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我是一直笑着看下去的,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一个是李小美为了躲避和老妈的视频,假装信号不好而黑屏,实则是用手捂住前置摄像头,简直和我为了挂掉老妈的视频,一动不动假装卡住的小伎俩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去北京治病,实则为了纠正小美在恋爱上错误的季佩珍,吐槽着小美打扫的看起来干净的屋子其实衣服乱八七糟的塞满了一柜子是“猫盖屎”的时候,我笑着感慨电影的真实。 但是渐渐的剧情就开始催泪。因为我妈就坐在旁边,我一直在她面前装出的都是一副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模样,所以电影后半段都是掐着胳膊看完的。但是小美因为妈妈独自去找了郑毅而生气的时候,徐帆那句“可是妈妈,等不了了”让我瞬间泪崩。其实从外公的离世开始,妈妈和我说的那句“我再也没有爸爸了”,我就特别害怕自己爱的人离我而去,也常常会因为一些文章而泪目。特别是慢慢的长大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父母已经老了。我妈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打我骂我,而是什么事都会选择最委婉的方式说。 就像电影中一直任性的李小美问的那句“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怎么办呀”是啊,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妈妈也都一直是我的避风港,以后如果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我从来不敢想象,一直拿着我还小妈妈还不老来糊弄自己。可是我也知道自己也不小了,而爸爸妈妈也是一年比一年老,但自己每次任性妄为的时候,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些。 当然全剧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剧中的妈妈因为怀孕而放弃了去南极科考队的机会,徐帆的那句“但是你不一样,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直击泪点。亦如《你好,李焕英》里面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一样,妈妈的爱总是毫无保留,我也总是会不理解厌烦抵触,但好在我还有机会去珍惜这——关于我妈的一切。
如果按照专业标准写影评,我可能最多会给到3颗星。
但是这部电影赚走了我很多的眼泪。
因为情感的渲泄,感情有了代入,于是你会忽略一些剧作和表演方面的缺陷。
妈妈给女儿 出头的时候,我没有时间了的时候,戴上假发的时候。。。
这个妈妈很中国式。以至于很像我们每个人的妈妈。
开篇很阿甘。电影里能看到许多其他影片的影子。
其实我看之前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甚至是带着完成任务的被动观看。
因为期待不高,所以给予我的情感触动对我来说还是意外的。
我觉得故事最大的不足之处呢,主角过于圣母了,全是付出和爱,帮助了身边的所有人,几乎没有缺点。她去世了,所有人都因为她改变了。好似英雄。
也许妈妈在人的眼中就是这样吧。也属于电影的理想化。
不想挑剔过多,因为感谢它带给我的情感共鸣。
我爸爸家那边,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我妈生下我发现是个女孩的时候,我爸很失望,都不愿意抱我,甚至想和隔壁床生了双胞胎男孩的家庭半开玩笑地讨论,能不能换个男孩过来。我妈生气的把热水瓶给砸了,哭着说,我的女儿你不要我要。
我爸单位组织春游,我想跟他一起去,他兴冲冲地把我带上车之后,领队告诉他不能带家属来,我满腔的欢喜瞬间破裂,哭着自己回了家,我妈看我哭着鼻子回来了问我怎么了,我说人家不让带小孩去,但是我看到车上有小朋友的啊。呜哇哇哇哇~
我妈一听,提着扫把就冲去我爸单位拦住了大巴车,把我爸揪了出来,「凭什么别人家的女儿能带上车,我家的女儿不给上车。」
后来的结果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我妈的彪悍从此在院里闻名遐迩,谁也不敢惹。
这一幕多么像电影里,目睹了女儿作为新人备受欺负时,站起来掷地有声地质问在场每一个欺负小美的人的发文时的季佩珍一样,当女儿受了委屈,妈妈永远是那个战斗的老母鸡,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去呵护你的人。妈妈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后来我念高中的时候,分去了文科班,但是我最喜欢的数学老师主管理科班,从此我的数学课就听不进去了,成绩一落千丈,我妈在数学老师办公室门口站了三个小时,求他给我开小灶补补课,后来我勉勉强强补了上来,很多年后回到高中我数学老师还记得执着的我妈。
