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几乎一边到,各种“弃剧”,冲着清俞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但是总是看得心里很不舒服,不知道编剧到底要表达什么,编剧是否也是一个安徽来的外地媳妇,觉得自己天命不凡,也许我说的不对,但这是我的感觉。
真的是看得很郁闷,三观不合,都在说上辈子可能是顾家欠了冯家血仇大恨,但我想说顾家人脑子就有问题,善得没型了,让这个姨妹一直无条件住姐夫一大家子家里,还是一直住……她姐就挺有意思在姐夫死了之后不是硬气吗,装清高不肯收公公给的生活费,露出真面目像泼妇一样把责任往顾清俞身上推,还诅咒人家。我当时就奇怪了,那你这么拽怎么还好脸让你这款式的拖油瓶妹妹住人顾家家里呢,上海像她这款式一个月租金也得2000起吧,还有水电吃用呢?后面还自己给自己立牌坊,说是答应顾磊照顾好一家才勉为其难底下她那高贵的头颅“原谅”这一家人对她的“伤害”,拜托,顾磊是被你推下去的吧,是你一天压着他逼迫他实现你征服大上海的野心折了他的阳寿的好吗?真不要脸,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和人生还要被搬进大荧幕成热播剧。
此外冯茜茜这种一个高中学历被人脉安排进银行,这种公然播出了,社会影响太差了吧!那些努力求学,相关专业的年轻孩子们怎么想?那些也想出人头地的学历较低的孩子们怎么想?当时就想问这部戏在宣扬一件事情,努力学习,不如攀附姐夫家的人脉对吗?搞定男人可比努力求学正规渠道应聘啥的来的容易多了,只能说,一句“当捞女”就得学学冯家两姐妹!
很少看到一部既歧视女性又侮辱男性的电视剧。基本上所有上了年纪的主要女性人物都非常毒舌和刻薄,年纪比较轻的要么无脑,要么婊,还经常有一些诡异的行为;男性们要么渣要么想不开要么一舔到底,所有人的动机都非常脆弱,非常悬浮。一般谈到上海,就想到阶级性和地域性,而影视化如何完美的去展现这两点,且不会引起大部分人不适,是难点也是亮点,《爱情神话》这点做的不错,而《心居》则是稀碎。估计编剧和导演也没想到如何去努力塑造人物,只是想到如何蹭时代热点吧。
如果心居这个是得了鲁迅文学奖。以电视剧剧本这个样子,这完全是本烂小说。
电视剧完全没有一个正常人,全员恶人,都跟神经一样,都是奇葩。
海清角色是个矛盾体,本质上是婚姻买卖。嫁给一个大龄本地身体微残妈宝本地男丈夫,想要上海户口安家落地的户口。是个勤劳的家庭主妇不假,但是小心思也特别多。不是因为海清演技号,晓琴这个角色真的也不是个好人。跟老公吵架,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把老公作死。勤恳做外卖员,对老人家也好,有一定主见,但是又小市民讨好展翔,人物事漂移的。而且这个角色有严重的控制欲,不管对老公,还是对小孩,不按照她的做,就是有问题,然后歇斯底里。弟弟其实是她的未成年得私生子。还拉妹妹住公公家。大有鸠占鹊巢之感。
顾清俞,一个表面体面的投行金领,但是优越感极强。对弟媳嗤之以鼻,维持表面和平又后面吐槽。一边享受展翔的暧昧,一边想要跟白月光施源结婚。恋爱脑,完全很人设脱节,行为有点弱智。童谣演技太模式化,讲话台词功能都是端着的,跟三十而已的顾佳没有半点区别。拿到白玉兰和金鹰视后,还是有点勉强了。演技还得加强。
展翔,一个十几岁到上海打拼。高中文化,却有十几套房产的人。居然人设是要给清俞当舔狗。为她学英语学钢琴,甘心做寂寂无名的护花使者。而且自己的房子被租客霸占,软的不行,也是令人瞠目结舌。
