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生命之树

HD中字

主演:布拉德·皮特,西恩·潘,杰西卡·查斯坦,亨特·麦奎肯,拉勒米·艾普勒,泰伊·谢里丹,费奥纳·肖,威尔·华莱士,Jessica Fuselier,Nicolas Gonda,Kelly Koonce,Bryce Boudoin,Jimmy Donaldson,Kameron Vaughn,科尔·科伯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剧照

生命之树 剧照 NO.1生命之树 剧照 NO.2生命之树 剧照 NO.3生命之树 剧照 NO.4生命之树 剧照 NO.5生命之树 剧照 NO.6生命之树 剧照 NO.13生命之树 剧照 NO.14生命之树 剧照 NO.15生命之树 剧照 NO.16生命之树 剧照 NO.17生命之树 剧照 NO.18生命之树 剧照 NO.19生命之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命之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通过讲述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主人公是一名叫杰克(亨特·迈奎肯 Hunter McCracken 饰)的11岁男孩,他是家里三兄弟中的一个,父亲(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严厉而粗暴,母亲(杰 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饰)温柔却又无所作为,兄弟的死令他的家庭发生了改变。成年后的杰克(西恩·潘 Sean Penn 饰)生活得不顺利,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时重新面对了自己的记忆,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父母、家庭、童年,最后终于原谅了父亲,并且对生命和生活还有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获得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间谍同盟(原声版)绣村刀之厨神魔战 鬼战最好的我们电影版龙门驿站之生死阁明月照我心世纪大劫案 哥伦比亚求救的人们好女巫第三季功夫北鼻我的笋盘男友患难真情双枪男人龙凤配1954大乱斗之少年觉醒将军黄海波版吾儿可教探索交通北京爱上你蜀山战纪2踏火行歌风的旅程文素臣生死逃亡异梦卡拉OK阿牛出狱记抱歉打扰第五节天堂口

 长篇影评

 1 ) 相由心生

星级:★★★★

《约伯记》常常被电影导演所引用,小时候读过,但我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一直对于约伯的故事难以理解,直到看到丹麦电影【亚当的苹果】(2005)才开始真正明白《约伯记》。约伯可以说是信仰的典范,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而且他得到很多祝福: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牛畜成群,仆婢迎门,而且有很多家产;在生活中是蒙了很多祝福的人,这“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我们可以说他是非常出色的像国王一样的人。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懈怠。他警醒的生活,担心自己的孩子犯罪,所以常常督促他们自洁,并且为他的孩子献燔祭,唯恐他们冒犯神。就是这样一个纯全良善的人,他某一天突然受到了攻击,失去了所有:孩子,家产,甚至健康,生命也受到威胁。想想看,如果要埋怨,他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埋怨。 但是他持守他的纯正,告白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仰的姿态让人难以理解,但也恰恰正是《约伯记》的重点。

成年后的杰克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印象下,他的阴影来源于儿时父亲的严厉和苛刻,叛逆甚至让他祈求上帝将父亲带走。他的内心在抱怨上帝给了他这样一个父亲,直到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儿时生活,最终领悟到无条件去爱才是生命的真谛。影片中母亲的对白说,生命有两种形式:感恩和爱。就像影片结尾杰克对弟弟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兄弟”。这就是亲情,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你无法选择亲人,你只有感恩上帝给你的,学会去感恩拥有的。而爱,可以让一切永恒,可能就是中国人说的“你永远活在我的心理”吧。

导演泰伦斯马利克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为数不多的电影一直关注哲学与自然这个话题。【生命之树】之所以评论两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影片中这个世界太过于私人化,特别是那些基督教思想,毕竟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廷教育。比如那段17分钟《探索发现》般的纪录片和时间永恒的阐释。那一道道宗教象征意味的门,确实饱受争议。但【生命之树】的文本和野心确实很强大,将宇宙和一个家庭的亲情融合到一起。这个剧本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越简单、越意识流的故事,编剧的难度就越大。影片的情节几乎都是靠回忆的细节来支撑,而像二儿子死于19岁的原因这类剧情都干脆没有过多交代,这一切都是导演有意选择的结果,就连摄像机的视角高度都停留在孩子的高度。从剧作的角度,甚至摄影、美术、灯光、配乐和艺术指导方面,这部电影都是无可挑剔,它最大的诟病就在于这个过于私人化的文本。

说这部电影像【2001太空漫游】,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导演的拍片速度相像,或者都有十几分钟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剧情。影片的情感把控上也很相似,都试图远离观众,时刻把观众放在“看”的位置。就连影片中的“门”都和“黑石”很像,如果说“黑石”像纯意识的宇宙能量体一样出现在地球生物的每一次重大性飞跃的时候,那么【生命之树】中“门”就像一个纯意识形态下的宗教符号。影片中孩子的出生的镜头是孩子从一个充满水的舒适房间开门游出这道“门”,孩子便从母亲的子宫(或者说一个未知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上。影片最后成年后的杰克再次通过一扇“门”进入一个未知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和兄弟们,有父亲,有母亲和一些陌生人,那个海边的美丽世界里时间是永恒的,也许那个美丽的世界就像泰伦斯马利克心目中的天堂。在这段充满各种象征性符号的段落,镜头再次回到儿时的家,母亲打开门,将弟弟送往门外,门外的世界就是那个光亮的海边。母亲没有走出门外,而是恋恋不舍的留在了门内,这也似乎暗示了弟弟英年早逝,弟弟死后便来到了这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都停留在杰克印象中最美的年纪,无论是杰克成年后现实中已经老去的父母,还有活着的三弟,那个未知的世界似乎又是杰克纯主观意识里的世界。相由心生,这个未知的世界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杰克内心的认知世界。

