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美国人口数据是从美国人口统计局和劳工部的网页查得。 1900年7621万 1910年9222万 1920年1亿602万 1930年1亿 2320万 1940年1亿3216万 1950年1亿5132万 1960年1亿7932万 美国自立国起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应该很有经验和准确。我们做以下统计和比较就可以得知美国人口在各年份增长的情况: 1900~1910年,增加1601万人; 1910~1920年,增加1380万人; 1920~1930 年,增加1700万人; 1930~1940年,增加 896万人; 1940~1950年,增加1916万人; 1950~1960年,增加2800万人。 我们可以看出,在从1900年~1960年期间,美国平均以 1700万人(每十年)的速度增长,但在1930年~1940年出现了异常情况,人口仅增长了不到900万人,比正常情况减少近1000多万人。 而1930年~1933年美国暴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了遍及全美国的大萧条和普遍的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800万人以上被饿死,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10%。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饿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0余起。 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 全美有330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卖淫。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 40%! 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摘自《富兰克林·罗斯富全传》 美国1930年大萧条至少有 1000万人以上被饿死,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10%。 1932年这年是最黑暗的一年,当年10月,即大选前一个月,纽约市卫生局报告说: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50%的学生营养不良。美国友谊服务委员会的秘书对国会一个委员会说,在俄亥俄、西弗吉尼亚、伊利诺伊、肯塔基和宾夕法尼亚各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总数90%以上,他们的症状是“思睡、发懒、困倦、智力发展受阻”。 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去吃点东西,她回答说:“不行啊,我家是轮流吃饭的,今天该我妹妹吃。”又有一个小男孩让人看他心爱的小兔子,他姐姐悄悄地对来客说:“弟弟以为我们不会把小兔子吃掉的,可是我们今天就要这样做啦。” 一个名叫莉莲·沃尔德的社会工作者感到十分不忍,她问道:“为了让孩子们吃饱,有些家长自己一连饿几个星期,饿得直打哆嗦,骨瘦职柴,你看见了没有?” 有一个有儿女的人满腔怨气地说:“咱们工人再也没有养孩子的权利了。”马萨诸塞州有一个牧师说:“我认得一家人,他们今年只吃小扁豆过活,买不起面包啊。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胡佛总统仍对记者们说:“我们美国根本就没有谁真正挨饿。拿那些流浪汉来说,他们吃的就比过去什么时候都好。纽约有一个流浪汉,一天吃了十顿饭。” 1932年9月号的《财富》杂志说:“应该说至少有7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60%)衣食不周,这才是美国经济状况比较准确的描写。” 胡佛总统在任时根本没有看到人民的痛苦,不过他卸任以后就免不了见识一下了:有一次他在落基山区钓鱼,有个本地人把他领到一间茅屋里,看到一个孩子已经饿死,另外七个也饿得奄奄一息了。 千百万人只因为愿意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 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 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有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埃弗雷特·汤森的66岁的内科医生,他临窗刮脸,往外一看,竟有“三个干瘦憔悴、老态龙钟的妇女”(这是他后来的描述)“趴在几个垃圾桶上从里边掏东西”。 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晚上在纽约街头留神细看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在饭馆附近来回踯躅,把泔水桶的盖子掀开找腐烂的东西吃”。 这样的人他 “早已到处看见,可是后来到了悲惨绝望的1932年,人数更是与日俱增了”。
