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达蒙挑了这个剧本,难道就是因为导演是伊斯特伍德?个人觉得对于导演还是主演来说都不是特别的出彩,本片的文艺本质限制了达蒙的演技的发挥,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伊斯特伍德也是,他比较擅长的是有强烈剧情冲突的故事片,偏文艺的东西好像有点不是很擅长,而且为什么选择一个通灵的故事,难道只有通灵题材才能更好的说明人的生死吗。只能说不妨一看。
达蒙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有通灵能力的人,这个超能力在别人看来是很酷,对于他自己来说确实个沉重的负担,让他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连搞个对象都吹了,然后很郁闷,然后就去散心。
女主角本来是个正常人,因为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变成有通灵能力的人了,然后生活也变化了,当家主持人的位置不保,想写书也没有出版商想出钱。最后和达蒙相遇了,两人好了。
还有一个小男孩,双胞胎兄弟死了,两人之前关系超级好,这个活着的特别想和死去的在联系,就想到了通灵,然后遇到了一个骗子又一个骗子。最后遇到达蒙了,帮他通灵了,对话了,然后为了感恩,帮助达蒙泡女主角了。
其实剧情就那么点事,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小时,我不知道伊斯特伍德想通过本片表达什么,人的生死轮回?人生的意义?还是为了证明通灵真的有,人死了确实又鬼魂,或者说有天堂。关键是看了此片之后,大家能了解到点什么?电影不是剧情,也不是悬疑,只能说是一个大牌导演也一个大牌演员合作的普通电影吧。
很神奇,我是个常看电影,却不常写影评的人,但Eastwood老爷子的电影总让我想写几句。
他以前的电影躲在故事性极佳的剧本里悄悄讲生死,而在hereafter里,他索性将“可看性”放到一边,像一个历尽人间事的老灵魂,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既无意让你哭也无意让你笑。
如果人死后真的会看见自己的一生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跑过,大概也会像这部电影一样,不需要添油加醋,也不需要煽情和高潮。
Vol.1
电影用极佳的耐心,铺陈出三个独立的故事,大段的时间被毫不吝惜地用来描述三位主人公的生活片段。
玛丽是一名法国记者,经历印度洋海啸,从死亡边缘生还后,她开始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画面,这项能力却干扰了她原本看似美满的生活,她失去了工作和男友,原本追在她屁股后面的出版商也对她想要写的东西不屑一顾。
美国,乔治原本是个可以靠通灵能力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但他现在宁愿窝在工厂搬砖,也不愿接待捧着钱上门的客人。哥哥认为他应该善用自己的才能,他却视其为诅咒。
英国,马库斯和双胞胎哥哥使出浑身解数,躲避儿童保护组织的监管,希望能留在吸毒的亲生母亲身边,当母亲终于有心想要戒毒的那天,哥哥却出车祸死了,马库斯被送到寄宿家庭,开始每天逃学去找各种通灵者,期望从神棍里找到一个人帮助他和哥哥交流。
三条故事线直到最后半小时,才在英国一个书展交汇在一起。乔治对来宣传新书的玛丽一见钟情,马库斯认出了乔治,追着他给自己通灵。
Vol.2
这并不是一部靠人物冲突快速推动故事发展的“好看”的剧情片,有人甚至觉得前五分钟的海啸特效是唯一值得看的部分,而中间的铺陈冗长无味,最后的happy ending更是个毫无新意的败笔。
现实中的这种反应,很有趣地呼应了剧中玛丽的遭遇,当她向出版社提议,用讲述濒死体验的书稿,替换某个政客的丑闻故事时,出版社说,大众只会为了夺人眼球的标题付钱,没人想要看一本讲述生命的书。
玛丽说: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死后的世界,即使只有几秒钟,但这无与伦比的体验,是你,你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难道这对你来说不重要吗?你不想知道吗?
