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达斯何以如此狂妄,狂妄自大到自比女娲,不过女娲弥补的天地裂痕,他却要弥合的是生活本身。“在你旁边我感觉到我纯粹地活着。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寂静之光》如此天人合一的开场,今天却开始坍塌了。是什么性命攸关的问题让画家都要走上自杀之路而此刻却要用整部电影的噪声来打破生活的寂静?高原上旋转而上的风把我吹到你的身旁,这是一个脚踩野花的季节,《天地悠悠》中是一个男人的泣不成声,《寂静之光》中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默声滴泪。亲吻像极了这分裂世界的粘稠剂,画家幻想中的画报女郎与老农妇的亲吻如果是导演天才的灵光一现的话,那此刻在男人的内心世界里情妇与妻子的亲吻则俨然是上帝之手。上一次是自杀般的爱之绝望,这一次宗教虔诚把爱的选择逼入墙角,一个人如果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如果,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怎么办?崩塌的不是来自任何外在之力,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塌陷,导演用极其巧妙的光影拉伸拉出了一串串的隐秘的悄悄话,这一次生活的魔术不是神迹,而是逆着落日方向的奇迹。
父亲对约翰说了自己年轻时候类似的经历,在儿子4岁大的时候,爱上了另一个让自己神魂颠倒的女人。但在责任、信仰和原则面前,父亲选择了恪守。约翰做不到,父亲默许了,这一刻,结局就已经不可改变了。
就好像卖主的犹大在起念的那一刻起,魔鬼就已经在他心底站稳。以爱情的名义,信仰和原则彻底崩塌。哪怕在最后一刻,女儿拉着约翰的手说妈妈醒了,也无法让他回头。
可能与这部电影的本身的主题有些偏差,但我想说说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困境,那便是,大众主流传播媒介,正在将人类引向不归路。以爱情的名义,纵欲、淫乱、畸恋、同性恋,被和风趣幽默、坦率豁达、宽容绅士、充满魅力等形象捆绑在一起。只要是为了这种所谓的“爱情”,家庭、道德、原则都可以被牺牲。
“爱情”是什么?仅仅是陌生的异性因为荷尔蒙作用而产生的性冲动及心理的附属品吗?暂时放下基督教道德的要求,最属世的道德说教家都会承认,爱情两个字还意味着责任。那么又是什么逻辑,可以使得一段爱情的美好结晶——家庭可以成为另一端所谓“爱情”毫无保留的牺牲品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既然没有爱情了,又何必在一起”是这个世界上再好没有的纵欲借口。用这样一个荒谬的理由,抛弃家庭与责任,信仰与原则,成为了那样理所当然毫无顾虑。
那么,基督教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最最基本的,妻子和丈夫是合为一体的。就如你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手臂一样,夫妻绝对不应该轻易分离。如果说离婚不是绝对不可行的,那也是如同截肢一样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这样的原因,首先在于承诺。我们知道,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婚姻都有着承诺和契约的背景,不过对象是彼此还是上帝。如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没有意义的”这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婚姻的承诺是如何会诞生的呢?既然那种所谓的“爱情”是婚姻的全部,又何必要承诺什么?
基督徒都知道,经历死亡之后才会有永生。同样的,婚姻不可避免会经历激情衰退琐事缠身的过程。这种时候,正是考验到来的时刻。确实,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基督徒。那么,哪怕作为一个想要有美满生活得人,就不得不胜过这样的考验。而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属灵的婚姻生活将帮助弟兄姐妹更好的过圣洁的生活迎接永生的到来。
回到电影,约翰是一个失败者,他走向了不归路。他可能会有第二段婚姻,但是再次面对这种挑战的时候,他会怎样呢?最可悲的是,这是一个每天献餐祷告的,每周礼拜的虔诚家庭。所以,基督徒必须警醒,功课仪式诚然重要,潜心的灵修,增长灵命,让神做生命的主,才是战胜一切魔鬼诱惑与试探的通途。
感谢主。
绝对不要去电影院看,要不是录了好多乱七八糟的噪音,我早就睡着了...
可能还是一个人在家对着电脑看好一些,有利于听见内心的声音.
