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入影院看五十年代的老苏电影,之前看《解放》时就深知战斗民族的浪漫仅由艺术二字不足以概括。在战争前,主角二人的布光永远是斑驳,透露朦胧的幻梦;二次送军和结尾迎亲,誉为“电影教材”的大长镜头终于瞻仰到了;离别、深思时的秒针,大伯哥强暴时的钢琴与枪炮,音效的协奏出乎奇神!
最让人感叹的就是片尾,薇罗妮卡抱着最后的希望,捧着一大束花寻找鲍里斯,然而一无所获,悲恸万分。出现个老头,“多么快乐的场面”,摇到“我们要建设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再摇回老头“相信您也在寻找亲人吧”,受鼓舞,把花逐一献给身边的人。真他妈好!在电影院我都拍腿了,处理的真绝了!就听后排至少三四位,抽鼻子的、掏纸的、哭气儿的,此起彼伏。真跟霹雷似的把观众眼泪炸出来了。
第一次看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同志的影片,太美了。总说奥黛丽赫本是花瓶,倘若演技同时上佳,我认为不及萨莫依洛娃同志十之一也。
——我愿称为十月看到的最佳影片!
文/顾慕斯
这个镜头的摄影机机位靠右,呈45度拍摄,前景是维罗妮卡在等待她的男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清楚女主角的长相和穿着,后面是一个连续的大台阶,我们可以看到鲍里斯的调度,由远处缓缓走来。
这个镜头摄影机的角度较高,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到周围的环境,而演员的调度由近及远,最后形成了图片上这个经典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对恋人,他们奔向自己的未来。
这个镜头摄像机在高处往下拍摄,显得主人公在画面里显得格外的小,也暗示了后来主人公的遭遇,人的力量跟外物的力量比起来总是显得很渺小。
这是一个从下往上呈九十度拍摄的镜头,有名的环形阶梯,两个互相追逐的爱人,鲍里斯追着维罗妮卡上楼,镜头跟随着鲍里斯在螺旋式的楼梯上飞速爬升,把鲍里斯内心对维罗妮卡啊炽热的爱表现得一览无余。
影片鲍里斯在白桦林牺牲的镜头,他仰天倒地,这一瞬间他眼中的天空,树枝连同他记忆里的那些美好还有他幻想的未来一起旋转起来,这表达了鲍里斯对生命和爱情的留恋,这个镜头摄像机模拟了鲍里斯的主观视角,让我们更加能把情绪带入进去。
这个镜头摄像机的角度同样比较高,演员在近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演员的情绪,而当演员从近处调度到远处,我们的心也随着他们的调度渐渐远去,这是维罗妮卡在放弃的等待鲍里斯之前的一个镜头,也暗示了后来剧情的发展。
这个镜头是从下往上拍摄的,这是一场冲突戏,父亲与儿子决裂,前景是父亲的脸庞,后面是维罗妮卡,最后面奶奶的脸庞,导演这样安排机位是为了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看到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也渲染了冲突的成分。
这个镜头也是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角度去拍摄女主角,这场戏是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爱人,导演采用这样的角度是为了给观众一种压抑的感觉,更能体会女主角的心情。
这个镜头是拍摄大雁南飞的镜头,跟片子的名字《雁南飞》呼应,是一种很意象化的表现,它在片子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开头,另一次是结尾。
这个镜头是维罗妮卡知道鲍里斯已经死去了,但她仍然坚定地觉得鲍里斯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她说“人应该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事情上。”这个镜头的场景其实在影片一开始也出现过,只不过当时是她和鲍里斯站在一起。这个拍摄的角度跟后面的大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