但人们太忙于活着了,只能捕捉转瞬即逝的东西,而无法关注永恒。
电视台很快换了主播,广告牌很快换了代言人,男朋友很快出柜新欢。只有电影镜头愿意陪伴玛丽逆流而行,让人生的节奏慢下来。
Vol.3
乔治喜欢狄更斯,每天他都听着朗读狄更斯的有声读物睡觉。
他说:人们无法停止诉说莎士比亚,他当然很棒,但狄更斯……他耸了下肩,一副you get it,我已无需多言的表情。
狄更斯是他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他甚至在见到有声读物的录制者的时候,开心地手足无措。
电影反复出现他一个人坐在狭窄的厨房里进食,煤气罩坏了他也没有修理。在被工厂裁员、喜欢的女生再次被通灵能力搅黄,又不愿被哥哥打造成网红之后,他飞去英国,狄更斯的故乡。
可怜兮兮的乔治终于在英国找到真爱,正如狄更斯的小说,细而又细地描绘大众的苦难,但在结尾处,总是留下一个美好的种子。
Vol.4
通灵的能力是诅咒吗?他几次三番跟哥哥说,他绝对不会再给人通灵了。
他说,我感觉像个怪物。
我喜欢他哥哥的回答:不管是不是怪物,那就是你,你不能一辈子逃避你自己。
乔治大概忘了他的偶像狄更斯说过:当我们误用生命的时候,生命毫无价值。
有些路是为你准备好的,没有为什么,生命超出人可计较的范畴。有时候你以为的果其实是因。比如乔治坚信自己对亲密关系求而不得是通灵的果,但最终这恰恰成为他能收获真爱的因。
Vol.5
乔治最后打破自己的承诺,给马库斯做了通灵。
电影借哥哥的口描述了死后体验:你可以在同一时间成为所有东西,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做所有事。
马库斯最后问他:那他去了哪里?
乔治说:我也不知道。
但你能跟他说话。
抱歉,我还是不知道。
Vol.6
后人本主义、超验心理学、东方宗教和哲学,都有相似的结论: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终极体验,只能体验,而无法言说,因为超越语言的二元对立与人类意识能力的局限。
人类研究真的有一天能够理解死后的世界吗?
不知道。
因为“知道”本身就是阻碍。
Vol.7
神父在马库斯哥哥的葬礼上,对马库斯说:死亡不是结束,是开始。
这个神父说得漫不经心,只想送走马库斯后赶赴下一场葬礼主持。
但谁知道呢,这种老生常谈,没准是真的。
此篇相关:新年谈论死亡,会不会不吉利?上篇:成为数字游民的这一年,我竟然全无焦虑
Just like Marcus, 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the great mystery to me wasn’t why people die, but what happened when people die. Now that I am adult, the mechanic I understood, however, that question is only more complicated.
What happened when you die?
10岁的Marcus戴着Jason的帽子,每晚对着Jason的空床说晚安,拿着偷来的寄养家庭的积蓄,一天一天不知疲倦地寻找着那些据说可以“通灵”的灵媒,希望有人能告诉他车祸后消失在这个世界的Jason究竟去了哪里。
你能理解这个孩子的执拗吗?
面对死亡的时候,小小的心脏里是怎样盛着恐惧和伤痛,又是怎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已经是成年的我再也无法体会的感受。
可我当然记得童年时小哥哥被推进熔炉的瞬间,我看到铁箱子抽屉一样的打开,冒出红得诡异的火焰,舌头般卷去我睡着了的小哥哥。
于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痛恨与火有关的这一切,非常恨!
然而这痛恨和Marcus的执拗一样,并不能帮助人挽回什么。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是如此无能为力。
你呢?你懂得这世上最大的无奈吗?
这样的故事,是有故事的人才能听懂的歌。就像《Harry Potter》里,只有经历过死亡,孩子们才能看得 到拉车的夜麒一样。
嗯,不,我不是要说这电影。
愿意听听我想说的吗?
农历年的烟花还没谢幕,我的玉姨却再也没能从手术台上醒来。
她小小的女儿躺在暖箱里,还不知道自己离开妈妈的身体就已经再也见不到她。
她年迈的妈妈已经哭不出声,只是两眼直直地哀吟着:一个换一个,一个换一个哟。
出殡的那天,阴霾的天空飘起细碎的雪,轻盈的白色旋转着贴上我的脸,心里的小人长长叹着气,说,你看,也许这雪花,就是她来跟你说最后一次再见。
还愿意听我说下去吗?