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重点在于给自己一个幻想的机会,《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第十五章中记载了一个希区柯克放弃的电影计划,故事的名字叫《玛丽—露丝》,大体上是将一个青年士兵来到一幢空房子,听里面的女管家讲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玛丽—露丝的女人在时空中消失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当她再次回到曾经的家中,父母都已经暮年,丈夫也发福了,儿子叛逆十七岁就逃出家当水手了。听到这些,还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的玛丽绝望的死于心脏病猝发。后来当青年士兵来到这所房子,玛丽—露丝突然再次出现在空荡荡的房屋门口,母子进行了一翻真诚的谈话,士兵问玛丽—露丝:“你在期待什么?”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早忘了。”然后玛丽—露丝再次消失在时空里。

这不是一个“希区柯克式”的故事,太科幻,还有幽灵和时间旅行,但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的重点在于它包裹了这样一个冷漠的概念:如果死人复生回来,活着的人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希区柯克说,如果他要拍这部电影,那玛丽—露丝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存在”,同样,她出现的画面有时候很小,有时候则可以很大。她与其像一个“实体”,不如像一种“感觉”。这样一来就不再有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了,让人感觉这只不过是某种昙花一现的“存在”。

而【生命之树】也是一个关于亲情永恒的故事,无论是宇宙起源时母子之间就开始在时间之河里寻找彼此,还是有限的生命“存在”意义上的一家人相处,还是后来无尽的未知世界,“存在”这种表现永远存在于杰克的内心。我们看到的影像,也是一个由杰克的认知创作出来的幻像,这一切更像是一种“存在”,一种美好的向往。那个未知世界也就不存在实际空间感和实际时间感,那个世界只存在于杰克的意识里,一切“感觉”是可以延续到时间尽头的。这一切也许也是导演泰伦斯马利克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思想这东西用不着全世界都可以苟同,只需要全世界都可以耐心的试图去倾听。这一切的“相”都由成年后的杰克“心”生,一切的存在只取决于他个人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你对这个主观认识有多么赞同就直接决定了这部电影在你心目中的分量吧。

 2 ) 《生命的精神运动》

我的挚爱啊!当我们还在现象背后的超感官世界里,排他、排己、没有时空规定性,一切表象都在它内在生命的黑夜,唯我和你如意识之光所照射的黑石头,逐渐拥有了自身的普遍意识和个体意识,它们吸收属于意识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意识王国里,你成了我的规定性的对象,我成了你的规定性的对象。我们一起离开了超感官世界,来到对象背后的感官世界,于是我们获得了动物的生命,同时生命通过时空的直观也成为了我们规定的对象,在这个对象的普遍性中,我们将决定力的确定过程的永久形式,即在这个对象的排他性中,我们将决定以何种力与这个对象世界进行斗争,而给予我们做决定的权力的,是普遍自由。普遍自由驱使着我们这些蒸发的生命做一些虚弱无力的非本质运动——一种意识脱离普遍性而返回于自身的运动,我们被困在了绝对排他性的外在特质里,在这样的特质里我们表现出了不可抗拒的占有欲和规定欲——我们企图占有一切实体和规定一切刺激,但我们既不能产生任何肯定性的事业,也不能做出肯定性的行为,我们能做的只有否定性的行动,只有导致毁灭的愤怒和狂暴,因而,我爱的人、与我一同从超感官世界来到对象世界的兄弟,迎来了他没有任何内容、没有任何实质的死亡,这便是普遍的自由所能做的唯一事业和行为。