对现在的中年一代的人来说,大都说起前苏电影时便如数家珍,俄罗斯情节也是一代中国人的情结。而在大概70年代以后的人看来,苏联就不那么可爱了,我是八十年代生人,在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看来,前苏电影充满了意识形态,不是那么值得多看,只有如老塔这样少数例外。显然,偏见的最大害处就是珍宝就在眼前,你却不屑一看,苏联电影中就有大量这样的珍宝,《雁南飞》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部。
《雁南飞》拍摄于1957年,讲述的是二战前后的故事,毫无疑问,这样的背景,爱情和战争这样的永恒残酷的主题被应用是很自然的事情。恐怕很难有战争这样的突发事件能大范围的改变大批人的生活轨迹。在本片中,如果没有战争,或许美丽的维罗尼卡会继续作快乐的“小松鼠”,而英俊勤劳的鲍里斯会在工厂里继续辛勤劳动有美好的前途,而马尔克则可以在柴可夫斯基大厅演奏钢琴。可是,战争来了,一切都要改变,包括爱情,先展现美好再揭示残酷已经是此类影片的基本模式,本片中,开场就是维罗尼卡和鲍里斯间打情骂俏的欢乐场面,但是很快以一声广播引来战争的介入,在战争前夕,导演也为片子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鲍里斯显然是个上进青年的形象,无疑将走向战场;马尔克显得文弱,无疑将留在后方;而马尔克同样爱着维罗尼卡,这样一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形成,维罗尼卡爱的男人将走向战场,马尔克将留下照顾维罗尼卡,以后的故事似乎可以想见。
从剧情上讲,本片实际上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本片之所以成为经典无疑在于它的一系列经典的镜头,这些镜头近乎完美的推动着情节,表现着人物的内心,可以说都是值得后来导演学习的标本。在维罗尼卡生日前夕,鲍里斯即将走上战场,维罗尼卡描述心中的生日礼物时镜头对准她,而绝佳的光线正好斜照在她双眼上,一双眼睛闪闪发亮,完美的表现了一个热恋的女人心中的幸福和憧憬。接着是情人分离,战争爆发,莫斯科在空袭中颤抖,在一次空袭中,维罗尼卡的父母双亡,她被鲍里斯家接纳,马尔克与他更进了一部,也带动了后面的故事。
接着是另一场空袭的来临,在一个晚上马尔克和维罗尼卡呆在家中,面对空袭警报的响起,面对执意不去防空洞的维罗尼卡,马尔克激愤的弹起了钢琴,那激昂的钢琴曲将他内心的狂躁表现的淋漓尽致。爆炸声很快令维罗尼卡惊恐,她投入马尔克的怀抱,面对马尔克的近乎蛮横的示爱,她奋力拒绝。这一幕,两人的间关系采用了一种舞台剧的形式,仍旧是让人不安的钢琴曲作为背景,维罗尼卡的大幅度抽马尔克耳光的动作,两人的追跑,急停转身直到维罗尼卡的虚弱的放弃抗争都充满了节奏感,短短的两三分钟的片断却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跌宕,令人叫绝。
剧情终于转到了鲍里斯一方,他在一次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在一片白桦林中中枪倒下。这个过程也拍的很绝,鲍里斯中枪后并不是马上倒下,而是突然露出惊恐的表情看着天空,看着太阳被乌云遮蔽,渐渐倒下,此时画面背景上隐约出现的是他昔日奔向维罗尼卡家的楼梯,和爱人追逐的满怀希望的画面。接着是婚礼,家人的欢笑,他对生活和爱情是那样的留恋,幻想中的良辰美景只能画作头顶白桦林的一阵天旋地转。这一幕,将一个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不舍表现的令人心悸,而结合事实上维罗尼卡已经嫁作他人妇的现实就更让人有些神伤。
尚不知情的维罗尼卡来到西伯利亚当上护士,在一次一个被爱人抛弃的伤兵的抱怨引发的对“负心人”的声讨中,她受到了巨大的刺激,接着就是又一组经典的镜头。她走出医院,脚步渐渐加快,背景音乐也渐渐加快,反映着人物内心逐渐抑制不住的激动和狂躁,她终于开始了疯狂的飞奔,镜头也开始了一阵强烈的晃动,令人不安。更绝的是,此时画面中进入了一辆飞奔的列车,维罗尼卡便与这辆列车同时平行奔跑,伴随着火车的轰隆声,她的狂乱达到了高潮,一种寻死的想法也显得很自然了,但是终于她闭上了双眼,一阵停顿让她暂时没有踏上死亡之路,而此时意外救下的一个叫鲍里斯的男孩显然是为后来的转折引入的因素。孩子经常是让一个女人重新燃起希望的因素,特别在她最脆弱的时候,一个和她昔日恋人同名的孩子的出现无疑有种天意的意味,也让她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
