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绿鱼

HD中字

主演:韩石圭,沈惠珍,文成根,明桂南,郑镇荣,吴智慧,宋康昊,李文植,郑在咏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1997

 剧照

绿鱼 剧照 NO.1绿鱼 剧照 NO.2绿鱼 剧照 NO.3绿鱼 剧照 NO.4绿鱼 剧照 NO.5绿鱼 剧照 NO.6绿鱼 剧照 NO.13绿鱼 剧照 NO.14绿鱼 剧照 NO.15绿鱼 剧照 NO.16绿鱼 剧照 NO.17绿鱼 剧照 NO.18绿鱼 剧照 NO.19绿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绿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9号秘事:圣诞特别篇璀璨的珍珠无尽的爱普通话神枪手与智多星好母亲第一季迷色谋局扎克的时尚帝国国际机场1970雪谷之狼丰年公寓大脚怪传说暗流2007梦境俏佳人寻芳客人体奥秘侠盗罗宾汉11度青春之《老男孩》倾城Les Bonnes intentions如意春之插曲

 长篇影评

 1 ) FIFF21丨DAY1圆桌《绿鱼》:我说“戏拟”,你说“蛤?”

主持人 @鲍勃粥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一天,我是本场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李沧东导演的《绿鱼》,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作为选片人代表,我觉得《绿鱼》在本届主竞赛强手如云的处子作行列中是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的,抛去李沧东的招牌,电影给人以轻灵婉转悠扬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为处子作的《萌之朱雀》,也符合本选片人心中惊人首作的标准。

场刊嘉宾 @Not Here

《绿鱼》我打了1星,感觉比较无聊,在强者如云的这一届显得很普通,这个故事的动机也很苍白。放眼望去这部作品唯一让我可以勉强挑出的优点大概是叙事给人一种充盈的感觉。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场刊我给《绿鱼》打了2星,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人物的痕迹太重了,以至于整个电影有点失衡,所以我打了两星。

场刊嘉宾 @脏脏豆

《绿鱼》我场刊给的3颗星,这部电影有好几个有趣的桥段和镜头,我特别喜欢那段对警察的戏谑,一场通过「戏拟」的方式来解构一些东西;开头那一段丝巾结的情缘,就会狠偏好这种类似magic一样的相遇方式哇,近似爱情的发生。还有一些事与愿违的遗憾,总之,感觉是充满情绪的电影,最后用男主的天堂视角来收束,感到一阵忧伤呢。

主持人 @鲍勃粥

能稍微解释一下所说的戏拟是哪段,以及是什么意思吗?

场刊嘉宾 @脏脏豆

就是他们学着警察的方式让警车靠右那段,有一种身份倒置的滑稽感,也许就能产生让人思考社会地位与话语权的关系的效果。

我主要是联想到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指的是一些被殖民国家通过一种「模仿-颠覆」的方式来学习殖民国家,这样边缘就成了中心;电影里卖鸡蛋的哥俩无疑是社会底层,但是面对权威的代表,通过一种无伤害的学习,看似滑稽,但是令人思考背后的权力与话语关系

主持人 @鲍勃粥

那看到大家都有提到动机、人物这些关键词,我们就从叙事或人物塑造上先简单切入,第一个话题是,《绿鱼》作为李沧东的处女作,同样也塑造了类似脑瘫哥哥这样独特的社会边缘形象或“创伤”形象,而这一类型也在李沧东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譬如《诗》中的失忆老人、《密阳》中的丧子母亲等等。大家对这一形象有什么观点或想法?

