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了解范围内,亚洲国家的电影产业,比较好的有中国(包括港台)、韩国、日本、伊朗、泰国。其中中国电影我肯定喜欢。从八十年代起,国际社会也认可中国电影的成就。日本的电影,因为文化偏见,我不喜欢。韩国电影,在刚刚列的几个国家中,我以为是最稀烂的。思想文化都没有。就是美女帅哥加丑女丑男。韩国电影大量的进口中国,纯粹是对中国人的精神污染。不过我们受众基数大,居然也有这么一大群无头无脑的人喜欢、癫狂。
伊朗实在是个奇怪的国家。以往对伊朗的影响就是:伊斯兰、恐怖主义、贫困、中东、核武器。这些被灌输的概念。殊不知伊朗的足球和电影想当的发达。
电影《越位》不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伊朗电影了。《小鞋子》是第一部看过的伊朗电影。当时感动的的一塌糊涂。今天看的《越位》也一点也没让我失望。有影评认为电影反映了伊朗对妇女的压抑。导演在呼吁男女平等。和其他影评人一样,我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这位先生很显然是采用了美国人的价值观,站在美国人的视野上来看待问题的。这就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可是最近看的两部片子《现金》和《不道德交易》,以及我在准备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一些粗陋的思考,使我对这种曾经奉为圣经的价值不以为然。
影片的开始,我也认为不可理解。为什么妇女就不能看球呢?真是专制国家。可是随着电影的展开,我就觉得很感动。为什么不让妇女入场呢?“因为体育馆里的男人们会有污秽的言语,会污染妇女。如果你是这位妇女的父亲、兄弟、或是丈夫,你会让她进去么?”“她们不是犯人,你不能打她,我们看护她们,是在保护她们”(如果这些命题为真的话)。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这不是很好么。美国人也有保守的一面,美国人就很重家庭,《出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我想我们该结束这段关系了,我觉得我这样做对不起我的家人。”而不像法国人那样,管他三七二十一,浪漫就好,如《戏梦巴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里都有一个概念,就是适当位置,就是说丈夫该干啥干啥,妻子该干啥干啥。这难得一定是错,一定要绝对的男女平等。新女性主义认为,追求绝对的男女平等,不是实行了女权,而是以男权思维来看待为女性。
如果每一个男性都将一个陌生女性视作自己的妹妹、女儿、妻子一样,加以保护,难得不好么?恰恰相反,自己的老婆别人碰不得,别人的老婆使劲的勾引,这样的文化、价值才是可怕的。所以这个意义上说,伊朗是让人感到温暖的。虽然他不让妇女入场看球的做法我也不认可。
片子里另一个点就是,“伊朗万岁”。我就觉得也很好。如果朝鲜人说:“朝鲜万岁”。我会觉得朝鲜人真是可怜,被金胖子蹂躏成这样。试想一个互联网都不能上,外国电影都不能看,出国都不可以的国民喊出的这样话,你觉得不是可悲?
