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让我难以忘记的话就是: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秦鹏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他的观点,怀揣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大胆创作,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作家。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自己擅长的,都有自己的梦想。虽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像秦鹏一样精通各种技能,但是,我认为,有梦想,有行动,足矣!当然,一个学生想要自学成才是很难的,这里就要谈到他们的班主任:范义本。这个人可以说是秦鹏的天敌:文学比秦鹏知道得多,篮球比秦鹏打得好,就连在自己不擅长的音乐方面,也拼命的唱出了让全班同学为之而震撼的声音。他做这一切的原因也是为了让秦鹏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多少人正在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影?又有多少人无法理解他们所不能理解和经历过的事物抑或者事情呢。但是我觉得这仅仅存在于电影外的思考,而不是电影本身怎样。
现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能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电影的手法正是抓住了这一亮点,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及想象,来让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也赋予了生活新的定义(仪式感)。电影中的搞笑(怪)和幽默,让他们在此后的学习过程和生活中,能够更加从容和乐观的面对。这部电影从来都是以轻松和明快的旋律进行着,所以看它的时候总能够感受到青春的酣畅和情绪激昂,也对自己沉甸甸的梦的遐想以及遥不可及现实的抵抗,或者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纵使我不是高校生,也能被感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兴许讲的不是此刻的得意,而是彼时超脱的心情和情景触发,一种更为洒脱和进取的生活态度。理智上向善,情感上爱美,当然还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动和热爱。
我生活在一个湖北的二线城市,我们城市有三所省重点,我就读于其中一所。高三大部分的确实是乏味的,每天各种习题,每周都有各科的测验,而且题目都很难,早出晚归只为多学的东西,多做对几道题。
但是你要我回想我的高三,我记住的都是那些戏剧化的事情,你要问我高三做过哪些习题恐怕我都不能说的详尽。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因为回望那些辛苦的日子,记得的只有甜。
高一我们有体艺节,科技节,历史剧,即使到了高三我们无法参与,还是可以去观看,被学弟学妹的才艺所折服。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问题兼吐槽本,一个人提个问题,全班传阅性的回答问题,看着之前人的回答有时候可以笑破肚皮。
有的时候课间操时间,男生会偷偷打开电视看NBA,直到快上下节课还舍不得关。
经常会跟同桌讨论问题,当然最多的还是情感问题,有纠结,有开心,有感动,我那悄悄的爱恋现在终成正果,我跟同桌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我们的班主任跟大多数班主任一样很严厉,但是却深得我们班同学的心,男生叫他枝哥,女生叫他枝枝,你却想不到他快年过半百。我们经常会'调戏'他一下,他也不生气。我们班由他接手来数学成绩直线上升,因此他也成了高三专业户,年年带高三。
其实要是给我一个选择,我宁愿年年高三,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改变一切,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管的日子。
抛开应试教育不谈,高三剩下的都是甜
高考,是中国学子学习生涯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许多高考失利之人的“难以言说之痛”、“不能承受之重”。高考,短短的两个字承载着太多,它是盛夏酷暑里伏案苦读的瘦削身影,它是冬日清晨中披星戴月早读的倔强音腔,它是黑夜里忧思辗转难眠的惆怅,它是白天中抑下困意、不安的全力以赴……
每年六月,高考,这根弦紧紧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从考生的日常饮食健康到赴考当天安全出行,再到公平考试,更公正的高考制度……有关高考的话题,引不尽、道不完。因此,高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奔跑,更是全城高考。
这部电影——《全城高考》,顾名思义,讲诉了距离高考还有三十多天时,红江中学的四个学生的家庭变故与心路历程,以及范义本老师如何淳淳教诲用爱引导他们。从简介上看,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很常规的青春励志片,加上高考这个元素,似乎很接地气、反映现实。然而,真是如此吗?为何我毫不客气地冠之以“我不喜欢的教育电影”?