为了避免死亡与愤怒,我们在力返回自身的过程中规定了家庭精神与社会义务:家庭精神作为直接的伦理存在,与通过争取普遍目的的劳动以建立和保持其自身的那种伦理秩序相对立——家庭精神与普遍精神相对立。但是,即使普遍自由夺走了我的兄弟,我依旧对普遍自由念念不舍,因为它给了我决定的权力和愤怒的快感,这样我的兄弟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对他的命令如闪电雷鸣,即便这命令对他是有威胁性的,但作为一个能下命令的人,即使我是我父亲的恭顺仆人,我也认为自己比一个拥有普遍自由却无人可命令的人优越,同样,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我完全可以以对象的排他性为根据破坏作为对象的伦理实体,在来到感官世界之前,我的自我意识并不比我父亲的自我意识衰弱,而且我们都同样拥有普遍自由:当他在餐桌上命令我时,我也在树林里命令我弟弟;当他在工作和赌局上被命令时,我也在被他命令。作为一个有独立存在的主体,我完全可以假定我从以上行为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为客观法则,然后该客观法则会给我一个定言命令——我要我的父亲死,至少让他回到超感官世界里去,即使那里没有味觉、视觉等感性关系,那里还是会有纯粹思维伴随着他,他在纯粹思维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绝对本质,虽然同样都是空话,但我用理性构想的纯粹思维世界绝对比他用宗教构想的永恒幸福世界更好……好吧,两个都是假的,但我要他死是真的。在他死后,我要独占我的母亲,是的!她只爱我一个人!但我普遍自由的行为意识最终毁灭在了恐惧中,这种恐惧的来源是我一个特定的人格,该人格的行动和存在被限制在家庭的一个分支里,被限制在一种家庭的行动和存在。我忘了,我活在一个感官世界里,我的官能效应来源于经验和父母,在我重新规定家庭前,家庭就已经规定了我!我不能再像在超感官世界里那样雷厉风行。但此时有个人用她自身的普遍性安抚了我,她就是我的母亲。和拥有普遍自由的我不同的是,她把家庭视为自己的普遍实体。与基于愤怒的情感存在的父子关系不同的是,母子关系的存在是基于普遍:母亲在子女中得到她的现实,随后母亲又在子女的形成中归于消逝,最后子女从母亲的消逝中找到自为存在和自我意识。我和我的兄弟都接受了家庭精神,家庭精神通过兄弟变成个体化的了,从而能够向一个不同于且外在于它自身的另外领域发展,过渡为普遍性的意识,最后我们被普遍性的意识赶到共体里,找到了我们有自我意识或自觉的存在,并以神的规律为它的力量证实!

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脱离抽象的、无形式的本质回到自身,将它的直接性提高到自我的水平,也就是使它的简单性呈现出多样的自为存在性,而且是精神性的知觉的宗教,在这里,精神分散为或强或弱、或丰富或贫乏的无数多个精神。个体性的静止与无力,过渡到具有破坏性的自为存在,这被称为内在世界的排他性,同时有与之对应的排己性,即把特质变为与其对立、相反的特质的性质。基于排己性,每个被给予的表象在本性上都会有一个连续的表象系列与之相联结,其中每个表象都再造着先行的表象的内容,但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它始终把过去的因素附着在新的表象上,这里内在世界创造的新的表象因素被称为“时间因素”。借此,我们在精神领域发现了时间表象的起源,时间的存在是直观的一切主观条件的前提,时间推动着视觉、味觉等感性关系与对象之间的纯直观,通过纯直观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一切精神运动的刺激,结合伦理关系的经验与对外世界精神运动的感知,我发现这个对象世界是天真的花草宗教或植物宗教由我无自我观念的自我,过渡到严肃性、有罪恶的动物宗教。由于动物宗教具有规定性和否定性,各种植物天真的、无差别的状态被打乱,它们的自为存在被破坏。根据这种利害关系来推测,如果说动物宗教世界是对象背后的感官世界,那么,植物宗教世界肯定是现象背后的超感官世界!我的挚爱啊!原来,当我们还在超感官世界时,我们是通过树来进行交流!

我的挚爱啊!无论我们是在感官世界还是在超感官世界、无论我们是彼此的可规定的对象还是不可规定的现象、无论我们是通过普遍性的共相还是通过生命之树来交流,我都永远爱你!

 3 ) 生命的恩典

生命之樹是一部很奇特的電影,他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但他又是十分私人的。
原劇本Q帶有馬利克半自傳性質,導演用自己的情感完成了這部史詩。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場「橘光」,電影伊始,橘光緩緩出現,帶我們走進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家。二兒子的意外死亡讓這個家庭的成員們都痛苦不堪。陰影籠罩在這個家庭之上。直至成年後的大兒子,在一日清晨,點起一個蠟燭,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然後是他茫然地徘徊於林立的高樓,辦公室。濤聲響起。
在這段導演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迷失,他們不知該如何面對,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下去,母親痛苦地嘶喊著,父親的壓抑和大兒子長大後如行尸走肉般的徘徊。
母親信奉愛與恩典。[The Way of Grace] 她教育三個孩子用愛來完成一生。從大兒子的回憶中,母親總是沐浴這陽光,光腳行於草地上,和噴水器曼舞。她和三個孩子嬉戲打鬧,用她的愛來教會孩子愛。
父親認為生命應當遵循自然的法則。[The Way of Nature] 世界是險惡的,人活著不能善良,否則就會暴露自己於危險之中。他再三警告孩子不能跨越鄰居家的草地,他在車上告訴兒子們商人的陰險於自己的應對。在回憶中關於父親的片段都是嚴肅的。父親強制兒子學琴,父親聽古典音樂,不讓兒子在飯桌上發出聲響,甚至因為大兒子關門聲音太響就懲罰他反覆關門30邊。
大兒子在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下動搖著,他听取母亲的教育,但又觉得母亲过于软弱,他反抗父亲,但到头来他又是最像父亲的一个。
电影到4分之一后急转直下,退到了宇宙起源之前。从大爆炸开始,配合宏伟又诡橘的音乐,缓缓地讲述宇宙的发展直到生命的形成。这段画面美到了极点,爆炸的奇观,宇宙的浩淼,海底沉沉的吾咽,到细胞形成,水母优雅地游动,恐龙出现,甚至在恐龙之间第一次出现了爱的怜悯,生命形成后,文明也逐渐形成了。
这段既可以看成是对生命的追述,也可以看成是人的思考。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将如何走下去?
接着影片又到了最初五口之家的形成。孩子们一个个出生,接受洗礼,在玩乐下消费同年。这段十分意識流地回憶了幾個絕美的永恆片段。代表愛的母親撫摸飛到指尖的蝴蝶,給被即將送往監獄的囚犯飲水。在孩子們眼裡她就是天使。而父親,則是家庭深沈的陰暗的一面,在與孩子們間的裂縫一點點加深後,一次兒子在飯桌上的反抗使家庭潛藏已久的問題點燃。孩子們遭到懲罰,母親與父親爭執。每一個人在這次危機中都動搖了自己原本堅持的信仰。特別是大兒子,他逐漸放棄自己對父親的成見,在菜園幫忙父親時的交流中,父親與兒子漸漸柔軟下來。
這一部分出現許多有趣又感人的片段:大兒子先是讓二兒子伸手碰燈座,二兒子猶豫不決,最終碰到了燈座,沒有通電。二兒子說「我敢於伸手是因為我信任你」。然而此後大兒子又變本加厲讓二兒子伸手碰槍口,一劑空炮後受了驚嚇的二兒子對長子的信任破碎了,大兒子最後用父親的方法,讓二兒子打自己,想通過這種「報復」來重歸於好,然而二兒子卻是以母親的仁慈於愛寬恕了大兒子。
在這些片段里無不蘊涵導演的哲思。
一束光,一片微塵,一棵草,一片葉,都述說著生命與愛的奇觀。
在成年後長子的呢喃中,他跨越岩石,荒地,門框,追尋曾經的自己,曾經的父母,曾經的兄弟,跪倒在海邊,伴隨身邊徘徊的每一個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他似乎發現了生命的意義:

