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乍一开始,就看到女主角敢做敢当的一幕——往游泳池里倒入一桶疑似鲜血的液体。当然,像我这种较真派就会想,短短的时间里,她是如何弄到一桶血的呢?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一桶水里面拼入红色颜料,这就容易办到了。但这细节是整部电影技术层面的浓缩:有不错的意象,但也许经不起推敲。
整个故事,就是讲女初中生发现与造成母亲之死的少男提前出来了,去跟踪,试图复仇。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一个特点是它一直在吸引观众看下去,最大一个谜团是少男是如何造成女孩母亲去世的,我曾经猜测是交通事故,结果猜错了。(当然,为什么要把这一幕先藏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如果把这个因果链上的最先一环告诉观众,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不可能同情少男。故事就没法讲下去了)
还有个谜团是冰箱里转发塑料瓶里的东西。电影里好几次出现,先是女主爸爸从车上下去,回来时抱着几瓶和几袋东西,再堆到仪表板上。接下来在家里,女主爸爸给水瓶做记号(好像是这样)。然后女主去冰箱拿水喝,打开一瓶喝了口不对劲,吐掉,把东西全倒掉,装了瓶自来水放回去。还有一幕是女主爸爸自己喝了口瓶子里的东西,发现被掉包了。
瓶子里到底是什么?观众也会一路猜测下去,到最后女主和父亲的一场戏中,观众才知道答案:原来是酒。紧接着,父亲的形象也更加圆满了。
父亲是摔跤运动员出身,留下一身伤痛,十多年喝酒或许也是为了疏解身躯疼痛。他转业后到体育局管档案,属于编制外人员,收入也就不高。眼看进不了编制内,才辞职转开运输车。
随着女儿向父亲说出内心话,我们得知这个父亲对妻子的身亡也负有一定责任,也许是这样他发誓说不再喝酒,于是才要把酒装进水瓶子里。
电影里有一个前后呼应的细节,开始女儿对父亲说,车子怎么这么脏,妈妈在的时候没这么脏过。到了片尾,父亲将汽车擦拭得干干净净。虽然有人也许觉得这种细节安排太显眼,但我觉得它是加分项。
再说片子不合理的地方。
看过电影后,就知道女孩母亲之死属于刑事罪,是要公诉的吧?那么嫌疑人是否年满14周岁的问题,是公安要调查,检察官要去厘清的。而且当年难道作为受害者的家属难道没有请求民事赔偿吗?从法律实务角度来说,讲不过去。
至于宽恕,确实获得别人的宽恕与宽恕别人都是很困难的。但从电影的故事中,我觉察到是否值得宽恕与讲故事的方式密切相关。同样的事件,选择不同的角度与叙述方式,完全能让受众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
至于选择,片中的角色提到了一部关于做选择的波兰电影《机遇之歌》,抛出一个很值得讨论的命题。
假如一个人做出过一个错误的选择,他是终身要背负这个罪,还是仍然有机会解脱呢?
你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校园暴力、父女紧张粘稠的关系、复仇情结、少女心动……这是少女佳禾的故事,有关伤痕,有关青涩,有关成长。电影大约是在「致敬」《青少年哪吒》,相似的年纪,相似的人物关系,相似的彷徨,相似的困顿,相似的挣扎。但《少女佳禾》终究不够圆融与彻底,而显得多了几分感性与暧昧。这当然与导演本身的功力有关,但与角色自身的特性也未尝无关。虽然电影本身有些令人「尴尬」的部分,但依然让人情不自禁沉浸在一场有关「青春」的仪式当中。这场仪式,我们曾经置身其中,以为暗无天日不可自拔,这场仪式,或许已经与我们远去,成为岁月里的迷离魅影。然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地图当中,都有一片家禾的影子。说回演员,邓恩熙是难得有灵气的青年演员,那双眼睛,鬼影幢幢,不须一句话讲已经有很多故事在流淌,演绎佳禾这种复杂而边缘的少女角色十分贴合。最要紧的是,她身上还有一股像周冬雨那样的「劲儿」,一种韧性,这都是成全电影的加分项。
电影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窒息感,台词飘忽,回忆反复贯穿了一小时三十五分钟。 从那只被拖入屠宰场的小牛的眼睛开始,就奠定了情节的整体走向,女主角佳禾是一个沉默、敏感、睚眦必报的人,脆弱和坚定毫不矛盾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她正值年轻气盛,她的冲动、执拗、走一步看一步同她父亲所谓的圆滑和世俗形成鲜明对比。 佳禾的性格决定她最后的走向,她不会选择原谅,但她却会放弃报仇;她开始在意她的仇人,但她绝对不会爱上他。 故事四平八稳,从未偏离一点我们的道德准则,一步步走向那个应该的结局,本来也就一个“我不想变成你”的故事。 即使回忆冗长,台词飘忽,情感表达的前后逻辑似乎看上去有些无厘头,颇有些青春伤痛擦肩而过的感觉,但这个故事里也有那么些东西是完完全全掉落在我心上的。 