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再见列宁 Good Bye Lenin! 2003
“这片困住我母亲的土地,是她所信仰的土地。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一个在现实中不再存在的国家,一个在我的记忆中总与我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国家。”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他的南斯拉夫地下以迷离魔幻的步伐癫狂乱舞;乔治•巴勒菲在他的匈牙利操着一柄说不出形状的大刀砍斫他的人体雕像;而沃尔夫冈•贝克,则用德国人特有的幽默、浪漫和情怀击碎了祖国那堵薄如蝉翼却又坚不可摧的砖墙。也许在我们眼里这些导演讲述的无非就是同一段历史,但它们似乎也各有不同;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不同的镜子,对爱情、友情和亲情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再见列宁》有足够的力量引人发笑,那是一种掘出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记忆的喜悦,而它也同样能让人感伤,因为那些本该继续存在的东西,现在却远得不可触及。
为什么这么遥远?这可就说来话长了。如果非要用一句话解释清楚,那不如我们反问一句回去:少活一年到底能怎么样?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影片的整个剧情的走向,而且还不止于此;回答这个问题的架构和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逻辑和风格。在这里,《再见列宁》并没有天马行空地把这一年活生生地从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除去,而是将这一年深深地嵌入历史节点,以至于时间必须以秒计算,每过一分钟、一小时,整个世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在这一年当中,东西两德的界线骤然消失,人们心中的信念骤然改变,就连施普雷林腌瓜也骤然贴上了另一种标签;尤为不巧的是,主人公亚历克斯的共产主义母亲,恰在此时突发心肌梗塞,自此八个月不省人事。
当她再次睁眼醒来,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她根本不曾察觉,她所能看到的周遭的一切,其实都是亚历克斯为了防止这位“嫁给了共和国的女人”情绪激动再次心梗所精心筹划和设置的假象。在所有这样入情入理的情节背后,我们也渐渐发现,这位母亲确实与共和国有着某种并不十分契合的关联:二者都可以被称为“母亲”,二者都是在突然之间病倒,二者最后也都不可挽回地步向了死亡;然而具体来说,母亲的离世相比共和国的覆灭则要晚一些。这里产生的“时间差”或者“错位”,可以说造就了这部影片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它一方面给亚历克斯一家人造成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也给亚历克斯提供了时间,提供了重新了解他所痛恨的共和国的理念和母亲的信仰的机会。
“时间差”的产生并不使人觉得刻意,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有一种含义:具体来说,共和国的覆灭实际上表示了一个国家作为政治实体的消亡,它也许代表了某种意义上的“不复存在”,但一个概念被抹去好像又实在是有点儿飘渺无力。但是,母亲的离世,则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信仰和人们心中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真真切切的理念逐渐受到侵蚀和吞噬。而无疑,只有精神的灭亡才能让一个国家(乃至一种国家)真正趋于毁灭。正是基于这点,亚历克斯在这个真空当中着力编织、营造的假象的“网”,可以说是对双方均有涉及的:它既是对母亲的爱的体现,也是对共和国理想的重温和怀念。
当然,他自己所设想甚至沉溺其中的信仰和理念似乎既超越了东德的“民主”共和国对人的“压迫”,也超越了西德的联邦共和国对事业和金钱的竞逐。然而无论如何,这种对理想的重温和怀念多么温存,它始终还是伤感的,那种永远也无法达成的信念只能永远存在于录像带和假新闻里,存在于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和信仰的真情之中。亚历克斯显然明白,无论出于何种方面考虑,总有一天,他必不能再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创造出来的神话;况且,那股一直支撑他怀旧的“对母亲的信念的信念”以及对他一去不复返的父亲的恨,都在突然之间崩塌得连渣渣都不剩了。有一天,亚历克斯得知自己的父亲并不是那样的薄情寡义之徒,他曾经来信,他曾经坚守,所谓的“投敌”不过是母亲编造的谎言;反倒是母亲因为恐惧音信全无,那曾经如梦般斑斓、如水样清白的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彻底玷污了。仇恨和信仰在一瞬间全都没了对象,一切也就只能在此做个了结。
就在此时,就在我们马上可以确信那感伤柔和的调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分量,影片也足以完美结束的时候,导演和编剧似乎却在告诉我们,这里好像还是少了点儿什么。仔细想想,我们也确实不禁要问,母亲难道真的对那尊逐渐远去的、挥手道别的列宁,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告和物什没有任何察觉吗?显然不可能。种种迹象表明,母亲不止已经察觉,而且根本就已经知道真相了。影片轻描淡写地展现了亚历克斯的女友劳拉将真相告知母亲的事实,又在最后轻描淡写地展现了母亲看到假新闻时候种种已经对事实了然于胸的表情和眼神——我想那才是真正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地方。因为,母亲并不是一个躺在床上的机器,她有智力、有情感,她了解共和国,也懂得自己的儿子。当她被无尽地施与、被善意地蒙骗之后,她竟然也倾其所能施与了她的全部——尽管她的全部也就只有让儿子纯洁善良的心灵得到应有的安慰。直到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再见列宁》用亚历克斯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另一重意味:那句“我们让它存活到了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秒”里面,到底凝结了多少母子二人共同的安慰与感激,凝结了多少相互之间的善意和秘密,又凝结了多少爱与信仰。那些渐而消失的,也被补偿回来,本该失落的,现在却充实起来。
