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7年8月16日)
影片《朗福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看后感觉这部HBO出品的电视电影具有相当“清洁”的作用,它不煽情也不矫情,只是平实而含蓄、客观而寓意地讲述了一个在英国发生过的真实故事,已故的弗兰克·朗福坚信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拯救,哪怕那个人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同时,影片给予了一些简单的数字,让观众去品味个中滋味——弗兰克·朗福于2001年离世,享年95岁,在此之前他从未停止过与服刑人员的来往。
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到监狱里与罪犯交流沟通,以期救赎他们失落的灵魂,那么这个人的魂灵该是怎样的博大而纯净呢?然而在看之前,有位遭受了点小挫折的世交小孩只看了眼简介,就说:“这个人肯定是沽名钓誉之徒,这种片子有什么可看的?”虽然听不惯这清浅而张狂的话,但还是忍了,只希望影片能替代发言,果然,该片不负所望——品格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
当片中已垂垂老矣的弗兰克·朗福(吉姆·布劳德本特饰演)柱着拐杖依然执着地往返于监牢间时,身边的她有点难过了;当一个风雪夜,老迈的弗兰克推开家门,同样年迈的妻子担忧地问:怎么才回来?弗兰克那几乎冻僵的声音在解释:“遇到了暴风雪,火车晚点了。”小孩开始动容了;弗兰克在回答电台主持人关于他被犯人忽悠了的问话时说道:“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她居然嚎啕大哭了。
弗兰克·朗福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曾是上议院议员,不论他在任还是退休,从不间断探访犯人、和犯人通信,那些经他点化过的迷途的人们,有的在出狱后成为崭新的人,有的还激发出了天赋进入艺术学院深造。朗福记得每一个他探访过的人的优点,而他从不提自己给予过他们什么,只说,某某教会了他关于发动机的理论,某某教会了他盖尔语……他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提出扼制色情杂志在未成年人中的传播,然而,却被年轻人嘲笑为“扫黄打非议员”。此类嘲笑在朗福的生命中算是小事件,当他和臭名昭著的迈拉·亨得利(萨曼莎·莫顿饰演)有所接触后,各种批评足以填满英吉利海峡。
迈拉·亨得利和男友伊恩·布莱迪(安迪·瑟金斯饰演)是一系列儿童谋杀案的主犯,作为一个女性,却如此残忍冷血,迈拉·亨得利得到了比男友更多的咒骂和唾弃。狱中的迈拉要求和弗兰克·朗福面谈,有着很高社会地位和名望的弗兰克不顾家人和社会的反对,执意频繁地去监狱探望,并和她通信。迈拉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在狱中表现突出,并且时常忏悔、重新入教。
弗兰克从伊恩·布莱迪口里得知,迈拉在欺骗他、利用他,她表面上虔诚悔改,转过头后就嘲笑他。即便如此,弗兰克仍不改初衷,继续帮助迈拉,并希望能真正救赎她。弗兰克的妻子此时也开始协助他,因为有案例让身为女作家的她感到了不平等——犯有同样罪孽的男性在服刑15年之后便获得了假释,而迈拉已服刑16年了。然而迈拉并没有告诉憨直的弗兰克,她所有的罪孽,新挖掘出的儿童遗体,让一直致力于为迈拉争取假释机会的弗兰克陷入了浩瀚的舆论压力中,始终信任着迈拉的弗兰克几近崩溃,他在用一生的名誉力排众议地帮迈拉,想给她一个新生的机会,然而迈拉却吸着烟淡淡地表示——或许我一开始不和你见面,反而更容易获得假释。
影片是从弗兰克因新书的出版在电台做节目接受听众提问开始的,当听众提到迈拉·亨得利时,弗兰克表情凝重,陷入回忆,镜头便闪回至22年前,倒叙了有关弗兰克帮助迈拉的往事。之后又回到影片伊始弗兰克那张表情凝重的脸,而此后的一段对话相当精彩,可以说是该片的精髓。
当听众问及帮助迈拉你后悔过吗?弗兰克顿了顿后回答:“一点儿也不后悔。事实上,我认为去探视拉·亨得利及其他犯人,我做这个工作50多年了,是我一生中最大福祉。”
主持人不忿地接着问:“她没有出卖你吗?她毁了你的名誉,她抹杀了你为她所做的一切。”