而伊朗不一样。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对伊朗的政体没有深入研究。但是他的国体让我相信“伊朗万岁”不是教化的结果。台湾人也会说,爱台湾,但是不是爱台湾政府,不是爱小马哥或是阿扁。因此,我也认为这里的“伊朗”不是指向伊朗政府、内贾德政权,而是指向伊朗这个民族。伊朗人发自内心的爱自己这个生活着的国家,这个共同体。这就很感人。不像某些国家的“群众”,国难日不能看电影,玩游戏,就开始骂骂咧咧。“国难害我不能玩。”可悲。
應該是很沉重的題材,關於男女平等,關於自由,剛於9月7日上映,導演約化巴納希(Jafar Panahi)的《越位女球迷》(Offside),卻給了我們一齣喜劇,以笑聲掩去沉重的味道。
今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得主,《越位女球迷》描述伊朗大戰巴林爭奪在德國舉辦的世界盃決賽權,然而法律規定,女性不得進入球場,6名不想乾坐在電視機前的年輕女球迷,只得冒險將自己化身男性,穿上恤衫戴上Cap帽,在臉上畫上國旗掩人耳目,甚至有人偷得軍裝扮士兵,扭盡六壬,只為在球場上感受那股「現場感」。
不是女性,不是身處伊朗,卻也不得不著急,明明沒有大礙,為甚麼戲院可以男女同場,球場卻不可以?土兵的僵硬反應,女球迷用盡方法都不得其門而入,不禁叫人又緊張又擔心。導演在片中鋪排絕妙橋段,如其中一名少女需上廁所解決,士兵不得不用球星的海報遮住她的臉,以免被人看到她是一名女子;還有雌雄莫辨的少女、穿上軍裝的古惑女,及偷運煙火進場的少年。
影片最後是伊朗成功晉身決賽,少女們在被押送到風化組途中聽到消息,興奮得在車中放煙火,最後士兵與少女被興奮的人群所感染,下車與眾同樂,把押送監禁一事拋諸腦後。
全劇充滿趣味,不少地方都叫人忍俊不禁,然而在喜劇的背後,細節地方卻處處流露沉重命題,叫人看得既喜且悲,正如影片最後的少女,得知自己國家獲勝卻沒來由地垂淚。
說女性備受壓迫,影片也調皮表達,如少年在被押送途中掙扎,高呼可以被逮捕,但不要與少女同車。簡單一句話,令人聽得既好笑又無奈。
影片的命題本是沉重的,片名「越位」借用足球場上的術語,既說女球迷「越位」觀賽,也暗指政權越位侵犯人權。國家大事男女皆有權利亦有義務擔當,國家獲勝,女子豈不也同樣歡呼高興?
一個足球反映不公,同時也反映出在普世歡騰的背後,還有誰記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慘劇?
在前一年伊朗與日本的足球比賽後發生的慘劇,7名少年命喪當場,包括片中第一名少女的朋友,她向偷運煙火的少年買了7支小型煙火,走入人群,舉起手上的煙火,在喜樂中悼念亡友,背景音樂響起,是一首伊朗老歌《Ey Iran》——據說7名少年出事當日,群眾正高唱著這首歌。
於國於家於人民,6名少女終於在最後完成「越位」動作:進入喧嘩人群,男女混合,再也不分彼此的喜樂。
原載:香港《文匯報》副刊「聲光透視」版(9月12日)
我国历史上有男尊女卑的传统,女孩总是低男孩一等,她们不需要获得和男性等同的地位,但在如今的我们的中国时代里,这种理论已经渐渐被当作糟粕摒弃。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认知是在不断进步的,思想是在不断解放发展的,所以营造出男女平等安定幸福的社会环境,但有许多国家的思想依然很落后封建,就像印度的“代孕业”成为许多当地女人的经济来源,实际上这个产业是把女性当做繁衍生息的工具,打乱了自然的生物发展规则,女性因为社会不给她其他选择的路,她只能选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去赚钱养家,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在《越位》这部电影里,它讲述的也是对于性别歧视男女不平等的批判观点,故事发生在伊朗,就也显现一点关于国家地域的歧视的思考,我想说的是无论出生在哪个国度,“她无罪”。
栏杆的距离
在电影里,我发现画面中经常出现栏杆,女孩在排队等待检票的时候,有一个镜头展现士兵仔细检票,发现了一个混入其中的女人,前景就是栏杆,透过栏杆她看到了士兵发现女孩的全过程,这个栏杆表达的就是她此刻的心情,是恐惧的,感觉自己被隔离在外的,感觉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栏杆也象征着她对球场的向往现在遭受了一个巨大的障碍,也暗示了后面她被发现身份,被关在栏杆里面的情节。
