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非常不错 ,足够惊喜,各个情节点之间的衔接行云流水非常顺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这种惊喜程度让我有点可惜,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部片。我也关注了很多微博电影大V和电影微信公众号,可还是没有看到任何的宣发。唉,可惜了,但好片不怕晚,觉得好就得为她留下些许文字。以下是我个人对《学区房72小时》的粗略的、浅显的视听解读,如有与您意见相左的地方,请别见怪。
1.中产家庭与低收入家庭间的割裂 11'55''
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是其他方面,这两种家庭之间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割裂。本片中的主人公傅重一家与淘淘母子便是这两种家庭的代表。
这一场景的构图,说是对称、三角,却还是差那么点意思,但除了构图,这其中蕴含的信息点也值得分析。
幼儿园老师居于前景的位置,轻松地把两个家庭的地位割裂开来,同时人物主体所占画幅的面积也表现了两个家庭话语权的倾斜。傅重夫妻虽是背对镜头,但其所处的位置却更为宽敞空荡,暗示社会资源相对宽广;反观淘淘母亲这一边,即使面对镜头口气咄咄逼人,这狭窄逼纵的活动空间也让人觉得她施展不出多少拳脚。此外,幼儿园老师在这里扮演了审判者的角色,她与傅重夫妻相背对,因此不构成联系,反而与之相面对的淘淘母亲在这一大一小的画面比例中,地位又被削弱了一层。
还有,通过后面的情节得知,这一幕的淘淘母亲处于镜像之中,这又是真实与虚幻的体现。虚幻的事物总是易碎的、脆弱的,再加上这大大的“动物”二字,总有点动物世界里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味道。
一个场景中就设置了几层对立关系,佩服导演的巧思。
2.多个长镜头的运用
① 在16'00''--20'43''处,从傅重回家到离家这个过程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使得在局促的空间内不易产生断裂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气氛被烘托得紧张急促,也巧妙地展示了傅重、刘家园、牛阿姨的性格特点。
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自打傅重进屋牛阿姨就一直在打电话,直到被傅重打断这才停下,想必是为了儿子的婚房操碎了心,这也应了傅重那句一笔带过的台词——“牛阿姨最近怎么一直在打电话”。
不过有个地方我没有看懂,傅重跟牛阿姨说“吸尘器一直开着我把它关了”,牛阿姨在这后面跟了句“我犯法了”,这是什么意思?是牛阿姨夸张的说法?但后面的情节中牛阿姨说了多次“这是不是犯法”这样的话,那是想体现牛阿姨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这里我有点模糊。
②纵观全片发现,影片中的人物总是处在惴惴不安地奔波状态,手持摄像机拍摄营造出来的摇晃让人物与观众的心一刻不停,这甚至制造出一种悬疑片的诡异气氛。有时画面还会突然出现计时器,让本有些安定的心又突然一紧,真应了片名“72小时”的倒计时。
3.“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干净的”
傅重对学生恋人袁航说出这句话来,分分钟让人觉得他分裂又虚伪。
这个时候观众还不知道傅重与刘家园已经离婚两年,自然而然认为傅重婚内出轨,出轨对象还是自己的学生,瞬间颠覆了前期塑造的“居家好男人”形象(除了与妻子在卖房上缺少沟通)。
在这个场景中,傅重与袁航做完,袁航提出要老师帮他改分数的事。傅重刚刚做完有违道德的事,转头又跟学生说咱俩的关系应该是干净的,越听越伪君子。除了这一点,后面的情节也有对傅重道德分裂的对比:规劝想要自杀的张小宝时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因为小宝女友的母亲要上户口而为牛阿姨抱不平,但跟牛阿姨抢房子的时候却不干人事;
4.如此“厚德载物”
袁航的母亲来傅重家做客,两人对话时中间横立着的“厚德载物”夺人的眼睛,这也是一组潜在的对比。讽刺啊,不知袁主席知道傅老师如何“厚德载物”后,还会不会殷勤地给人送茶叶。
在这里还想提一嘴,下面这个镜头的构图、色调对比都很突出,即使袁主席被压缩得可怜,却还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5.依旧是很有意思的构图
这一幕一开始,傅重就被前景的群演挡得严严实实,若不是他出声压根没发现他在哪。这种虚实体现又形成了对比,仿佛一直忙碌的傅重才是那个格格不入的幻影,而真实存在的刘家园和打瞌睡的阿姨却已经静止在了快节奏的生活里。这同时也表现了傅重夫妻间的隔阂。