愛,是賴以生存的前提;恩典,是生命延續的力量。
神永駐與生命的每一個細節。

在黑暗中的一小束橘色的暖光中,影片結束。生命還在繼續。

生命樹帶有很強烈的宗教意味,就像馬利克的前幾部作品一樣,他將宗教觀念融入到這部電影中。讓它看起來神秘又大氣。
每一個鏡頭調度,用光都恰到好處。演員們皮膚表面的細毛,毛孔在攝影機前都還原得真實美麗。剪輯流暢,配樂經典。
除了結尾略顯拖沓而過於直接外,生命之樹堪稱完美。

 4 ) 《创世纪·汉堡篇》

起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赵忠祥老师的幽灵运行在屏幕上
用浑厚的男中音说:
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
称光为电,暗为影
创造电影,这是第一天。
第二天,创造可口可乐
第三天,创造汉堡包
第四天,创造国家地理杂志。
第五天,开拍《生命之树》
阿泰导演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一条人间线索,一条宇宙线索,将世界创造与生命成长这种宏观与微观的过程相互融和,回归电影本质的视听语言。关于世界的真相,关于生命的追溯,关于自我意识的起源,关于信仰的启迪,关于博爱,用一片片五彩缤纷又奇形怪状的拼图,拼出这世间的圣洁与美好,犹如沐浴圣光,单纯用右脑感受这生命的礼赞,哲学化的思考,神秘自然主义,探索我们苦苦追寻的那个问题:在浩瀚的宏观宇宙里,个体如何面对生命的茫然和怀疑。揭示整整一代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迷惘困顿幻灭,最后回归艾略特式空心人寻找世界尽头精神荒原,达到塔二高度的伟大现代史诗意识流诗电影
但宏观创世纪与微观人生路之间如何衔接,这需要一根像酷不理客《2001太空漫游》里 ‘万年一掷’玄妙好用赖以升华的狗骨头。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上帝。这时候,上帝脑海里空虚混沌,渊面黑暗,想不出这么一根升华好用的狗骨头。
第六天,没白天,没黑夜,导演痛饮可乐打开杂志纸包着的汉堡,从中得到启示,将国家地理杂志卷成狗骨头向空中一掷。
第七天,导演创造出‘美式创世纪史诗汉堡包’
将一个‘创世纪奇观博览’圆面包分为上下,
中间夹入‘微观人生成长路’大块鸡腿肉和‘现代人回归荒原’爽口小黄瓜
涂抹上‘传统美式家庭沙拉酱’
导演搓搓双手,事就这样成了。
简单方便营养丰富快捷、时尚美味健康普及大众,导演看着是好的
导演说要有懂它们的人
于是自取肋骨
创造出一个美国观众,
眼角泛着泪花,扑向银幕大叫道:
我看懂了!我看懂了!~
上帝满意的笑了。
超级嫩滑多汁板烧喷香大块鸡腿肉爽口小黄瓜秘制酱料芝麻面包松软长型美式全新创世纪双层超值史诗汉堡包,每个只售9块9哦亲~
最后,像艾略特《空心人》一样:
电影是这样结束的——
不是砰的一声巨响,
而是在观众餍足快餐后“呃”的一声饱嗝中结束

 5 )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美国的灾难史与信仰重建
------《生命之树》中的隐喻解读
 

