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黑泽明导演早期作品,二战结束后拍摄的第一部,反战题材,片中的主角是原节子女士,13岁就出道随姐夫拍戏,当时红极一时,搁在现在来讲属于国宝级演员,拍摄这部时,导演经常责备她,敲打,激发她的潜质,后来在原节子本人回忆录的时候,也提到了,她特别感谢黑泽明的刁难,让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演员,黑泽明也提过,她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演员,可塑性非常高,影片作为导演前期作品,1946年,针对战后法西斯思想反思,1943年《姿三四郎》之后的反思题材作品,少有的女性主题,影片多为仰视视角,片中运用了现代多流行的长焦镜头设计,也是后来《七武士》中常用的电影语言,仰视视角画面居多,崇拜女性,中后段插秧镜头历历在目,一位坚强的女性愕然竖立在观者心中,画面中多是大量的对白,动作画面设计较少,导演最热中的影像乘以音乐风格显著,可知对位式剪辑的精华所在,这些电影语言也影响了当代众多电影艺术家,可谓是电影大师的老师,原节子13岁进入影坛,在37年,阿诺德·芬克 / 伊丹万作联合作品《新土》中,偏左派的思想,作品中倾向无产阶级,话说回来黑泽明的博爱主义,属于他本人特有的气质,业内少有“以下是剧透,请慎重考虑是否阅读”影片中描绘了她近乎绝望的前半生,选择的道路可谓是前途茫茫,在大意是非面前,她的选择让人敬佩,面对两位优秀的男士,她放弃了稳定有质量,有前途的男2,转而跟随着反对政府决策而终日恍惚的男1,随着丈夫的突然离世,她毅然放弃了城市生活,奔去丈夫的祖家,忽略周围人的眼光,决心维护好丈夫的家人,为丈夫的爱国反战理想坚持着。
邹波
我对青春无悔里的幸枝,年轻时内心就很完满的女性,在二选一的三角关系中,对三个人包括自己成长变化的不确定性非常清醒,在时代和个人关系的不确定下也是严肃的审慎的。这里头有犹疑,有对他人的否定,对自己的否定,但没有任何投机式的心意反转,也没有爱情里的争来争去或争风吃醋,也没有过度渲染对野毛那种革命者的雄性崇拜,而是让女性视角审视了一下野毛出狱后的庸俗化的弯路,甚至也谈不上什么刻意等待,什么苦等一个人,幸枝只是在自己和所爱之人都各自成熟时,自然地实现了自己的执念,以孤注一掷的决绝选择成熟了的野毛,此后生活的不确定性,因为从此坚定,已经算不上不确定性,只能叫可预期的厄运,叫沧桑,叫苦难,只需坦然承受。缺憾是黑泽明那时对女性独立这方面,对幸枝单独的成熟过程表现还是不太够,用力太少,东京她那段独立生活应该更神秘些。我只说前半部分即青春无悔的部分,表达的确实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无悔,后半部分则是可预期的无性别化的左翼反战题材。
原节子是多么让同时代的女演员嫉妒,和这么多的大师合作过。不过,黑泽明是目前我看到过的唯一的让她打破玉女和女神形象的导演——在本片中的后半段、原节子替冤死狱中的丈夫侍奉公婆、扎根乡下投身农业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明建设,从一个纤纤玉手的教授千金成长为一名农耕的主力女将、形象气质焕然一新、皮肤黝黑身体强健意志坚定目光炯炯,之前动辄就哭哭啼啼现在也能以无声的抗议怼回去。黑泽明似乎拍到后半程才找到发力点、但是篇幅有点短,前半段的故事稍显冗长了,不过大师早年的功力果然不一般——战争到战败期间人物命运的变迁、十分流畅和清晰,单独的环节上绝对没有拖沓。另外,这部戏里没有大师后期特别常见的群戏,也是大师很少见的一部爱情题材,显得格外特别。我估计黑泽明也找不到爱情戏的感觉,所以之后他也就专攻古装戏和正剧了。