群演阿姨们走了之后,来了一对小情侣戚戚我我,以及后面傅重走掉了之后,刘家园的脑袋才出现在上面的镜子上。无论如何镜子里的人物都是1:2的关系,可见导演一直紧紧抓着傅重夫妻名存实亡的婚姻不撒手,这镜头语言绝了。
6.小心烫手
发现一特好玩的地方。
这个男同学追着傅重到热水间行贿,想让老师帮着他把期末考成绩改一改,被傅重义正言辞的拒绝。这时候男同学的站位发生变化,镜子上也出现了四个红字“小心烫手”,这不仅仅是茶水间的一则温馨提示,更暗含了受贿是个烫手山芋这层含义。
7.人物关系
这依旧是傅重与刘家园破裂感情体现。两个人虽然同处相同的空间,却像是自说自话,没有眼神的交流,两人之间像是竖了一堵无形的墙。
8.其他一些有意思的小细节
还记得影片开头傅重去接女儿,幼儿园门口写着的“自由”二字。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反讽吧,在整个买房卖房的故事里,谁都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甚至在影片结尾处,这个“自由”再次出现,傅重依旧被牢牢困在学区房这个怪圈里,只有从幼儿园里跑出来的傅重看不上眼的淘淘,活的那么自由,那么潇洒。
真应了他这个名字,傅重(负重),永远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永远未能得到解脱。
傅重终于买下了83弄那套房子,却又被告知新房又要动迁。英文版的《如果你感到幸福就拍拍手》和一脸shi像形成的反差让人忍俊不禁。这首儿歌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斗志昂扬的战斗BGM,可见,傅重又要负重,投入到下一场卖房斗争中去。
这个片子里的中产形象几乎都是分裂的,变脸如变天的傅重;前脚劝诫后脚受贿的贾老师;认为分数比师生恋更重要的袁主席。反倒是牛阿姨更真实,可也被儿子缠住手脚无力回天……张小宝这个人也挺逗,在法律援助中心给倒水那一幕我看一次笑一次,真不知是说他真呆瓜好还是真不孝好。
想到哪就写到哪了,那就先以上几点吧。
有人说这部片子中师生恋是败笔,是导演野心太大想表达太多而没表达好。
其实我有另外的看法。
师生恋中学生的家庭代表着更高阶级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学区房能怎么样?上最好的学校就能解决家长望女成凤的诉求了?导演在这里给了一种答案,导演可能是通过这对母女来表达他的质问-学区房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另外,注意这对母女的名字,女儿袁航、母亲袁主席,都姓袁。也许袁航是一个单亲家庭。袁主席很女强人,她想安排好女儿的一切。可是,女儿就是要按自己的路去走,奈何!导演想表达的太多,用心良苦,可是没说清楚。我想,是电影篇幅太短的缘故吧。
为片子中的细节点赞,例如袁主席和傅教授在车里摊牌那段戏。傅教授刚说完自己和袁航是真心相爱,袁主席狠狠一把推到傅教授脑袋上,然后下车,撂了一句话:这次我女儿考试一定要95分以上。这一个动作一句话就把袁主席的彪悍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傅教授的再难处境交待得清清楚楚。
一位大学教授为了给女儿买学区房凑钱的故事。凑钱的急迫导致他将可以买到260万的房子低价卖给保姆后。保姆的儿子想娶一个上海女子,女子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红圈要求他必须在这个圈圈里买到符合标准的房子,而保姆为了儿子一再退让:房子写上儿子女友和女友妈妈的名字,房子没有她的房间。但保姆说:那又怎么样呢,儿子娶到之后就有上海户籍了。尽管签署了合同,但20万元的违约金丝毫没有约束力,教授又遭遇房东涨价60 万,理由是有人300万全额购买,教授想要打官司告房东 但女儿学区房事情紧急。后来为了凑足这60万他与一直对他家尽心尽力的保姆反悔合同,在律师事务所扯谎,向学生借钱,后来被查到面临停职检查...最后买到了学区房,中介又打电话告诉他那个房子明年就要拆迁了,他又白忙活了一趟。 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 零零后在忧虑什么?社会越来越不公平了 看完感觉喘不上气
