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来说点反话
看了那么多骂的文章,原以为真是部怎么向男性挑衅的电影,什么女权啊,什么粗口啊,调侃男人啊,以为洪晃她们怎么个装疯卖傻地搞怪法,搞半天是部伤感的正片,真不晓得那些个骂它的男人到底看懂个什么??
女权?女权在哪呢?动不动说女权的恐怕男权得很.其实片子里调侃也就那么一点点,换了是男人作同样的调侃(如"手机"),保管博得大家开心大笑,但现在女人一调侃,男人却受不了了
觉得片子拍得很好,象是在拍我的朋友,虽然我并没有这几个朋友。“演员”长得真实演得也真实,情绪更真实,这业余演员真的完全比得上专业的,哪天宁导或徐导相中我也让我去试一把?反正我相信她们,会拍出我想被拍出的。
女人看女人拍的电影确实是不一样啊。
对刘索拉的拉拉印象更深刻些,也许是那两段独白的效果吧,或她身上“艺术”的特质更多一些吧,很出形象。相比之下唯一的专业演员李勤勤倒显得要次一些,长相说话都有点傻。
结局挺悲的,疯了一个(不是妞妞而是拉拉),看到马路上晃荡着的女人中少了一个疯掉的那个,真的很伤感,和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有点相似的伤感
还想说,音乐也很好.以前从没接触过刘索拉的“艺术”,怕前卫的东西看不懂,现在看来,我倒是在一片骂声中显得够前卫的了?
2 ) 随便说说《无穷动》
1、刘索拉气质太好,跟她手上的黑珍珠戒指一样好。她做的配乐也不错。
2、平燕妮的夜太太好。放松,狰狞。
3、洪晃的喜剧天分太高,可惜永不可能成为喜剧演员。
4、给这部电影贴任何标签(女权/女性/艺术/喜剧……)都不靠谱。
5、此片中任何一段都不错,连起来就让我不知道它要干吗了。
6、推荐给有神经分裂症的人士观看。
7、无理由联想到另一部DV玩票作品:《小强历险记》(王小峰/小于等导、演)。
3 ) 伪小资的假情意
《无穷动》没有传言的那么糟。虽然我也不认为好到哪里去。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一下:
自己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交了个年轻的女朋友。不安分的她拍了一个片子给你看,嗯,就是带着这种心态,你会发现无穷动还能看看。
艺术电影的概念,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偏爱非主流的电影,或者和我一样喜欢墨西哥或者西班牙的细腻柔和,那么这部无穷动恐怕要让你失望。
挖掘人的心理,它还不够味。这就是我的评价。
不要为了艺术而刻意去追求艺术的感觉,无论摄影还是人物设计。
或者你可以叫它个性电影。我认为这个更贴切。
包括几个中年阿姨吃鸡爪的一幕,够震撼。
仿佛看到色情男女吃大闸蟹或者某开放片里的挑逗,意味深远,只是视觉上不是享受,那种真实的感觉让人害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拉拉那句:
真TM好吃,CAO!
人们为什么聚到一起,这个不重要。大家已经失去了信任与安全。
朋友又是什么?
我觉得结尾很好笑。妞妞的老公死了,琴琴大哭。可能她真的动了感情,她也以为妞妞老公真的喜欢她。只是,他最后死在一个18岁的小姑娘手里。
所以说,你们大家都不是主角。男人才是,女人到最后只是被选择的命运。
所谓荣华,不过是单薄人生的点缀。
趁着生命还在,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与其在那里试探猜疑,不如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命里还能多些主动。
PS.其实洪晃演得还成。
4 ) 女人四十无穷动
写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写什么呢?只能写写她的婚姻。如果她没有婚姻呢?那就写写她为什么没有婚姻吧。谁还会对一个四十岁的半大小老太太快有什么好奇心呢。
这就是电影“无穷动”的主题,有婚姻和没有婚姻的四十岁的四个女人。主角妞妞发现丈夫有了外遇,想搞清楚到底谁上了她丈夫。丈夫是自己的,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能给别人用。不打招呼就用了更让人忍无可忍。于是妞妞从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查起-她的三个女友。
四十岁的女人如果说什么友谊就扯远了,友谊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如果没孩子,四十岁的女人就剩下互相探讨自己和他人的婚外婚内的事了,而谈论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接下革命友谊。四个女人的友谊有如那一桌心怀叵测的麻将,盯着上家,看着下家,永远怀疑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
电影一开头的女主角起床就开始抽七彩的寿百年,抽完了粉的抽红的,抽完红的抽绿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让你过点瘾中点毒,却早完有抽完那天。接着厨房中杀乌鸡的全过程,人也跟鸡一样,本来悠在悠在地活着呢,突然迎头一刀,被放了血,吃了亏才想起来挣扎,这才叫入世,接着被投入到沸腾生活的热水中一撮一撮被拔了毛入了锅,让你上就上,让你下就下,你不服不行。四十岁的女人就是不服,还挣把着,片中叶太太说,命不能改,人可要把握自己的运。表现在婚姻中就是妞妞的话,“我不能搞艺术,还不能搞个干艺术的人。”这话有点象当不成作家,还不能弄个博客?