场刊嘉宾 @脏脏豆

好像李曾经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吧,细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精神都是为什么能成为写作者的最好说明。

场刊嘉宾 @Not Here

残障人士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在影视作品中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人很少能接触到他们,而影视作品正是了解他们的钥匙。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是,李沧东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社会性的导演。但不同于《诗》或《密阳》中的角色,《绿鱼》中的哥哥是非常生硬地被嵌进了剧本之中。男主回家后见到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代表了一个社会批判的方向,这显然是将人物过度符号化的恶果。而这样的问题在前者之间并未出现。

场刊嘉宾 @Not Here

李沧东多次描写这一类形象,必然是因为对他们有着别样的关注,才会一直提及。但这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处女作中的使用可能不会太掌握火候。

主持人 @鲍勃粥

那说到社会性方面,《绿鱼》中城市的建设(“新都市”)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无论大家对这一历史事件是否熟悉,都可以简单聊一聊。或者说,城市化这件事情对于像《绿鱼》中描绘的家庭是什么意义?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我很喜欢城市中的“废墟”被很好地拍摄了下来。《绿鱼》显然是一部略显怀旧的电影,而我认为承载怀旧的正是有意无意出现在片中被拍摄下来的那些被废弃的楼房。包括男主最后在废弃的楼房前被捅死,以及最后一个镜头的俯瞰,男主家环境的变化以及远景处新涌现的大楼。

场刊嘉宾 @Not Here

我觉得当时看的时候,城市的建设似乎带给了他们希望,但他们心中也没有真的找到希望。

主持人 @鲍勃粥

没错,的确是一种空心的希望。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就像电影的标题《绿鱼》所指,男主在杀人后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追忆童年捕捉绿鱼的快乐时光。绿鱼代表的是一种逝去的、无法被追回的快乐,正如同那些已然废弃的楼房,变更的环境。

场刊嘉宾 @脏脏豆

而且后面的镜头都是阳光灿烂的感觉,当黑帮的时候都比较暗。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恰好男主的身份是一名服完兵役的士兵,本身就具有一种与社会环境脱节的特征,包括他又在电影里时不时地向女主提到,这周围的环境以前不是这样的、这原本有颗树,等等。

场刊嘉宾 @脏脏豆

难怪给人一种老派的感觉,男主也是对爱恋有着传统向往,对以前的生活和快乐都一直流连忘返。

主持人 @鲍勃粥

关于《绿鱼》大家最后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场刊嘉宾 @Vergangenheit

我觉得《绿鱼》当然不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但此时的李沧东或许是因为作家的身份?以及自身带有的社会批判属性?导致他在剧本方面有点太僵硬了,其它还是有真诚的部分的!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绿鱼》的不确定性是这部电影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即使这个黑帮新人很弱很菜鸡但是你看的时候依然会以希望他能打倒黑帮老大,但是最后肯定事与愿违,李沧东仅仅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弱肉强食的故事,但是非常的令人难以忘怀。

#FIFF21#DAY1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

                                                                                                                                                      ———《绿鱼》浅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高大的楼房与低矮的平房则显得格格不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时代改变了。

 

                                                                                                    城市化进程

             影片看似是帮派片、而在帮派片的包装下、隐含了社会的改变、城市化的进程。写实的镜头下无疑增加了一中忧伤。在城市的街道中、莫乐这个乡村形象则显得格格不入。身无长处却像在城市中打出一片天空、对城市的陌生、浓重的家庭观念在这个喧嚣进步的城市中显得甚为突出、一次次被城市人揍、擦摸着嘴角的血痕。城市vs乡村,莫乐输的一塌糊涂、在庞大的城市中、莫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美爱得到了培社长的启用、而莫乐通过努力得到了培老大的赏识。培社长却是城市最大的象征、他代表了城市、就像莫乐代表了农村一样、莫乐叫培社长哥、这是乡村向城市的妥协。城市人的表现功利社会向莫乐推进,莫乐的生活方式、乡村的价值观念被这些所影响。莫乐只能通过从镜子中来辨认自己。镜头则通过莫乐在镜子前的自我审视来传达信息。在乡村的自己和城市的自己有何不同?莫乐在寻找着自己。城市的推进、城乡结合的形式,莫乐有乡村的一面也有城市的一面、自己到底属于哪?

