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一人在家,蓝调爵士,一杯咖啡,随机找一部治愈系老片来看。不得不承认,有的老外对老庄的理解,要远比我们深刻。至少当我在看老片《10 Items Or Less》时,我是这样想。
记得张国荣曾经说,演一个角色就等于多了一条生命,他确实做到了,可惜他做的太过,跳进去就出不来了,对于演员来说,能真正地跳进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这谁都知道,就连周星驰都会用斯坦尼来教小混混:“要由外到内,再由内而外的”,梁朝伟也曾经说,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当我看《10》的时候就想,也许他们做的不是太过,而是根本不够。
《10》里面的摩根弗里曼是个老戏油子了,以至于他的任何时候都是在演戏,他学行动迟缓的老人走路,他和擦车工们一起擦车,他和小孩一块儿模拟打高尔夫,他可以任意地出入每一个角色,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完全理解他的角色们,他就是他们,但他又不是沉溺其中,他虽然忘了自己家在哪儿,不记得自己的电话,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却丝毫没有失去自我的判断,可以说,他可以随时成为任何一个人,却又任何人都不是,各位影迷朋友们啊,各位文学爱好者们和哲学爱好者们啊,这难道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吗?这难道不是游刃有余的境界吗?老美编剧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很深刻的东西用很日常很商业化的东西表达出来,他们很少一本正经地谈些什么,也很少装大尾巴狼,用句俗话说,“寓教于乐”了,所以说,他们都是庄子的,是远比我们要深刻的。
当然,老美的编剧仍然是老美的编剧,他必须写一个美丽的女主角进去,一个自闭而自卑的超市售货员,说话带有很重的西班牙口音的女孩,仅仅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其浓重的好莱坞痕迹来,这个女孩当然需要我们男主角的救助,当然,男主角本身也遭遇着困惑,最后,他们双方实现了救赎,通过一部电影来使主角们在结局时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升华,老美的电影是最讲究这个的,谁也不敢例外,这部电影也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会有一个落入俗套的结局,因为最后他们说,“we live,we work,we just getting strat it,we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相忘于江湖这句我们琢磨了几千年的话,就被这个美国黑老男人轻描淡写地搞定了。
我是不赞成针对片中的每个有寓意的片段做阐释的,这样无疑破坏了它的完整性,这个观点以后也许会详细阐述,但不是今天,今天我只想说这么多。
还是说到张国荣,很欣赏哥哥。我想,他应该完全可以做到摩根弗里曼这一步的,也许是他太喜欢他的角色了(虞姬???),自己不愿意出来,这种演员很值得尊敬,但不该提倡。
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剧中的摩根。
电影《10件或更少》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貌美、聪慧能干的西班牙女郎,但与她终日相伴的是一家郊区小超市的“10件以下商品收银台”——她深深厌恶着那里机械而繁重的工作,以及自己无比失败的婚姻。后来某天一位老牌演员忽然闯入女主人公的生活场域,并同行整日,以其豁达性情与深厚阅历为这个25岁女孩一洗心头蒙尘,让她看见其实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整部电影节奏温柔、文艺,且抛出一个相当有趣的数字游戏:说出10件以下你喜欢或讨厌的事情。影片告诉你,真正活得积极有味的灵魂,喜欢的事情会远远多于10件。 寻常市井中,如片中老演员那般“乐活”的姿态实属寥若晨星,多的是女主人公式平凡奋斗的年轻人群,在纷扰都市里搏未来生存的日子毋庸置疑要和无尽辛劳与烦忧形影相伴:疲于奔命、薪水不高、压力过大、工作单调、闲暇稀少……努力不去抱怨已属高度乐观,强颜欢笑从少有的闲适感里挖出10件喜欢之事显然过于梦幻。 令我们真正在意的事不多,10件或更少。我觉得对于在大都市闯荡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生活的天平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砝码,即使你此刻手里仅简简单单攥着一两个前行的理由,维系心灵的平衡和有序才是你应当在意的事情。何时何地,同自己的心和平相处,比什么都重要。 