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
摄影:黄绍芬
剪辑:傅继秋
失足丈夫浪子回头的全过程。当然不是胜在故事梗概,吸引我一动不动看完的是对细节的绝对拿捏。
美感。少奶奶给老太太拜寿时姿态既日常、端庄又风情万种,民国上海太太的美感完全被演绎出来。对上尊敬做小伏低,被问到打赏数目也会先让老太太拿主意;对下周旋体恤,贴补佣人工资;家教好格局大,锦上添花的聪明和世俗智慧,完美太太。虽然讲普通话,但还是完全演绎出了上海家庭的情调和本色,前半段的礼节应对、人物交往都有种旧版红楼梦的感觉,后半段引入很多现代冲突,撩起华丽丽的长袍看到四散奔逃的虱子们。还有,妹妹的帽子着装、电话、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传统观念,大概也是上海近代西化的表征之一,张爱玲写得上海器物、人物、事物完全可以看做现代化的旁证史料。
呼应和伏笔。太太刚和弟弟谈银行工作不好,丈夫这边就来岳父家筹款子了;老太太和拆白党两帮性格阶层迥异的人都说喜欢看苦戏;别针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观众就会预感要出轨的;不过重复太多次的巧合就让人有点怀疑了。
报纸评论电影 电影评论报纸 电影里的报纸 报纸里的电影
神经喜剧。从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挖掘艺术、美感和黑色幽默。少奶奶父亲的形象和肢体喜剧效果拉满:认钱不认人,“小公馆”本性不改,出场时的阴阳怪气,堆叠起来让人尽管是在他犯错时也不会嫌恶而是默会一笑;很本土,在这里看父亲的势力和父亲旧习性不改的时候,和读《厌女》里父亲的女儿章节是完全不同的情感。瘫坐的姿势让我一度怀疑这位是葛优老师的喜剧启蒙吗?妻子每次说完“不扯谎”之后立刻扯谎,前期观众会莞尔一笑,后期估计只会是心酸了。
少奶奶的佛系资本家父亲和天真乐观弟弟(或许她弟弟是全片唯一最正常的正常青年? 青年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的勇敢,和远大前程,这句话在弟弟身上完全应验。
神不知鬼不觉的转场。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的,被弹幕称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是镜头转场:远贸有限公司牌子的流畅过渡简单四个镜头反映公司筹备全过程,与老丈人的“设几个部门、招多少职员”正好呼应。另一处是少奶奶从“小公馆”出来,关上门打开门直接一个镜头转到家里,镜头语言背后的悲凉婚姻哲学还有女主人的困境尽显无遗,让人想到内容上娄烨在《浮城谜事》里的处理:妻子和第三者同时对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回家啦”“爸爸来接你回家啦”,镜头丝滑,镜头语言背后泪目。
太太一家人等丈夫回来 太太帮忙打圆场 替他维护面子
影片主旨。看到中途一度以为是中国早期的女性意识启蒙,但结尾因为丈夫的诚恳又回心转意,可见并没有向旧生活方式和观念开战,而是像吵架和好,或许并没有太大的想讲女性意识的野心,而是记录日常饮食男女家庭伦理喜剧片。不过或许也是因此而没有拔得过高落入说教悬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只能说?现在很多试图揭示中产阶级心理的片子可以借鉴当年的文华公司,而不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辙南辕》。私以为坚定离婚到不离婚的处理有三种可能:其一是在买胸针的时候说“不如买无线电”,太太应该是很注重精神层面的人,高于物质层面,最后为一线希望的爱放弃离婚有迹可循。相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看到了婚姻裂缝决定出走,上海太太的选择会让人觉得“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她是真正坚强的女人,遇到千丝万缕的家庭关系,心细如发,妥帖处理;面对针对丈夫的敲诈,睿智斡旋,处变不惊,干脆利落,一劳永逸;但是面对“男人的悔悟”,反而主动步入谜局;就像张爱玲用这部剧本的收入接济胡兰成。其二是,这部电影要迎合彼时大多数市场观众的心态,不能完全流失掉男性观众,所以选择了相对缓和温情的结局,上映引发海内报纸530余篇铺天盖地的宣传评价报道,据传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我不意外,实至名归。其三,或许离婚也只是这位太太顾全大局、迫使丈夫彻底改头换面的策略和智慧,像前面一样曲线救国提自己的需求,目标实现,就没必要再离婚。旧上海勇立现代化潮头,但并不是革命的现代化,而是实利的现代化和商品化。