影评和电影关系不大,谈谈上周电影拍摄地奇瓦瓦州夸乌特莫克Cuauhtémoc之旅。
奇瓦瓦州处于墨西哥北部,有广袤的森林、沙漠、草原,还有叹为观止的铜峡谷,它的面积和深度超过科罗拉多大峡谷。这是墨西哥最大的州,和德州和新墨西哥州有着长长的边境线,因此说到奇瓦瓦州,想到的是深居山谷的印第安游牧民族,暴力的毒品战争,哦,当然,有一种以它命名的吉娃娃狗。
除此之外,还有神秘的门诺教徒聚集区。这也是我途径夸乌特莫克停留的主要目的。
门诺教起源于16世纪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再洗礼宗Anabaptism,再洗礼的意思就是天主教婴儿的受洗并非出于本意,是无意义的,成年人先有了信仰再受洗才算立约。两千年来,倔强的各宗各派基督徒们恨不得对每条教规的细枝末节都刨根问底争个面红耳赤大开杀戒,宗教改革时期发展到高潮。再洗礼宗崇尚最最纯粹的基督教精神,希望回到他们心中美好的使徒时代,认为教会应超越社会阶层、超越政权远离世俗,政教应该完全分离,因此走得相当极端,不仅受到天主教会镇压,也遭到主张因信称义、积极参与世俗事务的新教教派的排挤,几乎走投无路,甚至以“再洗礼罪”为名遭到大量迫害。后来终于在几位老革命的带领下建立了根据地,其中一位重要的老革命就是门诺西门斯Menno Simons,该教派也因此得名。到今天,再洗礼宗的另一支残余是起源奥地利的哈特教派Hutterite,主要在北美。门诺教徒当时主要在荷兰和德国北部,这个说低地德语的特殊团体翻雪山过草地,从16世纪中期起在维斯瓦河口的但泽安家(曾属于普鲁士、但泽自由市,后来被划给波兰),因为他们坚持政教分离、不服兵役、自主教育,很容易与当地政权产生矛盾,后来十八世纪末一部分辗转到俄罗斯,十九世纪末遇到俄土战争,一部分又辗转到加拿大,一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强制要求儿童到公立学校上学,于是只得再找出路。接着就是现在墨西哥当地门诺聚集区学校必修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了:1922年开始,得到当时墨西哥总统Álvaro Obregón的特许权后,36列火车陆陆续续载着墨西哥门诺教徒的九千多祖辈们,从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和萨省带着衣物、家什器皿、牲畜、建筑材料,还有最重要的庄稼种子和农具来到新的家园——墨西哥,其中大多数后来就在安家在奇瓦瓦州的夸乌特莫克。
卡洛斯•雷加达斯的镜头下,宁静的夸乌特莫克小城郁郁葱葱窸窸窣窣,而当我拜访时,展现的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景象,因为是冬季,田地空闲着,狂暴的风沙肆无忌惮,简直和《星级穿越》里的末世场景差不多。
夸乌特莫克在伟大的太平洋-奇瓦瓦铁路沿线上,海拔超过2000米,西边是壮阔的塔拉乌马拉山脉入口,门诺教徒聚集区位于城市北方,拥有大片土地。要乘坐公共交通拜访聚集区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旅馆的前台小哥Adan热情友好,发扬阿米哥乐于助人的精神,决定带我逛逛门诺社区,花掉他一周中唯一的休假日。我们乘公交到他姐姐的小店铺,弄到了交通工具:他姐姐的车。这是辆才开了十多年的雪佛兰,但看上去就像嬉皮公路电影里的老破车,后车牌掉了,排气管也不见了,主驾驶位的车门只能从里面开,副驾驶位的车门只能从外面开,Adan打开副驾驶车门,抱出座位上的一大堆罐头果皮塑料袋垃圾,弹了弹积灰请我入座,我再打开主驾驶位的车门让Aden进来,发现车窗还没法摇。我们加了点油,打了点气,突突突地出发了。
