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人在纽约

HD中字

主演: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柯一正,顾美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1989

 剧照

人在纽约 剧照 NO.1人在纽约 剧照 NO.2人在纽约 剧照 NO.3人在纽约 剧照 NO.4人在纽约 剧照 NO.5人在纽约 剧照 NO.6人在纽约 剧照 NO.13人在纽约 剧照 NO.14人在纽约 剧照 NO.15人在纽约 剧照 NO.16人在纽约 剧照 NO.17人在纽约 剧照 NO.18人在纽约 剧照 NO.19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在纽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斯琴高娃 饰)、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 饰)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张曼玉 饰)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由关锦鹏执导,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大影后联袂主演的影片《人在纽约》,荣获第2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沉睡谷 第二季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但愿人长久2023十七岁被控谋杀乌龙鸳鸯智多星即时引爆少年雷锋出走的职员女人花1994拳打脚踢艳遇丽江谁?异能者从今以后人到中年1982茧2020荆棘 小市民仓永晴之的逆袭007之雷霆谷英语知情人回归者江姐2002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伪情半生才华横溢失衡凶间之罪与杀斯嘉丽小姐和公爵 第四季逃离改造营不平静的日子

 长篇影评

 1 ) 关锦鹏他一定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

       今晚看了一部讲述三个各不相同的中国女人(她们在影片中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在纽约的生存状态的电影,叫《人在纽约》。演员和导演都算大牌,主演包括斯琴高娃、张艾嘉及张曼玉,导演是关锦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名字都是促使我想要好好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为什么我要为这篇文章取这个名字呢?因为这样一部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并且可以说处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的电影,却是出自于一位男性导演之手。如果他不是一位温柔细腻,善于体味女性情感的男性,是不会想到拍摄如此题材的电影,也不会将这部电影拍摄得如此包含深情。
    片中,斯琴高娃饰演从大陆远嫁美国的赵红。关锦鹏在处理这一角色时,一方面对于其身上中国女性特有的温柔、乖巧及纯真的个性是充满赞扬及倾慕的(赵红的丈夫在片中曾表示第一次见赵红时最吸引他的就是赵红的黑发,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关锦鹏对于中国女性身上东方美的偏爱)。另外,在处理赵红夫妻双方就赵红希望将母亲接来美国此事的态度上,关锦鹏的态度真的很令我感动,也体现出了我之前所说的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他“支持”赵红不接受所谓的美国国情(父母与儿女之间较为单薄的亲情),“鼓励”她坚持对于母亲的爱与牵挂,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关锦鹏对于中国人亲情观的一种认同。他并没有从一贯的男性角度出发,将结局处理为赵红最后顺从了丈夫的所谓美国观点(儿女长大后就不需要多顾忌父母了),而是和丈夫大吵一架之后夺门而出。。。。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一位来自台湾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苦苦挣扎、坚持的舞台剧演员。她机灵可爱,富有才华,但在那个白人世界里,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姑娘想要得到一个好角色真是比登天还难,所以她只能饰演一些最为不起眼的角色(比如一匹马)。关锦鹏对于这个角色的态度是怜爱、同情而又欣赏的。心疼她为了自己的艺术梦而不得不放下尊严所要承受的委屈,也欣赏她的才华、乐观与坚强。
    张曼玉在此片中饰演一位精明能干,事业心极强的香港女人,李凤娇。她打理父亲的餐馆、做房产生意、炒股票,并且也成功地成为了一个有钱女人,但她惟独缺少爱情。她的爱情暧昧而又令人琢磨不透,她似乎爱的是女子(片中与女人的暧昧举动及李父所说的“她只爱交女朋友不爱交男朋友”都在暗示着这点),但她最后也对一个男人一见钟情(还是想要证明自己其实也是可以爱男人的?),这一角色让我不禁猜测是否是在隐射关锦鹏他自己呢?
    总之,关锦鹏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了他对于在异乡漂泊的不同女性的关注与关爱,他对她们充满了同情与欣赏,同时也在片中淡淡地鼓舞着她们。所以我想说,关锦鹏他一定是一个温柔细腻的男人。。。。。。
    

 2 ) 春色满园,各花各香

看到张艾嘉、张曼玉、还有斯琴高娃的演员表,就已经决定看了。
片头一出来,估计就是老片子了。果然,看了一眼介绍,竟然是1989年的了。真的好久了。
而且,看了片头才发现是关锦鹏的作品。