时代重现。“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到1930年代的革命文学,到抗战时期的救亡文学,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的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柯灵)。孤岛时期,中产阶级电影先河,不攻讦主流证据,扎根生活和道德,通俗喜剧背后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夫妻地位的探索。这让我想到《南海十三郎》中主流价值与革命影视VS娱乐化电影的争论;革命价值观教育电影痛斥“你用肉弹色诱三军,叫他们怎么去打日本鬼子?扰乱军心,荼毒生灵……兵荒马乱,不想发财。”;“娱乐戏”反驳“你每部戏都叫人家忠君守节,中国已经没有皇帝了,你的思想太陈旧了,老弟,收山吧,你那套不吃香了。”;主流继续痛斥“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孤岛时期的上海编剧,大概也在探索不同于革命正剧的另一条路子,虽然后期一段时间内不被提倡。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太太万岁》不是被构想出来的,很多细节和现实设置都是独特文化现象的再发现。首先是令人咬牙切齿的拆白党,依靠色相,专攻富家子弟,情利双手,而被吸血的人“家破人亡”,活脱脱上海的名利场。由富裕之家嫁入中产的女儿,有金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金条帮助,物质、财富、标签都是门票。旧上海的故事已经远去,但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世情却脱胎重生,循环往复。接下来是通货膨胀,二万零花钱,敲诈二万万分手费,现在要怎么多估计会被调侃“你要是的GMD的金圆券吧”。
PS.观影小Tips:B站出了着色版,整体观感和美感不如黑白电影,但两版对比,着色版能看到很多细节,比如少奶奶拜寿时,佣人手上拿的芍药花,细节更丰富,可以用来作二刷。
说不尽的张爱玲,道不完的张爱玲,现在如果再来讨论张爱玲在身世、小说方面的传奇,这似乎已经属于一种老生常谈。正是这种风靡世人的张氏气质与文采,使得张爱玲也频频成为电影中的主角。无论是以张爱玲原型为主角的三毛编剧、严浩导演的《滚滚红尘》,还是更多以张爱玲的小说所改编的电影,比如许鞍华导演的《倾城之恋》,《半生缘》、关锦鹏导演的《红玫瑰白玫瑰》。从80年代初到现在的21世纪,张氏小说那种唯美、独立风尘临水照花的女性形象和独特海派风味的故事情节从来没被电影界冷落过。当我们沉醉在这些电影作品中时,却经常忘却了张爱玲曾编写过的《太太万岁》。
作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小说作者,张爱玲还曾是一位狂热的电影爱好者,据她的弟弟张子静回忆,张爱玲年轻时的喜好也是看电影,在家特别爱“看英文的电影杂志”,而“出门就是看电影”。还回忆说“有一年她和我还有许多亲戚一起到杭州去游玩,她忽然看到上海的报上刊登着电影《风》的广告,就马上要回来看,谁劝她也不听,最后只好由我陪她乘火车回上海。我们一下火车就直奔电影院,一连看了两场,她才尽兴回家,我弄得头疼如裂,而她很满意的说:‘幸亏赶回来看了,要不然我不知道要怎样难过呢!’”。正是有当时这样的对电影的热爱,让电影的经验和学识沉淀在作者的心灵深处,才使后来的创作有了厚积薄发的可能。
1947年的上海电影界左翼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当时社会历史的现状和受到苏俄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的作家参与了对“底层小人物”的描写中去,从‘民族魂’鲁迅先生到一般的文学青年。带有进步思想的左翼作家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上表达了自己的“哀其不幸”,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这些民众在强大黑暗的社会面前的“怒其不争”。出身在‘三不管地带’上海租界内的张爱玲,却避开了拥有革命情怀的抗战文学和鸳鸯蝴蝶的闲适文学,在沦陷的洋场里将目光和笔触投在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上。她的作品始终把自己时代已经发生而将要发生的“破坏”作为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使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嘲弄的欲求。