但,我痛恨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我妈对我的人生规划指手画脚,她希望我留在她身边,随便找个工作嫁个人就够了,我不想听。我使劲浑身解数逃离她,逃去北京,一年都不回一次家,我问她,为什么我拼命想要飞上天,但是却是你要不停试图折断我的翅膀。
爆发了数年的争执之后,终于在我病倒我妈来照顾我时达成了和解,那么热的天,她从南京背了4支冷冻野生鸽子来,我嘟囔道上海又不是买不到鸽子,她咧着嘴不好意思地说,你们上海太复杂了,找不到对的买菜的地方,又贵又不好,妈妈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不适应。
她跟不上我的步伐,只能用那么原始和笨拙的办法去表达,我终于也不再排斥和厌恶她,和她进行了漫长的谈心,谈这些年疏远和冷落她背后的原因,谈我吃过的苦,谈我的压力和我想要去的未来,我妈说,你想要的爱,这么高级,这么前卫,妈妈小时候也没被人这样爱过,不知道还可以这样爱孩子。
我想起了「请回答1988」里著名的一句台词,「德善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为人父母,确实没有一场考试,妈妈也是出于本能当妈妈,她的唠叨,她的控制,她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的本能,有些做对了,有些做错了,但是妈妈就是妈妈,也许长大了坚强了的我们,应该是自己学会去与矛盾和分歧共存,去理解和包容,并给予妈妈的回馈的时候了。
当电影里季佩珍和女儿在隧道里迷路,李小美蹲在地上哭着说「我根本就是一个碎催,我配不上你吹的牛逼,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根本不是来追求梦想的,我只是为了逃避你!」的时候,我哭的泪如雨下,这样的冲突的台词,好真实,它是好多好多北漂沪漂的心声,我们在这样高压的城市里面对喘不过气的工作,还要不停保持坚强和鸡血,真的非常疲惫,妈妈们不一定理解,他们不一定能感同身受,但我们也应该理解她们的不理解,我们也可以去感受到那些唠叨和关心背后纯粹的爱,那是我们可以一路打拼的能量供给,是强大的后备力量,是我们累了可以回头栖息的港湾,谁都可能会不喜欢你,但是妈妈永远最喜欢你。
「关于我妈的一切」看似时间很长,足足两个小时,但是看完才发现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深意。电影前半段展示了一个忙忙碌碌的妈妈,身兼妻子,媳妇,妈妈,老师,她充满活力,也浑身烦恼,思念的女儿一回家,她就开始张罗着相亲,向所有亲朋好友炫耀女儿的钢琴,没有边界感地无限入侵女儿的隐私,这些优点和缺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同款妈妈」。但是导演和编剧没有刻意把这些特质做的很做作,而是用温柔的镜头平淡的展现我们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让感动和反思不知不觉中浸入到我们的内心。在习惯了商业片的刻意渲染之后,对于这种真诚的呈现方式,我觉得十分难得。
影院里四周一直环绕着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到了后半段我的眼泪几乎是像拧开了的水龙头一般止不住,很久没有在电影院有过这样的体验了,虽然很好哭但却像是在忙碌的工作生活里得到了一次发泄的机会,而且看完之后真的愈发地想家。
只要妈妈在,无论我多大,在妈妈面前永远都还是小孩。
整部电影质感细腻真实,情节和对话都非常有代入感,徐帆的演技也再一次证明了有些深刻的角色,一定需要岁月和经历的沉淀才能表达出来。镜头最后一幕,徐帆对着镜头说,选择为每一个人而活,是她自己的选择,但是对于女儿不一样,妈妈希望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一刻的眼神,是妈妈的眼神,那里藏着光。直到散场后许久,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温暖许久。
谢谢这部电影,替我们和父母互相表达了平时羞于去谈及的话题和感情。
珍惜眼前人,珍惜我们爱的人。
片尾的音乐声响起,无数平凡人的母亲和童年的自己的旧照片浮现,观众们久久不愿起身,耐心的看完,像看完自己的前半生一般,被奉为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的名言「to tell the truth」,这部电影就是对这句话完美的演绎。
我这个人喜欢挖电影里小细节。有时候那些小小的火花,让你觉得既平凡又……扎心的美好。
虽然说小说主角是一位母亲,又是亲情主题电影,我原以为我会哭的死去活来的。但其实是是因为感动在哭,并不丧气,倒是有种哭到爽的感觉。
整个电影看下来,我觉得这个电影以有点近似于日本轻小说的风格,在不好的现实环境中,却充满着具有生命力的美。
并没有家庭关系如何拧巴啦,母亲如何为了家人操碎了心啊,那些类似作文中心思想一类的东西,都没有特意去强调,而是站在女儿的角度讲述一位了不起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刚好是我妈,我在慢慢了解了我妈后,为她是我妈而自豪!