   美国形象的崩溃与普世价值的死亡

在《生命之树》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事是,饰演儿子的是希恩•潘,而饰演父亲的是普拉德皮特。儿子比父亲看起来要苍老、软弱、失魂落魄。
两个人实际上扮演的不仅仅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分别代表过去与现在的美国。我们都知道“牛仔”这个经典形象是美国的形象的象征,而在好莱坞现代背景的影片中退伍军人与警察充当了“牛仔”这个形象。在近些的好莱坞影片中,牛仔的形象一直在崩溃与被颠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断背山》中牛仔变成了同性恋,《老无所依》中的牛仔们不再正直善良无私,而变成了投机主义者。《老爷车》里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大概是最后一个经典的牛仔形象,但是这牛仔已经垂垂老矣,最后死在一伙小混混的枪下。
《生命之树》中的父亲在年轻时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去做商人,虽然他工作勤奋、从未请假“甚至连星期天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生活并没有成功,最后还落得失业的境地。布拉德皮特这个不成功的父辈,便是六七十年代美国梦破灭的美国。在美国保守派眼中,美国梦破灭之后的美国一直在堕落,片中的布拉德•皮特酗酒与女招待调情。(其实我认为美国的70年代是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时代,但是在美国的主旋律影片中并不是如此,更多的是对那个年代持否定态度,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艾滋病与毒品泛滥开端,是美国衰落失去霸权地位的开始,《阿甘正传》里面对珍妮以及珍妮参加的民权运动片面的刻画就是如此,珍妮堕落成了妓女,虽然最后认同主流价值,但还是最后患上绝症而死。)父亲以前的战友突然变的很成功,这正映照了70年代苏联崛起,(二战里面苏联跟美国算是战友关系)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最后父亲为了生意还特意去了一趟中国(尼克松访华),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住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片中用菜地被虫子吃掉、一家人离开家里的大房子来象征美国经济衰退与失去霸权地位。但是这时的美国还依然有比较健康的形象。

到了西恩•潘这里,牛仔形象已经完全崩溃,一脸疲惫与病态。西恩•潘疲惫的状态,跟那段关于人变的越来越贪婪的内心独白,正是映照了美国近些年反恐战争的疲惫状态,华尔街的贪婪导致的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至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至于母亲的死亡,片中没有镜头交代母亲的死亡,但是通过影片中希恩•潘与父亲在电话中的交谈、希恩•潘点起蜡烛的动作还有片尾母亲回到圣母(以抱着母亲的女子的姿势与灯光判断她应该是类似与天使的角色---姿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玛利亚的经典姿势)怀抱。这些都在暗示了母亲的死亡。

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解读为美国信仰、基督教信仰的象征,或者叫做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在家庭关系中,父亲认为为了出人头地、生存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给敌人与还击(美国这几年推行的大规模的反恐政策或者是一贯的称霸姿态)。而母亲则认为要“感恩,而且感恩不仅意味着感恩本身,还意味着能够宽恕伤害、漠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渐渐的认同了父亲,而长大后他渐渐的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在后面的超现实的片段中,儿子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从《约伯记》说起

 好莱坞经典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圣经》的现代版,所以要拨开繁枝树叶看到生命之树的核,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圣经》里的《约伯记》大概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辩论占了极大篇幅,所以在这只摘取一些,你可以掠过分割线里的内容)
================================================================
  约伯正直、敬神,从不做不义的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为他生了7儿3女,并有7000只羊、3000只骆驼、500只牛和500只驴,以及成群的奴仆)上帝认为他是最正直敬神的人。
一天撒旦混在天使中对上帝说 "约伯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敬神呢?还不是因为你保护他和他的家,保护他的一切,他的幸福由你所赐,要是你伸手毁了他的一切,他还会敬奉你吗?"

  "好吧,"神说:"我现在把他的一切都交给你,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于他。
   
 于是魔鬼让土巴人掠走了约伯的牛羊杀死了约伯的奴仆,并将约伯子女的房屋吹倒,压死了约伯的所有子女。但是约伯依然对上帝一心不二。于是魔鬼又将灾难降到约伯头上,但受过苦难的约伯没有说出对神不敬的话。
   约伯的朋友们来看望他,陪他大哭,并坐了七天七夜。六天后,是约伯的生日,约伯开始诅咒自己的生日并要求神将其毁灭,朋友劝慰他,”从前,你总是教导别人,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帮助跌倒的人重新站起来。现在轮到你受难了,你却困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你对神的敬奉不就是你的希望,你的心无邪念不就是你的慰藉吗?。。。祸患,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人生在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接着又有朋友怀疑是约伯做了恶事劝他"把心放正,把罪孽与邪恶远远地赶出家门"
    
     约伯生气的说”你们平安无事,就对受难的人幸灾乐祸。我要问神,为什么无辜的人竟会遭人嘲笑...."接着约伯对神抱怨自己所受不公

这时一个经过的青年听到了约伯的抱怨怒斥约伯“说你没有犯任何罪孽,而神却伺机攻击你。我要回答你说,你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
神不轻视任何一个人,他不保护恶人的性命,为困苦人伸冤。...你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形成的吗?你怎么能同神相提并论呢?神公平无比,神从不苦待人,只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毫不怜惜.”
     