《太太万岁》中的陈思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出身小康,嫁给了一位不怎么有出息却还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丈夫。“在家里上有老(婆婆),下有小(小姑),然而她还是得似一个安于寂寞的人。没有可交谈的人,而她也不见得有什么好朋友。不大出去,但是出去的时候也很像样;穿上“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红地笑着,替丈夫吹嘘,替娘家人撑场面,替不及格的小孩遮盖……”思珍就是这样的一位普通太太,一条上海弄堂里就有好几个她。她唯一的自我愿望就是能有一台无线电,她的原则就是“一切为丈夫服务”,在生活常常不惜欺骗婆婆和自己的老父,而让丈夫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终当一切都朝着陈思珍的预想目标进发时,她的感情生活却慢慢偏离了轨道。
当一切成为过去,夫妻俩重回一个家,无论这是属于浮华还是升华,背后都充满了苍凉。太太陈思珍为了一个并不见得爱她的丈夫,处处和身旁的人周旋。一切为了丈夫,丈夫却轻易的就出了轨;一心伺候婆婆,得到的却是婆婆经常的不理解和奚落;心中有娘家,却还要回去欺骗老父。在这两个家庭里,最忙的就是她,最不讨好的也是她。出门时光鲜的衣着和墨镜都只是一个虚表的门面,深夜疲倦的等待丈夫归来的陈思珍才是她真实的体现,浑身透露着疲倦和不堪。即使是最后看似“快乐的结局”,也那么的牵强,丈夫的回心转意的原因可不是因为浪漫爱情的缘故,而是最终发现了太太在生活中原来是一个如此能干的智多星,能解决他所解决不了而又必须解决的事情。
这就是张爱玲在乱世中所触摸到了小人物——上海太太,正如编剧所说她们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这就是中国广大普通女性婚后的生活,看似美满而成功的生活,但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苍凉感,还只有二口之家却已经要丢失了自己,成为联系着家庭成员和家庭与社会之间脆弱的符码。
同样,1947年张爱玲人生中特殊的一年,当年6月9日,上海的遭到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就在这一天,张爱玲提笔给自己的丈夫胡兰成写了一封决绝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
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小吉”,小劫,劫难之隐语。),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信还附送了30万元钱,那是她编写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的稿费。
我们并不难想象暴雨中张爱玲提笔时是如何的决绝,正如同电影中陈思珍对深夜归来的丈夫谈离婚事项时说:这种事情不是一下子能决定的,但是决定了我也不会再改变了。只是不同的是,陈思珍最后重新回到了婆家,张爱玲却没有回头。
还记得第一次与这部电影相遇是无聊换台换到央视电影频道,看了几分钟,虽然是黑白片,但感觉对白很现代,还以为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后来有事就再没看下去,只是记住了片名--太太万岁。再后来在网上查资料,居然查到是这部片的编剧是张爱玲,而电影是47年出品的早期中国电影,很是惊讶,原来当真有过那么一个大上海的摩登时代。
再后来又错过好几次央视的重播,最近才终于在新华书店找到一套VCD把它看完。其实这部太太万岁故事情节很简单,让人佩服的是里面的对白与演员的演技,把平凡人的柴米油监七情六欲演绎的非常自然又不失精致。想来当时中国电影的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如果顺其自然发展,说不定上海可以取代好莱坞成为商业片的代名字了。再想想现在的中国电影,连故事都说不圆,是不是应该汗颜?
(原来找不到这部片子,发在香港60年代拍的另外一部太太万岁下面了,现在移过来再发一次。原来的评论地址: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00934/)
男主角是真帅啊,帅到发光。这位太太也是真有智慧!
第一遍看觉得挺好。这次又看,不由得为这对夫妻将来的前途感到担忧。物价飞涨,男的心思也不怎么样,还乱抱怨。关键是破产了,家里又穷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办公司发家也太快了吧,哈哈哈,有点生硬。石挥真有意思,扮演老头就像老头。张妈真的又丰腴又细嫩,婆婆坏坏的,每个人的台词都是娓娓道来。要说眯眯眼辱华,那这电影里的几个交际花看来都辱华了呢。最后再花痴一下,男主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没法比喻了!
