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IMDB不上7的评分,一直犹豫是否值得花时间来看。Ed Harris又是传统的反角,又他来诠释大师是否面临装都装不像的挑战。而且故事简介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毫无品级的情爱,那就实在是太Anti-Beethoven了。
看完了,我给7.5,不过分。
表演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发型的确和符合两百年前的肖像,但Ed Harris不是赢在化妆术。Beast的头衔链接起了内在逻辑,黑帮杀手和Beethoven的气质的确是有共同点。杀手里昂不会喜欢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即使被S.H.E.改编成了《不想长大》——更不科学。力量来自意志,意志来自苦难,贝多芬是。Ed Harris以前脸上几根刀疤一个假眼,这次换了个新发型、装了个假鼻头,貌似差了很远,其实便宜他了。不足还是有的,有时候还是收敛得太多,杀手冷酷,贝多芬热酷,还需要更暴躁。Diane Kruger很漂亮,虽然可能的确没有到海伦那种倾国的等级,没缺点是事实。表演进步很大,不再纯粹花瓶,镜头指向她的时候,她的不安让人感觉到了贝多芬的力度,一面镜子,既漂亮又清晰,无可再求。
对大师的音乐没点儿基本概念千万不要看这部电影,中间《第九交响曲》那一段铁定陷入想睡又睡不着的困境,十多分钟活活挣扎。影片刚过半高潮就完了,就电影手法来说这是绝对失败的,但也是仅就电影手法而言。换句话说,临终的弦乐四重奏和赋格已经进入生命回顾的境界了,还流连酒吧的小资是吃不透的。上帝的拯救是一种诠释,对错暂且抛开不谈,总之让我理解了。不过同级比较,《莫扎特传》里面萨列里听到的那首美之极致的行板,Murray Abraham光用十秒钟的表情就让我彻底领悟了这首打了一个月《文明4》都没听懂的游戏背景音乐。要和这样的奥斯卡男主角拼演技,小Diane除了呆呆地把镜头看着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一个工程师,一个侄儿,龙套都跑得不知所谓。大师精神伴侣——的男朋友,这样的设定如此通“俗”。非要给大师私人生活一团乱麻的揪出一个罪魁祸首,然后也展示他被大师所毁掉的简单生活,结果由于大师的生活好像还没差到完全不可救药,而这人简单生活过得仿佛也还有滋有味(有钱赌还不错嘛),于是这个侄儿就好也不是很好、坏也不是很坏,布景都失败。反观人家莫扎特的老婆,虚荣之极、愚蠢透顶、可鄙之至,但也——爱得真切。
如果对贝多芬的音乐有了解和兴趣的话,这部电影不容错过,十分钟的贝九演绎得还是不错的。就音乐而言推荐电影院,不过如果要求不高的话,耳机戴紧点音响爆下棚也可以节约票钱,毕竟古典音乐没什么环绕重低音概念。
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偶然遇到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我接触了《复制贝多芬》这部影片,并深深地喜欢上了,就如《勇敢的心》一样,可以让人震撼,让人痴迷。
安娜`霍兹因为有个姑婆在维也纳的圣心修女院当院长才得到父亲的准许来维也纳学习作曲,成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一名优秀的学员。后来被推荐成为贝多芬的助手,为贝多芬抄写乐谱。安娜的到来给精神寂寞的贝多芬以支持与理解,也赢得了贝多芬的信任,使贝多芬也更宽容地理解了卡尔(贝多芬的儿子)。在安娜的帮助下,贝多芬克服耳聋的限制,成功指挥他的《第九交响曲》。当演奏会结束后,安娜把自己的作品给贝多芬看,遭到贝多芬的嘲弄,她伤心地离开了,在贝多芬的恳求下才回到贝多芬的身边。后来贝多芬打碎了马丁(安娜的男朋友)设计的模型桥,使安娜的男朋友非常气愤,要安娜在贝多芬和他做出选择,因为对音乐的追求,安娜选择了贝多芬,在贝多芬的指引下走向音乐的圣界。
故事发生在如诗如画的维也纳,这座寂静庄严的城市时刻跳动着生命的音符,这座城市的人民对音乐深情的理解与追求让人想到了永恒,而倾听内心声音的贝多芬灵魂充满了音符,并把那些美妙的音符献给了维也纳,献给了热爱音乐的人民。