一、剧情 京都大学学生野毛,参与学生运动抗议政府对自己的老师、法学教授八木原的免职迫害,为学术自由抗争,被捕入狱。其后又因从事反战工作而被宣传为“叛国间谍”惨遭杀害。 八木原教授的掌上明珠幸枝,爱上同学野毛。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爱人。在野毛牺牲后,她回到野毛家乡照顾年迈的公公与婆婆。从前的千金小姐,甘愿成为农妇。面对公公婆婆对儿子的误解,村民对“间谍家庭”、“卖国贼”的侮辱,她始终坚信野毛的真知灼见。日本战败,人民觉醒。野毛从前追求的事业被国人重新认识,幸枝为开化国民,继承野毛遗志,毅然投身农村文化运动。 二、观感 1945年,日本战败。1946年,36岁的黑泽明执导《我的青春无悔》,以泷川事件为背景,辅以一段坚毅的爱情故事,反思军国主义对学术自由的扼杀、对人民大众的愚弄、对国家民族的伤害。 观看影片,有种“粤语长片”的感觉:画面转接略微跳跃,情感演绎不求细腻,侧重文艺抒情。——个人猜测,60、70年代的港产片很有可能是受到黑泽明电影风格的影响。 影片让我难忘的,除幸枝坚毅的信念,还有日本战前民众对政府宣传打压的“反战间谍”、“卖国贼”的鄙视与憎恨,这与《芙蓉镇》中观看审判的民众同情罪犯截然相反,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人民的“愚昧”:他们被蒙骗与愚弄了。——人民创造历史,只是,历史有时是伟大的,有时是阴暗、甚至是龌蹉的。 三、日本泷川事件 1933年(昭和八年),首相斋藤发布命令,对京都大学法学部教授泷川幸辰作出停职处分,这违背了大学自治惯例。京都大学法学部全体教师联名辞职以示抗争,学生也展开了有组织的抗议运动。这一运动也波及到了东京大学及其他学校,但运动最终败北。泷川事件标志着在满洲事变之后日本法西斯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知识分子有组织地对此进行抵抗的最后事例。——摘录自百度
看完有些激动呢!幸枝的形象有些略过于伟大和坚强——生命力太顽强!但这在黑泽明作品里真是难得的女性主角了。虽然还是能看出一些男性立场和固化视角。幸枝从傲娇的千金到农村女性解放运动推动者,这一切都是爱情的力量吗?她是不佩刀的武士。野毛和丝川其实也是对理想和现实的两种选择。到底是不是真实人物改编呢?奇爱葛格在映前来介绍了,顺带着把上午的《恶汉甜梦》也做了解读。俩片子都是35mm胶片版,据说以后如果不修复的话很少机会会再放映了。不过,葛格就是个大忽悠嘛~~~ 本轮的黑泽明放映还差两部就完成了,可惜11月底出行耽误了《七武士》《红胡子》《野良犬》《天国与地狱》,所以12月这6部除了《梦》早已二刷过之外,都要尽量看呀!资料馆1号厅 约4成满 散场门外大厅聚集了一堆人都是看《梦》的很多
难得的女主电影,挺特别的,有一些很有表现力的镜头,相比后面一些叙事已经极为成熟完整的社会议题,反倒觉得这部有种初生般的可贵
回顧也感無悔的生活。信念本來就刻意,弦快斷的時候,一遍遍重複著相信堅強,自己為自己造的神話,縱是都說錯了,也要固執信仰。否則,就找不到自己了,世界也倒了。幸枝在野毛樓下徘徊,一日日,直到回頭,他在那裡,這真是最好的久別重逢。黑澤明對愛情的拿捏,愛與不愛,身段姿態。
黑泽明像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不堪的人性,毫不留情面的揭伤疤,展示鲜血淋漓的惨状。小津安二郎啥都明白,但试图遮掩,而且竭尽全力把好都给摆上来。对于演员来说,在黑泽明电影里能够呈现的更多,可惜原节子跟他合作少了些。
战争,革命,学生运动,青春,爱情,成人后,盲目爱国主义的兴起,群众内斗,眼前利益给人套下的枷锁...这些词语在家国个人的背景之下全部交织在一起,让人看到要走出一条独立自由的道路的难度到底有多高,所付代价之巨大通常是超出想象的,退一步说,先不谈实现理想,在这个过程里要做到坚定理想都非常不容易,然而正如新亚校歌所唱的一样:“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局面越难,我们就越要迎面而上,留住这精气神,留住这真理价值,努力让白色恐怖节节败退,做到真·青春无悔。咦?短评写着写着,我好像有点借题发挥了~但是又何妨呢?毕竟,此时此刻,他城即我城啊。
”顧みて悔のない生活” ,幸枝前面娇气任性,后面咬着牙坚韧不拔,这得多亏了父亲丈夫数十遍的“不后悔”叨叨。另外,黑泽明电影里是不是每一部都有爱唱歌谣的死小孩????