在我看来,所谓教育电影,是以教育为题材,并能给人以教育意义的电影。《全城高考》的确是以教育为题材,但它所要传达的并非全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因此,它不能算入教育电影之列。诚然,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看了一部电影,便转移了心性。但我有必要在浪费了观影的98分钟之后,说出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为后人节约这98分钟的机会成本。(注:机会成本:经济学术语,指一个人因做某事而放弃做另一件事所产生的成本)
一、 严重失真
面对学生秦鹏迟到,范老师的做法的总方针是和学生较劲。他和秦鹏比篮球,打赌如果他赢了秦鹏就乖乖回去上课,秦鹏自己还加了一句:外加扫厕所。结果,带着框架眼镜,平日里低头改作业,上课吸尘的范老师,出人意料地赢了天天练球的篮球少年秦鹏。除了“姜还是老的辣”我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
再者,影片一开始,高考倒计时便是“距离高考还有三十X”,而这个阶段,高考复习基本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学生的成绩与心理都已进入平缓阶段,而在《全城高考》中,我们却看不到一点高考的战争残酷性。那帮由快男快女主演的高三伢们在学校里欢声笑语,打情骂俏,回到家中又狂看网络小说,大玩QQ聊天,周末竟然闲到约着网友在黄冈的赤壁公园见面,如果不是那课桌上堆着的厚厚书本和电子公告牌上“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字样,我们还真以为这是一群大二大三的高校学生。在中国“高考之都”黄冈刮起的这股青春浪漫风暴,显然与每年六月前的现实大大脱节了!我并非极力宣扬“高考苦行者论”,并非认为高考就不能有欢乐,而是电影的总基调就是挂着高考的羊头,实则卖青春滥情剧本。因此,我们不能从这部电影里找寻到一丝丝高考的共鸣与对现实高考的启迪或反思。
二、 逻辑荒谬
林叶在生日那天因为找相机无意中翻到爸妈的离婚证,才知道爸妈早已离婚,于是她气急败坏地掀翻了一桌子菜肴,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嘶喊:“我不考了!我不考了!”作为一名18岁的高中生,难道智商与情商会低到连爸妈感情渐淡都没发觉吗?难道不会对爸爸长时间不在家感到奇怪吗?难道不会对爸爸时不时送她笔记本电脑等高档礼心存疑虑吗?难道不能体察到爸妈之所以没正式对她说,是怕影响她高考吗?难道不明白高考是她自己的事,甚至与范老师无关,与她爸妈无关。编剧为了显示范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不惜将一名18岁高中生的情商与智商假设为如此之低,那么影片最后,林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也只能说是”Nothing is impossible”了。
又如,班长任雪一心沉醉于中国文学,她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而她的父亲却固执地非要送她出国留学,两代人的理念发生了冲突,现实即将摧毁她的梦想。可是,我们想想,难道出国留学就不能研究中国文学了?鲁迅留学日本,但他却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边天!徐志摩留学欧美,他完美地将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婉约古典词派的精髓结合在一起,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留学,不是更能拓展她的人生空间与学习天地吗?留学,不是更能接近她的理想吗?试问,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她为什么要闹到高考前还离家出走呢?如果,她的思维仅停留在不读北大中文系,那她就无法实现她的梦想,这一逻辑上,那么,我只想说:“孩子,北大思想开放,兼容并蓄的校风不适合你。”
再如,贺帆因为向欺骗爸爸的人,索回香烟的钱,而与那帮人厮打,前来的爸爸与范老师竟然第一反应不是拦下双方,而是毫不犹豫地加入群架!贺帆的爸爸是粗人,可以理解,但范老师可是个“斯斯文文、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呐!编剧,你的世界,我不懂!
最初的逻辑建立在不合理的前提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归谬。而《全城高考》的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基于此。由此,我可以大胆推出这样一个结论:用来佐证的事例是荒谬的,那么从这些事例中得到的所谓“启迪”也是虚设的、荒谬的。
三、 价值扭曲
以贺帆为例,他的一些事件,集中展现了本影片价值的片面与浅薄。
贺帆在安慰失意的林叶时,林叶因表达自己对爸爸只会用钱买物质上东西给她,而没有给她父爱的温暖时,她说:“钱?钱有什么用?”这时,家中贫困,凑不齐大学学费的贺帆,愤怒地喊道:“钱有用的!”这段关于金钱的论争太过于浅薄,容易引人走向歧途。钱,的确买不来亲情与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对于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来说,钱是他们迫切需要的。贺帆从一开始的纯良的好学生到几乎自暴自弃,就因为他穷!他在绝望之下甚至对他爸爸说:“没有用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一辈子都注定了穷!”这样赤裸裸的话语,是穷人必定生生世世穷下去的阶级不可逾越论。这样消极、充满着歧视的话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育电影”中!真是极具“苦难教育意义”!
接着,编剧一个大反转,让口口声声不相信教育改变人生的贺帆又成为教育改变人生的“死忠粉”。其中的心路历程,片中没有过多地展示,因此,我们无从得知这一神奇“变身”是如何发生的。
贺帆在参加高考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而他在手术架上,仍旧念叨“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也许,编剧想通过贺帆来传达这一理念:身体上的束缚不能阻挡心灵的意志。但这一夸张行为,无意扭曲了高考,妖魔化了高考,将高考奉上神坛,将高考摆在一个无法超越的地位上。是不是不管你遭遇什么变故,你都不能错过高考,否则,这将成为你的过错?是不是只有通过高考,你才能改变贫二代的身份,你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人生?所以贺帆打着绷带吊着瓶,也要从医院奔回考场?