这个少年杀人者镭,和那个接近他试图谋杀他的受害少女佳禾讨论自己的微信头像,他说:那是一部波兰电影《机遇之歌》,讲了一个人急于搭乘火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当他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动。他奋力追赶,命运由此分出三条支流。 第一种命运,他赶上了火车,并在车上认识一名老党员,然后成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第二种命运,他因站内警察阻挡错过了火车,因此被投入监狱;第三种命运,他错过了火车,却巧遇曾经的女同学,两人相恋、结婚。 这种描述人类机遇的东西在我看来倒像是镭对佳禾的暗示,他告诉佳禾命运有许多支流和分叉,重要是我们如何去选择。 或许在刚遇见佳禾时他就已经知道她接近自己的目的,但他依然会将剪刀和剃刀交给她,将脆弱的脖颈毫无防备地展现在她面前,甚至在她抉择犹豫纠结的时候出声开玩笑:“你的手再这么抖下去,我恐怕就要血溅当场了。” 深夜里许多个促膝长谈,在那些狐朋狗友的嬉笑嘲讽面前,他们的沉默拉进了彼此的距离。“你会不会有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感觉?”只是我想,这个时候镭心里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律师教你,以后要习惯不公平。 教官教你,要学会原谅和被原谅。 父亲教你,要明白人生有人摔有人被摔。 只有那个男孩问你,李佳禾,这条路有二百米,如果我放下汽油桶跑出二百米,会跑进怎样一段人生? 我们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跑,唯独无法向回跑。我们总是误会跑出自己的困境应该顺着来时的路,跑回去,于是我们一辈子跑不出去。 其实向任何一个方向除了来时的方向跑,都能跑出去,甚至会从一个又一个方向中找到更多分叉的方向,只要你真的坚持向前跑。 但是你看那些大人追名逐利,抽烟酗酒,还总想指点你的人生。 我看见很多评价给这部电影冠上青春之名,它描绘的是一个穷苦破碎的家庭,遭人排挤的校园生活,不被他人理解的孤独,还有青春期少女的不甘和仇恨。这样的压抑和煎熬怎么能被称为青春? 她也不屑于与他人诉说,她只说,「我不想变成另外一个你」。
《少女佳禾》上映日期:2020-12-11(中国大陆) / 2019-10-10(平遥国际电影展)
难怪和同期的片子有壁,原来来自平遥。
《少女佳禾》如同一桌菜肴,融青春萌动、冒险悬疑、校园霸凌、亲子关系等元素为一炉,每一个样式都有完整的故事线,故事线之间彼此交错,人物不多但利用率极高。
我无意评价各个线索哪一条是主线哪一条是支线。《少女佳禾》可能在A的眼中是以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阴差阳错的发展为中心,可能在B的眼里是一部少女复仇并最终与自己和解的影片,可能在C眼中李佳禾作为未满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的校园成长和家庭环境的诸多矛盾才是最大看点。众口难调。
首先,《少女佳禾》在叙事上的欠缺,就是中心模糊。这可能与它交错进行的时间线索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人物身份的高度重合。在我这里,《少女佳禾》的主线就是主人公李佳禾的成长,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部以复仇和新生为主线的青春成长电影。
阻碍李佳禾成长的最大阻碍是她母亲的死亡。母亲的死亡牵涉到两个人:醉酒未归的父亲(母亲深夜出门的起因)和激动杀人的于镭(母亲死亡的凶手)。因此,这两人,尤其是于镭,成为了李佳禾的复仇对象,更直接催熟了李佳禾的仇父心理。
李佳禾其实是一个内心敏感、报复心非常强烈的角色。她因为同学的孤立,将红色颜料倒进泳池;因为屠宰场老板对父亲的为难,绞断了屠宰场的电线;因为父亲在摔跤馆被轻视,在豪车上用尖锐物品划线。以及因为杀母之仇,数次想要杀死于镭。她会写文章,会在乎背上有一条长刀疤的小牛;她会追踪,多次逃课试图寻找于镭的身份证将他送入少管所;她过早的成熟,为她带来了格外吸引人的气质。
李佳禾的复仇对象依次是:同学、屠宰场、豪车主人、于镭,分别体现了她对校园、对家庭、对命运的反抗。李佳禾的教育老师依次是:老师、母亲、教官(女儿死于校园霸凌,却选择拯救工校的坏孩子)。老师教她知识,却无法和她共情;母亲教她脚踏实地、礼义廉耻,却以死亡成为她青春最深的阴影;教官素不相识,却使她重新思考“选择”与“原谅”的价值。
因此,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最大的主题意义就是复仇、选择、命运的交叉。