在戴1862的帽子的女孩和士兵交流的时候,他们中间也是隔着一个栏杆,女孩问“那为什么日本女人可以观看伊朗对日本的比赛?”士兵答“因为她们是日本人。”女孩问“那这么说,我的问题是我生在伊朗?”这是一个长镜头,展现着针锋相对的理性对白,画面中只有男性士兵和这个女孩,中间的栏杆是对性别歧视赤裸裸地展现。士兵们只能按照规则囚禁来看球赛的女孩们,他们也无法说出自己囚禁女孩的原因,所以这个栏杆横在中间,这也是士兵们无可奈何的情绪。士兵和女孩们几次进行交流,但是都没办法改变这个现状,这仿佛也是沟通的一种屏障。
还有父亲寻找女儿时两个人之间的栏杆,父亲不理解女儿非要来球场看球赛的心情,在这时,栏杆是情感隔阂。
在整部电影里,栏杆总是经常出现,但却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场景,它为整部电影增添了许多压抑的情绪和束缚女性,人与人隔阂的表达。栏杆也有一种囚禁的感觉,更加让观众感受到女孩们被控制自由的压迫感和受到的不平等对待,在影片的前半段把性别歧视的压迫感推向极致。
长镜头美学
长镜头在整部电影里也是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士兵看押女孩去上厕所这个情节运用了一个时间很长的长镜头,很好地表现出了士兵警觉的精神状态,同样也表现出女孩对想要看球赛的渴望,想要逃出去的紧张心情。时间在逃跑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实施逃跑计划之前也是万分煎熬的,所以我认为这个长镜头特别精彩,在这段叙事当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调度,跟随着士兵的运动方向,我们感受到了士兵对于女孩逃跑的慌张。在这个镜头当中,也表现了其他男性球场观众对于女孩的性别歧视不尊重,他们听到开始比赛就欢呼着离开厕所了,但是在这之前只是因为注意到一个女孩来到了男厕所,有士兵拦住男生,对女孩的隐私进行保护,他们就对这个士兵百般挖苦,这就是侧面体现出许多男性对女孩的不尊重。当士兵问一个长头发男性“你是男生还是女生?”,长发男生勃然大怒,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瞬间火冒三丈,这也是他心里对女生有着比自己低一等的体现。
在士兵的车上,导演用正面固定的长镜头展现许多女生和一个男生仔细听足球赛现场直播的收音机的场面,固定镜头给我们的感觉是平静的,在这个画面里表现出一种等待的感觉,并且表面平静是暗流涌动的期待。正面镜头更好表达出伊朗人民对于自己国家比赛的期待和急切的心情,收音机牵动着他们敏感的神经,给观众也带来一种紧张感。长镜头是时间的还原,也是表现出最为震撼人心的三分钟,给即将发生的胜利做了一个情绪积累。而最后的欢呼到来,士兵们的手里拿着女孩们的烟花棒,就像打破了所有的束缚和性别歧视,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胜利和荣誉欢呼,女孩们显然已经不像是士兵的“犯人”,性别已经不是她们的罪过,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温暖的结局。
面具之下
影片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海报。在我看来,海报是必不可少地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因为在影片中,它不仅仅是女孩们热爱足球的证明,它也成为了面具,覆盖着女孩的脸。这是一个看起来很荒诞的桥段,女孩要去上厕所竟然都要掩盖性别,仿佛是女人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海报上的球星表情很懵,戴在女孩的脸上有一种莫名的喜感,我想这喜感也是导演表达的重要方式,讽刺性别歧视竟然可以剥夺一个女孩露脸的权利,其实把海报当做面具的人在生活当中几乎看不到,这种极其夸张异类,一路上的人都可以注意到和猜想到,所以这个海报完全是自欺欺人,也正是这样,表现了男性对女性赤裸裸地“愚弄”。
但其实我也在思考另一种理解方式,因为女孩只能去男厕所,所以为她戴上“面具”可能也是一种保护她隐私的行为。士兵在厕所门口帮女孩堵住众多要进入厕所的男人,对他们说“如果这是你妹妹你会让我们进去吗”,这句台词一出来我能感受到这个士兵是善良的,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他所有对女孩们的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不得已而为之,都是社会的性别歧视之下他需要尽的职责。她们在影片里几次三番被称作“犯人”,其实她们的罪名是社会冠上的,在这种影响之下,士兵让女孩遮住眼睛进去免得看到厕所墙上写的污言秽语,我想这些污言秽语一定冒犯到了女性,士兵如此嘱咐女孩,也是出自于一点点保护的心思,可他不知道,这个社会上对于女性的歧视已经可以被看得清清楚楚,不必要再去打量污言秽语的含义。