影片多处情节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作《赋格曲》的大师离世前,看着窗外说:“天亮了。”雨滴从窗橼滴落,预示了一个生命的结束。天亮了,本是生命的新生,而结果却是死亡,那清澄的天空也因此留下了希望的寄予,寄予的对象便是充满灵气的安娜。也许因为有所希冀了,才能那么平静地离开。
贝多芬去昆斯基酒馆用晚餐经过青灰色的广场时,空间的旷大,色彩的肃穆,音乐的雄壮、庄严。一个人在一个旷大的空间,让人想到了特立独行的静寂之美,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妩媚。当贝多芬酒馆回来,宁静昏黑的街,身后有一个火盆,三个人,三个身影,几声狗吠,分列两边的影子最后在移动中连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和谐而又美好。这样的夜街是值得向往的,那意象太美的。
贝多芬到卡伦堡森林散步,听到自然之音,当心中充满寂静,灵魂开始歌唱,他立即挥笔作曲。邻居的老妇只有此时才能得到宁静,她受不住贝多芬的喧闹,但依然喜欢住在他隔壁不搬家,为了是在他的作品首演之前第一个听到,让整个维也纳都羡慕她。是音乐的美妙吸引了她,而不是与贝多芬一墙之隔的虚荣,这是原始的纯粹的音乐追求,是一个灵魂通向天堂的自我完善。
耳聋的贝多芬不顾一切劝阻坚持亲自指挥他的乐曲《第九交响曲》,在安娜的帮助下,指挥如此精彩,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他生命的所有----卡尔也来了,他们都泪流满面,一种对音乐的理解,对贝多芬的尊敬与感动。这让人们相信:倾听内心的声音可以超越一切生理的限制。
病危的贝多芬躺在床上口述自己的四重奏作品,他的虔诚和平静让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远古传送而来。而安娜顿着那灵魂的呼唤向着春天早晨的原野走去,在那晨光中,一个离去,一个走来,音乐从不停息。
所有的音乐家离上帝最近,听从内心的声音可以抵达音乐的圣界。
很久以前就钟情于音乐,虽然不懂如何欣赏,但是我想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灵魂就会随着音符舞蹈。
2008年03月19日
1.
这是第二遍看,还是第三遍看,我都没有印象,让人汗颜的是,作为一个电影专业的学生,在数次的观影过程中竟数次落下泪来。不是为情节,我都不知道情节是什么,过后别人问起我时我是一无所知。只是为贝多芬,他的狂暴,他的孤独,他的迷惘,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每一个音符。感动是什么,我不懂五线谱,也听不出交响中的承转起合。但我就是在贯穿全片始终的音乐中时而觉得阴郁,时而又充满力量,并激动得一塌糊涂。
2.
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起码是电影里的典型),跑家禽的街道,脏而油腻的穷人及穿插其中的贵族富人。音乐是贝多芬的某首赋格?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镜头运动感对音乐配合地完美,只是几个路人的特写显得突兀而并无必要,远景和自然景对于主题来说更为适宜。这是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
3.
然后的几场便是对贝多芬性格的刻画和完善,而刻画和完善的工具就是抄写员安娜·霍兹。贝多芬对于她的狂躁易怒和谐谑多变,多少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突兀和差异。但就像我们的眼睛在眯起来时能够对被马赛克的事物修补和混合一样,对于一部喜欢的电影,我们有对这个世界全部的理由。所以暂且不论这些性格是否只是迎合了名人八卦的趣味,我们以常理推知,便可得出结论了。
4.
你不是天才,所以不懂天才的痛苦。你若是一个这样一个天才,音乐响在心底,耳朵却听不到。或者像博尔赫斯,满腹的曼妙文字却看不到大象万千,你会如何?他变得狂躁易怒,又开始酗酒,这是再自然不过。且天才的激情会常常失控,疯子不一定是天才,但天才却都疯了。而至于被很多人不喜欢的好色,我没觉得影片中有渲染。没必要把贝多芬意淫成一个清心寡欲的老年单身汉。实在没必要。
5.