如果用个什么东西比喻那些曾经存乎每个人心中的信仰和爱的话,我想烟花最好不过。动人又转瞬即逝,美好又脆弱不堪。
妈妈走了。她随着一支火箭升上了天空。共和国也走了,它随着妈妈一道消失在空中。就连天空也走了,被那化身总统的假航天员带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租车。亚历克斯眼里,妈妈带走了孜孜以求的信仰;而在妈妈眼里,最值得她留恋的,则是费尽心力营造梦境的亚历克斯。
“她现在或许正飘荡在空中某个地方,看着我们呢。”
再见妈妈,再见列宁。
2 ) 不谈主义,只谈人性
这部电影的德语原名是《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我认为很恰当,主人公正是在那79平方米的房间里,用心塑造了一个与外面巨变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国”,保护着母亲。
这部电影很感人,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种笑中带泪的感受,更在于作为一部以东西德国统一为背景的电影,影片没有把笔墨着重于刻画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进行过多的讽刺或者为某一方辩护,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情感上,在纷繁世事中的情感。对于主人公Alex来说,无论窗外的世界怎样变化,母亲始终是母亲,民主德国不在了,柏林墙倒塌了,母亲也还是母亲,既然母亲不能受刺激,那么就用自己的双手来保护她。
Alex和他爱好电视剪辑的朋友,不断地做出假的新闻片段来安慰母亲。母亲在窗口看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Alex 就和朋友拍摄了一段“可口可乐”和国营饮料厂合作的新闻;母亲能起来行走了,有一天走出门去,看到的尽是资本主义花里胡哨的汽车和广告牌,Alex就拍摄新闻:西德的难民逃往社会主义的东德,所以要尽量照顾他们的习惯。就这样,已经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在Alex的精心呵护下,在他们的小家里面延续着,延续着。电影的节奏始终流畅自然,配乐也是时而轻柔舒畅,时而婉转悲凉的钢琴独奏。整个影片并没有浓重的或黑暗,或光明的气氛,而是在中性的镜头语言中,叙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母亲爱他的儿子的故事。
影片一直存在着一个悬念,那就是:母亲到底会不会发现承载她信仰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呢?我们始终为Alex揪着心,这样的欺骗到底对不对?付出了这么多,是否只能让母亲更加痛苦和气愤?在影片的末尾,我们找到了答案。Alex的女友Lara偷偷地告诉了母亲真相,母亲在震惊之余却依然没有向儿子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安详地看着儿子制作的“民主德国国庆”的“新闻”,同时偷偷地,偷偷地,饱含深情地,望向儿子的背影。这是影片中最出色的一段,保护者成了被保护者,欺骗者成了被善意的欺骗者,在母亲的目光中,我们看到了爱和欣慰,这一刻是人性闪烁着无限光辉的一刻,这一刻让我们意识到:一切都不重要,什么主义,什么社会,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爱,只是善,只是象这一对母子一样,费尽心思,到头来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影片传达的这份情意,让我感动至深。导演Wolfgang Becker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非常的冷,本来这样的影片在到达高潮的时候应该是需要一个感情的释放点的,要给人们一个机会流泪。但是导演没有给出这样一个点,影片从头到尾平淡的记述,没有丝毫煽情的成分,看完此片,给人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感觉,给人印象深刻,也给人更多思考的能量和空间。
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影片都是关于人,它们把人放在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中,放在离奇荒诞的虚幻故事中,放在平淡无味的日常琐事中,它们关注的是人,镜头对准的是人,因为只有人心和人性,只有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感受,才能真正的撞击心灵,引起共鸣,才能达到电影拍摄的真正目的。无论电脑技术如何发展,优秀电影的标准唯一而且永远唯一,那就是:表现人性,表现感情。
Good Bye Lenin!再见了,民主德国!
你好,一部不谈主义,只谈人性的绝好电影!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
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
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3 ) 再见列宁,再见理想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老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再见列宁》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对旧有一切的怀念,毕竟,一个存在了41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堵围墙的倒塌而消失在我们记忆之中。