Adan没有隐瞒对这座城市的抱怨,他出生在墨西哥城,从小随父亲来到了这里,始终向往的是大城市的喧嚣繁华,这里只有风,沙漠,单调的景致,丑陋的街区,除了无聊还是无聊,实在是很难理解我对车窗外景象好奇的目光。北方约40公里的超长大道被称为Corredor Comercial Menonita“门诺贸易大道”,直得就像拿尺子沿着经度线画出来的,沿线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商区,周围就是广大的门诺教聚集区,同样横横竖竖地被划分成五六十个小社区,社区名称简单地用数字和字母表示。每一户家庭几乎都有漂亮的德式大房子和巨大的庭院,因此每户之间间隔很大,夸乌特莫克的门诺教徒约5万人,但占地面积给我的印象远远超过这个数。
大道边有个门诺教博物馆,Adan也是第一次来,从黄沙漫天几乎无法站直的户外走进室内,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馆内陈放着门诺教徒的传统生活摆设和祖辈们的古老机械。正好遇到一个导游在对意大利游客介绍,从传统的衣着到生活方式到社区概况。原来门诺教在血统上并不严格(一些保守的哈特教派对此十分苛刻),很多门诺教徒和当地人结婚,生了混血,或者是当地墨西哥人直接皈依门诺教,这个古老的教派如今还在不断发展,现在世界范围只有35%的门诺教徒是原来的荷-德血统,其余各色人种遍布亚非拉。这个导游就是墨西哥印第安混血,但是在大街上,显然还是白人比较容易被识别出他们的身份。
门诺教徒在每一个国家安扎都会事先和政府签订条约,包括豁免兵役、自主教育以及纳税等一系列特权,因此生活方式可以和外界鲜明地分割开,教会规范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他们遵循清规戒律,生活简朴平淡,集体意识在个人意识之上,教堂不会安放铸钟壁画这些不必要的奢侈品,家庭也不使用电子电器,没有什么装饰品,但是朴素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贫困,勤劳进取、自我约束以及先进的技术让他们在这里立足。二三十年代,这块贫瘠多石的土地和陌生的气候开始也曾让他们吃尽了苦头,以往熟悉的小麦不容易生存,亚麻收获了但又没有市场,不得不适应环境,转而种植玉米和菜豆等当地作物,最后,在苹果和燕麦的种植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他们有大量先进的生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工厂,凭借语言上和与加拿大等国有先天联系的优势,掌控了农畜产品对外贸易,农忙季节还会雇佣大量的土著塔拉乌马拉人,成为当地经济贡献的主力。除了农业和畜牧业,门诺教徒们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特色产品:门诺奶酪,用奶酪做成的饼干好吃到。。。我写的时候还在流口水!不过其实门诺奶酪不是他们的原创,早期一位给摩门教药剂师打工的门诺教徒学到了制奶酪技术,山寨后经过改良,使得产品名扬天下。
门诺社区的教育都由教会安排,完全自主,和私塾差不多,一个社区一所学校一个老师,老师一般就住在学校,教些文学、赞美诗、算术、地理等基础知识,学校只在十一月到三月的农闲期间开课,其余时间的教育交给劳作和大自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里教德语和英语,加上自身的低地德语,以及当地的西班牙语,所以很多门诺教,徒特别是需要和外界接触的男性都会说四种语言。
现在一般把门诺教徒分为自由派和保守派,保守派不论服饰还是生活方式依然传统,不使用任何电器,先进设备只用于耕种,结婚后的妇女带着黑色发巾,穿长裙布鞋,基本不出门,不说西语。但其实自由派已经很接近外界的生活,严苛的规章已经无法完全约束他们。我们在一家门诺教社区的Pizza餐厅,年轻漂亮的门诺教服务员姑娘操着熟练的西语,这里的景象看上去除了就餐的墨西哥当地人,和欧洲小镇无异。自由派年轻人渐渐走出禁锢接触外面的世界,明则上当地的大学,接触外界事务,暗则租酒店房间看电视电影抽烟喝酒,女孩们穿着长裤、高跟鞋,甚至几年前一位门诺教美女还代表奇瓦瓦州参加了墨西哥小姐评选。不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自律和勤勉使得他们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伴随许多问题,落后的教育慢慢跟不上时代,已经受到年轻人的抵触,对现代医学卫生和饮食观念的抵制也不可避免带来健康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大群恶狗,我们问完路,总是狼狈地被群狗轰出庭院,它们也成了和外界的一道防御。