理想主义者需要牺牲很多才能换来尊重,但这种执着本身就已经不朽。黑泽明的电影总是最后二十分钟最精彩,很佩服幸枝。原节子和黑泽明真是绝配,或许电影里的野毛就是黑泽明自己,原节子也就是幸枝
#资料馆留影之黑泽明回顾展#区别于泽皇的生猛类型片,大概是他最青春的一部纯爱片了,或说是一部女性主义影片,40年代的原节子美的就像画中人,可这却也是个“返璞归真”的故事,从千金小姐到“间谍情人”再到勤劳农妇的转变,亦是她认真探求人生的心路历程,什么才是无悔青春?片中有很多金句,“只有回顾也感无悔的生活,才是最高兴的。”“自由背后是要牺牲和负责任的……”“我们的工作人们十年后才会尊重。”,在泽皇心中,抛弃静好的小日子投入时代洪流,不顾世人偏见坚持正义真理,成为独立自主的新女性,才可谓是“无悔”“值得回忆”的青春吧。这与同时期的不少左翼中国老片不谋而合,及至后来的《早春二月》《青春之歌》亦是这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而本片结尾那句“战败即是自由觉醒之时”,代表了泽皇等日本电影人对法西斯战争的可贵反省。
将女性的懵懂-动摇-追随-依附-觉醒拉出了2个多小时的篇幅,加入意识形态和阶级跨越的探讨,刻画一位非常反日本传统的女性,大女主戏天皇仅此一部吧。原节子的颜太华丽了,明显真空穿洋装的胸脯也仿佛能看到隐约的圣光@资料馆
#1946#技术上无可挑剔,分镜头和剪辑是教科书,但用意太过明显,无法让人满意。和《神圣车行》一样都是目的先行的电影,先有目的,然后再编撰故事,观众对强加于他们的东西有自然的排斥力。人物过于典型,情节过于巧妙,痕迹重,这是早期黑泽明电影的最大劣势。题外:快速推荐的叙事,场景的重复成标记
二战结束后初期日本的战争反思片,相比黑泽明后来的佳作,本片显得有些枯燥,三星半
3.5 前面几十分钟反法西斯的文戏过于教条,视听语言是没有问题的,骑冰镇鸭雪参的那场戏好厉害。充满灵气的调度,很多交代因果的有趣细节和可爱片断的堆叠,塑造人物和交代剧情非常高效。中间switch genre变成了爱情片,藤田进的面瘫脸真实看一眼就饱了。后面变成了女性电影。一脸震惊。剧情上整体还是感artificial, “回顾也感无悔的生活”这句台词出现的频率高到像在写小学生作文。结尾又掉了回去,生硬地宣教。没有化着老年妆的(相对)年轻的志村乔好怪!再看130眼!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黑泽明二战后早期作品,那时黑泽明和原节子尚未享誉日本海内外。电影充满浓浓的反法西斯说教意味。前三分之二尤其用力过猛。下乡后清新很多。原节子的表演非常好,尤其是由千金小姐变成农家儿媳那段,从此开启了演绎孝顺儿媳之路。两星半
1、不要忘记自由背后的牺牲和责任;2、当象征矜持防护的女包被弃之于地,女主角终于抛下了一切顾 虑,投向了爱人的怀抱;3、斧凿的痕迹果然明显,影片前后的节奏、剧情感觉不搭。【★★★★】
回顾才会无悔,也就意味着如今必须先要承受。总是有些使力过度的感觉。
黑泽明战时拍过主旋律,战后马上跳出来批判法西斯。文艺工作者也不容易。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66125856/
后半尚可,前面显得单薄,缺少时间的纵深感,人为推进痕迹明显。纵使凌厉如锋、大开大合的黑泽明,碰到社会主题这样的“小房间”,也要转变风格。如果把《红胡子》比作进攻万花筒,这一部大概只配称作营销级晃diao作品,大师有些心不在焉。原节子女士没有讲解所述那般美,但其投入和专注值得敬佩,其尽力尽心诠释了H维度,感慨颇深切。
在投降后的第一年就拍个战前从反战事件开始后被历史改变的电影,也表明了黑泽明的立场。少有的女性电影,原节子也与熟悉的小津里的形象不太一样,甚至还有更美丽性感的段落。但总体显得陈旧和沉闷,与我国同时期的同类作品也有些相像。资料馆胶片版。
从没见过这样灰头土脸泥土气的原节子,田里插秧的她倔强得如同郝思嘉,也算得乱世的佳人——一个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个是无悔每一个昨天。黑泽明战后首作,用对真善的坚持批判战争扭曲的人格,用自由反击打断自由的枪声。羞愧的丝川早在学生时代就已向幸枝下跪道歉了。开篇寥寥几场戏,几句话几个动作就把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清楚了,佩服黑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