秦鹏最后没有考大学,而是靠在高三时写的网络小说——《故国神游》成为了签约作家,编剧是否想用他的例子来说明“人生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呢?那之前贺帆的一堆用以佐证“高考改变人生”的励志苦情,又该如何自处呢?或许是编剧的野心太大了,想在一部电影里,宣扬多元价值观念,但生活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同时坐在两把凳子上,因为,你非但不能同时拥有两把凳子,反而,你将从两把凳子中间摔下来。”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试图把道理说全,结果两边不讨好,两边都没说深刻。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部“教育电影”。
被片名所骗,以为是一部诚意满满的电影。然而播放一分钟不到,就大概能想象拍的有多烂了。
欢快的背景音乐,渲染着轻松的氛围,不像是备战高考,更像是一部爱情电视剧。
秦鹏也是一大奇葩。我身边也有那种很酷的人,生活中也总是吊儿郎当,也会通宵打游戏 把排名打到全省前排。酷酷的他们也擅长打球、游泳、弹钢琴、书法等,他们和秦鹏一样,和传统的好学生相差太多。然而学习这种东西再有才赋,依旧离不开努力。那些酷酷的同学,也有另一面:总是熬夜学习到凌晨,五点爬起来学习,就算再怎么和老师顶嘴 上课仍专心听讲。
而我们编剧的牛逼之处不止如此,他还让秦鹏在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继续专心于写小说、各种挑衅班主任。
班主任的好脾气也是没有谁了。一两次的挑衅也就算了,被人揭了老底,竟然也没有发脾气。按照正常老师的思维应该都是:“全班四十八位学生,我要管的不止你一个。你爱扫厕所你就自己去,不想高考就别来影响大家,墨墨唧唧的,干我屁事。”
班上学习气氛也没有。高一年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比这强的多,这完全没有高中生的感觉。一下课全班居然不是睡觉休息,而是各种聊小说 打闹。编剧你是在讽刺我们高中生吗???这种状态是初中生好吧。在我的印象中,高一年的时候 大家一下课班上就有一半的学生是趴在桌上睡觉休息的。更何况是高三呢?
一个个角色看起来都是嬉皮笑脸的,完全没有学霸的感觉,就这样还能考将近七百分,牛皮吹成这样也是没谁了。就算是福建户口,也不一定能保你考上大学。
而且一个个的演技,真的是尬死了。剧情也是特别的扯淡。这哪里是高考,骗骗眼球罢了。
如果要看高考片的话,建议还是去看《青春派》。虽然说《青春派》的个别地方不够好,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很不错的。里面的台词都很经典,让我们学生看的很励志 充满动力。
唉,要是豆瓣可以一颗星都不打那就太好了。
高考永不眠
哪有那么牛逼的老师啊
这哪是全城高考,这活脱脱是全班耍活宝啊。谈情说爱,嬉笑打闹,这也是高考?那我的高考绝对是被狗吃了。
高考完第二天看的所以被撒了一把情怀。一个范义本一个秦鹏就够了。剧情的话除了父母离异无理取闹的女生那儿太扯,其余都可以接受。
矫揉造作,拿点古文就当小清新,拿点小作业就当励志,拿点小打小闹就当爱情,天真!
我的第七百部电影居然是它?!
除了踢瓶子玩,别的都太不真实了。Ps:这里面的人写字可是真不好看啊,不管是范老师还是后面帮贺帆写作文的。。。
大过年的 恐怖片上什么线啊
不觉得它烂。是高考前一个月,全班坐在教室里一起看的,还是打了一针满满鸡血。
高中过得太快,
一颗星给中国教育
艺术化了高考 可看到了人生的千万种可能
最后那一点真有把我看哭,方中信演技太棒了,但不得不承认,青春派要比这个好。
没经历过高考,是拍不出高考的。2013.3.30
挺有感触的 我们的高中我们曾经呆过的天堂 虽然本片剧情不可能发生 但至少还是挺好看的
还有失败啊
有点能唤起高中的记忆
小清新的剧目 小清新的感觉 全能型老师啊!!!
叙事比较流畅,但电视剧化的故事和煽情,撑不起“高考”这个名义主题。
高考哪有这么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