             导演多用全景展现城市的对比、莫乐回家时河岸的两旁、一起聚餐时城乡的对比、培社长去莫乐家城乡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影片中不胜杖举。当莫乐完成培社长的任务去见培社长时场景安排在了废墟。莫乐倒在废墟时,代表乡村薄弱的力量无法阻挡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阻挡是无力的,就像莫乐在车中和三哥说:“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现在却成了小区。”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莫乐显得无能为力,而培社长的一句“我们不是流氓”则展现了城市化不是用暴力手段在推进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乡村的记忆只能靠那些泛黄的照片来保存。

 

                                                                                              家庭观念的改变

            年迈的母亲,瘫痪脑子有问题的大哥,殉酒的二哥,有不断的家庭矛盾,三个开着破车卖鸡蛋,而小妹是一个陪酒女郎,而莫乐则要努力攒钱完成自己开饭店一家在一起的理想。家庭是本片重点,莫乐强烈的家庭观念从钱包中的照片可以体现出来,照片贯穿影片,不只是城市化的符号、也是家庭的符号、当莫乐一家聚餐时,无休止的争吵、事事不断、家庭观念极强的莫乐、形成了极大的讽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二哥家庭矛盾及一家人物欲中流失了。“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蜇了的小妹、大哥你还记得吗?”莫乐就在大哥挂断电话中结束了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当得到莫乐死讯的消息,一家人才有了一家人应有的表现、莫乐用死,完成了家庭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家庭的观念、物质与情亲的选择、影片的家庭映射出现实的家庭、我们缺少家庭应有的、只因时代在进步。

 

                                                                                            追不住的爱情

            人生上出手相助、在城市中寻找美爱、送还围巾、多么浪漫的爱情、却在本片中增加了忧伤的气氛、只因他是老大的女人、就像莫乐无法追住载有她的火车一样。没有结果、追不住的爱情。在她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的心、美爱爱着莫乐,感激莫乐的一次次的出手相救、无奈的她是培社长的情人、他们地位不同。而美爱作为本片中戏份较多的女角,她展现出了女人的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庸。无奈的上培社长床、他只是性客体、美爱对莫乐说:“谁都来做、你有什么。”透露出她的无奈与低下的社会地位。因为美爱的地位低下,更突显了两人爱情的悲哀、迎面吹来的紫色围巾、就像他们这段不经意的感情。烧毁的围巾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结束、美爱保存着你泛黄的照片,在未到你家庭开的饭店,看到那颗与照片中一样的槐树时、将这股悲剧爱情推向极点。物是人非,唯一的留念只剩照片。

            最后的定景镜头,大镜头将影片推向至高点、幽灵视角的镜、代表着我们的眼睛也代表莫乐的眼睛、看着美乐坐车远去,他希望开饭店一家团聚的景象出现、家人忙碌又其乐融融、而电影城市化的突显、莫乐家的小房子看着河对岸的高楼、城市化的推进,这里终将被改造、时代变了。
  

 3 )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尽管也有《薄荷糖》这种严格片断倒叙的结构式影片,但李沧东似乎更应该被划到现实主义导演的范畴。这自然与其题材直面现实,镜头客观写实,影像朴素平实有关。一句话,较之韩国其他作家主义导演,诸如玩结构的洪尚秀,玩镜头的李光模,玩色调的金知云,李沧东貌似是最朴实无华,老老实实讲故事的那个。