其次,是《少女佳禾》的镜头语言。李佳禾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全部通过插叙在故事中展开,母亲在阳光下的温和平静、浅笑吟吟的样子是李佳禾梦中最难忘的景色,几乎拥有一种哀而不伤的美感。李佳禾的眼神、举手投足、与其他人物的交锋,都被导演细腻的镜头捕捉并一一展现。如果这是周笋导演的处女作,那么我非常期待这份真实而细腻的镜头下次会聚焦的故事。
最后,是我对《少女佳禾》的期待。影片前中段太让人惊喜了,与之相比,后半段虽然也逻辑完整,就显得有些漂浮。一直在日历中倒数14岁生日的李佳禾在与于镭的相处和父亲、教官的接触中选择原谅,水中没有杀死的于镭和她并肩站在两百米的路口,聊起人生的选择与命运。这一段非常真善美,也非常积极合理,是啊,生活总会有新的开始,但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
我对影片的期待是提出问题,至于问题的解答,不妨将更多的留白交给观众寻找答案。
总得来说,影片中规中矩,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主题清晰,没有很多的野心,但是情节设计缺乏亮点,细节有余而力不足,在处理人物关系和人物塑造上,克制是为了暗流涌动,而不是缺乏应有的爆发力,最后变成一记哑炮,仍是让人遗憾。
故事讲的是少女佳禾如何从一个被宠爱被保护的小女孩,长成一个心怀复仇的勇敢隐忍的女性,就像后来佳禾跟爸爸学摔跤,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厉害一点”,如果说故事主线讲的是女性成长,那副线就是失足杀人犯男孩的自我拯救与被拯救,比起文艺片,我更想说这是一部很适合给青春期男孩女孩看的教育成长片。
相比主要人物李佳禾,次要人物于镭的表现上就显得冷静很多,影片没有用过多的力道表现他的忏悔与对自己杀人犯身份的敏感,反而把重心放到了当初的失误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改变上面,他的成长和转变是被隐藏的,如此淡化而理性的处理,让最后两人的挑明跟和解,显得有些仓促,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被弱化,情节显得散淡,最后变成了一记哑炮。
影片没有细致刻画于镭少年犯的身份,如果不是情节交代,我们并不能从人物本身看到蛛丝马迹,在于镭的角色塑造上,缺乏立体丰满的描绘,让整部影片成了少女佳禾的独角戏,未免有些单薄。
而少女佳禾被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妈妈死前,和妈妈死后,通过交叉蒙太奇,让过去的佳禾和现在的佳禾发生对话,人物成长的重心放在了妈妈去世以后,家庭越发贫困,爸爸辛苦却不注意细节,长这么大了,都不知道佳禾鸡蛋过敏,懦弱无能的父亲形象,在影片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吃着药还酗酒。
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佳禾的压抑与独来独往就变得合理化,一个不会爱的父亲,和一个倔强如牛的女儿,一个经典的单亲家庭组合,好似就应该有这样的结果,但是在细节上缺乏新意,会降低观众对未知的期待。
过去的佳禾坐过山车会害怕,但是为了妈妈开心,偷拿了妈妈舍不得买的耳环,这也为之后佳禾动了“杀心”却没有真的杀死于镭做了人物铺垫,她是一个心存善良的女孩,甚至她的离经叛道也是为了表现这一点。
影片最后,她终于自己一个人坐上了过山车,她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完成了影片的成长内核,但是在于镭把她救上岸后,演员的表现过于平静,让全片的高潮,如此重要的一场戏,变得囫囵吞枣,克制是为了暗流涌动,而不是为了克制而克制,如果让此刻躺在岸上的两个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许不失为更好的处理。
在岸上,佳禾直言她不想变成跟于镭一样的人,如此和解,似乎也是在意料之中。足够正能量,也足够没有悬念。
好的影片一定是角色和情节的双赢,《少女佳禾》纵然是有很多不足,但是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依然能看到足够多的诚意和潜力。很适合一家人一同观看。
拙作敬上。
少年的救赎,家庭的阴霾,社会层面的折射。道具老师厉害,片子能看的进去,不需要大开大合的演法也能讲好故事,值得推荐,比注水片挂羊头卖狗肉的强多了,故事不错。
演员妆容看上去很舒服,看上去就相信了这个演员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能感受到普通生活里有一个少女心思和一个少年过往,社会环境的现实,父亲不容易,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很重要一环,也看到了一些行业乱象,
期待两位主演尝试不同的剧本,导演再创好剧好电影!!!