最终,维罗尼卡得知了爱人的死讯,却因为没有人看到鲍里斯被埋葬而心存侥幸,甚至在胜利后欢迎战士归来的庆功会上希望见到他,也是在那里她确认了爱人的死去。但是,影片的结尾有些牵强的煽情,不知是导演的意图还是当时的政治气氛影响。悲伤的维罗尼卡因为一阵激昂的演讲而重新燃起热情,她抬头仰望,看到的是莫斯科天空的大雁。
无疑,这是一个有些凄楚的故事,在中国,关于大雁便有那种“直叫生死相许”民间传说。而在这部电影里,远行的大雁便如那场残酷的战争一样,带走了鲍里斯,也带走维罗尼卡的爱情。即使在最动荡的时候,当分离来临时,人们总是心存希望和幻想,仿佛分别只是暂时的,重逢将是指日可待的。但是,父母双亡,爱人长期的了无音讯让维罗尼卡也疲乏了,她累了,只能承受着种种指责坚强的活下去。她始终在心中怀有对爱情的希望,保留到了最后,看着天空的大雁,她笑着,因为还要继续生活,因为已经有个名叫鲍里斯的男孩要她照顾。大雁南飞,爱情不归,但是在悲伤的故事中,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些人对生活和爱情的信仰,他们倔强的坚持,如大雁般倔强的向南,向南。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46277.html《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大雁振翅南飞,松鼠望春而归。
恰到好处的光影,设计巧妙的构图,名垂影史的调度,让经典的爱情故事焕发别致的浪漫诗意。以镜头作笔,战争作景,勾勒出撕心痛苦的分手别离;以泪水为墨,雁雀起落,晕染出诗情画意的爱恋长青。鲍里斯中弹后看到的世界天旋地转,与期待重逢的想象相合,凄厉的叫会吵醒绮丽的梦,动听的音能安慰恸哭的心,个体放下悲切,集体凯旋回归,这是悲喜交加的结局,却也是崭新生活的开始。
等到了归飞大雁,不会把你忘却,把爱意随鲜花分赠,把守候随战争封存。
相对于《雁南飞》这部前苏联早期的黑白电影,在众多电影元素被人为解读之后,我更愿意谈谈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影片中薇罗尼卡的饰演者)这个能在黑白世界中鞋底生花的演员。
《雁南飞》单从影片故事情节并不吸引人,浪漫谨慎的相遇和错过,因为战争而分别的恋人,希望和绝望并存的等待,以及大雁飞过流云后的希望和怀念,这样的情节在许多爱情电影里出现过。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导演Mikheil Kalatozishvili的绝妙,他用一桢桢饱满的朴素的却不失华丽的画面,在镜头和阳光下铺开,让美丽的薇罗尼卡这个守候爱情的形象,在前苏联的战场上栩栩如生。
给我印象最深的的画面,莫过于薇罗尼卡轻盈的步子了,别觉得我是在小题大做,如果你仔细看了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在影片中自由流畅的表演,看了她在广场上约会时的奔跑,看了她在房间里焦虑的徘徊,看了她捧着鲜花点起脚尖在人头攒动的街道上追逐天空中飞过的大雁,你一定会觉得她走起路来的样子,她眼睛转动传递的温情,和她真诚满溢的时刻忽闪的睫毛,都如同辽阔的草原上悠然自得的美妙的花栗鼠一般,散发着生命独特的气质。
战争下的前苏联,在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物质都匮乏的情况下,求不得又恨离别的凄美爱情,被人渐渐遗忘在大雁飞过的天际,遗忘在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迷人的笑魇里。对电影仅存的印象,已经不再是爱情的遗憾,而是薇罗尼卡那被施了魔法的性感鞋底,开出的一大片被烫金的红色绉菊花,这样夺目的美好,让她身后的一切,都黯然失色。