在夸乌特莫克,除了门诺教徒,还生活着摩门教徒、土著塔拉乌马拉人(他们是世界上最能跑的民族之一,每年峡谷里会进行82公里超级马拉松赛),这些相对封闭的族群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高原城市,互不干扰,融入墨西哥混血和白人的社会,形成奇妙的景观。
门诺教徒不是驾着马车,远离一切现代文明的极端保守社群,那是他们的分支阿米什派;但也并非与现代社会毫无隔阂。五百年来,社会的变化从来没有如此迅速,门诺教社区也在或被动或主动改变着自己。墨西哥超过90%的人口是有信仰者,超过80%的人口是天主教徒,但Adan跟我说他不是,也不相信任何宗教,当代墨西哥年轻人中这不在少数。我想他们和再洗礼宗的本意一样,认为个人的信仰是需要成熟的心智来决定的,而门诺教会虽然反对婴儿洗礼,却以“洗脑”代之。电影《寂静之光》的普通故事里,男主Johan和情人Marianne在禁忌中作着艰难的抉择,当今的门诺社区,越来越多年轻教徒们也愿意打破古老的寂静,寻找自由之光,对自己进行“再洗礼”。
完整图片版游记见此:
http://www.douban.com/note/538949981/广袤的草原,孤独的树桠,夜幕降临,繁星点点。丈夫和妻子本来过着很平静幸福的日子,男耕女织,还有他们6个孩子。吃完饭后,妻子把孩子都带到外面去了,临走前跟丈夫说“你自己待一会吧。” “我爱你” “我也爱你”。即使这样说着,他只是吻着她的手,并不是她的唇。然后他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饭桌前,良久,终于决堤般的失声痛哭。夜,依然那么平静。
丈夫和妻子要开车到很远的一个城镇买东西,下着滂沱大雨。
“我又去见她了,我尽全力去忍耐了,但还是忍不住。”
沉默,很久。
“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这样开着车去旅行呢,那时我们一直唱歌,总是很快乐。有时我们不说话,有时我会睡觉,但你总在我身边。那时候我觉得我是世界的一部分。现在,我觉得我被剥离出来了”
“我也有同样的感觉。”
“我真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闭上眼睛,再打开的时候我们又回到从前那样,还有那时的感觉。”
又是一阵沉默。
“我胸口很闷,停车!我要吐!” “别跟着我”
然后妻子走到树林中间,倚着一棵树,放声大哭。渐渐地,身体冰凉,倒地。
丈夫觉得时间太长,去找妻子,发现她倒在地上,呼吸停止了。一声撕心裂肺地嚎啕,响彻云霄。
医生说妻子是由于心脏受到强大的刺激,引致冠状神经受创伤而亡。
在妻子下葬的那天,情人来了,一个比妻子年老色衰的女人。
“我愿意付出一切让时光倒流,让一切回到原来的样子”
“那是生命中,我们唯一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她安慰地拥抱他,她是迎向太阳的,她举起右手,用手掌挡着太阳,镜头停在这里。
“我想在她下葬之前,见她一面”
在洁白的房间里,只有两个女人,一个站着一个躺着。
情人凝视着妻子的脸,然后,然后亲吻了她,她的唇!
从妻子的眼角流出一滴眼泪,她活过来了!缓缓地张开眼睛说道“可怜的丈夫”“谢谢你”
情人悄悄地离开了,丈夫和外面等候的亲戚朋友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夜幕再次降临,一切又回归平静。
PS. 看《寂静之光》这部电影,需要很多耐心,因为有很多的长镜头。一直搞不懂情人用手挡住太阳,有着什么样的深意?