女人的控制欲望太强,而掌控能力实在弱,掌控的时间也比男人短,除了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表情,还有什么可以交给她们控制的呢?女人一定要有块自留地,想种什么种什么,想怎么折腾都成。
四个女人中一个有钱,一个有才,一个有爱情没家庭,一个有家庭没爱情。结局是有才的疯了,有家的成了寡妇,有爱情的悲痛欲绝,只有款姐硬硬挺着。钱不能代替什么,然而钱到了特别的时候,比男人管用。
这个年头,男人喝花酒,女人喝花茶,不分惊蛰夏至地无穷动着。
5 ) 北京妞儿们的真实故事
看了大家的一些评论,没有说到我心坎儿上的。于是就让我这个北京小妞,老说说这些北京老妞儿们故事的感受。
我很喜欢这片子,里面有这浓浓的北京味道,从语言、建筑、装修、字画、色调……统统的都是北京的原汁原味,起码我心中的北京就是这个味儿。她们的调侃、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大笑,平日里大家也是如此调侃的。我祖上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在北京这个环境下,在八大学院这片儿长大的我,超级喜欢看书。也看过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了解她对于北京的那种情感。谁家没有几十个毛主席像章呢?小时候那些都是相当宝贝的!老唱片我家也有,我也条大绳儿,北京最常见的鸟,就是麻雀。四合院的色调就是那个样子,比较暗,厚重的感觉和北京的文化一个样儿。
在来说说他们对男人的调侃。这个一直没出现的“George”只有一张照片,带着眼镜的儒雅男人,“弱智”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是讽刺男人的,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讽刺意味,就和“黑麻杆”一样,一个只属于某人某时代的代号。mind fack,这词儿用的妙。中国男人的含蓄就在这里,这也是讨好全世界女人的制胜法宝。女人都喜欢浪漫不是吗,知道假模假式也还是喜欢,好的就这口儿,乐意!有些人想聊德国哲学、意大利电影、法国革命还不知道怎么聊呢!这不是扯淡,这是文化内涵,你学了吗?你以为学习很容易啊?
说勤勤,演得挺出彩儿的,那种脆弱神经的紧张劲儿,非常到位。出了冲儿,让她讲故事那段最感人,一开始很搞笑,后来是辛酸,再后来完全的真情流露,整个故事也是从这个位置,从笑转型为哭的。我也哭了……后来讲妹妹,讲爸爸,讲那些过往,很真实,过去的日子就是那样的,过去的人也是那样的,随着她的回忆,哦,应该是她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过去70年代生活。从她身上看到很多中国女性两面性的挣扎。得知妞妞老公死了,她哭,其实是触景生情,她是哭自己,哭他的日本老公。
说拉拉,脸画的超级白,有点儿像个游魂。写信她的可能性最大,但这不是重点。妞妞直接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得很清楚,对她来讲,没有明确的界限,她不受世俗的控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后来就跟她们3个一直脱离,没去阁楼,也不看电视。自顾自的回忆、沉醉,直到疯掉……
很多细节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体味的,在北京政治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才会如此的有张力,也难怪很多人看不懂,这毕竟是小众电影,不是谁都能看得懂的。
最后三个女人走在大路上,一切都变得明亮了,那是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了。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过去是如何的无奈、灰暗,但依然要去生活,依然要继续的前进,路很宽也还长。
6 ) 坏是坏在要公映
如果不需要公映,电影是否还有意义?
