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tagline中有一句:这是一个优雅与暴力并存的年代。 It was an era of elegance and violence. 这确乎是整部影片的基调,而其中剪辑功不可没,也确乎对得起一个奥斯卡提名。影片中的音乐和暴力场面从未让观众产生分割感,相反歌舞升平生色犬马的俱乐部与黑手交易血腥暴力的场面恰到好处得融合在一起,显得异常流畅与出彩。其中的一些剪辑手法于今天也是运用得相当漂亮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段描述29年大萧条的过场,几组相对或者相反的画面用平面平贴、甚至局部上色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好看而怀旧感顿生,无论从含义表达上还是视觉效果上都可做典范。此外,Dutch被杀和黑人兄弟之一sandman的独舞场面交替穿插,相信也被后来无数类似题材的影片借鉴。而在结尾,舞台上的表演和故事重叠,更产生一种人生如戏的奇妙效果,同时又似乎在一边提醒人们那是一个逝去的年代,一个传奇发生的年代。 的确,影片除了大量表现三零年代的一些文化元素外,也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些悄然的改变,比如种族歧视、比如黑人音乐的盛兴、比如广播的开始流行,甚至是黑帮本身也在经历着朝代更迭,意大利黑手党的时代即将到来⋯⋯
“I am not a dancer. I am a pimp and a thief and a gambler. that's what I do.I don't have no talent to dance.I can't get my foot into cotton club where my people,black people, are the stars.Why? Because I am black. There's only two things I could do in this world. One is to stay black the other is to die. The white men only left me the underworld and that's where I dance.Sandman,where do you dance?”
虽然无法选择黑人的出生,但可以选择精彩的人生。
4 ) AM I BLUE?
虽然经常在母亲的口中听到对《教父》这部电影的挚爱,但是却没有想到我所喜欢的这部《棉花俱乐部》也是科波拉的作品。 最初之所以买了这部影片,完全是冲着影片名称去的,而我想任何一位喜欢早期爵士乐的人都会对这个片名怀有好感。而所幸也透过这部电影喜欢上了《Am I Blue》这首歌,女主角在片中的歌唱场面表现出的随性自然令人难忘。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美国二、三十年代的黑帮故事,不过因为里面的爵士音乐太过精彩,所以已经忘记了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对于这部好几年前看过、现已失落的电影而言,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导演拍摄中的独具匠心,例如开头枪战部分的抖动效果,以及之后在街道上所进行的一个故事连接。理查·基尔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突然看到如此年轻的理查,不过后来我看到的《天堂之日》中的扮相显然比这个还要年轻),不过这里面有很多个人的喜爱成分,至于演技如何则不做评判。 片尾的爵士乐感觉也非常美妙,推荐喜欢爵士以及黑帮题材的观者欣赏。
结尾弱爆。黑帮故事不够好看,是理查·基尔还是尼古拉斯·科波拉差点事?反正我老汤姆、公爵艾老爷还有海因斯不能背锅。除了一时无二的舞蹈和音乐,服装也加分。
和《惊情四百年》同属科波拉经典类型在当时的元素翻新与模板再利用。这部更为厉害的是将好莱坞二三十年代最为盛行的歌舞与黑帮这两个相差千万的类型用双线模式以及技术上声音实验与剪接完美融合。同时指向黑帮片的银幕史与爵士与踢踏的舞台感。匪徒片内惯用的兄弟双人设置——亚伯与该隐被更广泛的应用与全片,不仅两对兄弟,甚至在黑人与白人之间也构成了一种模糊的关系。两相对照产生更强的选择感。歌舞并不完整的表演(结尾处例外)选用以更片段化的随意截取匹配剧情,抓人点落到了爵士乐随性律动本身在黑人生活中的存在。但在整体面貌上看,同样的大气形式化的流畅形式手法没有之后《惊情四百米》的迷人,反而处处有着俗套与落后感,特别是在演员极力显示自己样貌,而非贴近人物的情况下。拍出过《教父》的科波拉拍出这样的电影,更让人不能原谅。
爵士是:奢靡,紫醉金迷,诱人犯罪,威士忌,雪茄,李察基尔。80年代的《棉花俱乐部》,首先导演科波拉全家的作品我都不喜欢,次而又黑帮又歌舞,拍得太乱花渐欲迷人眼,即使找来等待叔穿个西装梳个油光滑亮的背头还是觉得这类型题材很一般,加上我又不是爵士乐的粉丝,so.