顾昕,一个喜欢攀权的现实主义者。跟科长女儿结婚,但是又跟大学前女友割舍不清。上门做上门女婿,但是科长岳父下马,回家住,老婆怀孕,跟前女友说想跟她在一起,想离婚。这也太渣吧。目前剧情,看样子要被晓琴的妹妹勾搭。这男的也是渣到底。母亲,也就是青俞的大伯母,也是个势利眼。一开始是马屁精,但是任意揉搓媳妇儿。明明这个媳妇儿没大小姐脾气,也挺隐忍,但是含酸捏醋,言语羞辱,也是没谁了。
施源,其实就是个表面得体,但是极其自卑的凤凰男。为了生计,已经是不把自己当人了,其实都是市井之徒。在势利眼母亲和媳妇之间停摆,又得罪就母亲,又伤害了媳妇的感情。那个势利眼母亲,真让人觉得上海老媳妇,是不是都有一种贫民窟里依然是皇亲贵族的优越感。鄙视外地人,但是又鄙视比他好的人是命好,媳妇沾了她的光。真的是不知道大清亡了吗?以为他父亲算是三观还行,没想到说媳妇给钱是理所应当,就算离婚你也要刮走对方一半财产。
这部剧就是完全就是刻意制造矛盾,比如房子,阶级矛盾,鄙视链,恋爱脑等等。如果说乔家得儿女 全员都特别丧,这部心居 就是全员恶人全员奇葩。完全没有一点家庭剧和都市剧的温馨。
滕华涛导演真的退步了,这部剧的剧本甚至不如13年前他导的 蜗居。现实题材,围绕海萍上海买房,妹妹海藻靠身体出位,我觉得人物和行为是值得推敲的。心居这部戏,剧本完全是不合格的水平。要组成这一家奇葩人在一起生活,概率也太小了吧?还要观众看这种剧,是不是价值导向有严重问题?
看下来,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核心。最后估计就是姑姐大和解,一个找到了养老院为事业,一个找回了人生的真谛?太离谱了吧?
讲真的,这种姑姐剧本,还不如90年代的电视剧 婆婆媳妇小姑。同样的家长里短,同样是上海背景,都2022了,怎么讲故事水平还这么差?时代倒退了吗?
这编剧是人吗,这冯家一窝子狗吧。妹妹抢,妹妹抢完姐姐抢。一窝子吸血鬼吐了,有一个正常人吗?心居,如何凭借心机获得居住的地方,我真是醉了,为什么我要花时间看这个电视剧,狗屎!还一个大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姐姐骗婚,妹妹当三,姐姐两个儿子还要tm去霍霍全剧最好的老实人,我nm编剧nmsl?
《心居》定档时,很多人都说《人世间》播完后又有好剧可以追了。
的确,主演海清、童谣、张颂文、冯绍峰,演员阵容不错。
导演滕华涛拍这种生活剧得心应手,《双面胶》、《王贵与安娜》都是口碑不错的国产剧。
《蜗居》更是国民度很高,一度引发讨论热潮。
所以我也很期待《心居》的播出。
可是追了几集之后,我打算弃剧了。
太失望了,这部剧就没有几个正常人,很多人的行为毫无逻辑,似乎是为了刻意制造矛盾,强行洒狗血。
先说剧中的女主之一,海清饰演的冯晓琴。
剧名叫《心居》,可以理解为《蜗居》的延续,讲的都是因为买房,主人公的生活发生变化。
《蜗居》中姐姐海萍要买房,是站得住脚的。
那是1998年,正处于房价飙升初期,他们一家住在10平米的阁楼里,想靠自己的奋斗,在城市扎根。
可是《心居》里,冯晓琴买房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但是房子目测不小,还能让妹妹借住,至少是三室以上,房子也不是租的。
如果说为了儿子小老虎买学区房,那大姑姐顾清俞也给了解决办法,她有一套学区房,在产权证上加上爸爸的名字,再把小老虎的户口迁过来,就能满足入学条件。
冯晓琴拒绝了,说到底,她就是希望有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
可买房你也得有资本吧,这么多年你和丈夫就攒了3万块,首付要问大姑姐借100万。
讲个笑话,手上只有3万块,但要借钱买250万的房子。
别人买房都是自己出大头,实在不够了找亲戚凑,你买房连首付都要借,那以后每月还贷怎么办?再找大姑姐?