这个家庭的孩子即便读了最好的小学,她未来的人生也是有大缺憾的,她太早熟了。卖房这么大的事情,一个产权人就拍板,另一个产权人完全不知情,女儿拼写family单词的情节很讽刺。现在小学差个一两分不到100就掉到第二三四阶级了,大学综测排名差距在小数点后三位,这么卷吧卷吧,有什么意义,好累。无爱的家庭,谎言的婚姻,有病的社会,看着心塞。还有上各种班的孩子,以买房为条件的婚姻,破洞百出的人生,跟别人打电话没有称呼,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易,母为儿担忧,破烂的车子,淘淘和诚诚的友谊,抑郁的妈妈。他们卖房之后住哪里?那个破屋子吗?都是什么事儿啊!父母是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那是爱吗?时间过了就会好吗?结局的反转真是、有一个不太明白的地方,现在执政当官的不正是过去那辈读书已经很辛苦的人么,为什么他们上来之后不能让这个社会对孩子们仁慈一些?是因为人对金钱权利的欲望永远无法餍足吗?所以有时会怀疑,我们进入社会后能让这个世界变好吗?“孩子是你的百分之百”这句话好讨厌啊,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只有工作或者孩子啊。看完了好生气又难过。
现实还原度不够,冲突制造略显刻意。
第一,背景在上海,学区房的价格符合现实,但男主房子的价格略显虚假,即使在2019年,近郊70平的房子大概率只卖到250w,应该350~400w之间。按照这个基础,男主卖房子的困境其实是削弱了很多,原因应该是首付的比例正好与缺口的60w找到互补。
第二,首付的问题,二手房买卖的首付基本上不会是以买卖价格为依据的,应该是在房款的40%左右,所以200w的房子的首付应该是在70~80w之间,如果按照这样的现实逻辑,牛阿姨是否还有足够的钱来支付首付以及相关的税款?
第三,面对60w的缺口,男主只想到卖房子这一条路的现实也欠缺,一个具有生活经验的人,在面对买房缺口的时候优选应该是借钱而不是卖房子,而且还是在上海这个房价相当魔幻的城市。显然,在卖房子的抉择上导演并没有表现太多的个人的挣扎。跨过现实大概率的选择直接跳到卖房子,显得过于急切的将故事主题向房子上引,结果是没问题的,但是就构成了男主选择的困境不足的问题,观众就像我一样会产生一个很直接的疑问:为什么不去借钱呢?而这种疑问会伴随整个观影过程,而这种伴随会让我对于他结果的呈现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如果可以的话,安排一场戏,在见毛豆前,男主已经向家人或者是朋友借过钱,但还是没有攒够最后的360w或者没有人借给他,这时卖房子的选择就变的自然了,也变得唯一了。并且,男主的个人困境会变得更为立体,借钱是自然稳妥的选择,卖房子是走投无路的最后选择,最后的借钱是突破底线的异化,这一切的逻辑就更通顺了。
导筒专访《学区房72小时》制片人冯郇
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有这样一部作品,让观众可以在大银幕领略一首买房卖房的当代狂想曲——《学区房72小时》,本片此前曾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制作中项目,并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进行展映。影片已入围纽约亚洲电影节,7月3日将在纽约林肯中心展映,此外还入围了好莱坞DWF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 (管轩 )和最佳女主角(徐幸 )两项大奖。
学区房72小时 If You Are Happy (2019)
导演: 陈晓鸣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本片讲述了某大学副教授傅重为了让女儿进入市重点小学,在72小时内出售现有房子,凑足钱款,买下对口学校的学区房。由于时间紧迫,傅重不得不以200万价格降价出售,钟点工牛阿姨声称儿子小宝正急于购买婚房,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双方一拍即合,立刻签约。正在皆大欢喜的时候,傅重又接到坏消息— —卖方坐地起价40万。傅重正为难之际,中介来电说有客户愿以市场价250万一次性付款购买傅重的住宅,这样,所有问题便可解决…… 而这位客户,正是有求于傅重的学生家长袁主席。是坚守诚信与牛阿姨履行合约,还是为孩子的未来,毁约将住宅高价转售他人,傅重面临两难抉择……
冯郇
冯郇,FENG XUN,北京亚辉嘉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裁。电影制作人、监制、投资人。九十年代初开始投资制作独立电影,她制作的影片在诸多国际影展上斩获奖项。在中国电影步入商业化初期便开始转向商业电影,对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制作都具有一流的把控力,是为数不多的既能制作低成本艺术电影,又能把控商业大片的制作人。她的理念是艺术与商业融合,控制成本才是硬道理。代表作品:《大话西游3》、《战狼2》、《马背上的法庭》 等
导 筒:
您如何与陈晓鸣导演结识并打算担任本片的制作工作的?