“8周后母亲回家了,虽然恢复正常,但象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清理了一切有关父亲存在过的痕迹。从此,父亲便不再被提及。父权体系被打破了,阿历克斯从此激烈反抗母亲的新情人。
在阿历克斯身上,我看见了似曾相识的70年代精神特征。
表面上看我们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我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我们既不象前者感受过历史的凝重也不象后者干脆可以逃脱得一干二净。从内心来说我们是趋于保守的人,我们既不新鲜也不陈旧。过去的一些恍然隔世已凝结成固体。可外面的世界又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远不象人们眼中那样活得那么轻松。
当我们刚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时,整个世界动荡了。处于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不免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心态。我们的年幼使得我们没有机会跟随60年代的那群真诚或虚伪的年轻自由主义者们喋血街头。因为该看见的和不该看见的都不幸地被我们亲见了,所以在90年代成为民族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之前,我们充满了迷惑和怀疑。我们无法感受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反复吟唱的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息,并坚定地认为骠悍与温柔同在、美丽和哀愁并肩实际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定势。
他们怀念的如冰雪般纯洁如烈焰般火热的八十年代同样让人怀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建立在又一次反传统上的虚假文化繁荣和山头林立。人们每一次都试图推翻否定些什么。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而我们的感觉倒和《红旗下的蛋》相似: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
超越乐队在《再见理想》里苍凉吟唱: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
我们在成年后埋葬了年少轻狂时的梦想,只有在一闪念之间才会恍然想起当年的雄心,泪流满面追忆我们的曾经。
就象我们的父辈不会忘却当年的豪情一样: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
我们只有无限淡化,却至死不会忘怀。
哪怕心如死灰,我们仍在努力。哪怕明知不可为或不好为,我们仍在奋斗。
所以阿历克斯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由60年代为主体构成的游行队伍,喊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不知道坐标在何处。在一个本应该至少正经一点的场合却因吃苹果塞住气管,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女友。
母亲叙述她的恐惧是国家对子女监护权的剥夺以及长年的排队折磨。在我看来,她更在乎的是社会主义的井然有序和可靠配给保障,尽管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单调乏味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西方世界是充满诱惑的,无数西方朝圣者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他(她)们倾慕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意志,倾慕人人都是诗人的社会,当然,也很希望交往一位传说中性开放的革命美女。相对照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还是为朝鲜的团体操表演而喝彩吗!可以想象,生于战败时德国的母亲,废墟和匮乏是她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为了满足心理的安慰,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哪怕是父亲。所以在 “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确系是东德实验室50年代的研发成果” 明显属于恶搞的情节面前,母亲宁愿选择了相信。
阿历克斯和天才丹尼斯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谎言,尽管没有人不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谎言,设想一下,如果母亲没有昏睡8个月,而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会怎么样?母亲和冈斯基老先生们就那样被社会抛弃了,被一个为之工作了40年的国家所抛弃了。他不天天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在两德尚未统一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她的理想而遭到了清洗被解雇。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国防部长凯斯勒、总参谋长施特雷列茨以及边防军各级指挥官被审理,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受到过审判,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都蹲过监狱,无数边防军官兵锒铛入狱……而在此之前,西德许诺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会是少数几个人。谁说西方不善于搞清洗运动?