而且就是那些特别小、特别碎的平凡的事儿,平凡到几乎屡次出现在看电影的你、我、他家里的小碎事儿,却能让人感到喜悦、美好或者……扎心。
非常喜欢片尾,老爸老妈相互依偎边看海边对话的那一小段:
妈:以后,你会想我吗?
爸:会。
妈:什么时候啊?
爸:出门的时候,回家开灯的时候,吃到难吃的饭菜的时候,吃到好吃的饭菜的时候,醉酒的时候,看到别人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中秋节的时候……
其实老爸说出的每一个时间点,都是老妈日常。
每一个具体的场景都是茶米油盐、家常便饭。但都蕴含着老妈生命的轨迹。
但其实老妈的人生并不仅仅是这100平方米的公寓的一家老小。
开篇的气球、最后一节课的陈述、电视里的南极科考、病房里的企鹅介绍等等细节讲述着老妈内心的青春与理想。
一直到最后,母女一起去了气象工作站,才把老妈生命中青春的那片拼图拾起,轻轻的按在了整个老妈人生轨迹中。拼成了完整的老妈形象。
片尾有个彩蛋,就是母女的一段对话,女儿问母亲后不后悔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母亲的回答是:这是我的选择!
季佩珍是一个真心懂得生活中的美好的女人。
就比如这一秒,她抬起头认真享受温暖的阳光而忘记了身后的巴士。
一家三口抱在一起说着旅行、说着阳光、说着天台的风景的时候,有一种“我不期待你出人头地,我只希望大家在一起都好好的,开开心心的就知足”的平凡的幸福。
透着这种气息的小细节还有最后春节那段,姐弟你一口我一口的一幕。不求别的,就是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吃顿饭,就是最好最开心的事儿。
平凡的有点过份,却也是最大的奢望。
其中最打动人的当然是母女的情谊,有两段戏让我尤为记忆深刻。
一个是老妈不顾火车站大庭广众突然撩起女儿的头发,说她头发挡眼睛!我估计这个是天下所有妈妈的“特权”吧!女儿们的发型永远都是妈妈可以随便成立的,从小就这样!妈妈们有特权可以随时伸出双手整理女儿的头发……而对女儿们来说,估计所有女儿的成长中都有这种苦恼“我妈突然伸手弄我头发”“我妈什么都不懂,一点都不知道我是故意用头发挡住脸的!”“大庭广众之下给我梳头,真丢人”……这一类的吧!
是的,天下所有的母女估计都在头发上有过或多或少的小矛盾。看似是小矛盾却相当真实的表现出两代人的代沟,审美观点的代沟、对人格尊重的代沟……各种各样的代沟!
第二段是老妈去综艺现场那段。
“那位姑娘,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句话说的真的很理直气壮却神采奕奕,而且台下的老妈说这段的时候,还带着在讲带上教课的那种教师特有的气质和底蕴。
退场时台下观众还自发给予了掌声!
可见这位老妈并不是只懂得相夫教子、在家庭中淹没自己的角色,她拥有被人仰视和鼓掌的气质,并且关键时刻给予自己的女儿最大的鼓励的同时,点醒女儿。
最后导演恶狠狠的问着“这老太太哪儿来的啊?!”的时候,女儿那句:“谁说她老了!”是女儿发自内心的对老妈的认同与自豪!
女儿和母亲的“过招”是最多的!估计要细细数起来,说到能说一卡车。其实我估计每一个作为女儿的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能产生共鸣的点吧!就是那种星星点点的小火花,一点一点地点亮心里的某片区域的感觉。
“总之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却有很平凡很普通。她有梦想也有选择。有气质也爱操心。为了自己的家人可以站在最前方说领导、骂导演,却也会因为一缕温暖的阳光就高兴到发呆。而且这个了不起的人啊,就是我妈!我很自豪她是我妈,我也很感谢她是我妈!”