如果不得不公映,乃至不得不剪掉太多,不得不编造出一条所谓线索,不得不让媒体肆意歪曲。。。那么公映对于电影差不多就是自杀。
我看了楼上所有人的评论。惊讶于,我们这个世代的落差——即便是同一个“中年女性”的群体之中,落差也是惊人的。这样生活的女人毕竟是极少数。这部电影选择的几个女人都不属于老百姓,最后,当某些普遍性的中年+女性的情绪落实到她们的言行时,便必然显示出另一层落差。但这层落差其实是好的,有了钱、地位、西方教育、充分的男女经验。。。到了最后,心里还是有解不开的心结。情感的软肋。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部聚焦于中年女性情感淤积状态的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对80年代的怀旧。
所以,什么“谁动了我的老公?”、什么“闺蜜当中的情敌”、都是导演和观众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庸俗圈套。真不如法国电影那样的洒脱自然。这条主线索,是最失败的败笔,极大的、莫名的、无效的定义了女性的狭窄心境。不如没有。
看完的感觉,好像是太多精彩的、意味浓郁的东西没地儿搁。只叹所谓的“主线索”天生孱弱。其实就是感觉有点浪费了。
中年。老年。就是恐怖的。更何况,我们还指望着爱情。也可能,爱情不过是占有的另一种形式。
观众在巨大的屏幕前看到被放大的自己、她人、就感觉受不了了,直骂这是恐怖片,简直就像是另一个皇帝新衣的场景。我个人很欣赏这电影里的直接了当。鸡爪也好,笑话后的狂笑也好,都TMD太真实了。我在无数饭桌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观众会觉得难以接受。
在这个电影之后,我还看了《阿司匹林》。我感觉后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矫柔造作的片子。那里面的所谓“饭局”才是假得让人想吐。根本没有那个圈子本身的苍白和造作,将饭桌上的人际关系描写得那么道貌岸然,实在缺乏意义,只沦落为电影口白中的一个静态插图。与此相比,我岂不是就该盛赞《无穷动》的饭桌和茶余饭后之直白嘛。
那苍凉灰色的四合院,我想,才是寄托了所有怀旧的视觉容器。导演给了两轮、三轮全景,再给了N遍红门、院落、风铃的特写,每一次推进,都让人越来越明白:所有回忆都出纳在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成长背景,而她们,和这院子本身一样,尴尬地处在当代的城市里,连外遇都是那么没创意。
而爱情,这个在此被曲解的主题,彻底被所谓“情节”糟蹋了。事实证明,电影不该迁就于观众的需求,否则就是沦落。当然,考虑到宁瀛导演此番创作的前提即是即兴,所以,可能这件事情就属于那种“越描越黑”的倒霉案例。我很想看到没有剪辑成公映版本的版本。
这里其实虚虚实实地暴露了三个女人的情感“情结”。拉拉的问题在于和入狱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勤勤始终走不出和男人之间的失与得;妞妞则面对感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对象面前的失落。她们的处理方式也都那么好,那么鲜明地成为对比:拉拉用音乐和文字;勤勤只有在梦境中坦诚,在现实里尴尬。
即便本意是要揪出那个睡了自己老公的女友,但结局,是每个人在荒凉的春节假期里、在封闭的四合院和回忆中,揪出了自己藏匿到中年的心结。她们的爱,都不在当下。
什么女权。媒体连新词儿都造不出来了。只能张冠李戴。
当然我也只是粗粗发表意见。我没有能力为那个年代的伤感撰写论文。