弗兰克短暂思索后说:“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的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身在监狱的迈拉点着一只烟也在听这个节目,闻言她有片刻的凝神,拿香烟的手似乎静止了。若干年后,弗兰克接到狱中迈拉的来信,他柱着拐杖蹒跚地前去探望,面对这个灵魂不朽却已一脸老年斑的老人,迈拉终于发自内心地说出了抱歉,而此时的弗兰克只是宽厚地笑笑,或许他已在迈拉身上看到了一颗获得救赎的心。片尾的字幕除了告知人们弗兰克的卒年外,还提及迈拉·亨得利一直未获得假释,她于2002年去世,至此她共服刑36年。
该片的各位演员都表现出色,不论主演还是配角,都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各自的角色,既不过分也不亏欠,拿捏得相当好,还给观众留下了回想思索的余地。
可敬可爱的弗兰克已不在了,而救赎的路没有尽头,或许在这世上某个角落里,有人正做着这样的努力,虽然很多人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或许还做不到更高的段位,那就先从帮助自己入手吧!在别人不懈努力的时候请不要说出不知深浅的话。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1910102_d.html)
关于Myra Hindley与伊恩·布莱迪谁是罪案主角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被法律所追究,因为这只是事实的两个面而已,而所有人包括审判法官,朗福勋爵与勋爵夫人根据社会常识与传统价值即女性作为罪案主角的几率历来不大为前提事先预设了立场,于是‘人们只看到他们相信的事物’这一人类课题就往往成为阴谋论者借题的把柄——对于混迹英国政治圈许久的高端人物朗福勋爵对“赞成大众业已讨厌的事物无疑会恶化结果”这一政治常识视而不见的态度下执意‘帮助’Myra Hindley的动机不纯,与勋爵夫人急求一个轰动素材促已完成自己写作生涯的另一高峰一样,勋爵也似乎是在自己事业低谷力求一个大力反弹和扭转,最好是那种一旦成功则功盖千秋,历史扭转,人民汗颜的伟大事件,不幸的是人民的眼睛这次竟闪亮了一回,给了朗福老头一记重击,正所谓出来混哪有不还的道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探了半辈子监,哪能各个都是“迷途羔羊”,所幸清教徒的血性使他把这次耻辱坚持到了最后,终于把Myra Hindley的那点仅存的良心给磨了出来,再次为心中的上帝证明了人类可救赎之心的正确性,乳沟只要肯挤总是有的这一物理定律,然而不知朗福勋爵有没有想过为理想的坚持正确正如Myra Hindley为欲望以及生存的坚持错误一样都是无可选择的,前者不听那虐童现场的录音带,后者不说自己主谋的另五起案件,都是本能的自保,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信仰庇佑,后者在失去伊恩·布莱迪之后一无所有,她本能地想占有前者的信仰为自己的坚持做后盾,但谁也知道上帝不属于她,所以双方对垒以后者失败告终,btw,对于小伙伊恩·布莱迪颇有些欣赏,不仅洞察力非凡,且在不愿出狱的前提下以65岁高龄绝食抗议体制,他的坚持似乎不同于前两位,是仅作为一位天然灵长类动物在反抗些什么,也许这才是人类的宣言。
据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曾经在某个电影节参赛过,但是最终没有公映,我也只是在天主教的网站上下载到的。主人公朗福勋爵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坚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上帝拯救,经常去探访监狱囚犯,在这过程中,他和臭名昭著的儿童谋杀案主犯麦拉之间建立了多年的联系和友谊,并且他也为此几乎丧失了一世英名。
朗福曾经是上议院议员,退休后一直从事着为监狱里犯人们传播福音的工作;女主角麦拉是一个被指控犯有儿童谋杀案的主犯。朗福不遗余力地帮助她,鼓励她认罪悔改,并为她争取“假释”机会奔走呼号……这时候,朗福还是那个德高望重、满有荣誉的勋爵和退休议员,可是一旦他为一个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做那么多事情时候,这些荣誉和地位也开始摇摇欲坠了——他不断受到阻挠、误解、讥笑还有打击,可是朗福勋爵仍然不为所动,一直坚定地帮助麦拉。