并且借钱借得理直气壮,这是借钱吗?这妥妥的把大姑姐当冤大头,还不如直接要呢?
后面的剧情发展,都是以冯晓琴买房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牢靠,那后面的剧情就是无根的浮萍。
再说剧中的另一位女主,童瑶饰演的顾清俞。
她是投行高管,成功人士,住大房子,过的是精英阶层的生活。
按理说,这样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脑子应该很清醒,做人也应该理性、严谨、滴水不漏。
可是她却拎不清,不断掺和到弟弟夫妻间的事,一家人一起把冯小琴当贼防。
她的恋爱脑我也十分不理解,初恋一般就是一种情结,见到了也就幻灭了。
但初中时期的一段情感能让她惦记20来年,即便对方落魄、自卑,她依旧孤注一掷。
她图什么,想拯救别人的人生?
双方的身份差距如此巨大,消费习惯、认知水平都不同,这样的感情无法让人信服。
她的人设也是分裂的。
一方面她对家庭十分看重,爸爸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给她打电话,她放下工作,请假都要赶回家去处理。
另一方面,她结婚却连家人都不通知。
这样无法自圆其说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
还有冯小琴的老公顾磊,不知道为什么编剧要把他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巨婴。
人物设置太极端而失真了,一句写在纸上的话背一天都背不下来,他是没能力,又不是傻子。
照编剧的设置,这个人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孩子都上小学了,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什么事都要问姐姐和爸爸。
一个年近40的男人连个基础会计证都考不下来,还逃课去网吧打游戏。
总之就是槽点太多。
好莱坞著名编剧理查德·沃尔特讲过,创造有价值的角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让每个角色都值得同情。
可《心居》中的很多角色都让人上火,难以共情。
角色的行事动机不合常理,人物塑造完全失败。
芦苇说过一句话,中国编剧最大的毛病是老出常识性错误,人物、情节、背景都不对头,编剧不了解他写的时代、人物,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逻辑也搞不清。
很多国产剧编剧,真的脱离生活太久了,笔下的人物设定常常不顾现实,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有了冲突故事才好看。
但如果为了冲突而冲突,为了冲突而去洒狗血、卖惨,丢掉逻辑,那故事就失去了意义。
不只《心居》,现在的国产剧很少有活生生的“正常人”。
就像最近常驻热搜的那些剧,人物设置都是降智的,根本没法看。
《人世间》之后,再也没有能接档的国产剧。
连正午阳光都摆烂了,找来雷佳音、袁泉这样的演员,演一部4.6分的烂剧。
我们只是想看到一部有着正常人类的情感,正常人类的智商,描述正常社会议题的国产剧而已。
这部剧里那些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气人”或膈应的情节,大抵是小说里没有的
滕华涛执导的新剧《心居》,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同名小说,由滕肖澜担任编剧,还请来海清、童瑶两大青衣坐镇。这类经由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最大的挑战是小说和电视剧属于两种不同媒介,如何让改编在符合电视剧通俗化、大众化审美特征的同时,保持格调?