作为作家和导演,对于诗和电影的定义,李沧东是这样理解的:“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而在其电影里,完成诗意和现实互相切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给影片赋予象征,对于一个大师级导演来说,绝对只能算是一个入门话题,但李沧东的隐喻,却多得像是终极话题。他的影片总会重复出现同一种道具或同一类元素,如此不厌其烦,非逼得观众往深远处联想不可。就其前四部影片而言,《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象征意味仅从片名即可见一斑。此外如火车(车站、地铁)、宗教(牧师、祷告)等元素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宝。而最为其惯用的道具,则大概非镜子莫属。《薄荷糖》里,永浩在酒吧卫生间外对一名在此工作的未成年少女一通居高临下的训斥后,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摆了个洋洋自得的痞子手势,却又突然垂头丧气。明明是未泯良心的发现,偏偏用穷凶极恶的方式来表达,极好地诠释了其色厉内荏的纠结挣扎。而《绿洲》里面,恭珠(公主)利用手中镜子反射室内阳光,对晃动的光斑影像想象嬉闹,乐此不疲,而那些光斑,居然幻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极富诗意的画面,显然是导演借此映照脑瘫患者五彩斑斓的内心。《密阳》的结尾,申爱剪发,宗灿捧镜的那幕更是耐人寻味,端镜如捧遗像,持剪好似自刎,半长半短的头发,半密半疏的阳光,镜中头像前后,一人隐去面目,一人背着身躯,极端呈现了光明和黑暗对立,希望和绝望并存的两难境地。

而在《绿鱼》里,退伍回家的莫东在落地镜前自照,他大气地劝阻母亲不要去做保姆,儿子会出去赚钱的。镜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一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姿态,偏偏在这张脸的旁边,却挤过来智障大哥那张痴呆作怪,挤眉弄眼的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镜中的两张脸已经有了预兆。及至结尾遭到黑道大哥毒手,他挣扎着走到车前,栽倒在挡风玻璃上,而镜前的那张脸,一面怒目圆睁,另一面则因贴紧玻璃而扭曲变形,大口的热气呼出,在车窗上凝成雾气。镜头于此几乎定格,如此触目惊心的写实,分明又透着残酷失真的诗意。而这种“美与残酷的相互转折”(崔卫平语),恰是李沧东反复慨叹的恒久命题。

电影里另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还有打火机。仅莫东给别人点烟的镜头,就有三处之多。第一次,莫东从夜总会门外遭遇美爱,后者正被大哥纠缠而故意耍小性子,懵懂的莫东挺身而出,救美不成反遭羞辱,大哥手下“宋康昊”将其打得鼻血直流还掏出香烟借火,强弱对比悬殊之下,莫东也只能乖乖就范。第二次,因为美爱说好话而被大哥安排到停车场做登记的莫东再次和“宋康昊”照面,宋依然以借火为由找乐,因为之前大哥训斥其“年轻人没有骨气”,加之刚刚窥见美爱车内痛哭的刺激,小伙子终于强硬了一把,一棍将“宋康昊”撂翻在地。而第三次,莫东为大哥杀死仇家,然后和大哥在即将拆迁的废墟前见面,黑暗中大哥划了两根火柴,均没有点着香烟,这次是莫东主动将点燃的火机递了上去,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随即摇曳熄灭。不难看出,与香烟连接在一起的打火机在影片里被李沧东赋予了男人式的勇敢、骨气、尊严和血性,但耐人寻味的是,莫东因为这种直率的血性而赢得老大的赏识,却又因为这种盲目的血性而送掉了性命。而从被动到主动的递进延伸,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到影片结尾,命运的隐喻则转化成了那只无处可逃的鸡,它被智障大哥逮住,而最终沦为黑道大哥嘴里的美食。所以,莫东的悲剧其实是家人和社会的联合绞杀,它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其代价换得的竟是此前个人求之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一还能证明其生命痕迹的,只剩下美爱那几滴无济于事的眼泪。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而我为你保留的记忆还有最后一点真,却只能通过一张小小的相片去追寻了。