母亲其实是这场善意骗局的合谋。并在一个伪造的美好结局之中安详离开。
自由飞翔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从父亲出走那天的希格姆·金进入太空,到阿历克斯和一群少先队员发射宇宙飞船,到阿历克斯寻找父亲坐上了希格姆·金的拉达,到希格姆·金“担任”新一代的领导人,最后到宇宙飞船搭载母亲骨灰飞翔空中。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
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4 ) 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
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5 ) 我所留意的一些细节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一部动画片
在片子开头,Alex看到电视机里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在太空船里拿出Unser Sandmännchen的两个玩偶举行婚礼,对东德的小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部深受两德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系列片。
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392/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38/刚才查阅了一些资料,Sandmännchen(Sandman)是始于中世纪的一种职业,他在童话里一直都是反面角色,直到安徒生在童话里让他成为孩子们的朋友。1950年代末,西德SFB电视台想把Sandmännchen拍成动画片,这一消息被东德的DFF电视台获知后,他们也开始拍摄动画片,并赶在SFB电视台之前一个星期首播(1959年11月22日),而且由于东德的制作优于西德,于是东德版Sandmännchen一直比西德版更为成功和受欢迎。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dmännchen
东德版: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1/西德版: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3/到片子结尾,Alex在西德的爸爸家里看到这部动画片时,播出的那集正好是玩偶成了宇航员(航天员),而Sigmund Jähn此时却在出租车里。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片结尾显示的片名是Abendgruß,这是东德版1958年10月8日首播时的片名,当时动画片里还没有Sandmännchen这个角色。导演特地给这个片名一个特写,应该是想表达:东德的动画片在西德很受欢迎,特别是来自东德的爸爸也爱看,而当年极具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如今却已经被彻底的娱乐化了。到两德统一之后的1991年,西德版停播,东德版则延续至今。
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710/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79/一个马克杯
当妈妈首次在医院里苏醒过来之后,Alex去和医生谈话,桌子上放着一个马克杯,杯子的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当镜头对着医生时,观众看到的是哭脸;当镜头切到Alex时,观众看到的是笑脸。导演用不断的正反打对切镜头或许是想提示观众,电影接下来的基调将会在悲剧与喜剧间游走。如果观众注意到了这个杯子的设置,盯着杯子切来切去,就会生出一种幽默来。
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44/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55/一首钢琴曲
在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作曲家Yann Tiersen延用了他在《天使艾米丽》里艾米丽打水漂的那段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在本片的原声大碟里并没有收录这熟悉而又动听的一曲。
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66/两段模仿秀
大概是导演对大师库布里克的致敬吧。第一次已经通过Denis之口说出,他自制的片子有一段模仿了《2001:太空漫游》,鲜花变蛋糕,原片是骨头变飞船。第二次则是两人为把房间复原到东德时代,这个段落模仿了《发条橙》,快镜头展现两人出出进进布置卧室的情景。原片则是一个也叫Alex的主人公与两个女孩的性爱场面。注意到,前一段用的配乐是《蓝色多瑙河》,后一段是《威廉泰尔序曲》(而且节奏也加快了)。总之,都用的是古典音乐。另外,《战舰波将金号》、《三色:蓝》、《阿波罗13号》和《大开眼戒》等也在本片中以某种方式出现过。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d_Bye_Lenin!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26/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49/两次蒙眼睛