影片在结尾处理这个性别歧视的矛盾点并没有展现全部解决办法,当下在某些国家也没有办法迅速扭转男尊女卑的局面,所以他选择用集体荣誉感一次次冲破性别枷锁。女孩们她们虽然在伊朗中的地位很低,对于她们总是不自由的,是不该踢足球的,是不可以打电话的,甚至哭泣也要被贬低,但是她们依然选择坚持冲进球场,她们就是想亲眼见证伊朗战胜日本,她们热爱自己的国家那样毅然决然。影片中好几次出现众人唱“伊朗万岁”的歌词就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这种集体荣誉感最后打破了士兵和女孩们的界限,士兵可以半边身子伸向窗外处理收音机的信号,士兵和女孩可以一起举着烟花棒欢呼庆祝比赛的胜利,这种场景是导演美妙的幻想,或许这样才是他心里人人平等的完美国度。
电影的名字叫“越位”,她们不仅仅是冲进禁止女孩进入的球场,更是冲破性别对她们的束缚,勇敢直面。而最后的结局也象征着女孩们越位成功,不用遮遮掩掩,可以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伊朗了。性别歧视在某些国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本片呼吁每个人生来都不负有任何罪名,都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权利。
女权,我以为是民主经济化的产物,如同自由市场经济,追求全球化的一致与统一。6个小姑娘因为偷跑到体育场看球被临时看护起来,最后与看护的士兵一起参与到伊朗足球出线后的欢呼庆祝里,这时,其它都不显得重要了。如果这个时候导演还要强调女权的平等,那真是太煞风景了。如同片名《offside》,在足球比赛里,offside是进攻与防守之间的一个策略和陷阱,仅此而已,左右不了比赛的进程和结果。
小姑娘上厕所趁机跑走后,又回来的一幕,让我吃了一惊。这种诚信现在太稀有了。
《越位》是一部伊朗女性电影,伊朗这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是相当保守的中东国家,女人在公共场合都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女性是男人私有的,只能是丈夫注视的对象,而本片里伊朗的女性成为了主角,被广大男性注视,同时,还注视着男性。
裹着黑袍蒙着脸的女子,一双美丽的眼睛盯着你私处是什么感觉?
影片里后面有一段,几位姑娘坐在车中观看电视中直播的球赛,镜头中她们的视点集中于镜头外的拍摄者的下体,拍摄女性电影的男人的下体,影院里,她们的视点集中于观众们的下体。这个镜头突破了此前众多的女性电影。别看是女人地位不高的伊朗,电影中,姑娘们超越了众多西方电影中的女性。
不是裸露地挑逗男人注视身体的女性,不再是伤感美丽等待男性观众疼惜的女性,她们掩盖住身体,镜头中直面男性注视,可爱美丽,注视着男性世界的下体,裸露的不是身体,裸露的是真实充满勇气不卑不亢的眼神。
越位于传统女性电影,出线,如冲出中东走向世界的伊朗足球,伊朗女性电影已经在世界女性电影中与发达国家角逐,才出现,便已超越不少西方女性电影,成为女性电影中的黑马。
影片始于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头儿对女儿的找寻,女儿却始终未曾露面,你只知道,他的女儿去看球赛了,去现场看球赛,是否成功进入赛场没人知道,那是一个贯穿整个影片的问号,答案不需要影片交代,其实也没人关注,老头所关注的事情已经不太被人关注,被关注地是镜头中露脸的那些姑娘,各有各的性情和可爱。
一场关于球赛的电影,赛场上的一切也丝毫没有在镜头中表现,被万人关注的男性赛场始终也没有被镜头所关注,全在画面中传达的对外界的想象中。影片中唯一的一场踢球的场面是被围在栏杆中的姑娘们对赛场的演示,足球,这个传统男性运动,被女人演绎,围栏外负责看守姑娘们的士兵成了观众,男性的运动在影片中被转换,踢球的主体成了女性,抱怨自己的脑袋象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的人是个怪模怪样的小小少年,这个男孩子做为未来伊朗的新一代在此时的伊朗同那些姑娘们一样,被关在白色的小车中,都是绿色制服的士兵押解的对象,他们坐在红色的座椅上。伊朗国旗上的绿色代表农业,象征生命和希望;白色象征神圣与纯洁;红色表示伊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绿色,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和平,是伊斯兰教推崇的颜色,在影片中,圈住姑娘们的围栏杆是绿色的,士兵们的制服是绿色的,伊斯兰教世界中的姑娘,在主动冲破限制,这是女性角色的越位,越位之后是与世界的接轨,全球化的时代,伊斯兰教世界在孕育变革,保守的什叶派穆斯林国家也参与进来,这是时势所趋。