放到现在再拍一次就是,四个布尔乔亚中年上海文艺女性在Shelter蹦通宵,出来抽了十次烟,用虚无的过往回忆试探谁偷睡了那个被小圈子领导包年的艺术鸭,捅破窗户纸后动情最多那个断片给叫车抬回家了,剩下三人踏着没车的大马路去搓早茶,眼神里除了困还是困。
配乐还行,因为刘索拉的缘故;就一个会念台词的,因为李勤勤的缘故;基本上是个烂片,因为洪晃的缘故。
整个人都为之一振!看到了一个作为观念艺术家、作为影像实验者的宁瀛!宣传自己是女性电影的《送我上青云》充斥着惺惺作态和无病呻吟,而真正在“冒犯”男性观众的《无穷动》则迸发出市井的乐趣、日常的哀愁与深刻的痛苦。是知识分子臭显摆出的最高级的段子电影,是最自如的职业与非职业演员们刻意地表演精明女人之间的较量。摄影越简陋,空间越贫瘠,机位越怪异,配音的瑕疵越重,就越是能反映出电影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然后再把这秩序打破的决心。关键在于,镜头里的她们大方地袒露丑态,而在灵魂的触动面前,她们不算计、也不关心来自他者的凝视。最后的狗血几乎是意料之外的必然,不然还能怎么结束这一切呢?那个清晨在北京街头的行走,太存在主义了,太特么虚无了。牛逼。
这片子太先锋了,现在一回想起来,还满脑子都是洪荒、刘索拉她们几个啃鸡爪子的画面,真没见过这么玩儿的。。。
D / 宁瀛根本拍不来这种本应内蕴很强戏剧性的本子,这潦草的关系没建构起来就灰尘一样吹没了。以往作品中执行力最高的就是表演,这回几乎全线崩,人物之间互动感无限趋近于淋,活脱脱低配中年京味儿小时代。然而即便看到翻白眼还是有不少反常规的、生猛粗粝的作者性段落撑着,愿意为了啃鸡爪给个及格分。
别看糙,其实特讲究。然则我还是被雷哭了……
喜欢看她们吃鸡爪
挺神,虽然不值5星但肯定够4,加上对这样不循规蹈矩的推荐便是五星了。看似是个抓小三的游戏,实则更是一场心灵独白,可以归为文学电影,用一种文学的手段在做电影。看了著名的鸡爪段落,听勤勤讲日本丈夫那段几乎泪,洪晃说自己的时候也很聊天。五位女人演得都很有意思。女人到了那份儿上就没有年过了
宁瀛在意大利学的电影,但这片子看着波兰味更浓些,整部片子都浸在焦虑、疏离、空旷的情绪里,刘索拉的配乐更增加了不确定性。作为导演,宁瀛挺酷的。剧本也挺酷的,四个老娘们儿挂念的老爷们儿,其实是去弄十几岁小姑娘了,这不公平,当然很多老娘们儿也醒悟了,也去找十几岁小伙子玩去了
好电影,虽然男人恶毒地攻击她。
前半部分很吸引人,越到后面越乱,我不喜欢电影偷梁换柱偷工减料
后半段儿还行 前半段儿太假
这属于北京大妞儿版的法式电影了……其实文学性很强,有些地方甚至强到有些匠气了,比如鸡作为一种象征,不管是一开始的杀鸡,还是那一幕著名的各怀心思吃鸡爪。不过看这种片子就真的想感慨风气的倒退,现在连个网文都要在开头声明男女主角双处了。洪晃的侧脸其实很好看,正脸不够好看的原因还是太宽……这片儿有点儿像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群昔日特权阶层的孩子,在昂贵的四合院里躲进小楼成一统,但依然有非常真实的人生哀愁要面对。
看着片子的过程里,不断与去年夏天在烧烤店里听@荔枝三千 和她们宿舍的姑娘们胡侃的场景发生有趣的互文关系真好玩儿~
伪艺术,做作,演技拙劣,导演能力有限
女性主义恐怖片。
不太讲究,但是好看,大概是能够触碰到内在的情绪。擦边了她们的年代,所以能get到那种冲击下的疯癫,有钱,有闲,精神空虚或者茫然,完全不是一个群体,或许因为北京城的滤镜,还是能沉浸到氛围中,并且有一种雾气蒙蒙的沧桑感。
隔了这么多年重新看,一部多么寂寞的电影。也是很独特的一部,几乎没有同类。
嘿嘿,洪晃这女人牛刀小试就比凯歌哥有力道
下次再吃鸡爪心里会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