至于安娜·霍兹的角色,我也不觉得塑造得失败和累赘。也和片名《复制贝多芬》契合的很好,她要对抗外界对于女性作曲者的偏见,就像贝多芬对待上帝的刁难一样。她要对抗贝多芬对于她的偏见,更要复制贝多芬的那种不屈的态度。而贝多芬带给安娜·霍兹的,也是贝多芬带给我们的礼物。这礼物是他的音乐,是他的第九交响曲。是《命运》。且远远不止是《命运》。
6.
另外想到的题外的一点,在十九世纪宗教信仰还没崩溃的欧洲,贝多芬的愤怒中应该带着苦恼,固执中也会带着疑惑。他并没有失去信仰。他对抗的是命运,但也会带着疑惑去和上帝诉苦。贝多芬晚年的音乐的“怪异”我想由此而来。宗教信仰让人变得深刻和内在,这是我对欧洲人的看法。而由人推己,我觉得中国才是愤青产生的美好土壤。能做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莫名其妙洒脱的又有几人?朝不保夕的命运从来都不会被给与一个理由。除了愤怒还能做什么呢?
7.
至于片中最为精彩的《欢乐颂》的演奏,仅为这十几分钟,我也会力荐这整部影片。贝多芬的神作让这一小片段也成了神作。
作品名中的copying显然一语双关或者说象征意义深厚。
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谁?毫无疑问,贝多芬。
想诠释这部电影,我感觉要设想两个贝多芬。安娜·霍兹无论在简单的抄写还是风格上都在模仿贝多芬,期待着贝多芬,她无疑渴望像贝多芬靠近,渴望成为贝多芬。她的成长也是贝多芬自己经历过了的成长,而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一个努力模仿,一个不可超越。
举例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诉Anna要倾听内心的灵魂,指导Anna从内在的安宁里寻找到自己的音乐。Beethoven告诉Anna她不需要像他一样聋了才发现倾听灵魂的重要性。这是BeethovenAnna的成长,也是Beethoven音乐历程的一个缩影,一语中的难以表述清楚的音乐的“境界”问题。
再举例来说,趁着Beethoven散步才能安静一会的邻居老太,不正是他的力量,他的heavenly music的一个侧面例证么?
最后反观整部电影布局,从刚开始的Beethoven显得难以理解和野蛮粗俗到最后Anna对他彻底的尊重与崇敬,不能理解为对观众,尤其是原本朦朦胧胧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观众一个一步步走进Beethoven,理解Beethoven的过程么?
两个角色给观众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整个电影104分钟穿插大量的音乐不但没给人疲劳和松懈的感觉,反而让人轻松步入预设的氛围和情绪,这不仅要归功于贝多芬本身的力量,优秀的剪辑与叙述方法的设置,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有种艺术的美的灵活。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不知道大家看传记类的电影多不多,真心的敬佩西方演员的专业精神。主演的几位必定大量而深刻地去理解过Beethoven,必定苦练了指挥,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了解了相关知识,必定在做足了所有的剧情上的,背景上的,道具上的,语言上的,以及我之上所提到的结构上的种种准备,客服了种种困难才拍出了这样一部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的影视作品。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
看《复制贝多芬》这部电影,要从创作和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否则会错失太多有关创作的精妙细节。这是一部感性和理性,人性和神性交织的电影,看完电影之后,整个人都处于巨大的创作流中,被深深击中。电影高潮是将近二十分钟的贝多芬指挥首演片段——全程感动,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总是能够深入到内心深处的“人类情感共脉层”。话不多说,放上一些非常启发我的对话,只有看过并深切体会过,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一、
贝多芬:你为什么对我如此坦白?
安娜:因为我觉得你是最伟大的...
贝多芬:别奉承我!为什么你想接近我?