两位主角的情愫、青春成长、父女羁绊、校园霸凌都展现的做作平庸。
电影节第二天,终于开始正经看片了。基本达到预期的青春片。故事结构和表达都比较完整,人物也都立得住。本来冲着女主角邓恩熙来的,最后却被男主角李感圈粉。4:3的画幅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开场那段小牛的影像很有感觉。作为导演处女作有不少瑕疵,但很值得鼓励。/ PYIFF @小城之春
邓恩熙全程一个频率的演技让电影始终处于平庸的状态,难有起伏,但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比较抓人。男主有一张秦昊的脸,很有电影感。
新导演三星鼓励下吧,但是确实很多问题。其实剧作还挺有野心的,涵盖了少年犯罪,少女成长、复仇、情感等各种话题,但是,都没有特别做好。有些剧情和情节都太直给了,有点生硬,最后的处理也不是那么好。以及邓恩熙原来年龄那么小啊
《过春天》不常有,《嘉年华》更不常有。
好害怕工地上了电梯之后,男主要跟女主说,看,这是彩色宽银幕电影。
前半部分青春疼痛文学,后半部分假意和生活和解。
2.5星,低配版“少女的你”,融合了未成年人犯罪、少女复仇、家庭变故,情感心事等等,但各方面都不行。新导演的通病,一部电影里啥都想表达,难以取舍,但最终结果是什么都讲的很肤浅,投鼠忌器。结尾也含糊,不知道是不是因某种原因而改动。既然少女纠结于对方犯罪时候是否已经成年,那么她也可以利用自己未成年人的身份去反制对方,哪怕最后没有实施也能让故事更加饱满,但这个设定在片中完全没有表达出来。
3rd PYIFF第一场。没想到导演还是个基氏迷弟。看完回过头觉得《阳台上》拍得真不错。
PYIFF0304#日系社会推理与本土青春少女叛逆的结合,整体处理比较生涩,结尾父亲突然的转变感觉还欠缺点东西。男女主之间的张力与火花有意思,你以为他一无所知,其实他一直在等一个审判的结局,有意思。女主的表演已经习惯,谈不上多惊喜,男主角倒让人眼前一亮,戏里阴鹜,映后反而斯文,对观众傻问题的拆解也很妙,这绝对不会是人生唯一的高光,这是开始
又一个狗十三式少女,这批少女都离经叛道又热爱文艺生活...凶杀,校园霸凌,绝症,富二代,情节各种狗血,画风却挺小清新,把邓恩熙拍得像周冬雨。无论演员还是角色都一副眼神空洞的样子,重点是她对(很酷帅的)凶手男孩到底有没有产生过一丝丝复杂的情愫?这点展现得比较模糊不清。男孩有点像秦昊。
生硬(表演尤其是台词)、刻意(靠旁白闪回交待人物小传)和细节失真(竖屏视频微信时代刷银行卡等一些过期动作)之外,依然足可以加入“被凝视的游荡少女”(《过春天》《嘉年华》《阳台上》《狗十三》《黑处有什么》等)华语独立电影套餐。
导演拍的非常“愣”,平庸到一塌糊涂。
来看邓恩熙,结果发现邓恩熙不行,男主行,行吧,这样也行。
PYIFF01,看完最大的惊喜是,男主角李感长了一张类似秦昊张震款的电影脸,长得比较高级,今年平遥如果能给个新人奖的话,未来可期!
台本差得以为我在看马桶台的偶像剧
很喜欢的作品,影片一开始镜头的带入感就很强。导演塑造了一位勇敢的少女形象,小花旦邓恩熙也拿着那股子狠劲自带表演节奏。电影还原了那个事件中的生活,对抗、经历、成长。事情会发展成模糊的样子,结果也会变相,但这就是跟青春有关的样子。喜欢电影中镜头叙事的节奏,淡淡的,有力量。#如果男主不那么酷可能会更有烟火气#
律师教你,以后要习惯不公平。教官教你,要学会原谅和被原谅。父亲教你,要明白人生有人摔有人被摔。只有那个男孩问你,李佳禾,这条路有二百米,如果我放下汽油桶跑出二百米,会跑进怎样一段人生?你看那些大人追名逐利,抽烟酗酒,还总想指点你的人生。喜欢上仇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变得和他们一样。
匠气的元素设计、虚假刻板的人物想象、拖沓的结构、无穷尽的cliché堆出一种塑料质感,音乐倒还可以。台词行货到全可以顺着念出来,拍到后面若不是有老师偶尔冒个泡,还有几个人记得主角是个学生了?导演是不小心把毕联拍长了吗?
每次出来名人名言式的台词都要深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