7分钟的虚转实奔跑景前过车镜头,鲜如逸品。 最珍贵的那颗弹球,不能给-弟弟要被送走-在上车的那一刻,犹豫再三还是把珍贵之物给了。 “真或假”游戏,开头说“真或假”,然后讲后面的东西。 打弹珠的配乐加速快剪。 这是索德伯格最想拍的片子,大抵只有无聊的人才会说无聊,复原或试图复原一个时代节点的局部或全貌的片子,如何了无生趣? 电梯里,开电梯的女孩出现在景前,坐电梯的亚伦在景后,女孩提出问题,亚伦回答 当这一场景出现两次的时候,一种密闭空间callback即视感呼之而出。 黑人女孩总是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口香糖。 黑人女孩问【我以为你已经有一只了。】 随后邻居也问【我以为你已经有一只了。】 套层callback。 “你非得把这个丑东西戴头上麽” “妈妈,这是帽子,就是用来,戴头上的。” 需要咬住木棍才能被治愈的羊角风女孩儿,请她吃热狗那段满满的情欲,拍得真好。 门框最上方的偷窥。 用卖掉金丝雀的钱为生病的邻居买下小猫咪。 年少的时候,她的生命里便出现了唯唯诺诺和重拳出击的两种女孩,虽然经济不景气,但都对他好。 孤独的纯配乐毕业典礼,只有门口吹口哨的大哥哥,声音惊动了在场所有的人,然而,他们的震惊是无声的,光彩夺目的索德伯格。 放下餐盘,转头去跳舞,餐盘的特写,饿坏的手还是从中拿走了一颗草莓,颇具想法的索德伯格。 撒下不同的谎,被人戳穿,然后以讹传讹。 美版《无人知晓》 门缝下流出的,起初是水,尔后是红色液体。 邻居朋友被抓,邻居老人自杀。 用杂志上剪下来的黄油擦了剪下来的肉然后用刀切开纸片进食。 影像开始模糊,一个孩子的世界就这样逐步崩塌,乃至粉碎。
孩子的故事,平实中凸显出跌宕的人生,尽管只有一小段。导演的视角很独特,虽然貌似简单但是温情没有缺席。孩子的故事,平实中凸显出跌宕的人生,尽管只有一小段。导演的视角很独特,虽然貌似简单但是温情没有缺席。孩子的故事,平实中凸显出跌宕的人生,尽管只有一小段。导演的视角很独特,虽然貌似简单但是温情没有缺席。孩子的故事,平实中凸显出跌宕的人生,尽管只有一小段。导演的视角很独特,虽然貌似简单但是温情没有缺席。
史蒂文·索德伯格相当早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他还才气横溢。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众生相,把这部电影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放在一起看的话,倒是有几分前后呼应的关系。剧情上不免让人想起《无人知晓》,都是机敏而又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小男孩独自求生的故事。当然,《山丘之王》的故事基调要温暖轻松得多,连摄影基调都是复古中泛着暖意,但又总有几处看似闲笔的刻画能一下子戳中你的心(例如小男主在电车上看到画家邻居极尽落魄的一段)。
因为故事根据美国作家的童年回忆录改编,缺乏一个主要的戏剧冲突贯穿始终,整体节奏有些散漫,但小男孩充满灵气的表演和神采满溢的眼神足以抓住观众的心,更别提嫩得出水的Adrien Brody出现的每一帧都能让我尖叫!摄影构图、布光和美术都非常值得称道,能明显感觉到导演对空间感的精准把握,很多场景的设计都如一幅现实主义画作,对画面线条的强调更是能让强迫症心生愉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山丘之王》尤其注重表现人物脸上满是汗意的模样,可以说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那种让人烦躁窒息的时代氛围。
不过《山丘之王》类似于《无人知晓》,到底是一个展现小男孩内心故事多于社会探讨的电影,最后突兀得如梦一般的HE更是大大削弱了现实观照的力度(这结局说是小男孩的幻想还比较有说服力)。
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测试
BRODY居然还有这个时候!隔壁房英俊撒脱到极致的偶像级大哥哥。
小孩视角看待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社会形态。索德伯格选择题材的确很冷门,幽默、童真、谐趣,正好跟冷峻的时代背景形成强烈反差,反而更能体现出身处一个孩子身处水深火热之时的成长与成熟。结尾有些歌颂味了,当年的杰西还很萌,阿迪里安·布罗迪青涩亮相。
孩童眼里的美国大萧条,在谎言中倔强成长,生活再辛苦也带着一种暖色调。 90年代的索德伯格真是才华喷薄啊,各种题材驾驭得得心应手。今年第一部让我专心看进去的电影~~~
儿童视角的经济大萧条,众生相非刻画到位;好一个机灵可爱的少年,小小年纪便要面对生活的重担,生活中有些必要的谎言还是需要的,假如处处都是真相,未免太绝望;青葱AB太帅;光线舒服,配乐好听;光明结尾是否真实?