真的是缘分,我们俩有一个共同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他说有一个剧本想让我看看,其实我的电脑里有60多个剧本,大部分真的没法看。那个剧本我答应他两个礼拜之内会看完,最后终于开始读的时候,才发现剧本拥有的通俗性、市井气,故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学区房72小时》主要描绘的中产群体和“学区房”包含着许多话题,而我本身作为上海人有同样的经历,对剧本就产生了一种气味上的熟悉感,或者说,是对上海这歌城市的一种情结。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方向,跟晓鸣一商量,他立马同意,并且立即开始筹备了。
陈晓鸣导演是个行动力非常强的人,再谈的时候,他说已经一切准备都OK了,后面的工作就都一切顺理成章地进行了。
导 筒:
整个筹备时间是多久?纪实性的长镜头运用是如何确定的?
整个筹备大概一个多月,正常的拍摄差不多三个星期不到的时间。我和导演合作很默契,所以我可以代导演回答这个问题。
以我的理解,导演的美学侧重点是希望用很平实的纪录方式,去拍一个接地气的“伪中产师生恋”,或者小市民的生活。最开始的时候,影片还是有一点偏向艺术电影的角度。但在做过“大片”之后,我现在反而更明白一点,也是有很多人去讨论的——要做“商业电影的艺术性”而不是做“艺术电影的商业性”,这也是我对影片的侧重点。
我和导演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很一致的,能够拧成一股绳,不像有一些导演和制片在产生分歧的时候渐渐就走岔了。相反,我们一开始还站在各自的出发点,走着走着就绑定得更清晰了。
大量的长镜头对摄影组来说很辛苦,我们本来是想用斯坦尼康拍摄,但这样就会意味着摄影师不仅要带着机器,后面还要跟两个人,整个幅度特别大,我们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20平米的小客厅,太多人在里面根本没法操作。所以,最后只能用肩扛。
有人也会提出画面有一些抖动,但这是一个二者取其轻的过程:在不完美的前提下,总要保证总体完整度与风格的一致性。
导 筒:
您自己是演员出身,演员部分的选定是怎样的?现场的即兴碰撞出来的东西多吗?