麦拉终于获得假释,正当朗福勋爵以为自己是为一个已经悔改、洗心革面了的罪人争取到一些的时候,麦拉的真实情况几乎是让他崩溃——麦拉骗了他,她并没有悔改,并且她实际上还犯了那些她一直没有承认的罪行。像晴天霹雳一样,朗福赌上自己的一世英名,结果却是被一个骗子玩弄于股掌之中,没有悔改,没有重新生活的人,没有无辜,甚至连他和麦拉之间那所谓的友谊恐怕也脆弱得不行,什么都没有,除了欺骗。可想而知,朗福接下来又要面临更多的指责和讥笑,还有许多恶毒的攻击(因为麦拉是女性,朗福行动的动机更受到怀疑)。
如果朗福在这里崩溃,然后放弃,感叹,甚至咒诅,都似乎会显得自然而然,那样我们就看到了欺骗和虚假怎样毁灭一个德高望重的、无比善良的老人——因为如果朗福把宽恕和帮助的目的放在他的一世英名上、还是放在麦拉的悔改之上,他的宽宏与饶恕都不能继续下去,然而,如果这些是从信仰出发呢?会不会就不一样?朗福就是从信仰出发进行一切宽恕和帮扶的。
所以接下来他仍然宽恕麦拉,而且继续着去监狱探望、帮助犯人的工作:他已经坚持50年了。又过了许多年,朗福接到了麦拉的信,他毫不犹豫再次前往探监,这时他看到了一颗真正忏悔的心,也是一个真正得到救赎的灵魂,而这时,朗福还是一样的平静。
还好电影里的一段对话可以让我们窥探到朗福的内心世界,不然,电影里朗福勋爵可能也会被处理成一个单纯的高山仰止、厚德载物的道德形象:
听众:“从我们所了解的各方面的情况来说,你对始终支持她(指麦拉)不感到后悔吗?”
朗福:“再说一遍,我拒绝回答关于她的所有问题?”
听众:“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朗福议员,回答是还是不是?你后悔吗?”
朗福犹豫一下后:“一点儿也不后悔。事实上,我认为去探视麦拉·辛得利以及其他的犯人——我做这个工作50多年了,是我一生中最大福祉。”
主持人:“她没有出卖你吗?她毁了你的名誉,她抹杀了你为她所做的一切。”
朗福再次短暂的犹豫后:“是的,也许是这样,原谅她很难,非常难,不是说她对我做的那些就能忽略不提,而是对罪案本身来说,宽恕是我信仰的基石。那些为加深我信仰所做的努力,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她无限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为此,我将永远感激她。如果有人因此而觉得我愚蠢疯狂,那就随他们去吧,这是我选择的道路!”
此时,身在监狱的麦拉也在静静地听这个电台节目。而在屏幕前,我想肯定也有许多静静听着、并且泪流满面的观众。
不过电影里似乎还是不经意地开了个玩笑:麦拉的共犯对朗福说道自己的犯罪动机时,振振有词地来了一大段的心理分析,这个时候应该有些人又不免要亢奋起来,心里要紧张而兴奋地念叨着一个人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但这毕竟只是个玩笑,纵然有人在心中千呼万唤,弗洛伊德也没能爬上屏幕,而是朗福的伟大的灵魂、高大的形象一直屹立着。
对,电影就是在说这样一个圣徒,不管你是被深深感动还是要固执地念叨弗洛伊德,在上帝的爱里,就是真的有这样善良的灵魂。而且,这是不止是作品,还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最后的字幕告诉了我们一些真实情况:
“弗兰克?朗福在2001年去世,享年95岁
在此之前他从未停止与服刑人员的来往
迈拉?辛得利(Myra Hindley)也一直未被释放!
她于2002年去世,至此她共服刑36年。”
也许,电影是要通过这些告诉我们:“有上帝,这些都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dead fish flows with stream
喜欢的女人...
Tom Hooper擅长的故事节奏。人物塑造的还是偏弱了
宽恕的信仰
“因为你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所以我很感谢你。”
妈的,找了好久= =,记得当时最后的时候超级超级难过的。sils入学考试的时候还跟考官提到她= =
2007美国最新惊悚故事,所有的人都可以被救恕
1-14
女人是反转高手
人性 女性 宗教 灵魂 看似相关,实际又不相关
的界限。
confession
English style, 顽固的老头子。
人性,就是神魔较量中的刀光剑影。说什么爱罪人,被施暴者如果是自己的骨肉,那种伤痛远比你那些名誉损失重得多。但是,还是j对布道者的执着表示尊敬吧。
四星
我怎么就对Morton小姐好感不起来呢。
相信世界上有欺骗。不相信有圣人的。
完全没看懂,骚瑞 。
毫无节奏,看得我昏昏欲睡。另外,Jim Broadbent发音让我难以忍受。
455 Q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