神一样的天空,神一般的泪水,神来之笔。
1.一部让神迹临降的电影,契如德莱叶[词语]变奏,聚焦墨西哥门诺教徒一家,看似稀松平常的婚外情故事被雷加达斯以自然而诗意的笔触赋予了灵性。2.首尾对仗,由黑夜星空旋转下移至日出渐变开篇,以夕霞日落上移至星夜作结。3.与日出日落宇宙节律相契合,影片时常用远景长镜呈现室外天空中的云朵,尽管云的实际平均运动速度和小汽车相当,但由于距离过远,肉眼难以觉察,影片正是由此引领我们放慢观看节奏、专注于内在时间感知,体验自然界看似静止实则缓缓持续的流变。4.广角镜头扭曲了室内的门廊墙柱,彰显出日常生活中的撕扯与扭结之力。5.零配乐,取而代之的是细腻繁复的自然声:虫鸣,鸟啼,牛哞,风吟,溪流,雨落,进一步开启我们被封闭的自然感知。6.钟表滴滴及影片内质令人想及伯格曼。7.点点光晕,麦田之浪,眼角之泪,雨中倒地。(8.5/10)
有必要那么慢吗
在呼吸之间的人性,真实得让我窒息,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荒凉的世界里只有冰冷的风和寂寥的呼吸。
寂静之光实在令人震撼,一部让我想起了早已陈封许久的“大师”这个称号的杰作。这是一部甚为虔诚的电影,以极大的包容心正视了人性中局限的一面,丝毫没有丑化批判之意,有种洞穿一切的释然与温暖。与之匹配的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即在一种所有人共享下的,带有诗性色彩的严谨时空中体会世界的运作方式
在自然面前,在时空中,人类那点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进化繁衍算得了什么呢!
节奏出奇的慢,部分镜头和描述非常棒,但也充斥着不知所以然的虚招
7/10。生物混音代替了演员话语,模糊边缘、中央聚焦的滤镜,延绵时间的摄影机上天入地捕捉繁星之美,小到阳光雨露的花草鱼虫,大到人兽机械的收割作业,撒大网式搜出一个家屋风景的所有意象,共同构筑力量储蓄的细节性叙事,也成就了导演的自恋,用婚外恋的事件支撑全片太单薄,更像在看人与自然图集。
真是,寂静啊。
纵然是百般精湛技艺,也无法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出新意。
要么连续长镜头,要么默片风格……无趣滴说!喜欢开头的天空美景!
1.日出日落之间,和平与爱;2.自然光影,摄影还不错;3.公主死去,王子悲伤,小三吻醒了公主。
2008-11-15,开头那扑面而来的窒息。
心情烦躁的时候,很适合慢闷片,节奏极其缓慢的。开头和结尾的长镜头好牛哄哄,很美,很震撼
室外卡车旋转长镜、assembly挤奶作业和家庭集体沐浴,给这部完美到能聆听地心呼吸的电影添上了现代性,让人陶醉。但其实不必太严谨地呼应题目Silent Light的,虽然自然光逐渐熹微,万物与我同寂的感觉不错,但是在神迹出现就掐断在我看来反而更好。再度赞扬一下声音的处理,除了完美不知道说什么。完美!
真可惜,在美得令人窒息的《寂静之光》里雷加达斯最终选择让他的镜头运动而不是让镜头里的人物运动。这导致了他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摄影机不在场的问题。试图展现大地上的性压抑并不能只靠镜头记录下那些僵化的身体和表情,而是要像《色戒》那样为人物找到宣泄内心欲望的出口。因此影片最好的段落反而不是结尾的神迹,而是妻子在雨中哭诉的那一幕。
匠气,匠气一逼的匠气!开场长镜过后男猪坐那哭怎么哭得那么欠咧。别以为耍几个长镜,摆几个构图,插几个调度就牛逼了,当这一切成为目的之后,别以为自己和类型片有什么区别,你他妈更机心,只有没脑子的外貌协会才会捧你。
3.5;首尾呼应的长镜美得摄人心魄,天地万物的恒常与无常尽在这风声虫鸣里,流俗故事在远景的注视和广角的扩张中,自有一番别致神韵;神迹显现的结尾。
毫无疑问重写了德莱叶的Ordet。雷加达斯走上了一条如此顽固的道路,即坚信自然主义才能触碰奇迹。在这个自然主义的世界中,看和听的一切都已泛滥成灾;但好歹还有一些不协调的光线和声音设计,作为影像织物上的泪点,提醒我们“海”是由水滴组成的。
仅取景,用光,构图便足以五星。最后的长镜头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