朋友圈里有不少刚离开大学校园、投身社会一年半载的职场新鲜人,与他们交流的若干片段剪辑在一起完全是一部反映青年心态的纪录片,一个经典的情节便是职场新人频频换工作,而其中心境平和者屈指可数。“没意思”“不耐烦”是常见的解释理由,不少人的状态全然表现为一种持续奔波的茫然,他们对自己驻扎过的每一任东家都心存不满,抱怨职业与个人志趣不合,或者自怜明珠暗投被繁琐杂事消耗青春,或者全程一无所获未得到明显技能培养……打游击式换工作一大圈,消极状态却一如从前。这一类职场新人起步时喜好不明,却格外看重自己每一步前行有什么收获,时时计算一份工作给予内心满足感的砝码分量,可谓“步步惊心”。然而反复计较砝码的得失,却不知回头审视和调整内心天平的平衡,导致年纪轻轻竟暮气沉沉,聊起工作即如怨妇。 想说说与众不同的一个。朋友J小姐自中学起便有志于媒体,高三当其他人抱着数理化题库和高考作文指南按部就班备考,她“不务正业”地挤出所有闲暇阅读报刊上的优质新闻报道。上大学担任校刊主编,在宿舍通宵达旦写稿排版,假期通通用于各大社会媒体的实习。毕业季新闻系同学都一窝蜂涌向公务员和外企,她上海的家里也托人给安排了妥舒适稳定的工作,男友留校读研,她却执拗一人拖着行李箱一路北上——那家知名媒体仅提供实习机会并没有承诺offer,“我就是喜欢做新闻,活这么多年唯有这件事带给我快乐。”背对着千里之外家人忧心忡忡的目光,J小姐白日里在偌大的北京城为了一纸新闻四处奔波,晚上回到“蜗居”租房还要对付永远堵塞的下水管道,摆弄不太娴熟的厨艺准备隔日餐食。 大学班级微信群里渐渐涌现各种晒优越感的签约消息,也有人褒贬不明地嘀咕一句:瞧,咱们班也就北漂的那位同学还有新闻理想呢。J小姐淡淡一笑,打开WORD文档继续编辑采访稿。那家知名媒体最终破例给了她offer,还记得她签三方后和我说,最喜欢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因为拍得透彻、明亮,人不可能看到生活的另一面,所以为了避免患得患失,遵从内心的喜好去选择总是没错的,心安为上。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最近一次联系J小姐,她居然人在香港,听筒中依稀可辨四周熙熙攘攘的市井声,没想到她跑去了更远的异乡追随梦想的感召。听到故人问候,J小姐语气里满是激动,吐了一串“好开心”。聊起前程,压力大,异地恋,但暂时不打算回来。“沿着最初的理想走下去,生活的确更累了,不过精神也更安定了。”时光轻飘飘溜走好些年,J小姐生活的天平上始终只有两个砝码——喜欢,理想,可就是少得可怜的两个抽象理由让她心灵世界的运转井然有序,不汲汲于眼前得失,活得骄傲、平和而自在。 说起工作,许多青年将其理解为选择的问题。的确,如今职业选择的范围和自由度都变大了,在一处干得不如意还有若干出口和门路。但这不应成为青年逃避矛盾的万能借口,丰富的选择是为了让每个人更明晰内心真实的喜爱和在乎的人生志向,收获属于自己的生活平衡。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人心自有平衡的法则。朋友J小姐执着地追随初心,安然迎接每一场征程赋予的阳光或风雪,然后更加热情有力地拥抱命运在下一个路口的安排。电影《10件或更少》中,老演员教导西班牙女孩,要不顾一切争取抓紧自己在意的任何人生砝码——比如果断甩掉沉闷的小超市去建筑公司面试——但更关键的一点是,无论故事的结尾何种选择降临,你都要学会乐在其中,享受轻重疾徐的步调,不去抱怨。这,就是我们心灵平衡的要义。 人心当有平衡的法则,生活不纠结,世道再难,也能呼吸顺畅。
实在太沉闷了
珍惜
摩根·弗里曼扮演大明星,有些过,不喜欢。女主角挺漂亮,但故意讲怪口音英语,表演也不好,不喜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49081/
简简单单是现实
谢耳朵亮了 女主角有美到
摩根弗里曼每次出现都这么乖。。。。看到一大半惊现耳朵哥。。。
你的梦想是什么?
2007-7-4
勇于改变,敢于尝试,用一部电影讲了一个很好的道理,看完觉得很温暖.
卖萌。
不爱做的,不代表你不能做
片尾歌不错,总体普普通通,freeman演他自己一刚…好搞笑……jonah戏真是少啊…谢耳朵也打了个酱油……
在我看到1:02的时候。出现了Sheldon的身影。10ITEMS OR LESS想起了某期的新周刊。
是不是可以试着发现 美丽
sheldon客串
老摩根说:“这是属于我们的约定。我们活着,我们工作,只要开始就好了。”第11件,会是好的结果。
很温情很细腻的片子,Morgan Freeman完全是本色出演自己,用自己的经历改变他人的封闭怯懦的心态。
3个跑龙套的都红了:Johan Hill (Superbad里的胖子);Anne Dudok(House里的Amber);Jim Parsons(TBBT里的Sheldon)。。。2010年看,真是超现实。。。
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一直很喜欢。可能是简单的在平常不过,但是却很动人,至少打动了3年前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