对白就像说相声一样 猥琐的男主和靠说谎持家的女主与大仙一样的土财主爸爸与专爱看苦戏的老妈还有我的人生比苦戏还苦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咪咪小姐
好看。大上海,拆白党,饮食男女,用不动声色的局部大特写接景、转场,暗示人物心理,有妙趣。摩登城市气息中产阶级生活,年轻人光鲜时尚打扮,不用装,都是骨子里浸染,要是中国电影没断层,这股灵气一直沿袭下来,现在演艺圈就不会有那么多穿着世界名牌却一身渣土、地沟味的男女屌丝了。
这破镜重圆,看在眼里,终归有些不是滋味。
最近接连看华语老片,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我们现在从文学到电影,都失去了讲述日常的能力。但讲述日常,我们曾是世界翘楚。
主演气质有点像原节子,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有点像日本早期家庭片。因为年代的原因,台词的喜剧效果反而增强了……在这个国家,太多的东西都中断太多年了。
编剧张爱玲,所以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虽然是喜剧剧本,有一些台词还是有张爱玲小说里那种感情的痕迹。太太要离婚的时候,说的那句“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了”。一下子就想起了《半生缘》里那句“我们回不去了”。╮(╯▽╰)╭
我们夫妇之间里的女革命在这里还是个瘦弱又圆滑的太太。很有趣的爱情小品,女人与家庭,石挥的怪岳父
7/10。桑弧这剧可以说是模仿刘别谦擅长表现的金钱与爱情的问题:失去经济地位的丈夫连买来的情妇都无力掌控,只能利用妻子的情分摆平外遇。收音机和别针的轮换、绢扇的掩面、电影票根的谎言和报纸噩耗的虚假担忧,道具都用于揭示心理和炮制笑料,如上小公馆教训女婿的岳父同样掉入桃色陷阱后换上夸张的西服,或妻子向女佣谎称口红印的手绢属于自己后拿着抹泪,笑着笑着就让观众哭了。擦红药水的细节象征妻子之贴心,使离婚之即丈夫心回意转。桑弧对刘别谦“门“的元素也运用纯熟,表现在丈夫用手表找流氓换回别针,只从门外听见耳光声来渲染情境。依靠动作(女佣摔碗、老母争吵、丈夫抱怨、电话讨钱、弟妹私奔)加速节奏,引发冲突的法子是俗套的情节剧打闹,比较失败。利用情妇“有喜“谎称接走她一段最别开生面:善意的谎言才是解决婚姻危机的大智慧。
如此一出轻喜剧,张爱玲深知市井的喜乐及妇人的“聪明”……
靠谎言周旋的模范太太 可是张爱玲自己写的剧本怎么从小说里的摩登市井味儿变成了老娘舅味儿…
情感入世,外观时尚,几个大特写很棒。汪漪最美,蒋天流揣摩得最好,上官云珠的角色最好玩,至于那个完全就是狐狸长相的……实在无语了。男一号很猥琐,石挥以“太超过”的方式在演绎配角……
太太做到这种份上就算是功德圆满.
张爱玲编剧的都市爱情剧。剧情并不复杂,也带些造作的成分。结尾还是大团圆。主角是蒋天流演的媳妇,以说谎的方式维系家庭关系,倒也是苦情。石挥的配角把戏都抢了。看民国老电影无法不想这些演员今后的命运:石挥、上官云珠自杀,蒋天流演女革命,早早息影,活到了91岁。唉。三星半
40年代还有这样的中国电影,有种泪奔的感觉。张爱玲的这悲喜剧剧本简直是神了!各种元素真是把骨子里守旧外表现代的40年代的中国发掘透了,我津门石挥的演技有种能说话的巴斯特基顿的感觉,忧郁呆滞的眼神中藏着各种蔫坏损。
男人大概都想要这样的太太,无论怎么背叛,哄一哄,还是能乖乖回来。
六十年前在中国怎么做女人,现在还是怎么做女人。
嬉笑怒骂市井大戏,男女皆是犯贱脾气。沾花惹草风流成性,强颜欢笑苦楚难尽。亲家对喷甚是有趣,咪咪勾魂风骚演技。若论演员石挥给力,若论角色太太不易。胸针挽爱仍存情意,痛并快乐生活继续。
好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挑一句:石挥简直太神了
张爱玲编剧,这应该是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了,摩登天然的小资格调,精致且斤斤计较,但实则关系的还是人情,颇有温度的。恰如片里的这位太太,里外周璇,八面玲珑,上的了厅堂受得了委屈,精明能干顾全大局,实在比电影里的男人强一万倍!真是太太万岁!得妻如此夫复何求!石挥这角色这演绎真是滑稽十足。8.2
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完全应景啊,对家庭关系的处理、人性弱点的披露,都那么一针见血,张爱玲调侃不忘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