从第一场,斯琴高娃出现,就引发我看着个片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来没见过她这个样子。大概是这两年开始熟悉她,都是一些雷厉风行的绝色,这般女性化的她,着实让我有点回不了神。
甚至看见她趴在沙发上的侧脸,我惊愕的发现,原来她竟然也有这样妩媚,甚至是忧伤的妩媚。

看看演员表,就知道一定有所谓内部差异。明显的地域标签。
再看看片名,就知道,还有所谓民族差异和乡愁。
总之,应该是个要讲的东西很多的片子。
不过,就像中国人一贯的手法,含蓄,平淡的含蓄。

所以我不打算讲剧情。

看片子的时候,我只是一直在想,究竟这三个地方的女人该怎么形容呢?
于是透过导演的眼睛,我看到这样的她们:
最先有强烈想法的是,有关香港女人,也就是这里面的张曼玉。
我想她是暗夜里的玫瑰。一切都在暗处,在阴凉里生出魅惑,生出纠缠。虽然是玫瑰,原本应该是直直的茎,我却总生出它爬满墙的样子。
虽然平常看起来坚挺的就像玫瑰有刺的直直的茎,却有着缠绕的魂。

再下来,困惑我的是台湾女人。我一直想不出合适的花来形容。之所以坚持用花,是因为大陆女人我也可以找出相应的,为了整齐:)
只有一个词引导我——敏感。
她们犹如飞蛾扑火。知道一切都将失望,却始终舍弃不了绽放的魅惑,于是一次次纵容自己,于是一次次破下去,心底却抑制不住的升起绝望的凉意。
知道看见她父亲家的水仙花。我有了答案。或许就是水仙了。
她们看着水中的倒影,欣赏而惋惜着,从底生出的凉意,因为她们在水里。

最后,是大陆女人——斯琴高娃。
应该是牡丹吧。
那么铺展。于是像是可以单独的应付一切。竟然生出些强壮的错觉。让人忘记她毕竟还是花,还是柔柔软软的花。
忘记她繁繁复复的花瓣,从没看到甚至没想过,那里面也许隐藏了许许多多的秘密。

至于其他导演想讲的,我忘了追究。
谁让有三个这么出色的女人呢?:)

 3 ) 人在异乡

三十年前的《人在纽约》,三十年后补看。

人到了异乡,才有了感同身受。

斯琴高娃的角色是嫁到纽约的大陆新娘,还带着深深的文革创伤,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一心想将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接过来,开始异乡生活。

纽约于她的父母而言,并不陌生,曾留学于此,又因此获罪,父亲更没能逃过此劫。

丈夫是个香蕉人,并无与岳母同住的认同。

而语言也解决不了的意识问题阻碍了理解力时,她和素不相识的台湾女人迅速成为了朋友。

张艾嘉的角色是个国军将官的女儿,在纽约追求自己的演艺梦想。被质问为什么亚洲女人认为自己可以饰演麦克白夫人,回答的是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吕后。

她坚强乐观,却要从一个男朋友处搬去另一个朋友处,漂泊无定。

父亲表面家国大义,背后却又有龌龊一面。

两个女人碰上中餐馆的香港女人张曼玉,年轻活力,专注赚钱,炒楼餐馆,却也掩不住爱情的迷茫,甚至连性取向也成了模糊不清。

三个女人萍水相逢,一起喝酒,微醺后唱起歌来,张艾嘉的是《绿岛小夜曲》,斯琴高娃的是《踏浪》,张曼玉的则是《祝福》。

最后的场景是在纽约的一个天台上,天上飘起了第一场雪,三个异乡人对酒当歌,不同来历,都是说不尽的惘然。

三十年前制作的影片,那时我们还在青涩的大学校园,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过这部电影,世界局限在很小的时空,即便看了,还是会羡慕向往外面飘雪的陌生世界吧?

十年后,我们在南方见证了回归的香港,然后开始频频出国,世界新鲜诱惑,那些纽约天台上迷茫的人大约也安定下来了吧?而国内技术移民正火,更多人加入到那些已渐模糊的身影……

二十年后,我们也移民了,国内移民更多略有积蓄,稍通英文,物质生活中的窘迫过渡缓和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窗外初秋阳光灿烂,天高云淡,再看时,那些人曾经的迷惘依然还在,根的认同是永恒的主题。

很想了解那些人怎么样了?

斯琴高娃接去了母亲吗?抑或选择了回国陪伴?在日渐富强的中国,想法与做法都会有所变化。

张艾嘉找到自己的美国角色了吗?还是最终在华语圈有了更多的机会?

张曼玉赚得盆满钵满了吧?当年炒楼的人最终收益如何呢?08年的次贷危机中都安然无恙吗?