第一次,妈妈在爸爸去了西德之后生病住院,回家那天被想给她一个惊喜的孩子们蒙上了眼睛,从那以后,“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第二次,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妈妈又被蒙上了眼睛,理由同样是为了“给她一个惊喜”。第一次蒙眼之后妈妈变了,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而且骗了孩子们关于爸爸的一切。第二次蒙眼之后妈妈又变了,她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巨变的真相,甚至在儿子最后一次给她看精心制作的假新闻时,她还装作信以为真(她的表现和以前看假新闻时明显不同),等于是又骗了孩子们一次。也就是说,两次蒙眼及情节的相似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65/剧照: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58/两位老父亲
一位自然是Alex的亲生父亲了,在Alex想像里好吃懒做的父亲,等他真的见到时却发现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一位则是他精神上的领袖,年轻有为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后来偶遇时却已经沦为了落魄的出租车司机。两个父亲都出现了极大的形象反差,正好表明了Alex对西德和东德形象的一种误读,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误读。而当Alex请Jähn来扮演东德领导人时,意指Alex精神上的父亲就是社会主义东德,Jähn不过是具体的物化。前面他也说过妈妈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言外之意(或者潜意识里)不就是自己成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儿子么?这倒让我想起了俄罗斯电影《回归》,一则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也是出现了亲生父亲和祖国父亲两个形象,异曲同工。
参考: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5502/“我母亲离开的这个国家是她当初的信仰,而我们把这个国家,这个信仰一直维系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国家永远和我母亲联系在一起。”
6 ) 告别的仪式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的,狂喜欢。
动荡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可以演绎得沉重深刻,也可以如此举重若轻。在达观的幽默自嘲中,有发自内心的无奈和辛酸,就像我喜欢的那些前苏联和东欧电影,无论是梁赞诺夫,还是同样从侧面描写社会变迁
的《小薇拉》、《美国女儿》,或是前南斯拉夫的《地下》…… 而《再见列宁》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拓展。
苏联解体,两德合并,东欧巨变,仿佛是一夜之间,山河变色,人心离乱,价值受到质疑,理想遭到抛弃,信仰分崩离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彷徨迷惘、欲哭无泪的是那些小人物,是无数个母亲那样把全部生
命融入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她们无法轻松地与这个时代告别,投入另一个世界。父亲作为一个当年的异类,其出走是对家庭和祖国的双重背叛(虽然后来证明真相并非如此),而使母亲从这种打击中振作起来的
正是这种和意识形态融为一体的信仰和事业,无论精神、情感还是理智,它们都已密不可分。于是,当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孝顺的儿子开始了他精心设计的“骗局”……
谎言的编造,以及为掩盖层出不穷的破绽而不断编织新的谎言,已足以衍生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好戏。但不止于此,渐渐的,我们发现这已不仅是一场善意的游戏,也不仅是儿子的朋友对导演理想的实践,而演变成了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怀念。当影片结尾,儿时的偶像,昔日的航天英雄在只为母亲一人拍摄的电视中作为国家领导人发表讲话,使这种纪念往昔辉煌的行为艺术达到了高潮。是的,那种凝聚了我们生命的理想不应该走得如此仓促;虽然在历史潮流的裹挾下我们总是无力抗争,但请允许我们重拾尊严,在此上演我们心目中历史的另一版本。
就这样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纪念,这种纪念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民族国家。不是气势磅礴的史诗,却叫人不由肃然。这就是《再见列宁》,有亲情,爱情,信仰,背叛,善意的谎言,残酷的真相,人心的冷暖,历史的变迁,你还能从一部电影中期望更多吗?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想吃德国酸黄瓜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