小说《心居》说的是四代同堂的顾家这一大家子的故事,顾老太有三个子女,三个子女也都是花甲之年了,小说更多讲述的是顾家第三代人的故事——三十岁左右的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以此反映上海市民生活里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剧集改编大体延续了这一风格,它偏向于群像戏。
不过,这部剧先声夺人的,是冯晓琴(海清 饰)与顾清俞(童瑶 饰)这对姑嫂。
“姑嫂关系”一向是中国家庭伦理剧热衷于呈现的关系,甚至不比婆媳关系看点少。小说里经由冯晓琴的心理活动,把这层关系说得非常精准:“都说婆婆难对付,她本来还庆幸自己没这烦恼,谁晓得摊上个大姑子,更是难搞。婆婆再麻烦,年纪摆在那里,总有出头的一天,大姑子就不同了,年纪相仿,更别提还是个双胞胎。真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再加上一有姑嫂对峙的戏份,观众就可以看到海清与童瑶互飙演技,自然就成为电视剧《心居》最好看的部分。
冯晓琴父母是安徽的农民,她没学历,在老家还有一个私生子(对外都说是她弟弟),要在上海立足,她想到的法子是嫁个有本地户口的上海人。好在冯晓琴人长得漂亮,也机灵。她搞定了顾清俞的弟弟顾磊(姚一奇 饰)。
小说里的顾磊个子不高,有点腿疾,工作靠姐姐找的,考个财会证总是考不下来,甚至暗示他是阳痿,所以顾磊很清楚冯晓琴看上他的理由,“这男人要不是上海人,再加上有套房子,勉强能过日子,就算天底下男人全死光了,也不会跟他”。
剧里让顾磊的形象稍稍正面了一点,但他的“笨”、不思进取、没主见还是一以贯之。剧中也增加了一些小细节体现冯晓琴与顾磊的感情——虽然她对他曾有算计,但时间久了的确也有很深的情分。比如冯晓琴一边把顾磊赶出来睡沙发,一边又在他熟睡后放了一只玫瑰在他手机上,一脸憨笑地祝福丈夫生日快乐。
海清把冯晓琴这个角色立住了。她勤恳、顾家、任劳任怨,也有私心,懂得为自己算计,很会看人脸色。就像小说里公公对她的形容的,“有些心机,也不是那种吃相极差的”。
顾清俞与顾磊是双胞胎,顾清俞是姐姐。与顾磊的窝囊不同,顾清俞是新时期精英女性的代表: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小说里有提到,小时候由于顾清俞的大意,致使顾磊落下了跛腿的残疾,所以她“要保他一生周全”,一直特别关照弟弟。顾清俞当然很清楚冯晓琴选择顾磊的原因,加上她清楚冯晓琴的“黑历史”,顾清俞对冯晓琴有些反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的姑嫂关系总体上是非常克制的,“外头平滑,尖刺往里长,像脚上的鸡眼。除非连根拔,否则越碰越疼,表面看还没什么异样。连叫屈也无从谈起”,没多少我们想象中的“互撕”。
比如顾清俞知道其实也清楚自己“歧视”冯晓琴,多少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她很清楚这是不对的,只是感情上她还是忍不住。
包括剧中促使冯晓琴离家出走、顾磊意外死亡那场戏,小说里顾清俞是背后说了冯晓琴,但并没有太过分。小说里冯晓琴打算买个店面,顾清俞没反对,“我可以借给你们,没问题。你记住,别说你自己,就是我和爸爸,也是希望你跟她白头到老的,毕竟孩子都那么大了。我们的宗旨是,不害人,但也要防她有什么想法。这种例子太多了,你自己心里要有数”。
之后还补了一段顾清俞的心理活动:“冯晓琴若是她亲妹妹,顾磊是妹夫,今日这话便要反过来说了。说到底还是立场不同,是非对错倒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了。”