 上帝听到了他们的辩论出现结束了这场争辩“是谁在用无知的语言释解我的旨意?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你知道是准制定大地的长宽,地基打在什么地方,基石是谁安放的?在那一夭,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
  
  耶和华再次对约伯说:"我问你,你怎么能定神有罪,来显示自己是义人?” 约伯听后,对神说:"我知道你无所不能,没有人
能违背你的旨意。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我求你听,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我问你,是求你指示我。以前只是风闻有你,今天我才亲眼看到你。我对我说过的话感到羞愧。"

最后上帝使他脱离苦海,有了14000只羊,6000只骆驼,2000头牛,1000头驴。妻子又为他生了7个几了,3个女儿,并又活了140年。得见幸福。
=============================================================
    《约伯记》是一个关于灾难与信仰的故事。为什么生命之树开篇会引用《约伯记》呢?为什么美国人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呢?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福柯

    《约伯记》提出的问题是“假如撒旦拿走你的幸福,上帝的恩赐,你该失去你的信仰么?面对灾难(仇恨)时你当如何?”,
    
    2011年,是美国911事件十周年,而美国的经济危机还未散去。《约伯级》中撒旦压死在房屋中的众儿女,也许正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葬身双子楼的平民,也许是在飓风洪水中遇难的人。而约伯失去牛羊(财产)、仆从(地位)的落魄心境,也许是众多失去财产与社会地位的美国人的心境了。


关于影片中的自然与恐龙的意象的灾难暗喻解读

仅仅从宗教与生命宇宙观来解读《生命之树》的这些镜头是不够的,我认为影片中的大海、火山爆发、还有恐龙其实有另外一层意思。片中有个镜头是这样的,一直受伤的恐龙在湖边哀嚎,另外一只跑了过来然后走开了。恐龙庞大的身躯与昔日的霸主地位,其实还是美国作为一个超级经济体跟霸主地位的象征,然而这只恐龙现在受了重伤。另外一只指的可能是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取代他的地位。
至于片中的那些火山、大海还有在摩天大厦边上穿过的黑压压的群鸟,则是美国这些年遭遇的天灾人祸的象征,水母是一种短命的生物,我们眼中漂浮在海里美丽的水母,在遭受飓风袭击的美国人眼里,也许是死去的亡魂,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美国,造成了1464人死亡,海水里到处漂着穿着睡衣的死尸(在谷歌图片里输入Hurricane Katrina ,dead body)。
而影片中陨石的撞击、在摩天大厦之间飞翔的黑压压的群鸟,还有喷发的火山,是不是会让美国人脑海中浮现出2011年9•11事件中燃烧着熊熊烈火的世贸大厦跟在城市上空的滚滚浓烟呢?其实导演已经在皮特接到儿子死亡电话的那个场景中给出了暗示。

     《生命之树》并不是一部单纯讲述亲情与宗教生命观的影片,也是一个美国导演对六、七十年以来美国历史的回忆与反思,是对美国遭受灾难、失去经济地位的隐晦表达。一部反思自我,号召美国国民重新树立信仰、回归美国普世价值的影片。




 6 ) 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


世间万物,其中一种叫做水,水是生命的起源。

影片中的原始地球

《生命之树》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水”,而水在这部影片中的意义是什么?最明显的一点: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迹象首先发生于原始海洋。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必须在水中进行,人需要喝水。万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电影中,导演又是如何从多个角度描写水的呢?

瀑布冲下,生命之源

Jack的母亲在他临产时,Jack从一个满是水的屋子中游出来,屋门外散发着刺眼的白光,然后jack出生了。这里可以把屋子理解为子宫,水理解为母亲的羊水。生命已经不甘寂寞,期望冲出木屋。还有孩子们在小河的玩耍代表了水给予了他们快乐,给予了他们玩乐的自由,证明了他们仍活着的灵魂。Jack的家庭变化,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会发生,而这个主题也是最触动到我的一个地方

影片的抽象表达,冲向世界

影片通过2001太空漫游式的动画来展现宏大的宇宙,不断演化的地球后,之后影片的侧重点放在了Jack一家的生活上。Jack出生,在父亲的胯下学会走路,不准越线跑到邻居的草地上……泰伦斯马力克独有的生活碎片化的镜头在这个桥段显得格外真实且美好。这种类似的手法也在电影《降临》中短暂的出现过,后者可能在一段戏上借鉴了前者的剪辑风格。而个人都很喜欢两部电影,而且觉得他们的中心思想是可以进行联系的。

Jack的弟弟诞生了,Jack从未见过婴儿,所以感到好奇,尝试用手去触碰婴儿。好奇是大部分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影片在这里与之前在恐龙世纪一只恐龙对趴在小溪旁的同类感到好奇并触碰对方形成了对应,反映了很多生命通常是具有好奇心的。当然也可以把恐龙的行为归于“征服感”与“怜悯,但如果是这样生命这个定义也许就不那么浪漫了。(也许这场戏还可能是为了诠释捕食者与猎物的起源?)