有趣的是,这种参与通过球赛来体现,既是对西方世界文化的迎合,同时又是一场对抗,足球和电影,都是西方世界文化的产物,这是本片的力量,而体现对抗的,是一直处于被排挤被保护的女性,她们要先冲破本国的男性防线,进军世界,同西方抗衡。
影片中很少出现大场景,画面中的环境是被限制的,姑娘们个性鲜明,在特写中,形象丰满。几个姑娘,有腼腆怀揣美好伤感爱情的少女,温柔倔强,保持着女性的柔情,为男人所心动,美丽的面庞,作为女性,也禁不住凝视那双美丽的眼睛。还有女子足球队的队员,她不仅突破了女性不能去赛场看球的禁忌,还进入了男厕所。短发的姑娘更为另类,两个短发的姑娘都只带了帽子,而没有包裹头巾,她们的头发已经剪得和男孩子一样短了,性别装扮上越位,却没破了教规,她们的头发因为短,只用帽子就可以遮住。其中一位还穿了士兵的制服企图蒙混过关,大摇大摆在首长身旁翘着个二郎腿坐着看球,还是被人发现,她惹的麻烦可以上军事法庭了。哈哈,太可爱了。
而看守她们的士兵,虽为男性,却因为看守她们而被限制在白色栏杆之外,或者说,之内。简单的场景,就把话表达清楚了,被限制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女性,企图限制女性,结果是双双被限制围困,封闭隔绝于世界。
本片的镜头语言直白简洁,设计得恰到好处。押送姑娘们回看守所的白色汽车内,镜头开始是面向姑娘,和姑娘们身后的车窗,观众看不到前路。随着车内人的活动,镜头开始转向,车的侧面在画面中,对立的两性得以处于同一画面中,车外的景致也开始更多地展现出来。然后,镜头的方向随着人物间互动的变化,活动位置的变化,转向车前,前路出现了,车外欢庆的场面那么热烈,路上有姑娘不带头纱,长卷发随身体舞动,热情洋溢,同男人们一起为进入世界杯而兴奋。
于是,那扇封闭的车门开了,所有人融入了欢庆的人群,封闭的空间离开了镜头,镜头注视着姑娘的背影,前景与女性并存,手拿礼花的姑娘,如同战士,庆祝胜利。而镜头,也从注视变成了跟随,向前。1960年出生的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助导,一起共事过名作《橄榄树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受到了大师极简但充满独特巧思与意境的拍摄手法熏陶,有着自己的风格和创新精神,更为尖锐。从1988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短片起,贾法·帕纳西迄今一共独立创作了8部影片,其中只有三部是剧情长片。但这三部影片堪称弹无虚发,根据权威的IMDB(国际电影数据库:InternationalMovieDataBase)网站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这三部影片已经为他带来了包括戛纳金摄影机奖、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大小小15个奖项。甚至连联合国妇女大会也决定在会议聚集地南非为所有到会代表公映《生命的圆圈》,一部电影能够成为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而选择出的艺术代表,这又是奖项之外的殊荣了。贾法·帕纳西对于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也让他走出与其它伊朗导演迥异的风格,在对于当代伊朗现况的观察与细描中,展现出他强烈的批判性与敏锐度,甚至形成了一股力量,足以潜移默化保守传统的伊朗社会。
http://ent.tom.com/2007-04-19/0PVE/27870471.html什么是越位?看足球的应该是懂的,而我这个伪球迷是去年看卡塔尔足球世界杯时在一位朋友解释下才懂,我想,2022年世界杯最闪耀的一刻一定是梅西带领阿根廷登顶的那一刻,而伊朗队为伊朗女性地位发声而拒绝唱国歌的那一幕也同样值得尊敬。