我想所有带着女儿心态看的人,最终都会理解到这一步,这种平凡而美好的感情。有点扎心却恨不得捧在手心里好好用脸蹭噌的温暖。
对了,绕回这个电影风格,前面我提起过日本轻小说。
说到差不多的题材,顺便想推荐几本书:小川系《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山茶文具店》、三浦紫苑的《假如岁月足够长》。还有国内作者张嘉佳的《天堂旅行团》(这个不是轻小说,是公路小说)大概都是这一类型题材的,面对疾病、死亡、衰老以及两代人的代沟,人们活在不太美好的现实中,手里刚好拿到的不是好牌,带着各种问题却也贪恋着活着的魅力,享受着每一天的阳光,期待着早饭的香味,认真品尝着别人的辛劳为自己带来的微小快乐。总之有种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感却充裕着“活着真美”平凡人的平凡喜悦,却好像一小股温泉一样在心里扎下一个泉眼,慢慢温暖日日忙碌中的我们有点封住了的心的那种文字。如果喜欢《关于我妈的一切》这个电影的人,不妨看看。
《关于我妈的一切》太好哭了。平时泪点极高的我,难得遇到如此有共鸣的亲情片,大半场时间眼泪都没停过,像是开了阀的水龙头般止都止不住,电影里的场景都太容易带入自己了。
尤其是张婧仪饰演的小美,这个角色简直就是生活中的我自己,身上全是我和我妈相处的影子。每次张婧仪一哭,我就跟着哭——和妈妈争吵的哭泣、因为工作压力的哭泣、知道妈妈生病时无助的哭泣……这每一点我都感同深受。
这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一场,就是小美在阳台对爸爸哭诉的那段。小美哭得鼻子通红,甚至岔气,歇斯底里地问爸爸“从小到大她什么事情都要管,什么事情都要安排,但是她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呀?”这一刻,我真的是破防了。这种接受不了妈妈将要离开,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发觉妈妈即将离开,自己却还没学会如何与她好好相处的悔恨,这一层层的情感,密密麻麻地戳到我心里,我难以控制自己不去代入小美,但事实上我连想都不敢想,如果电影里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该怎么办?电影还没结束,我已经开始后悔每一次对妈妈的关心所表现出的不耐烦甚至恶语相对。越想越难受,在电影院哭得连声音都压不住,还好隔壁姑娘也在哭,没时间注意我。
电影结尾我很喜欢。小美在妈妈离开后,在家照顾奶奶吃饭,看到爸爸上班会说加油,这时的她终于发现了妈妈为这个家所做的付出,她终于真正了解了关于妈妈的一切。小美也如妈妈的期许,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通过了科考队的考验,获得了放飞气球的资格;在事业上不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成为了一名主持人,自信从容不迫。可能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了的成长,无论是关于家人,还是关于理想,只不过我们都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避免遗憾的发生。
跳出剧情,张婧仪这个小姑娘的演技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可能以后我再见到她,都还会喊一声“小美”。正是因为她用心诠释的这个角色,才让我如此沉浸地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表达的温情。
从一个懒散迷茫渴望逃出妈妈控制的小女孩,到得知妈妈患癌症的无助不知所措,再到渐渐接受这一切,努力按照妈妈的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美对妈妈、对亲情态度的转变,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也是整部电影质感和情感都细腻真实、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好的演员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好的演技对于一部原本题材剧情都很好的作品而言,绝对是锦上添花。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离不开张婧仪的演技和付出。也感谢这位好演员,替我表达了平日里与父母羞于谈及的话题和感情,让我开始理解妈妈,开始反思与她的相处模式,开始珍惜与她相处的每一刻;也要谢谢《关于我妈的一切》这部电影,传递了珍惜当前岁月、珍惜我们爱的人的深意……
电影散场后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想回家吃饭了,也终于对她说出了小美在放飞气球时说的那句“谢谢你妈妈“!