一部好影片是可以回味悠长的。

 4 ) 友情是生活的避风港

香港、台湾、大陆的三个女人在纽约相识。黄雄屏作为亚洲面孔不被美国导演青睐,演艺事业不顺利,情场也惨淡失意;李凤娇一心投入事业,拼命赚钱来隐藏找不到伴侣的失落;赵红貌似攀上了土著美籍华人的高枝,跟丈夫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心里却无比孤独。三个女人在异乡,看似风光看似坚强,只有在醉酒的夜晚才脆弱得坦诚相见。相信因为彼此的存在,生活还不至于糟糕的一塌糊涂。

 5 ) 人在纽约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台湾女子黄雄屏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6 ) 冬雪降至

未曾经历过动荡不堪的年间,也没有顶着风雪闯荡天涯的日子,三十年前的电影就像写在祖辈故事里的无数个间接引语,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活走了地域的距离,还能够走进那个板上钉钉,铁板一块的日子里去吗?关锦鹏的电影只看过《蓝宇》,而《人在纽约》里的张曼玉、张艾嘉和斯琴高娃,华语电影不可或缺的、极具地域性代表的三位影后,在1998年的纽约黑夜宿醉纵歌,纵然是政治意味十足的意指,但这一指指的针针见血、恰到好处,即使不能很好的入戏,也能够悟出几分拙见。

三个中国女人在异国的困苦,凸显出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生。

张曼玉代表的香港女人李凤娇,精明能干,炒房收租开饭店,在街头也能有举着高跟鞋追打洋贼的气势,她似乎是最能够融入纽约文化、如鱼得水的一员。露丝·伊利格瑞提出过女性气质的假面伪装策略,也就是用戴上父权文化结构赋予的“女性气质”面具的拟仿的方式生存。张曼玉的角色亦是如此,经济上的独立和物质生活上的成功皆是在失去自我的代价上建构的,也就是所谓的“去女性化”。她的故事是最含糊不清的,也是最封闭的,对自我的认知的混乱也是用她摇摆不定的性取向来展现。与男人一样强大,但这种强大却牺牲了发源于女性内心欲望与安全感,戴上面具的伪装反抗,发乎情止乎礼的活着,累到深处的人生也是苦忧相交的。

斯琴高娃代表的大陆女人赵红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符号化的角色,是一种模版,更是一群人的故事。身处异国,生死全部仰靠华裔丈夫——“合法的妻子却更像寄人篱下的蒲公英”。学懂了一点英文,也能轻车熟路地发挥社会所赋予女性的全部的性感气质,在无限的依附之下,却也是丧失话语权和生存权的人。华裔的丈夫更像是这个时代的独立青年,看大陆也像是殖民官看第三世界的群群蝼蚁,“他者”的困苦又与自身何关?在生活中体悟到不堪,反抗有心却无力,不过是生活无忧的另一种劳工,宿醉发泄后也只能回到生活的轨迹中,继续扮演一只温和柔顺的猫狗,毕竟,比起重回大陆,生死不知,还不如认定结局,永远做一个无伤大雅的附属。

张艾嘉代表的台湾女人黄雄屏似乎是最能够诠释自由二字的。思想开明、活的自我。毫不收敛的女性欲望,游走在各国各地的男人之间,念过大学,用艺术谋生。但这样的平衡也是一种脆弱的迷茫,是活在中西文化语境差异下的尴尬。用东方人的面孔,僵硬地上演麦克白夫人的戏码,在质疑中搬出来汉代吕后的故事。“一面讲流利的英文,一面临摹宋徽宗的字帖,于是他们不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当父亲的权威崩塌以后,她的自我认知也开始迷茫,既无丈夫、也无父亲,顺从内心投奔绝对的理想自由的代价,便是要隐忍孤独。黄雄屏丰满就丰满在她是一个可以突破传统父权话语限制、自我选择的女人,是个在充分的自我选择前显现出复杂情感的女人。既不依附、也不为生存戴上男人面具而活,同时也没有刻板的塑造成非要用远离厨房,远离可以相互依靠而生活的男人才完美的极端女权患者。她也会为男人苦恼,也会依赖父亲,也会忍不住在厨房炒个小菜。正是她的复杂,才凸显出她是活生生的女人,孤独迷茫是自由的代价,她也是蹒跚前进的。

最后,三个女人在天台举杯纵泪,纽约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短评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9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1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20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25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31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3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3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3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

43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4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5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

57分钟前
  • 安獭獭
  • 力荐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5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1小时前
  • 57
  • 还行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1小时前
  • touya
  • 还行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1小时前
  • 皮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