 4 ) 记一下

一.火车的延伸
我对被线条分割的画面很偏爱 一面是绿色的围墙,一面是自然世界,中间的桥是紫红色的美延.
二.丝巾
风带来的丝巾我倒并不太喜欢,莫东拿着它寻找美延我也不太喜欢,就跟古时候的小姐故意落下的手绢一个性质.但是它湿透了粘在莫东脸上时很有意思.莫东成了紫红色的蒙面怪物,他的脸不再被人看见,但是我们知道它湿漉漉的.他对美延的幻想和我们对他的脸的幻想同时产生.
丝巾最后的命运是作为莫东对美延感情的象征被火烧掉,燃烧在他的墨镜上,虚幻,无法触摸.
三.迷失的男人
美延让莫东坐丢了回家的火车,在这个变得陌生的社会里寻找回去的路
四.大哥的目光
等待莫东的大哥傻傻的盯着每一辆路过的车,镜头追随大哥的目光,跟着一辆面包车运动.车退出画面,车后的莫东突然出现在大哥的身边
五.兄弟
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男人”的莫东对着镜子打量自己,大哥从镜子旁探出头来傻笑.兄弟俩在同一个画面中,却在不同的平面,距离遥远.男人照镜子总是在对自我男性气质无限意淫,不知为何每次我都觉得特别好玩 哈哈.
六.莫东向前的一步
环顾四周的莫东在镜头追随他目光的时候向前迈了一步,镜头回来时成为了特写.
六.白车靠右
说的很多,社会腐坏,莫东当兵时被压抑的个性的解放.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方式.一,我们需要一个权力代表来承受莫东从军队压制中解放后的发泄,同时它要具备及时的压制性和易接近性来预示莫东即将踏入的社会的压制,那就是警察了.二,我们需要一个相同的压制手段以产生戏剧性趣味性,那就是对讲机.三,我们需要一个推助莫东完成心理过渡的人,那就是三哥.所以最后三哥成了一个卖鲜鸡蛋的人了 哈哈~
七.牧师的阳具
牧师的阳具因有罪而受到炙烤,牧师的阳具使他受苦,但火烤的疼痛同时也带来快感,尿和射精都是液体排出,受苦的牧师是处男莫东的化身.
八.美延的火车
美延坐着火车一次次离开培太昆又一次次回到培太昆,他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培太昆的控制与美延的依赖使美延的火车的终点站永远是培太昆.至于莫东,只是一个比美延干净漂亮却同样无法摆脱培太昆赋予他们的命运的存在,与其说他们是恋人不如说是同样的病人.
美延的塑造很成功,导演和演员都功不可没.同样是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同样是外表冷傲个性倔强的类型,李沧东对美延的塑造比前几天看的姜文对米兰的处理好得多.美延的冷傲跟着几分男人的豪气表现出来,美延的强烈个性依托着剧情,美延的神秘由导演的娓娓道出衬托,而姜文在这几个方面对米兰的处理却只是一律苍白地选择拒绝或者依靠语言.
九.旋转
终于如莫东的向往相聚的家人之间爆发了巨大的矛盾,莫东开着车围绕扭打在一起的家人打转.此时莫东是被孤立的个体,拼命想要全家团聚的莫东却成为了家庭中最疏离的成员.
十.扭曲的脸
莫东看到车中的美延后内心扭曲的外现.
十一.杀鸡
莫东在家庭社会情感压力下被抹杀,成为了滋补美延和培太昆的营养汤
十二.绿鱼
莫东梦想全家一起开一家家庭食堂,也许一切都可以从他赚到足够的钱开始,然而为了绿鱼迷失的莫东最后沉到了河底.培太昆要他杀人时说的话时骗人的,却真的应验了.莫东没有得到绿鱼,河底的绿鱼却被家人打捞莫东尸体的网捕获,被家人吃进了肚子.
十三.黑
李沧东的诗是一片的明亮,这种明亮直到绿鱼的末尾才出现.绿鱼是黑色的故事,美延是黑色包裹的女人,只要莫东不完全沉到黑暗的河底,画面就永远不会明亮,美延就永远不会穿上白纱.个人的牺牲永远是时代变革的必定产物.
绿鱼充满初生牛犊的挑衅和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诗的故意淡化而产生的诗意对比强烈.碰巧黑白都是我的最爱.