先吐槽一下这片子的名字,一眼看去还以为是翻拍的阿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果纯粹蹭热度,实际上是翻拍韩国的《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为此专门去看了看原片,看完只想说,同一个故事,怎么就能拍得这么差??
1.关于表演
徐帆的表演我认为是浮夸的,是失真的,我甚至想不出她为何要如此表演,让她一个初中地理老师的身份演绎出幼儿园老师的模样。她表演得很用劲、很累,我看着也很累。面对自己成年的女儿,依旧夹着嗓子用逗小孩子的语气开一些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玩笑。
2.关于母女设定
看电影的时候在想,我到底看的这是个什么年龄层段的电影。这个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活似如青春期一样叛逆,在母亲的退休宴上演奏一首钢琴曲都扭捏成那样,餐桌上推女儿上台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倔强的幼儿园小朋友。但一想,她怎么也是深思熟虑过要和已婚男人在一起的成年人了。但是不一会儿,看见女儿又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两个人在被子里说着悄悄话:“妈妈你好香啊”,又让我不禁怀疑起这个角色的年龄设定。
母亲干涉女儿感情线,导致女儿生气这件事,女儿与母亲最后的和解也处理得相当草率,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重病让女儿心存愧疚。非常奇怪地气着气着就变成了气母亲什么事都要操心以后自己一个人怎么办……导演非常自大的就把母亲做的这件事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不需要征求女儿的和解就可以和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全片都处在同样的逻辑中,包括母亲很多不尊重女儿隐私的行为,手机定位等(btw这母亲太厉害了,什么高科技手机定位给我也来一打)。而在这种语境下,女儿最后的选择就更是让人吐血了,这得是什么年代的设定才能在这毫无铺垫的情况下让女承母业,真就母亲主题的电影母亲最大呗。影片结束后还不忘加一句“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这是女儿“想要的生活”。这也是与韩版的一个差异所在,韩版中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而这版为其增加了一条职业(梦想)线,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可惜被用得稀烂。顺便吐槽退休会上全场暂停(包括黑社会),所有人看着妈妈看电视里的科考报道,过于魔幻。
3.关于舅舅线设定
舅舅这条线也是同样的逻辑,前期跟个黑社会一样翻脸不认人,对他这个姐姐毫无好感,电影里一开始给出的理由是季佩珍把老房子给卖了却不把钱给他,对于这个嗜财如命的人来说,她这个姐姐可以说是死了也不应该在乎的,诚然姐姐把卖了老宅的钱给了季佩奇的老婆,但季佩奇当时在麻将馆并不知道这件事,所以季佩奇是被女儿的一段话就说服然后与季佩珍和解的,真的不知道编剧在写什么。而在韩版里的舅舅人物性格立体得多,包括其妻子。看这版的时候我真的多次疑惑为什么还不离婚!季佩珍说什么他其实心眼不坏的时候我一脸黑人问号脸。这种人渣不离婚留着过年吗?(真的过年了)而韩版里的一个设置是其妻不能生育,且舅舅虽然爱钱但也是真心爱她的,不嫌弃她,这让一切都合理了许多。而这版里非但没有这层原因,舅舅对妻子的爱也被编剧一并删掉了。
4.与韩版的其他不同
另外,原版中的婆媳关系是更加矛盾冲突的,没有这版这么平和;以及父亲也比原版中关心妻子得多。这种处理下的情节固然更加“和谐”,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原版中的家庭悲剧性。母亲的癌症本不仅仅是天灾,更是家庭悲剧的人祸,而这层社会意义也被编剧抹去了。
5.方言问题
再有就是这两年的电影真是有蜜汁方言情结。刘玫这个室友也是原版中所不存在的,我姑且不认为编剧是为了方言加的这个角色。硬是安排一个四川火锅老板我认了,你要四川人说四川话我也认了,刘玫在医院还好好的怎么和季佩珍吃起火锅来就莫名其妙开始说四川话了呢?季佩珍个青岛人,怎么就也用四川话说起来了呢??求求各位导演不要把方言的好感都造完了。