本片足以解释科波拉因何从七零年代的璀璨夺目到八零年代的黯然失魂。时代变迁是很重要的背景因素。新保守主义主宰下的美国,极力推崇冒险激进排斥传统怀旧,七零文化主调被迅速边缘,当红大导也无法幸免。片中理查吉尔(意)最终必然与矮子(犹左)和高佬(法)走到一起。这就是个八零失败者联盟!科波拉在通过角色身份设定和阵营组合表达自己对于里根时代不满和警惕;不过,从影片品质的角度,也不能算是很成功。杂糅多重类型,风格难以统合,说是黑帮加歌舞?却没有热情似火的喜闹夸张;说是在谈爱情坚贞?男女主人公的火花也只是星星点点稀稀落落,远不及投射其身的斑驳的黑色光影抢眼吸睛。应该说科波拉并非是一个善于在喜剧与浪漫维度上发挥想象调动情绪的导演。可本片恰恰将其作为风格主攻方向,甚至举杯庆祝“幸福结局”。似乎更像在自曝其短?
真正意义上光影交错和爵士瞬间构成影片中最美的片段,从技术上甚至历史氛围还原角度是成功的,但过于华丽的舞会减弱了相对“新鲜”的黑帮故事吸引力,也粉饰了所包含的帮派冲突、种族歧视的张力,或许只有在当下来看,更显眼在于多年前大胆选择非洲裔作为黑帮创作的中心,有超前的政治正确眼光。
140分钟Encore版。科波拉的禁酒时代黑帮片,但正如片名里的“棉花”所暗示的,种族话题也是影片的重点之一。尽管这个版本将片长扩展到了近两个半小时,仍然有些线索没有补完。谋杀与踢踏舞的交叉剪辑让人梦回「教父」
好好看...或许有点散,但是好经典。舞蹈numbers拍得好看极了,剪辑也好。每个导演都有一个苏梦哈哈~黛安莲恩美得不像真人!理察基佬演戏差点事,跳舞是真不错..【2022年底改了五星,我真的太爱这部了,可能是仅次于现代启示录我第二爱的科波拉😭🙏🏼
剧情略薄弱,作为一部黑帮片感觉歌舞元素太多而有些扰乱叙事。这片的戴安琳恩实在美爆了!居然有年轻的汤姆威兹.....还有演卡格尼的男演员跟本尊蛮像的=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电影在细节上很讲究,需要慢慢看,开始我看的版本不清晰,后来看的清晰,评价完全不同。这是部好片子。
Keep looking over your shoulder and maybe we will see each other again.是为了凯奇下的,说是科波拉的败笔,中文字幕没找到太好的,英文字幕磕磕绊绊的看完了,歌舞表演很好看,女主角的声音很有魅力。
其实这个片让我们爽了一把JAZZ
如今的爵士乐是高雅的象征,全世界的唱片公司都把它归在古典音乐类,但最初的爵士乐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而是经常与罪恶联系在一起。在爵士乐全盛的20世纪20年代,它属于反叛音乐,如同50年代的猫王,60年代的披头士,70-80年代大陆的邓丽君,是教人学坏的音乐,比靡靡之音还罪加三等。科波拉的电影中充斥着种族歧视、黑帮等元素。尤其使几场在音乐中犯罪的戏颇有当初《教父》的味道,就艺术价值上来说,《棉花俱乐部》实属经典。
凌乱, 松散, 果然是部败笔
舊的片子。女主角那模樣很好看,我很喜歡那年代的裝扮。
歌舞的节奏与黑帮类型的交错;种族话题;较少出现的纯真情感和电影元素。
科波拉是有多爱汤姆维茨 里面那个奶油小生什么基 尔的依然被禁着 因为什么角 落
科波拉怎么拍也拍不厌的经典黑帮故事,加上著名棉花俱乐部的歌舞,后半段的故事高潮配合踢踏舞的交叉剪辑实在赞(当然这对于科波拉来说已经是小菜咯)。爵士+蓝调+2、30年代的华服,几位演员年轻靓丽,凯奇粉好厚德感觉!并且很有意思的是听到了前几天看福禄双霸天里面的歌。。
黑帮道义和秩序、黑人奋斗史、欺负的爱情,科波拉拼命塞故事,坦白说,重点不突出,不过时代特色还不错,教父前传?
太多唱歌和跳舞总让人分神,而且也打散叙事节奏。更要命的是,这些歌舞秀还极为费钱,总成本5800万,是同年相同时代背景《美国往事》的两倍,又是钱没花在刀刃上。塞进太多东西,黑帮派别就分意大利、爱尔兰、犹太、黑人,有黑人自然引出种族歧视,然后并列两组爱情,还有演艺界奋斗,想表达的过多。
小白脸奇情史,力气都用在爵士和黑人踢踏上,史诗感不强,黑帮传奇色彩弱。戴安琳恩婴儿肥未退,差点认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