 5 ) 绿鱼

电影伊始,我还以为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可随着剧情的推动,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糅合了宿命,亲情,江湖义气,背叛,旨在表明一个小角色面对选择时的无能为力。石圭是善良正义的,可这并不能让他过的稍微好些,阴差阳错踏入了黑道,身边的环境迫使他改变,甚至铸下大错。可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他的天真与整部电影本身的冷色调就奠定了悲剧结尾.
Mak-dong的单纯使他看不到人际关系背后那张错综复杂的阴暗的利益之脸。这样的人究竟是珍稀物种呢?还是注定要被强势弱肉的现实社会所吞噬,所淘汰掉的过时物件儿?道德与利益的博弈在一个又一个被工业和物质催生起来的城市中上演,被摧毁的人们迷惑而无助,而因为这场游戏强盛起来的人们却开始背离人性,逐渐走向残酷自私的兽性。这究竟是进步呢?还是远离与衰落?李沧东导演把这个问题的论断丢给了观者。风和日丽,儿童嬉戏,阳光照旧普照大地。

 6 ) 我是谁?

       几年前看《绿鱼》的时候,几乎没有耐心看完,可见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有些匮乏的,就此减去一星。

       李沧东出生前一个多月,梦露到韩国劳军,一时间歌舞升平,驻韩美军倾巢观艳,这一香艳的场面,是不是可以代表着美国模式下的韩国社会正式“平稳”开始?

    李沧东在这种“平稳”治下出生、成长,以至于以笔成名,所有作品里都影射韩国社会在“平稳”治下的无奈和彷徨。看了之前的影评,大家都觉得在《绿鱼》里讲述了韩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无奈,其实,那些低矮却有着“那么大的树”的温馨之家,那个“我希望开个小餐馆,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的家……

    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讲述在美国模式,也即背后那片城市森林映射下,韩国传统社会的彻底沦陷呢?作为一名作家导演,李沧东讲了自己的悲伤,也讲了韩国的悲伤,更讲述了朝鲜半岛“始终无法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悲伤。

    在《绿鱼》里,莫东用军功碑砸了流氓,是对军营生活的无所谓;他执拗地去报复每一个小仇,但是最后都付出更大的代价;他爱着一个女人,可是她属于大哥;他可以带着女人私奔,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哥的身边;他永远都没有安身立命的存在感,因为“这原本不是我们的土地么?”根本就没有任何决定的权力;他的一切等待给予,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他用镜子审视自己,他无力地去挑战权威,大声喊着“还钱”;他无奈地看着权势之间的勾结,权力的交替,但是他付出所有牺牲了自己,却也只是保护了能轻取他姓名的权力。

    所以,我们看懂了么?

    那些让他无奈的无形力量,是黑道大哥(美国模式)对自己大哥(韩国政府)的重压。那个几年前还是个流氓的大哥(韩国政府),靠着出卖土地开始酒醉金迷,却依然只不过是一条哈巴狗,它面对自己还有一裤兜子屎的权势(联合国)哭诉,但是得不到任何有力的回应。那个掌握他深爱着的女人的大哥,只懂得用漂亮的衣服和恐吓、出卖来控制女人(韩国社会);大哥似乎爱护手下(民众),但是手下只是他用来利用的武器,用过了,就扔掉了。


    我是谁?李沧东悲伤地看着莫东,留下一个“全家人一起生活在一起”的凄美希望,却在女人的哭泣下,变得越加不可自拔。

    我是谁?我这么看《绿鱼》。

    

        

 短评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3分钟前
  • 较差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1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15分钟前
  • joanne
  • 推荐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17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20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24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2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2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30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3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39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4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5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5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55分钟前
  • 泽帆
  • 力荐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5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1小时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