6.最后吐槽
最后吐槽一下影片中的心灵鸡汤,一句接一句,特别是女儿在一直导航的情况下不断走错路时,母亲一句:“人生也是这样啊,叉路口很多,错了不要紧,回到正道上就行了”真是让人一口老血,真可谓见缝插针。
隔壁的观众哭了很久,的确是很好哭,徐帆真不错。只是我觉得太温情脉脉了,里面的家庭问题、母子问题、姐弟问题,每一个追究下去,都是玻璃渣,踩一下都会流血的,不过现在因为妈妈要离去,就给柔化了,磨平了,这让我不满足。这位妈妈是中国大部分妈妈的缩影,我们接受起来非常顺滑,因为电影再一次歌颂她肯定她,我们被她感动,也为自己感动。但妈妈变成这样,更深层的原因不是感动能解决的。
投机电影,全片就一个目的,让你哭。可惜这糟糕的剧本、人设、表演都让人哭不出来。张婧仪的表演不行,徐帆演得也十分肤浅且咄咄逼人。在她俩的塑造下,这俩角色都挺烦人的。里面很多情节都特别失真,没见过十二点吃年夜饭的……最后为了找补,强行加了一段价值观输出,但前面对于母亲的牺牲都是歌颂式的。比李焕英差了二十个我的姐姐吧。
辱阿莫多瓦了
这名字碰瓷意味明显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恶毒的输出
看片名会想到阿莫多瓦,其实是翻拍的韩剧《世界上最美丽的告别》,预测可能会因为翻拍招致一些质疑吧。我主要是看入围了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点开淘票票看有点映就顺手买了张票看看。发现不一样的是徐帆这次成了女主角,一样的是依然饰演一个温柔不失坚韧、勤劳不失优雅的母亲形象,的确她非常适合这种角色,但是似乎也已经完全被禁锢了,当然从选角来说,张婧仪(好美)版的女儿和许亚军版的父亲都不错,包括吴彦姝饰演的奶奶和张歆艺饰演的病友都还算可以。不得不承认观影过程中有好多处情节我都非常触动,甚至有些激动,可能因为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会想到自己身上的不少过往,再加上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现在也得了癌症,正在化疗,所以就还挺难受的。希望她能尽早战胜病魔吧!只是电影走的还是比较传统的苦情风,但是俗套归俗套,确实挺有效。
导演手法生涩,不会转场,都是生硬的淡入淡出。对演员表演也不太有调节能力。主角的情感与身份设计包罗是挺全的,母亲,姐姐,妻子,媳妇,包括少女时独立个体。但冲击与感染力比较泛于表层。像陈明昊完全该有一场爆发的戏来给全片添彩的。导演浪费了他。
如果人永远都有妈妈该多好啊
3.5,传统的“我管着你”“我都是为你好”,在绝症的包裹下,变得愈加悲天悯人。创作者也可能意识到了这点,在结尾补充了一段,希望女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把价值观拉回来一些。原著居然是韩国小说,还有韩影韩剧,东亚的传统价值体系,是多么统一……
好家伙,在电影院看了个《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你再逼我哭,我就要笑了
啧啧啧,又是这一套东西。
这个电影里就许亚军的表演像个正常人
这妈妈活的可真累
为题材加一分。这种主题就是奔着让你哭去的吧?确实也哭了,比较适合带妈妈去看。无论如何,希望能看到更多以中年、老年女性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整部影片中规中矩,最大的不适来自于徐帆的演技,太浮夸了,各种表演上的痕迹和套路,交出的都是行活儿,反倒是饰演舅舅的演员更亮眼、更生活化,全片最佳。母亲大概是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张婧怡演技还欠火候,但整体是个好片子,挺匹配当代年轻社畜现状(传媒方向)。还是别带妈看了,妈妈会烦心自己的身体的。张歆艺的角色是亮点,这片子吧……哭是肯定会哭的,就看想不想了。
仪再加加油
徐帆说话方式怎么这么别扭呢
电影只配两星,再多一星看在这个电影提了妈妈,所以是给我妈的这样一个女人,没有一点的私欲和个性,她的一切都可以预测,我没有一点点的共鸣,因为我妈不是这样的人,她或许不符合大众对于“好妈妈”的标签,但她更鲜活。关于李小美,我更不想说什么,她的一切都是我不太能理解的。怎么做到知道她妈快死了,还要跟她吵架;怎么做到去和那样一个男人还谈感情,要断不断。
比较建议这对母女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