安娜:因为...因为这让我相信我也能作曲
二、
贝多芬:安娜·霍兹,我向你保证,我和上帝非常了解对方,像两只同穴而居的熊,互相唱和,互相搔痒,相依而眠,没人敢靠近我们。
安娜:听起来像是非常寂寞的信仰。
贝多芬:寂寞正是我的信仰。
三、
贝多芬:空气的颤动是上帝的气息,是他在对人的灵魂说话,音乐是上帝的语言,能最亲近上帝的,是我们音乐家,我们能听到他的声音,能看到他的唇语,我们孕育的音乐是上帝之子,来赞颂他。这就是音乐家。安娜·霍兹,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一无是处了。
四、
贝多芬:大家都以为我活在一片死寂中,不对,我脑子里随时都充满音乐永远静不下来。我只有把它写下来才能纾解,上帝使我中了音乐的邪,然而他却...把我弄聋了,他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我的音乐,却拒我于门外,他慈悲吗?他能算朋友吗?
安娜:我认为上帝在对你说话,我确定。
五、
安娜:大师,我真的不懂,这乐章在哪里结束?
贝多芬:这不是你那个铁匠造的桥,它是活生生的,像...变幻的云,或...波动的浪
安娜:但这样的音乐怎么成调?
贝多芬:它不用成调,而是渐增渐长。你瞧,第一乐章变成了第二乐章,一个意念消逝,新的就会产生。你的作品里充满了“结构”...只为了中规中矩,你得倾听内心的声音,连我自己也是聋了以后才听见,敬爱的,我可没要你也变聋子。
安娜:你...你是说我得先寻找自我的寂静,才能听到音乐?
贝多芬:是的...是的,寂静才是“key”音符之间的寂静,当你心中充满寂静...你的灵魂就能看见了。
六、
贝多芬:这是你造的桥?你会赢吗?
马丁:不知道。
贝多芬:你怎会不知道!安娜说你是艺术家...你是吗?
马丁:要看“艺术家”的定义是什么?
贝多芬:艺术家能学会自我信任。
安娜:大师...你认为呢?
贝多芬:没有灵魂。
马丁:什么!
贝多芬:缺乏生气,优雅,热情,像个没用的死东西。
马丁:你没权利这么说。
马丁:我不管世人怎么看你,谁给你的权利?
贝多芬:告诉你吧,你造桥连接两块陆地,我造桥连接人们的灵魂,是上帝给我的权利,上帝对凡人耳语,却对我狂啸,所以我耳聋了,当你瞎了,就有权利去论断别人,而不被人论断。你现在感觉如何?悲伤?生气?愤怒?想杀人?那就从你内心深处再重造一座。
贝九QAQ
小马修
交响的灵魂。
为了塑造真正的主人公——安娜·霍尔导演把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才气有傲骨的贝多芬搞成一个傲娇老疯子。。。而且贝多芬要靠靠一个女人来帮忙指引他指挥贝九太他妈不现实了!!!啊导演你要闹哪样啊。ps听到第九交响曲我也泪目了
是不是按照《美女与野兽》的剧本拍摄的?贝叫兽手段就是厉害,小姑娘被整得服服帖帖的。躲进修女院,都被抓回家里。影片的音乐很应景,足够多给一星
故事一般,不如《莫扎特传》新颖,好在演员选得好,艾德·哈里斯的表演不失水准,贝多芬和安娜合作演出的一段很精彩
就为了那十几分钟的第九交响曲
应该翻为“抄写贝多芬”吧?要不还以为是“复制希特勒”之类的基因工程科幻片。第九太有力量了,合唱听哭了。作曲家是最接近神的人类。
我过去如此,现在未变,将来依然,未曾有过凡人识我、知我。
作为传记片,比嚎叫好很多。
Beethoven and Kruger…
只为命运交响曲。
女主美到爆,美到爆,美到美
指挥台上的贝多芬让人着迷~~
贝九与大赋格
失聪的贝多芬,粗俗的傲慢掩盖不了天才的骄傲!
无论故事的真实性怎样,我都很喜欢这个故事,非常喜欢。电影的节奏也很对我的胃口,音乐悠扬。凌晨时间看也丝毫不困。贝多芬形神兼备,男女主演都非常棒!一直看着俩主演很眼熟,原来二人都演过《国家宝藏》,男主角还演过《美丽心灵》《楚门的世界》,女主角演过《无耻混蛋》。我爱这个版本的贝多芬!
看着看着忍不住哽咽
荒唐,她在台下作了手势,贝多芬再指挥,节奏怎么对的上?
躁郁为准备灵魂出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