足球上运动员会越位,而进入足球场馆则是伊朗女性的越位,一场足球赛,男性得到的是狂欢,女性得到的拘捕,电影中的五个女孩子为了自己的足球梦而不惜以身犯险试图冲破层层防线进入足球场,然而她们都失败了。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沉默的女孩子,整个电影的过程中她非常的安静,不和汽车上的男性交谈,哪怕他人给予的是帮助与关心,最后伊朗队胜利的时候她也没有跟着同伴欢呼起来,原来她这次来看球赛是为了祭奠曾经那七位在球场上遇难的朋友,电影的最后她点燃了七根小烟花,表达了她对那七位朋友的思念。
第二则是一个想方设法逃脱警察拘捕的姑娘,她是有机会的,并且她也成功了。她假装去上厕所,最终在男厕所中在另一个男生的掩护之下成功逃脱了士兵的监管,但她也是善良的,她知道如果她逃脱了士兵们就会受牵连,她替士兵家的奶牛感到难过,所以她又主动回来了。
第三位则是与叔叔走散的小姑娘,这位小姑娘也是着实可爱,最后被押往警局的路上,她以为这是送她回家,也许她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还太小。
第四位则是一个雌雄莫辨的假小子,她抽烟,她骂脏话,她不断的挑衅着看管她们士兵,然而也是徒劳,她始终没能走进足球场。
第五位则是一个看似很酷的女生,一开始还很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在长官面前恣意放肆,在士兵面前也吊儿郎当,然而最后被押往警局的途中意识到穿军装有可能会被送上军事法庭的时候也被吓的哭了。
第六位则是地主家的女儿,同伴成功混进去了,而自己则被抓了,不仅没有看到比赛,还被同伴的爷爷打骂一通。
这些女孩子无疑都是体制的受害者,她们不能进去看足球赛仅仅是因为她们是女性,而女性不能观看比赛的原因竟是害怕她们收到男性的污言秽语的迫害。
毫无疑问,看不成比赛的姑娘是郁闷的,然而看管她们士兵也同样郁闷,甚至一度发出感叹,“天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你们”。
小士兵无疑也是个球迷,虽然没能进场观看,但是通过围栏他依然看的很带劲,甚至是为女生们做起了解说。
小队长无疑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一开始他极其不愿意看守这些“越位”的女孩子,甚至怪罪她们,原本他是可以休假回家去务农的,但是却被这些人困在了这里。他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迷,对于足球场内的一切他并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是完成任务不犯错不被责罚。对于女孩子,我想他更多的是关心,比如他会让女生去男厕所,他阻拦老爷爷打骂女性。在这些女孩们以及同伴的感染下他渐渐的接受了足球,也渐渐的被这些女生的执著而感动,最后帮他们买汽水,帮他们修理收音机以便听到赛事的转播,最后甚至同他们一起融入狂欢中的人群,完全忘记了任务在身。
虽然直到比赛结束她们都没能进到场内观看,但是电影的最后无疑也给了另一种完美,几个女孩子走下警车冲入狂欢的人群,这一刻没有了限制、没有了束缚、没有性别之分,有的都是对足球的热爱与胜利的喜悦。
中国电影越来越像中国足球了
应该作为FIFA的足球的推广影片。。足球是应该超越性别、政治、民族、宗教而存在的。。但是这也是梦想和现实的距离吧。。
我觉得我必须对这位导演是真爱,全片几乎没有外景成本,就几个姑娘和大兵在那叨逼叨,但就还是觉得很好看。。。以及个人喜欢这种莫名的温馨和荒谬感~再以及,我相信他对伊朗是爱得深的~再再以及,他真心挺知道怎么拍妹子的~
抗争到底
http://www.funshion.com/search/media?rec=1&sall=&kt=&ta=&word=%E8%B6%8A%E4%BD%8D
【草莓主竞赛】
QN-D9
非常流畅,女性权益与政治压迫的对位摩擦,结尾充斥着符号化的理想诉求。遥想05年踢这场球的那会儿,也算得上是伊朗的黄金一代了,虽然旗帜阿里代伊接近职业生涯暮年,但坐拥如日中天的哈什米安、卡里米、马达维基亚,内科南也已晋升为后防中坚,唉,扯远了……
通往刑警队的车上火树银花,她们在为自己所深爱的民族庆祝着。体育精神太可贵。宗教根基桎梏严重,其实每个人都不希望破坏规则,但更加不希望因为规则而将人性的良知扼杀。
伊朗远比我想象的开放和文明,另外这个电影忍不住笑啊,尤其那个大姐头的声音太像日本声优了。“为什么日本女人可以看球赛?”“你是伊朗女人!”“我是伊朗人,所以怪我喽?”……“为什么日本人可以上twitter?”“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所以怪我喽?”