演员徐幸和傅淼是导演定的,男主角管轩和我十几年前又一次合作,这次也是再续前缘。
在拍摄现场,演员们大部分还是按照文本和排练走的。因为我们要进行长镜头的拍摄,如果调度或肢体幅度和原先的设计差距特别大,摄影是很难跟上。
细节方面,临场的细节即兴也是存在的。比如律师调解矛盾那一场戏,让小宝给妈妈端水杯那个桥段走戏时没有,完全是靠临场各位演员的默契和点对点的反应,产生出讽刺和幽默感。
导 筒:
我刚开始做电影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当时看剧本,大体觉得还挺有意思,一帮人就直接拿着机器开干,哈哈,没什么剧本分析。也许就从那时候起,我认识到我要学会从最早的剧本阶段切入制作,就像做服装设计,要在裁衣前对衣服的料子、颜色和基本的审美定位做一个考量。对于电影来说,剧本就意味着这些前期准备。这些年的经历,慢慢让我习惯了从挑选剧本入手,判断力和眼力也会随之形成。我想我的属性很明确,会从前期孵化一跟到最后影片上映。
现在有很多导演和制片人,拥有一种强烈而明显的作坊性。从制片角度来说,我们可能要少一些个性,而业务能力和影片制作能力上要相对更加专业,如果总是要强调个性,制片的工作推进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现在电影行业里,有很多制片人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比如金融领域,或者是宣发贺营销环节,甚至有一些以前是演员经纪。制片的种类名目繁多,有好多制片人虽然在片头挂名字,但实际上他是各种力量和投资方的一种代表。从职业定位来讲,我应该是参与全程制作的那类制片人。
从业这么多年,我尝试过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跟不同的导演都合作过。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每一种类型领域中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和挑战,我7月份会拍一个儿童题材的片子,这是我没有涉足过的,我对这个新类型很有兴趣。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偏向于所谓的“商业”或者是观众更能接受的、有体感的东西。体感是一种刚需。也有看海边日出的十分钟长镜头,能让观众进入到导演的状态和世界里。这也很好,也是电影。当观众来影院释放情绪时,他们需要的是欢笑、眼泪甚至是拧巴的感觉。你能给到他们,也是种成全,更需要技巧。作者电影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比较大,相比之下,“商业电影”其实更难做。
导 筒:
对于您来说,演员、制片,或者拍摄纪录片,哪种工作和身份带来的快乐或者说满足更多呢?
我觉得和《学区房72小时》的感觉很像(笑),冥冥中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我演着演着戏就开始做其他类型的工作了。演员的思维状态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有一段时间不做演员了,想要再重新构建起来那种思维状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另外一个原因,当演员意味着很多时候要被人挑选,始终拥有一种被动感。可能因为我是摩羯座吧(笑了),也可能是自信心不够,只有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才更安心一点。另外因为我做过演员,在制片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考虑事情的角度会更全面一些。
导 筒:
从您的角度,对于现在影视行业的不景气是怎么看的?
导 筒:
虽然说是“寒冬”,但是许多的国内影展也都开始了自己的创投,工作坊。不少年轻的导演可能会迅速从较小成本的作者电影位置被提到一个工业电影制作环境下面,也会有较大体量的资金注入,这时候往往是幸运的又是“危险”的,这点您怎么看?
首先我觉得不单是年轻导演,实际上不只是电影的问题,这可能是人生的问题。给任何导演一个亿拍一部片子,或者说一个很大的制作盘,他都需要有足够的内心积淀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电影行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名利场,但你还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你是谁,来做什么,所以随时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谦卑的心,还是很重要的。
我是1993年开始做所谓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片,我感觉艺术电影在国内还处于需要更广泛支持和传播的阶段。如果只有你在自然表达,而观众没有反馈,这是不行的,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创作者。
围绕天价学区房展开,以白领阶层对教育的观点作出深刻挖苦,写出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各种乱象,还有买房卖房的猫腻。挺真实的,像近几年印度电影的现实题材。只是剧情太“情节剧”和戏剧化,总觉得故事走向是被副教授的自寻烦恼牵着走的,他最后的觉醒处理也有点太唐突。
观感和心理上都很难受啊。冲突堆太多,制作很糙,演员从头到尾急匆匆,看着很烦躁… 里面的演员一个也不喜欢,更不能接受让小孩扮演成这种很听话然后一直企图卖萌的样子。
看得出来导演在镜头语言方面花了很多小心思,相反故事层面为了要快节奏要反转丢失了不少细节,使得人物稍显单薄,几条线也交待的比较仓促。不过这个话题也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很喜欢结尾,鼓励一颗星
没想到看了个低配沪语版蒙吉。虽是过度戏剧化的现实主义,但放在国产片语境下其实已经值得鼓励。一场一镜,由空间带及人物关系和倒数时间的设计都很有效,确实营造出足够的紧凑感。师生恋这条线算最大败笔,抓马、说教且模糊焦点。
为了买个学区房,家庭也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人格也不要了,最后人性都黑化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最后变成了禽兽。这样的学区房,买来又有何用呢?这样的父亲,又会教出怎样的女儿呢?教育资源的不均,已经让中国人做不了人了。对于年轻人,剩下的道路只有一条:不要生孩子!不要生孩子!不要生孩子!