这其实才是小说《心居》的“好”——它对人物的呈现、对人与人关系的呈现,是克制的、宽宥的、体面的。它知道没有绝对白或黑的人性,大家都有难处与苦楚,也各有立场和私心,“说错也错,说对也对,有些事也着实是说不清的。真正做人的道理,便是夹在那些说不清理不尽的缝隙里。无可无不可,那些灰色地带,才是一言难尽的人生”。
剧集改编时,部分新增的姑嫂对手戏,还是有这份克制的味道在。比如冯晓琴要买房,让丈夫找顾清俞借,顾清俞恰好也要买房,就拒绝了。实际上她主要是防着冯晓琴。拒绝后,顾清俞要走了,冯晓琴就送了她。
两个人对话都是互夸。顾清俞夸家里没了冯晓琴不行(潜台词:你别想搬出去住),冯晓琴嘴里亲切叫着阿姐,说你经常贴补家用(潜台词:奶奶爸爸都是我在照顾)。
冯晓琴说顾磊要是有顾清俞一半本事,她要笑醒了(潜台词:你弟不行,你倒天天防着我),顾清俞说我弟也有优点,我弟心善、不争不抢(潜台词:不然也不会由着你摆布)……
两个人面上都微笑以待,可一转身,笑容消失,脸垮下来,心理肯定都在说对方太厉害。做人的道理就在这表面的笑容里。
作为大众电视剧,《心居》还是有了更多通俗化、戏剧性和话题性的改编,更多凸显了姑嫂的冲突,也就有了一些在社交网络上讨论度颇高的“互撕”名场面。
比如冯晓琴要买房,顾清俞不让,还拉了伯母和婶婶来挡,让冯晓琴爆发了。事实上,小说里冯晓琴倒没非买房不可,顾清俞也没有一而再地让父母弟弟防着冯晓琴。
更大的改编是顾磊意外死亡,家人其实也没怎么怪冯晓琴,这事儿很快就过去了。冯晓琴要告邻居,顾清俞以为冯晓琴是想讹钱,但这话她没说出口,仅仅是旁敲侧击问冯晓琴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顾清俞心里想到的是,“愈是这种时候,愈是不能闹开,否则就散架了,也让旁人看笑话”。
到了剧集我们都知道了,这场戏姑嫂撕得颇为惨烈。冯晓琴怪顾清俞挑拨,顾清俞认为是冯晓琴逼死了顾磊,最后是冯晓琴使出“杀手锏”,认为是顾清俞抢走了弟弟的福气,把弟弟的阳寿也抢走了。
这类互撕场面,的确是演员飚演技的时候,社交媒体的讨论度也非常高。笔者个人倒不是那么喜欢,多少是让冯晓琴、顾清俞显得“不体面”了,这不是她们小说中的样子。小说里的冯晓琴没那么“势利”,没一个劲要求丈夫找顾清俞借钱买房;顾清俞在家里虽有话语权,却也不至于三天两头在家人面前说冯晓琴坏话,一有什么“坏事儿”就怀疑到冯晓琴头上。
剧集有着话题和热度的考量,新增的一些姑嫂对手戏主要是向“撕”的那一边走,大家为支持冯晓琴还是顾清俞吵来吵去,热度也就有了。
比如小说中并没有冯晓琴送外卖这一出,剧中冯晓琴送了好几集的外卖,辛苦得要死,结果恰好被顾清俞撞见她与客户的“亲密”举动(是误会),顾清俞回家跟家人说,奶奶立即阴阳怪气“顾磊才走几天,我看她那小心思又活络起来了”。从气人的角度看,目的是达到了,却也让顾家人厚道尽失。
电视剧《心居》对姑嫂关系的呈现上,多了“明争”,少了“暗斗”;多了难堪,少了体面;多了黑白,少了灰色;多了有话直说,少了一言难尽。
其他情节改编亦是如此。比如剧集放大了顾清俞和施源(冯绍峰 饰)的感情线,各种浓墨重彩,顾清俞都快成“恋爱脑”了;让婚后的顾清俞游离在施源和追求者展翔(张颂文 饰)之间,很容易影响观众对顾清俞的评价;之后还让施源入职顾清俞公司的竞对公司,既抓马又俗套也不现实,小说里没有这些。
把施源父母刻画成那种“极品父母”,更是让人遗憾。小说里,施源父母其实都是可怜人,他们身上浓缩着“时代弄人”“房价弄人”的无奈。施父出身上海的名门望族,上山下乡改变了他的命运,是上海人却回不来上海,几次买房也未能及时上车,如今沦落为上海底层。小说作者对这些人是有极大同情的,剧集里却把他们写成“极品”,把他们极端化、模板化,缺失了对人性灰色地带的转圜余地。
电视剧《心居》并非不堪卒看。不过这部剧里那些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气人”或膈应的情节,大抵是小说里没有的。严肃文学该如何进行影视改编仍是一个值得更多讨论的话题。就《心居》来看,为了制造话题讨论的一些极端化改编,似乎不太成功。