那么,陪我来看看我的彭妈妈吧,10天前还在我身边的,7天前还在我生命里的,被恶性肿瘤折磨了四年的病人。
满是消毒水味儿的病房里,她瘦,弱,干成一个小小的影子飘在床上,那白单白被的床愈加显得不可思议的大。
她竖着大拇指夸赞我旗袍的款式,笑着看我用手机拍下的彩虹照片。
那一天她的精神不错:发尾软软地贴在眉梢,眼角的笑纹线条相当好,瘦得凹下去的面颊上有低烧带来的淡淡红晕。
我在床边给她学肚皮舞,她努力地对我笑。
我不敢看她被腹水胀得发亮的肚子,我只是握着她的手想念她曾经的健康:黝黑的发,丰腴的胸,婀娜的腰,沾上枕头就能入睡的恬眠,粗茶淡饭也能暖胃的香甜……
化疗药不再能抑制疯狂生长的癌细胞,却仍然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递纸巾给呕吐后的她擦嘴,她的手紧紧握着纸团,那么用力。
是的,她那么用力,一直用力忍着痛,用力吞下大把药片,用力吃下一点点食物,用力自己解出大便……
我的彭妈妈一直很努力地活下去,她只是没有力气了。
I know we will meet one day, but right now, I just wonder whether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In the movie “my sister’s keeper”, Judge Desalvo told Anna: there is no shame of death, it is just leave early.
In the Bible, it is said that life is not only an end, but also the beginning.
If i can understand it, i can face it, and when i can face it, i can let it go.
When you can let it go, you are finally facing it.
题材我还蛮喜欢的,达蒙也很帅,小孩演的还不错,就是剧情没讲好
老牛仔的电影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无需任何花销的包装,只用简单的手法、朴素的技巧和平淡的故事就能轻而易举的打动人心。尽管影片结尾的爱情戏份让人诟病,但对于这个一个时刻透露着绝望气息的故事,Happy Ending又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完美的。★★★★
开头太震撼了
为了最后不到30分钟的相遇,全片3/4的篇幅都用来铺垫了,真是冗长繁杂,而且三条线之间也几乎没给什么关于人物间关系的线索和暗示,让人看的确实很是抑郁,还是怀念当初那个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东木头;不过像他这样功成名就不再为名声所累的老家伙在自己的暮年偶尔鼓捣点别的对影迷而言也是种乐事
与死亡擦肩的神秘、对未知世界的迷茫、痛失至亲的悲伤、寻找答案的迫切,在冥冥中将这三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连在了一起,进而颠覆了他们未来的一切……
还可以
刚坐下十分钟就流泪了,二十分钟后眼泪又下来了,不过依然挡不住这是个烂片,挺好一题材,故事却很扯。唯一喜欢双胞胎兄弟那条线。
不愧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ps昨天晚上刚看完这个,今天日本就真的海啸了。。。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本来可以对hereafter有更深的理解,但止步于流水般的叙述。
视觉效果震撼 但有点将剧情削弱
剧情有点冗长
剧情挺有深意 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爱这种影片 很喜欢
整体故事不错,就是情节叙述稍显薄弱。里面那个小孩好眼熟
东木爷爷讲故事越来越慢,这次更是三条发展缓慢的平行故事线,观众等了两小时的故事高潮竟如此乏味甚至可笑,唯有小男孩的眼泪能触动观众。倒是影片第一部分非常给力,灾难戏惊心动魄却不喧宾夺主,悲伤孤独情绪的烘托更是出色,可惜随着剧情发展情感越来越淡,到结局时已所剩无几。只怪剧本差强人意。
还可以,打发时间看的
这个故事宣扬了门当户对的观念:神汉一定要找个神婆
开头引人入胜,过程平平淡淡,结尾则高潮迭起,很棒的故事,于人已思考,反省
这大概是最不具伊斯特伍德风格的伊式电影了,对情感的把握竟出奇的收敛,虽然叙事上稍嫌不够精炼,但很意外老爷子竟然越拍越从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