饿莩遍野同甘苦,烛燃缘尽惜别离。时代阴晴莫知命,半生半世幻梦里。经历过今年4/5月的上海人最能理解本片。曲终如此美好,似梦非梦寥寥。
索德伯格最催眠的一部电影,小正太演技倒是不错
虽然结局不很满意,后半段过于压抑。但是杰西精彩的表演压过一切,这个怀旧的、童年的、又有点小辛酸的故事实在有点被忽视了。
索德伯格真是什么片都能玩转的开啊,看似简单日常的故事在平淡无奇中缓慢展开,随性截取小男孩的生活片段,学校与酒店两点一线的单调剧情却将30年代美国大萧条景象跃然于纸上,孩童视角提供了一种新鲜且相对纯净不惨杂质的角度来审视这段黑暗岁月。这个时候的布洛迪实在太嫩了,小男主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个失去了家庭依靠的贫困少年跟饥饿、缺乏监护人的情境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被一步步逼到失去跟社区中唯一支持他的几位朋友的联系。背景是大萧条,因此这不仅是一种成长小说式的如何应对困境的故事,也涉及人、青少年如何在极端情境下不断演化,探索适应于自身状况的道德、生存方式等。索德伯格刻画了实业、同龄歧视、自杀等尖锐问题,但是故事的内核始终是坚韧而充满向上性的,这不仅体现于结尾的大团圆结局(像一个好莱坞式的梦),而且似乎前面的描述决定了故事必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它仍然建立在美国梦的基础上(关于勤勉、工作、友善等的训诫),只是故事的讲述时段恰恰是美国梦的低谷时期。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19世纪现实主义典型的故事,或一个狄更斯式的故事。
A coming-of-age story at a difficult time. Great directing, cinematography, great acting. but not my type. I still prefer Rushmore
其实我就一直弄不懂索德伯格的独立电影是个什么意思,好比是建国大业非要转到地下拍。此外,我不认为残酷的揭露人生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因为就算发现了真像,你也不会即刻自杀,怎样好好的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欣赏此片达观的人生态度
可爱到不行的杰西还有白嫩不囧的帅安迪,任时光匆匆青春流逝啊
父母不在、独自谋生的孩童生活,比二战背景的《乔乔兔》看起来还要残忍得多,纤细敏感的儿童视角,永远能打动人
属于九十年代情怀的电影,贫穷的生活反而诞生敏锐的心灵与艺术的氛围,在日常点滴中大多数人类如此成长,并渐渐消失。
还是果看有感觉,最后还是有个美好的结局啊~
见面不如闻名的名导早期作品。以小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属性,影片的暖温色调、轻快配乐以及浅淡幽默倒也基本贴切,只是如果告诉你说这是美国二十年代大萧条时期劳动工薪的生存状态?违和感顿生。“你可以教一只狗用两条腿走路,但这不会改变它是条狗的事实。”尤显用力过度。
没想到是索德伯格拍的,比我预想得好很多,本来只是想补Andrien Brody的片来着,他在这里面还有点圆圆的呢~真是看到后面越来越心酸,越穷的人要承受越来越多的苦,Aaron身边的人以各种方式一个个离开,好在最绝望的时候,弟弟回来了,开门那一刻真是仿佛天使降临一般。值得一看。
“我有个朋友曾说过,你可以教一只狗用两条腿走路,但这不会改变它是条狗的事实。”
被Jesse Bradford萌哭了。 StevenSoderbergh 多拍些这样的片吧
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生活愈来愈无奈,结局突兀的反转,让人觉得最后弟弟以及父母的回归,只不过是小孩子极度饥饿时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