看到人的灰色,理解人的难处,保有人的体面,这应该会是更有上海味道的书写。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少点这种剧吧,糟心
演了35集一切又回到起点,就只有顾磊丢了一条命,太离谱了。
每次看张颂文的角色都感到窒息,我真的分不清到底是他把生活中那些油腻的人演的太传神还是他演戏太浮夸
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了吧,滕华涛拍都市剧真的蛮在行的
双女主都不是上海人……张颂文的台词功底像台湾人,不像广东的……这种戏要全程讲上海话才叫地道。
看了三集。这种剧对海清来说信手捏来,没有突破。剧情较平,但生活的鸡毛蒜皮被反映的如此真实。第一集结尾的对话,第三集海清的爆发,字字扎心,这个媳妇太不容易。
只有展翔可以看看
顾家爸爸是里面唯一的正常人吧
咱就说张颂老师这土味情话,谁受得了”多少人爱你妩媚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的灵魂和风骚“,简直一整个笑住,现实主义题材+生活喜感part,这节奏感拿捏的相当好了,真实又不会那么糟心dddd,入手吧!
就问一句,刚看完《人世间》的这部剧看得下去的啊?家人间各种计较各种算计,真把媳妇当保姆了啊,家庭会议还当人家面关起门来偷偷说,越看越搓气,2集弃。。。
你永远可以相信海清的生活剧
《蜗居》或者说《双面胶》的海清,无人知晓,素人脸演上海小媳妇路人缘极佳,现在的海清演技不进反退,片酬水涨船高,再为房发愁就没人信了。张颂文自打出名后是真的饥不择食接戏啊,还天天教人演戏,油腻到不行,表演上的短板愈发暴露无遗,典型的穷秀才为钱低头。
从02年到22年,海清每部剧都在买房子,这叫啥,这叫海清宇宙啊。
跟巨婴结婚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看着好烦。
怎么做到把每个角色都拍得那么讨厌的,明明都是有魅力的演员,在这里面却充满了拧巴、别扭、不在状态。剪辑一塌糊涂,节奏莫名其妙。
看的我如鲠在喉。这部戏里中青年演员都没有演技,局促的样子,生活的样子,一点不自然,很做作。尤其是海清,不论什么角色,最后演绎出来的总是一模一样,让人毫无期待感,串戏都没问题。张颂文很油腻,让人观感不适。
童瑶和冯绍峰演得特像形婚,他俩不适合这种剧啊,没什么生活气息,童瑶说话总是一副豪门阔太教训下人的神情,超级讨厌。也就欢乐喜剧人展翔能看,张颂文演出了一种易中天的感觉。
全家每次一起吃饭都是差点能打起来 冯晓琴好惨 嫁过来这么多年还是没人能相信她 妹妹弟弟更是没一个省心的 对展翔告白全剧最佳了
又來居家旁觀了,然後被牛排「四分熟」的課外英語教學給驚到了,四分熟就算了,四分熟還叫medium rare(被提醒我聽岔了以為是medium 特地來訂正一下)?這不比《我們的婚姻》裡的更離譜?以及,這劇對「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嚴重的污名化,相當於是「我的討厭婆婆就是個神經病」的意思,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情感勒索就是情感勒索,真不必扯精神疾病這麼嚴肅的事情來拗人設,這就有點挺噁心的⋯以及,這是什麼破爛大結局?
被展翔笑死了,老凡尔赛人了,说自己第一次买房的时候不到20岁~这个傻乐的憨憨,怕是没挨过“农民”的毒打吧~(ps:是张颂文的演技救了你,要不铁棍子都得打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