第三个兄弟降临了,接下来就是属于三个孩子的玩乐时光了,以Jack为首的三兄弟逐渐长大,他们还养了一条狗。很多时候他们都在小河里游泳,在浅水滩奔跑,扬起水花,深黄的阳光照在上面,生命的时刻,永远属于三兄弟愉快欢快玩耍的时刻。

Jack一家还在家门口的草坪上种了一棵小树苗,把土挖开,树放进去,盖土浇水,等候着它慢慢生长,而母亲说:“等树长高,你早就长大了。”而树沐浴在圣光下,伴着教堂的圣歌。这里的树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树在长大,人也在成长,树沐浴在阳光下,孩子在爱的滋润下成长。

但父亲爱的方式不太能让他的孩子们接受,父亲不懂如何去正确地爱,这在Jack还在襁褓时就可以看出:孩子哭闹他抱在怀里,他不懂如何让孩子舒服,只能像个毫无技巧的业余保姆一样慌忙地,不停地调整抱的姿势。这样不仅没用,孩子反而更加哭闹了,而Jack长大后父亲的这种笨拙的爱体现在他身上的感觉则更加明显了。这也从潜移默化导致了成年后的Jack生活上的不如意。

关于爱与信仰,父亲是一个爱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人,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才是成功的正途。Jack在小时侯就对父亲的爱产生过抗议,他觉得他太粗暴,他本不应这样对待他们。他想让父亲走得远远的,而且最好去死。父亲因为弟弟在饭桌上说了句:“Be Quiet”就对弟弟大打出手,在与父亲对话时必须称其为sir或者Father…… 这些都说明了父亲的严苛,而这也是Jack抗拒父亲的爱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杰克已经步入青春期。

被孩子砸碎的玻璃

幸灾乐祸的孩子们

他开始和一群伙伴到处游荡,去砸别人的门窗,偷采还未成熟果子,把它们踩烂。Jack开始对女人有了极大的好奇心——青春期到来的正常现象。他偷偷溜进了邻居家,无意中从衣柜找到了一条白裙子。接着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感到羞愧又紧张,跑到小溪边,把那条白裙子扔进了河中。在对Jack进入青春期的描写特别到位,当然很多镜头都有些许隐晦,而这种隐晦也很好的展现了青春期的私密性。而在此期间Jack的弟弟去世,给Jack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这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温柔不为,目睹了饥饿,痛病以及死亡之后,Jack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迷失自己。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存在,他开始质问上帝:

“让我不和父母顶嘴,

不让我说谎,

让我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你居住何处,

你在看我吗?

我想知道你在哪,

我想见你所见。”


该去治愈的伤口,上帝却往上撒盐。万物皆有一死,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一成不变的 。

爱他的母亲这样说:“扪心自问,生命之路有两条:一是顺从天性,随性而为,二是信仰神之恩典,严于律己。但若要信仰神的意志就无法事事顺心,而你要选择自己的路”

《降临》也在某一层面上表达了这一意思,而这层意思似乎因为《降临》本身是服务于另一个中心主题而被冲淡了。但“爱”与“生命”这个主题依旧在《降临》这部电影中显得尤为重要。

Louise获得预见未来的能力,她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于是Louise做了同样的选择,因为只有时间的流动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关于她女儿的命运,Louise自己也欣然接受,她爱自己的女儿。当她告诉Ian自己有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女儿的不治之症,Ian选择与她分手。这关乎选择与承受,这也是人的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这些,生命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Louise坦然接受命运

《降临》的最后,Louise问Ian:“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人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Ian回答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生命之树》要表达的也是如此,享受生命,让所有人意识到我还活着。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在影片开头便让观众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随性而为,还是风度高雅,严于律己。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但若要有风度,就无法事事顺心。孩子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疯玩,在街道上捣乱的自由。 但孩子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严于律己,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苦难,重蹈他们的覆辙。但这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是不是过于强求了?

爱没错,但爱的方式错了。

爱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如果连爱都做不到,那生命还拥有什么呢?

爱让生命完整。爱构建生物,爱让生命繁衍,爱让生命成长


成年后的Jack生活得并不太好,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知如何找到,就像沙漠里找不到躺在教堂中的新娘。Jack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社会乱撞,他期望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到头来却是空想一场。他开始思考小时牧师在教堂说的话:在宇宙的宏图中,是否存在者尔虞我诈;是否存在着长生不老,是否有不朽般的存在。小时候的Jack又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呢?

Jack要找到比金钱与权力跟重要的东西,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点。Jack的心里一定想过“自己相信上帝吗”诸如此类的拷问,而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太多,但约伯也离上帝很近,困扰无孔不入,无所不及。无人知晓悲伤何时到来,约伯也不知道。在那刻约伯被剥夺了一切,他知道是上帝剥夺了这一切。所以即使一无所有,他也没有埋怨上帝,往事一幕幕重现,他能看到上帝那给予的双手,可他没意识到那双手也意味着收回。

最终Jack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开始意识到,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与过去的一切和解

而在故事的最后,Jack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以上帝之手,他理解了真善美,Jack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生命之树》进一步探讨了生命与信仰的意义,泰伦斯马利克宏观而又神秘的隐喻力量贯穿全片。Jack的成长是生命的象征,在生活中他质疑过信仰的存在。在成长中他被家庭所伤害,成年后Jack经历了一段失魂的时期,后来他明白改变自己的看法和学会去爱才是解脱的办法,要收获快乐,只能去爱。于是最后Jack选择信仰爱。

