为主角,而是以器官捐献为话题,启用新的角色,讨论这个行业的大行业环境下的另一种相关职业……这不管是对“前任主角”还是剧中行业环境来说都是追加的“真实感”补充,这也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达成戏剧美学与涉及行业真实感平衡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种“虚构大宇宙”的做法,可能更大众的说法就是IP化——这只是对观众或制作方来说的一种表象;而本质对于观众来说,我们可以说《脑海深处》是一个基础不错的切入点,让制作方可以有一个更广泛的剧情氛围的定调方向,比如目前《脑海深处》的悲喜剧调子虽然是行之有效的,但也可以定一部完全喜剧化的《云林中心医院》或一部更为严肃黑暗的《云林中心医院》——《脑海深处》本身就可以剪一部甚至用更电影化的视听语言和配乐基调重制一部去喜剧话的电影版,来进一步试探可能性的市场定位和寻找潜在的观众。
而且更不用说,现在的流媒体平台,正在急剧地分化、确立潜在的观剧观影市场。一如从原来的影院大银幕到电视小荧幕,现在从小荧幕转战流媒体,对于影视制作业来说,就如当年的画幅巨变,会是另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行业新标准确立的机会。
一天刷完。还是不错的,演技、专业度都不错,剧情流畅,也比较真实。如果再深刻一点就更好了,很多都是点到即止,不够深入。可以像非自然死亡学习,深刻的东西不用多,一点点讲透就行。感情线比较生硬,不过好在戏份也不重。
缺个大牌撑场面
我差一点就和医生这个行业深度捆绑了,当时以为自己不是去当执业药师,就是去做药物研发这样。一年的时间让我发现医生这个职业非常非常非常考验人的抗压和应变能力。完美主义会很快摧毁一个医生的耐心。缺憾时时存在。音效有点突兀,但是有科幻感,算得上动人。这些年我离不开医院。也可能这辈子只能都走不脱。双男主在镜头里都不算绝美,但是眼神和表情特别好。演员应该这样,不是只有帅和美才能打动人,重要的是你的感情透过屏幕,让人震颤,足够了。双男主,蒽,懂?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网剧,回去后会把剩下的看完。(但是直到今天还是没有)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话没说完,女孩是自杀吗?生前是抑郁了吗?有些东西好像没讲透。
陪爸瞄系列,护士长那浓妆有点瘆得慌
好家伙,杰青都出来了!
一看就困的剧,看了四集看不下去了,脑外科手术厉害!
有模仿美剧日剧的痕迹,略显稚嫩,但是作为一个专业职场国产剧已经挺不错了,虽然结局有些强行欢乐。但是比起台剧《麻醉风暴》来说真的还差太多太多了。国产剧继续进步吧。
范医生男友力max,所以我选择山医生!纯医疗片,没多少感情戏。却看的欲罢不能,年度最佳电视剧!无意间看到的惊喜!跪求第二部!
前面还不错 后面有开始不想看了,国产剧就是逃不过10集命运
剧情挺好,演技实在太生涩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期待放得很低了,还是受不了。
第九集有点难过;十一集,真实,直播真的很恶心了。挺好看的,三星半。山医生好帅啊。
说实话,这剧我给4星,大部分靠同行衬托。本身其实质量还行,但是其他职业剧太拉胯了。导致这剧很专业,就这种态度,给个4星不过分
把电视剧变成科教广告片也是绝了,对演员的演技是扶了,友情配角倒是表现爆表
有点意思,挺专业,没有无聊的感情戏,讲的都是医院医生在治病方面的事目前看起来山医生很有责任感,而且是一心为了病人好,有同理心,技术没的说,精通6门外语,态度好,沟通能力也不错,问的很详细,能更好的了解病人的情况,简直完美啊。范医生对他一直有敌意,可是山医生却想着安慰范医生,还在关键时刻帮范医生说话。并且他一直努力反映医院门口的交通问题,太完美了弹幕真的气死人,一直说山医生抢病人,难道不知道生命第一吗?难道有更好的方法救人,就因为不是自己的患者就不管了吗?
挺意外的,我对这种拍的认真都会多给点分,虽然是网剧,但基本上拍出了科普剧的感觉,请了一堆各院的神经外科医生作顾问。每集半小时左右,12集,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流媒体流行的六集迷你剧,这个长度其实不是不可以剪成电影版。双男主(特别是行医理念上的……以及造型)感觉到了试图对标《白色巨塔》唐泽寿明和江口洋介哈哈哈,心想,如果回头真剪个电影版出来,一定搞一段类似《amazing grace》那样的主题旋律来升华一下主题,虽然这部看哭跟白色巨塔看哭根本不是一回事……这部其实更像韩剧那样的但写实基调的悲喜剧路线,就是看哭的同时也不耽误让人会心一笑,而且捧哏那位我觉得可能又是个深柜故事(并不是)。
还不错
从剧情到角色都不算脱离现实,却还是有点悬浮感,但是在一众垃圾职场片中算不错的了,至少有些专业科普还是到位的
主角演技有点问题,而且两个主角不对付,不要拿病人的病例做战场
感觉努力了,但是好多台词中二到不行,尤其是第一集,梦回港台剧啊,凸显医生厉害现在真可以换种方式了……让人脚趾抓地,感觉题材还是用心了,继续加油吧。
-您从网上看的那些帖子都是门口号贩子写的吧?这要是在网上就能看病了,要医院干什么?-大夫,网上写的(得)清清楚楚的,你们是不是有点经验主义?怕手术不成功?…… → 联想到那句「百度看病,癌症起步。」→ 写看剧记录时才注意到第一集的标题就是「过度“网络看病,癌症起步”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