三星半,结尾好评,教授费了很大一个功夫,买着了学区房,结果还是败给了新出的政策。师生恋完全是废笔,很没有必要,感觉很恶趣味。保姆与教授家庭的对手戏蛮好看,再出现点保姆亲家的戏份,想必会更好。
故事还行的,就是演技太差了
作为处女作值得鼓励,很多细节处可见导演之用心、对现实生活龃龉的深入体察、灵光一现的才气和恰到好处的嘲讽,不过整体来说,依旧存在剧作和表演都过度情节化的问题。时有失真,然而现实不就是失真的吗。
超现实主义题材!叠加叙利亚魔幻色彩! 还有千年华夏,门口两棵枣树逻辑!
政府15年通过降息和棚改货币化导致的房价翻倍本质上是一个债务转移行为,太多的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出现“跳价”违约、假离婚等群体旅鼠效应,无论是房子还是教育与医疗,社会的大环境是“制造焦虑”与“受迫性”买入(have to)。德国三十年的房价只上涨4%,并且德国、瑞士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年人都是高级技工而非大学生,瑞士的手表与机床、德国的隐形冠军,也许天朝的未来在“蓝翔”…
现实题材,没孩子的的觉得夸张,不值得,有孩子的表示只是日常。中国的教育资源不公平化,亟待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悲喜剧。
被演技颠覆的傅文佩!男主是“上海堺雅人”吗?快节奏,密槽点,多次反转,全片是剧场版《1818黄金眼》
悟了,《爱情神话》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一个女大梦的符号。再按照之前两部电影联合构成上海中产的表里两面的想法。我发现72小时也是男大梦的表现:与女学生乱搞男女关系,感动自我为家庭所付出的牺牲,感动自我为孩子(学区)教育所经历的磨难折腾,还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懂天懂地不懂爱。只不过还多了更多现实意义。
镜头逼就出人物焦灼受限的生存空间,几处镜像运用将角色装在一个画面,显功力有张力。“72小时”没能成为全片主线索串起节奏,后来才知道是吴京给改的名字,原来叫《学区房83弄》,意为83场戏曲曲弄弄。小惊喜之作。
从创投提案阶段就开始关注的电影,到见证它的诞生有些不可思议。无时不刻都在抽空打盹儿的人们,还没入口却被电话、焦虑还有无干人等骚扰的饭,层出不穷的理财电话,还有那随时响动的报警...借由学区房作为时政题材的宝贵入口,它也静静地捕捉着都市人在这里的不安。即使“牛阿姨”的扮演者可能出戏到“傅文佩”,但是她选择以命相逼苦苦求法律作为保护的外衣,还是让人不免湿了眼眶。结尾我相信已经是每一种“暗黑可能”最阳光的处理,以至于跳转到数个采访片段,都让人无法从故事回到现实中。宝贵又值得注意的作品。
7分半吧。东航航班上看的,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来讲,完成度算是相当高的~
很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次超前看片会。首先是梁静茹给我勇气来看这种买房电影!导演处女作,完成度不算很高,像把春晚小品搬到大荧幕,人物很多,但都立不住(尤其是富家女航航,她到底是傻还是精?都没交代)。片名让我以为会很紧张,但剧情很松散,屏幕上几次出现时间都不是倒计时,而是当日的时间。英语片名If you are happy反而更切题。
导演很聪明啊,剧本包含元素很多,虽然不太透彻吧,但浅尝辄止也都懂了。狗血是因为戏剧化的需求暂时算能理解,但情感方面可是真不理解这一番折腾。男主人物设置在善与恶的边缘试探。算是比较真实的代表。
非常惊喜。国内院线难得一见的现实题材,完成度也很高。由购买学区房撕开了社会现实的截面,涉及了职场的混乱、中式教育的弊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编织了层层的困境,人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现实问题奔走、碰撞,不得不怀揣着秘密和谎言。更值得肯定的是,导演有很强的调度意识和执行能力。一场一镜,还能保证表意明晰。手持摄影(人物的焦灼感)、空镜头(对人物的拷问)、构图(几处镜像使用尤其好,男主处于“虚假”的镜像里)。男主的教授身份设定也很讽刺,为了女儿的教育,不断失去教育的资格。一出很不错荒诞现实喜剧。@S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