《降临》的最后,路易斯问伊恩,如果你能看到你的一生,从始至终,你会想改变吗?伊恩说:“也许我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最后,不管怎样,请享受生命,享受这份礼物,享受被爱和爱

 短评

法国场,结束后全场都笑了,喝倒彩!真是装B不能承受之重啊!幸好是3欧5一张票的最后一天,大家觉得损失不大。

6分钟前
  • 眉心美非
  • 很差

Plus métaphysique que jamais,Malick voulait nous révéler l'infini mais achopper sur le fini d'une apesanteur visionnaire grandiloque

11分钟前
  • KUMA
  • 还行

文学电影+素材带+宗教色彩,母亲自认对上帝虔诚,上帝却夺走小儿子性命。她的信仰几近崩溃,开始质疑上帝“回答我?!”由此引出《约伯记》的延伸主题,神创世,人之初,生生不息与轮回。这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人心方面,唯有爱与心灵的平静才是永恒。母亲不再质疑上帝,“我将儿子托付给您了!”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起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赵忠祥老师魂灵运行在屏幕上,用浑厚男中音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称光为电,暗为影。创造电影,这是第一天。第二天创造可口可乐,第三天创造汉堡包,第四天创造国家地理杂志…导演说,要有懂它们的人。于是自取肋骨,创造一个美国观众,眼泛泪花扑向银幕大叫我看懂了我看懂了…

1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蔑视所有沦落在叙事里的电影,以绝伦影像展示电影本质,伟大!

21分钟前
  • 文文周
  • 力荐

当美国人开始拍片讲述生命的哲学。。法国人都笑了。。退场的有。。宗教音乐+物种起源纪录片。。

25分钟前
  • 十三姨 在扒犁
  • 推荐

基本没看懂⋯⋯对豆瓣写剧情简介的哥们佩服死了⋯⋯摄影超级牛屄,全片就是斯坦尼康镜头的各种示范集锦。4星都给摄影。

2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从剧作的角度出发,这项命题难度太大了,这几乎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电影,所有的情节设置都附有寓意,童年对成年后的影响,人与自然、时间与永恒的思考,加上仪式化的华丽摄影和古典情怀的优美配乐,影片几乎将诗意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到了最后我也没看明白人与宇宙两部分有什么所谓的联系。★★★★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部影片也算是另一个层面的神片,太挑人看,喜欢的会喜欢的要死,不爱的会觉得矫揉造作,看不了多久就犯困离场。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如同细腻的诗词,古典音乐的配乐也十分讨人喜欢。但全片实在是没有什么剧情,不少段落很容易惹人犯困,尤其是前半个小时的“人与自然”,接连有人离场。★★★

31分钟前
  • Q。
  • 还行

“快乐的唯一途径是去爱,只要你去爱,你的生命便不同。” 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配乐极赞,摄影极赞,年度最佳PPT电影。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流畅的主观镜头与耳语,弑父与恋母。不过抽象的宇宙与具体的叙事之间的来回转换让我很不入戏。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从《天堂之日》我看到美国人也能拍出仿如油画的田园之美;《恶土》在我看来就是流连风景版的邦妮和克莱德经典再现;《细细的红线》则是光荣之路和黎巴嫩的诗化可能。《生命之树》。。。。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阿伦·雷奈+库布里克,这种片拿个最佳摄影就完了。你不能因为诗所以湿。

3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小半部《海洋》,坑爹大神马利克,我高度怀疑西恩潘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父子关系隐喻酷似《白丝带》。摄影甚美,声画关系很有左岸派的范儿。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般,完全无法与《镜子》相提并论。较突出的问题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结构混乱且无新意,抽象影像和具象叙事两部分结合生硬,音乐过满影响影像表达和影片节奏。三个关键词:宗教、童年、美国南部小镇生活。有essay film痕迹,不同声音旁白,不停的摄影机运动,表演出色。暗含保守价值观。

48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部分精彩,部分抽筋。实验性为主,效果并不成功。形式的做作损害了内容的潜力,对电影诗性语言的尝试是失败的。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这片整个就像是没来得及做后期剪辑,只把前期拍好的一堆五光十色的素材随便搁一块就算完活了。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剪辑,只有摄影和演员的即兴表演,还有乱七八糟的配乐。

51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是的,画面美到每一帧剪下来都可以堪称艺术品;是的,每一声响的音乐都丝丝入扣无比配合着美轮美奂画面;是的,精致的光影将人与自然生命起源临摹得圣洁之极;是的,演员们的演技都完美得无懈可击;可是,在没有完整故事的剧本前上述都显得极其矫揉造作,空洞,且不让人入戏,两星画面一星音乐就这样。

52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虽然我始终没能找到杰克一家与宇宙洪荒之间的必然联系,虽然恐龙争霸、细胞分裂和山川海洋让我一度迷失Discovery,虽然Sean Penn的角色坑爹得连话都没几句更别说演技,但是美丽奇谲的画面和对生命的礼赞还是跃然屏上,是为电影艺术的另一种诠释,不必非得平实叙事抑或放低身段来让每个人懂。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好长,那个老二跟彼得好像,有没有!!

54分钟前
  • 红脑不吃就凉了
  • 推荐

每個鏡頭,光影都很棒,但是組合在一起簡直就是個災難。

56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