虽然大家一直在夸调度,我同样也很惊叹于炮弹轰炸与情感纠纷结合的表现手法,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意识到女主角始终是失语的?尽管镜头几乎都对着她,但观众无从知道她是谁,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存在仿佛从头只是为了承载这段“被定义为”男性主宰的战争记忆,她的“忠贞”象征着所谓“意识形态”的坚定不移。当奶奶安慰她人生需要往前看的时候,她回答说不需要这样的未来——她的存在只是作为历史的容器。于是当结尾她选择将手中的鲜花分送出去时,她并不是“重生”了,而是将她具身化的一部分剥离了,她并没有死在她站在天桥上意图掉轨自杀,而是死在了当人们意识到历史结束后重新书写的时候。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N,一会儿排成个B~~朴树是看完《雁南飞》写下的《白桦林》吧~
毫无疑问的五星,影史经典中的经典。卡拉托佐夫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没一个镜头使用惯常机位,每一个调度都是无可比拟的天才手笔,整部电影从里到外散发着一种“我最牛逼”的狂狷之气,每一个情节点清晰透明,想表达的东西一目了然,看它就好比接催泪弹,哪怕充斥意识形态的宣教,想不哭也没有可能。
卡拉托佐夫上天入地的运动长镜头呀,虽然在我是古巴里面已经膜拜过,这部没那么炫技也照样瞠目得很。女主在人群里穿行,摄影机一直跟着她跑,但还是没能在送别时见到爱人最后一面,盒子打碎了,饼干碎屑散落一地。苏修时期的典型悲剧爱情,回归“人”的故事了,那么被欧洲影界推崇也有这方面原因吧
正如灵活自如的运镜所暗示的,《雁南飞》告别了革命,却是通过一个苏维埃式战争影片的框架下进入了“后革命”语境,个人(心理)叙事“不合时宜”地取代了国家,群体叙事,又如同安东尼奥尼以及其他欧洲现代主义,空间的迷宫作为情感的主观评论而存在,而“二战”又对于刚刚过去的斯大林时代实现了某种对位。关键性的两(三)幕:鲍里斯的倒下与维罗妮卡的新婚在一场转镜头下并置,以及维罗妮卡的两次逆行,构成了卡拉托佐夫影像中含蓄的文学质感。另一方面,以拉康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则《雁南飞》构成了某种幽灵学,鲍里斯没有死,至少在维罗妮卡的象征界中,她在不停地延宕着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在战争结束后的车站,她分发着鲜花,如同将鲍里斯的尸体分送至世界各地,一个不再拥有灵魂的身体,以及空洞的情感替代物。
卡拉托佐夫的诗电影代表作,1958戛纳金棕榈。1.大量高难度与高速的运动长镜头,摄影机仿佛长出了翅膀,灵动活跃,生意盎然:送别与迎接战士时,摄影机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追随着维罗妮卡;鲍里斯飞快奔上一座座楼梯。2.两组或慢或快的蒙太奇:鲍里斯中弹牺牲时的主观镜头(旋转的白桦林)+奔上楼梯+婚礼庆典与白纱新娘的叠影;维罗妮卡狂奔时多种机位的高速跟拍镜头组接(侧拍-掠过的栏杆,仰拍-头顶极速闪过的树枝,俯拍-疾速的鞋)+跳轨自杀的想象画面。3.影片的主要剪辑逻辑:由内向外、由小景别到大景别、由部分到整体,运动长镜亦如此,这种非常规的场景展现次序强化了悬念及揭示效果。4.贯穿全片(收尾镜头亦然)的“上升”动作成为一种隐喻性母题——小我到世界,个人到群体。5.空寂街道上对两人的俯瞰;轰炸时屋内的明灭闪烁与失贞。(9.0/10)
这刁钻的镜头,这娴熟的调度,这着魔的光影,这感性的抒情方式,蹦来蹦去的纯情浪漫,晃来晃去的冷酷残忍,一绝,应该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电影美学之一,应该是影响了国产战争片《小花》《今夜星光灿烂》……
#CC#《雁南飞》和《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等影片均产自1956年苏联解冻时期: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领袖崇拜”之后的新浪潮(Soviet New Wave)运动。将影像复原至个人层面上的生活,例如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後,一对恋人的悲剧。恋爱和战争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这场分离是激烈的、有层次的、令人心碎的。观众能看到本片由摄影表现出的创作才能,首尾天空中的大雁寓意,还有手持运镜、记忆叠合、推轨长镜头、罗钦科式的倾斜等来增强这种叙事效果。在习惯性记忆的强光下,往昔的图像渐渐变得愈来愈淡,正是这种提前的遗忘所带来的内心挣扎,维罗妮卡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自愿的(以及认同正在战斗的男人)牺牲,从而扭转了战时女性在家里所承受的苦难的主题。