法国 MK2
想看球的人被关押在去警局的车上也能看,想拍电影的人怎么样还是能拍。
贾法帕纳西的电影里始终端着一点温柔,犀利却不尖锐。清空男厕的士兵、“我心疼他的牛”的妹妹、握着天线的小队长、童年不幸的小贩,几乎每个立场的每个人都很善意,道德规训造成的困局却如此令人难过。/ 足球运动的感染力真是非凡,非球迷的我竟然在电影的后半段流了不少眼泪😳
很不错的电影~~表达了很多很多~~~真想给6颗星星
做伊朗电影的豆列,发现以前漏登了好多
Jafar Panahi入狱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讲女球迷被禁止进入球场的故事。导演用纪录片式的(恰好电影和足球都是90分钟)风格及非职业演员讲述了这个关于规则/禁忌(社会规则/足球规则)与自由/全球性价值(世界杯)的故事。
在士兵看来,女性进入足球场看比赛就是越位,而对于想方设法绕过防守的女球迷来说,越位指的是国家政治机器对人权的侵犯,是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表现,这也是导演的立意所在,通过简单事件的其中一面(伊朗与巴林的一场世界杯预选赛)来剖析复杂社会的一面。然而,除了批判以外,我们又能感受到其中夹杂着的伊朗人对于体育的全民热情,这种热情最终酿造了一个美好结局:当晚,伊朗顺利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她们兴奋地在押送巴士上点燃了几朵小小的烟花,而士兵们也充分了解她们的心情,球迷的身份最终超越了不同的立场,趁着街头狂欢的混乱,女孩们偷偷走下巴士,进入了新的夜色之中。
大赞赞赞! 帕纳西总给人惊喜。下的是意大利语配音版,结果成了彻彻底底的搞笑喜剧。脱离现实的另类伊朗,建构出伊朗女性的悲催命运。女人这般开放,军人这么愚钝,果断要被禁掉的,帕纳西有勇气也有能力突破禁忌,拍出一部制作简单,意蕴丰富的影片。人生又多一目标:为解放伊朗女性而不懈奋斗。
越位的是谁?是什么?明明抗争是因为共同的热爱,从来大家都站在一起。“女人是怎么了?她想参军,你想上男厕所…”,“你为什么回来?”,“我替他的牛感到难过”...实时拍摄和真实球赛气氛里的炙热闹嚷很有感染力,最后不分彼此相互赠送着烟花,呲啦呲啦,火光和欢呼声把德黑兰的黑夜都点亮了,伊朗电影里总是不乏动人的分享和给予。一点联想,观众看不到的球赛和阿巴斯的《希林公主》似乎有些隐秘的共通之处?贾法再次入狱,pray for him,但好像也说不上pray,毕竟等他出来肯定还是会继续越位继续拍电影,respect!
伊朗女孩很可爱,竟然有假小子.男人也挺善良嘛,领导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