4.5;借景喻情、寄情喻人之典范。如有神性的镜头运动和调度能力令人叹为观止,运镜技术满分,构图异常精心精美,无比熨帖剧情推进。开场长堤漫步的欣喜,绕螺旋式楼梯而上的一日三秋,爆炸夜踏过碎裂(暗指心碎)玻璃渣叠印至泥足深陷的战场,白桦林仰视的晕眩蒙太奇转场至幻想中幸福的婚礼,夜雾中绝望奔向火车的快速运动镜头,特写中脸部阴影覆盖的思绪万千,片尾人群中镜头转向依旧高飞的雁群---每一个绝妙处理几乎都能泽被后世,均完美印证着情感起伏。
你的生命已成灰烬,我的爱情万古长青
一个冷知识:在这部96分钟的经典爱情电影里,薇罗尼卡一共抽了马克27个耳光。
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国内禁播,全面批评斯大林模式,苏联电影界也展开新的浪潮。解冻年代,可以看出来对诗意蒙太奇延续。非英雄化神话倾向对忠诚守候的变奏。男主意外中弹死亡(而不是传统战争片的死得其所)场景,天旋地转360度旋转镜头,高速摄影机升格拍摄,旋转楼梯上婚礼的与主观视角眼中的旋转森林形成诗意蒙太奇剪辑,表现这个梦想与毁灭,生命与死亡交织时刻。镜头语言的高度丰富,大量的仰角拍摄,景深镜头,多次火车送别穿越人群的运动镜头和长镜头,战争环境,轰炸声画外声音的使用,夜晚室内黑暗影调的呈现,不表现战争场景却通过声音和光影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复杂心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并没有以英雄牺牲作为价值体现来强加,表现出理解同情与慰藉,拥有浪漫现实特点。同时也影响了第四代导演从第三代导演风格的转变。金棕榈
好厉害的镜头语言,尤其是薇罗尼卡失贞和鲍里斯牺牲时的蒙太奇手法隔了六十年看仍觉牛逼,堪称伟大。两场运动长镜头对应也让我印象极深,一场是在即将奔赴前线时鲍里斯穿梭于悲痛拥吻的人群中寻找薇罗尼卡,另一场是在士兵凯旋时薇罗尼卡得知鲍里斯的死讯时痛哭着穿过激动拥吻的人群。
镜头运用的巧妙连外行都为之赞叹,虽然57年表演风格无法要求过高,但我还是无法从中获得太多感动
幾處處理得非常棒的鏡頭:1.空襲之夜,維羅妮卡與馬爾克的情欲暗湧,黑色光影下的炮火閃爍,飛舞的紗簾,破碎的玻璃,臉部特寫,低機位,打光;2.鮑裏斯之死,旋轉,推拉,疊印,白色的婚紗如水般暈散,死亡與愛情的絕望背離;3.維羅妮卡的尋死,快節奏的跟拍和剪輯,火車的濃煙,汽笛拉出的緊迫感。
大雁排成人字,飞向明日世界的自由,却忘记了归途。战争与爱情,织就了身体与心灵,相互找寻的旅程。那些静止的面孔凝结了语言无法描绘的动态诗情,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男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碎与诀别。在与死亡的较量中,爱情再次赢得了永恒,这是美丽又残酷的终极浪漫。
#2020丝绸之路电影节# 放映画幅有问题,画面上下分别都被裁切了一块,导致人物中景基本卡额头,以及下面的两行英文字幕只能看见第一行。恰好操作字幕机的集美有点凌乱,不是快了就是慢了,然后英文字幕也不全,看得我非常鸡飞狗跳。导演是奥逊威尔斯的粉丝吧,各种大仰拍大俯拍和复杂群戏长镜头调度。视听处理的技术含量还是非常高的,手段也很丰富。很好的主旋律电影。
小松鼠、“我爱你”“涅特(左右抽耳光)”、仰面跌倒前的白桦林旋转楼梯交叠视像、送行接站穿过流泪拥抱的人群。战争与贞操之译名很说明剧情的问题所在。
虽说是时代的悲歌,但三个人都挺贱的,这个看似忠贞的男人根本不把爱情放在眼里,一口说爱一口打着爱国的旗号不和爱人商量就上了战场;这个女人一边说爱你一边做了婊子,另一个男人更不用说了,贱到还不赶快去死。
旋转的天空战士倒下,旋转的楼梯爱情甜蜜,闪回的叠印大雁南飞。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今日去原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